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出来已是泪流满面-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太忽视提醒幸福。
  请从此注意幸福!
  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不要受骗……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也许他们认为幸福不提醒也是跑不了的。也许他们以为好的东西你自会珍惜,犯不上谆谆告诫。也许他们太崇尚血与火,觉得幸福无足挂齿。他们总是站在危崖上,指点我们逃离未来的苦难。
  但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
  那就是幸福啊!
  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她。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
  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你需要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圆……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据科学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结果比无意注意要好得多。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
  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
  所以,丰收的季节,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灾年,我们还有漫长的冬季来得及考虑这件事。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雪,让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
  所以,当我们从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请不要踌躇片刻后的别离。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有无数孤寂的夜晚可以独自品尝愁绪。现在的每一分钟,都让它像纯净的酒精,燃烧成幸福的淡蓝色火焰,不留一丝渣滓。让我们一起举杯,说:我们幸福。
  所以,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天地无常,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会无限追悔此刻的时光。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胡因梦 世界就在你心中(1)
胡因梦
  从北京到上海看到朋友们在生活上面的享受越来越富裕,生活物质化的复杂越来越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人内心对于这件事情的困惑,环境跟空气、跟生态的问题也同样的越来越严重。所以人与整个地球之间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不从透彻的根本去了解,跟着西方社会物化文明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喜乐、圆满的内心境界,也不能带来高层意识的发展。其实我们中国人最根本哲学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已经变成西方人追求的主流文化。也就是说,西方人60年代物质享受已经到了非常高的极致,此时西方就开始转变了,朝着东方的佛道思想寻找人的依归和解脱的方向。我生存追求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你拥有了一些东西后就会感到内心深处非常大的茫然。我有目标追求的时候会觉得很踏实,会觉得有一个清楚的轨道可以走,有一个依皈。但是当我们一个个的理想达到了,追求到了,实际上从心理学来看,它就是人生幻灭的开始,理想的达到就是幻灭的开始,幻灭的开始就是觉醒的起端。人追求欲望的满足,然后达成了目标之后,幻灭了以后,才能探究心灵深处的奥秘,才能找到生命最重要的根基。
  我从33岁左右开始对真理这件事情产生探索的兴趣,不断地在西方世界、在东方世界寻找老师,阅读经典,然后从西方的结合佛道的出版品中间进行了20年的翻译工作,通过翻译的工作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让这些思想内化到我的内心深处,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修行的过程,我把这些文字完全消化吸收了之后,翻译给我的朋友们分享,一做就是20年,到今天已经翻译了20多本书。我们眼耳鼻舌由向外的倾向转到向内以后,我们的生命形态就改变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观察到一些事情,人的耳朵、眼睛、鼻子、嘴,所有的五官开口都是向外的,没有一个开口是向里的,所以眼睛是往外看的,耳朵是听外面的,鼻子是吸收外在的空气,我们的食物是要从外面进到我们的嘴巴里面去,所以五官的设计就是要面对外在的世界,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要应付生存,应付未来的危机,让我们心里产生一个非常快速的反应,能够应付这些外在的东西。这个设计的本身就没有让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是向内关照的,可是每一个向外的活动到最终都会发现它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就是说金钱、物质享受、地位、权利、情感追求它不见得能够带来内心里面的圆满,知足常乐、喜悦,或者是爱,或者是一种内心非常宁静祥和平静的心境,也不见得可以带来人与人之间生命的和解、连接、合作、交流、沟通,所以这些向外设计的感官的活动其实在某一个层面来讲,其实都是在逃避内在的状态。当我们开始意识到回归心的生活,那我们就要探讨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当你进行这样思考的时候,当然心在哲学上面很多的解释方式,但是实际这个心就是我们能知能觉的本能,它的作用、意义就是能知能觉,能够思考,能够感受,能够体验,能够经验。这个心的本能如果不断的都是在注意外在的现象,我们就会忽略到内在的根本,回归到心的生活的时候,势必要把向外追求的倾向拉回来向内,去关照,反观自照,知觉自己,觉照自己。那么这个有什么重要的呢?它的重要性就是说当我们能够反观自照的时候,其实我们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然后才能观察到人存在在世界的真相。
  我们往下探索的时候会发现真相,第一个会发现到在外追求的这些活动中,包括到百货公司去买东西,上海这个地方还有很多的娱乐活动,昨天晚上我们到新天地那边,晚上的街道有很多西方人、台湾人、香港人在那里喝酒、喧闹和享受,但是你可以意识到那个比较吵的氛围,这个在某个程度就是会忽略自己内心的活动。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就是身心分家的。地球上60多亿人口追求的活动只是脑部活动的满足,包括我们的科技文明,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物质文化,全部都是由我们的大脑精心的规划、设计和发明出来繁荣的表象。但是这个繁忙的活动在某一个底层来讲,它是逃避的一个网络,我们是在逃避一个非常深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非常深的孤独感。我们每个人当你安静下来,面对自己内在的时候就会发现除了孤独之外,我们内在有一个很深的焦虑,这个焦虑它很细微。当我们精神状态还算好,不会太困倦,不会太疲惫,如果把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去跟自己相处,安安静静的坐在家里,也不去刻意的联络朋友,也不上网,也不打开报纸阅读,也不开电视,也不打电话,我们就是非常安静跟自己共处的那个时段里面就会发觉当我们安静下来,把我们的知觉拉回到身体,跟身体安静共处的那一刻和那个时段,我们会发现没有跟自己共处多久就会感到莫名的不安,莫名的焦虑,还有莫名的孤独寂寞,这些感觉再延伸下去就会产生一种无所事事,无聊、乏味、不积极,没有任何事情在进行,这样一个空空洞洞的感觉,这种空洞的感觉就造成我们很想立刻要把这个填满,于是我们就会很快的把电视打开,制造一些声音,要不然我们就赶快拿份报纸或者是一本书阅读一下,让我们的脑子可以活动,然后我们进入到文字的内容里面跟写作者的思想能够相应,然后我们好像在跟书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时候我们就不孤独寂寞了,因为我们有办法。所以孤独、寂寞、无聊、乏味、空洞、无所事事,可以说是全人类都在企图逃避的一个状态,其实这些状态的内容都大同小异,而这些状态在从古至今悟道者的心中,这些状态里面确有人类最深的智慧,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学会把外在各种娱乐活动,或者是一些文明文化发展出来复杂的向外追求活动,我们如果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放下,把心拉回身体,让身心合一,回归到内在的空虚、空无的状态,那我们就没有办法发展内心深处最深的智慧和奥秘。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胡因梦 世界就在你心中(2)
这个就是从古至今智者在每一个阶段要唤醒我们重要的精神内涵。这样的唤醒如果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开始慢慢的去学会把外在的活动安息下来,然后安静地跟自己的身体共处,我们能够把觉知拉回到我们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原来我们的念头,我们的情绪,我们每分每秒升起的感觉,这些感觉和情绪全都跟外在数十亿的人所相信的价值观,所相信的意识形态,所抱持的伦理道德的准则,还有思考的知识,累计起来的概念和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我们的脑子里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我们通过受基本教育里面所有的古文、历史、地理,各种科目的学习把知识截取之后灌输到人脑里面,然后打开报纸有很多的消息回到我们脑子里,上网之后有无数的东西可以截取。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我们观察自己内在活动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思维活动和情绪和感受之间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通常我们认同的大部分是我们的思维活动。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非常深地关照到私人活动底端的深层意识,驱动这些念头产生的动力是什么,因为念头太复杂了,速度很快,而且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很少会出现空档。我们修炼的方式就是要用特别的方式,把我们逼到一个没有办法用逻辑思考解答的状态,那么我们就突然落空,落空的一刹那跟我们真实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的无形无相的,没有任何属性和条件的本体,这样才可能看见。如果没有办法进入、体会的话,我们通常都会被心念活动牵着走。换言之,心念活动主宰了我们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为自己人生做主,但是心念的思想和欲望从来没有研究过,我们不断地研究政治经济,研究外面的名人,政治人物他们的事情,他们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去研究他们、批评他们,可能要去驳倒他们,但是我们很少研究自己内在的真相是什么,所以我们永远会被念头和欲望、情绪、需求牵着鼻子走。某种程度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自己的主人,因为这些念头和欲望的产生,它最底端的动机是什么你并不了解。
  我们这些愿望的产生是非常奇怪的,我们在这里好好的时候很自豪,很骄傲,觉得不缺什么。但是坐了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欲望,欲望可能是在这里比较无聊,我要出去买一杯咖啡,或者今天要到哪个餐馆去吃上海美食,这些想法产生的时候我们觉得都是根本的食欲,并不是值得研究的念头。但是我们看看这个食物念头的时候,其实我们并不是饿了才会想去吃,是心中有一股莫名的匮乏感,所以才促使我们去满足食欲。我们打开衣柜看有很多的衣服,绝对不缺任何一件衣服,但是我就会莫名坐在那里想要去买一个当季流行的服装,所以这种跟风和跟随时尚的欲望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探究的时候也会发现这个愿望的本身可能是深度心理上的自卑感,或者是某种的自我怀疑,驱动她买这些衣服。再延伸发现世界上很多人都想达到某种成就、地位,或者是想做善事,要做一个我们所设定的利他主义的善事来满足我们心中的价值感。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可以调过头向内观察最深层的动机,我们也会发现当我们不去进行陈旧的追求,以及完成利他主义的善事,我们心中仍然有一种对自己的否定和匮乏,所以这些最深层的匮乏、自卑、焦虑促使我们向外追求各种物化活动和精神性的活动,我们是被这些没有经过探索、思索和研究清楚的这些意识活动的内涵牵着鼻子走。智者提醒我们说,其实我们大部分的人并没有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我们大部分人是跟着别人一起思考的,步着别人的后尘进行有规则的活动的,或者是从已知的资讯当中进行思考。换言之我们从来没有把已知的东西抛在一边,从未知的状态下手进行对自己的观察。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真相,所以我们回归到心的生活的环节上面,我们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过去所有被灌输的知识、信念、意识形态、价值观、概念全部放空了之后,然后我们进入到一个没有任何东西的状态,就是不依赖于任何的规则、方法或知识,放空我们的心进行对自己每一时每一刻内在活动的观察,这个就是智慧的开始,这个就是佛家讲的般若智慧。原始佛法里面称为如实正观。

胡因梦 世界就在你心中(3)
就是每个当下内心产生欲望的时候,我有办法不从心理学的态度去看自己,也不从宗教的教义看我自己,我是完全的如实的关照自己内心发生的事,如果这么做的话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我们就发现确实不能做主,因为我们都被内心莫名的、匮乏的感受在驱动着不断向外忙碌。心理学有一个学派是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里面有一位著名的理论家,他的名字是阿玛斯,这位心理学家在早期设立过非常多的生物反馈的实验,东方佛道的训练,还有西藏密宗向内的训练。他把这些理论结合出来观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空洞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告诉我们说大部分人在小时候由于受到不当的教育,所以不断的在内心里面累计很多的空洞和意识形态。每种意识形态都带着负面的情绪。小的时候我们接受父母的教育,接受师长的教育,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童年就会发现,这些权威人物教育人的时候灌输的观念多半都是说我们必须要考好,考不到什么分数就是不好的,我们的表现如果不符合大人的规范我们就是不乖巧的小孩,或者我们将来进入到社会之后,我们的地位没有办法攀升到某一种程度的话那么就是失败的。这些观念都会在心底深处暗示很多东西,比如说愤怒,达不到我们的理想就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愤怒。当没有跟人家一样的资源就会感到自卑,或者是生命当中没有办法拥有某种情感,或者是父母对我的爱,我们心里有很深的哀伤和不安全感,甚至是深层恐惧的匮乏感。所有这些负面的情绪我们统称为自己心里的空洞,这些空洞都在我们意识的底端,我们带着一生的空洞跟这个世界共处,我们永远不停想要物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