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叹息-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日本终于可以放手大干,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7月20日,日本编成了以伊东佑亨为司令的联合舰队,随时准备寻衅;同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要求48小时内答复,朝鲜继续敷衍日本,于是日本决定出兵控制朝鲜政府,以找到与驻朝清军开战的“委托”。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
    日本舰队击沉了高升号运兵船!
    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清朝在其宣战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清朝的附属国,清朝是应朝鲜政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无可忍,因此“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战诏书中则针锋相对,声称“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声称其开战原因是“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
    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日本的这些无理借口和诡辩之辞都充分体现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过程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中日甲午战争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
    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详见成欢之战),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毅军以分统马玉昆率五营一队(约2100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29营,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
    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
    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
    当时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姡Щ寰髡剑踔亮毡就粕咸ǖ目艽笤壕顣g应都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
    可惜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兵力分散,由于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以及清将叶志超的胆小昏聩,左宝贵等人攻打日军的行动不断遭到叶志超的阻挠,日军遂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
    1894年9月15日,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
    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
    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在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
    清军分兵抗拒,重创日军第9旅团。
    日军中、右两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攻陷了左右两翼的堡垒。
    但随即遭到清军的步炮协同夹击,再遭重创,这一仗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据《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公布的数字,“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
    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四名,少尉军官被击毙二名。
    第9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第21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炮兵第5联队第3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
    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
    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门。
    在城西南战场,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于晨七时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
    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
    此时,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竟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
    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2000人,被俘500余人。
    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
    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
    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
    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这场战役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面。
    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
    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
    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几乎可以说是倾巢出动。
    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号诸舰,但北洋舰队中扬威、超勇二舰亦受重创。
    黄海海战过程:
    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
    1894年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9月17日上午8时,运兵船卸载完毕。
    9时,北洋水师定远号旗舰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0时23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率先发现了北洋水师。便挂出“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的信号旗。
    10时30分,北洋水师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看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发现日本舰队。丁汝昌随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12时05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
    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旗舰定远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
    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
    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
    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
    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舰也开始发炮还击。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
    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一说因战船老朽发炮时震塌飞桥),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
    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北洋水师:
    火炮/门:195
    鱼雷发射管/架:556
    总排水量/吨:32100
    总兵力/人:2126
    平均航速/节:10。2
    日本联合舰队:
    火炮/门:268
    鱼雷发射管/架:568
    总排水量/吨:40840
    总兵力:3916
    平均航速/节:14。5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
    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依航行次序,日舰配备情况如下:
    第一游击队:
    舰名:“吉野”
    舰长:河源要一
    满载排水量/吨:4216
    航速/节:22。5
    主炮/门:150mm速射炮 x 4
    舰名:“高千穗”
    舰长:野村贞
    满载排水量/吨:3709
    航速/节:18
    主炮/门:260mm x2
    舰名:“秋津洲”
    舰长:上村彦之丞
    满载排水量/吨:3150
    航速/节:19
    主炮/门:150mm速射炮 x4
    本队第一群阵:
    舰名:“松岛”旗舰
    舰长:尾本知道
    满载排水量/吨:4278
    航速/节:16
    主炮/门:320mm x1
    舰名:“千代田”
    舰长:内田正敏
    满载排水量/吨:2439
    航速/节:19
    主炮/门:120mm速射炮 x1
    舰名:“严岛”
    舰长:横尾道昱
    满载排水量/吨:4278
    航速/节:16
    主炮/门:320mmx1
    本队第二群阵:
    舰名:“桥立”
    舰长:日高壮之丞
    满载排水量/吨:4278
    航速/节:16
    主炮/门:320mm x1
    舰名:“比睿”
    舰长:樱井规矩之左右
    满载排水量/吨:2284
    航速/节:13。2
    主炮/门:170mm x2
    舰名:“扶桑”
    舰长:新井有贡
    满载排水量/吨:3777
    航速/节:13
    主炮/门:280mm x2
    本队左侧:
    舰名:“西京丸”
    舰长:鹿野勇之进
    满载排水量/吨:4100
    航速/节:15
    主炮/门:120mm×1
    舰名:“赤城”
    舰长:坂元八太郎
    满载排水量/吨:622
    航速/节:10。25
    主炮/门:120mm×1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配备情况如下:
    舰名:“定远”旗舰
    管带:刘步蟾
    满载排水量/吨:7335
    航速/节:14。5
    主炮/门:305mm x4
    舰名:“镇远”
    管带:林泰曾
    满载排水量/吨:7335
    航速/节:14。5
    主炮/门:305mm x4
    舰名:“经远”
    管带:林永升
    满载排水量/吨:2900
    航速/节:15。5
    主炮/门:210mm x2
    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号、左一、右二、右三。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烧伤。
    信旗被毁(一说为被日军舰炮击中)。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
    可是他也只能鼓一舰士气。
    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
    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
    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管带黄建勋落水,“左一”鱼雷艇驶近相救,抛长绳援之,黄建勋不就,从容死难,舰上官兵也大部壮烈牺牲。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
    日本军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舰队截击。
    “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日舰“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
    “西京丸”也受重创。
    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
    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伊东佑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
    “吉野号”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
    邓世昌见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横行无忌,愤而说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
    决意与之冲撞,同归于尽。
    邓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3时30分,以右舷倾斜,在东经123度34分,北纬39度32分的黄海海面上沉没。
    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余自邓世昌以下全部壮烈殉国。
    (此说法目前最接近事实,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有可能就是为了使用鱼雷攻击。也有另外的说法是致远舰是被日舰火炮击沉,战前北洋水师已经把鱼雷抛入海中。)
    书写到这里,梵雨有感而发,特意做了几首诗来缅怀邓世昌管带!
    《无题一》
    梵雨
    甲午海战风云生,
    大清颓废日得胜。
    邓氏祠堂今犹在,
    肯于君王在出征。
    《无题二》
    梵雨
    甲午海战英雄出,四十九年中华定。
    六十余年勤勉业,遥望东方辽宁出。
    日寇不忘当面耻,欲将战火重燃起。
    兵出东海整装齐,誓将东京夷南京。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文名:戊戌变法
    外文名:Hundred Days Reform起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
    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
    目的: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工商业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
    别名:维新变法
    创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
    结果:失败
    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序幕:公车上书
    
    正式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分享
    变法背景
    国际局势
    经济
    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政治
    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资本主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