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邦之所以这样做,应当是当时形势的一种需要。秦末之所以天下大乱,酷法苛政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秦始皇“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用的是法家思想,讲究的是刑法治国,但由于实施刑罚过于严酷,也搞得人心惶惶不安,以至于“囹圄如市,悲哀盈路”,环境恶劣程度可见一斑。刘邦厉害就厉害在这儿,他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要让百姓在这方面迅速感受到变化。他知道关中百姓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用现在的话讲,这叫顺应民意,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

刘邦这样做也是有前提的。刘邦的一切努力,其实都是围绕着那句“先入关者王之”的奖励机制进行的,那是他当时的终极目标,一切动力皆源于此。但说到底,这也只不过是楚王熊心和他们几个反秦列强的私下约定,并没和关中父老商量,就像后来的八国联军,争吵着在地图上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不理会你大清国的感受一样。所以老百姓不一定买账,你先进关中你就成王,我们就得听你的,要是你来了还不如那暴秦呢,不白瞎了吗?

所以刘邦“约法三章”的出台,就有了许多投机因素在里面。这个条文与其说是法律规定,还不如说是一句宣传的口号。你说他故意混淆视听也好,有意欺骗百姓也好,他能让百姓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他【wWw。Zei8。Com电子书】,接受他的治政理念,接受他将来在关中为王的事实,这无疑已经成功了。

老百姓不理解这“约法三章”的真正内涵,也不能全怪刘邦。既然是搞宣传,就要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还要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煽动性,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效果。况且刘邦还得考虑一下受众者的自身条件吧,关中人口众多,所受教育肯定不一样,你照本宣科地说上一大通,底下听得云里雾里,那还不如不说。说简单点,一下子让百姓记住,让百姓接受,这才是刘邦想要的最终结果,别的都是瞎扯淡。要是将这三章内容印成册子发下去,或者办个班什么的,让老百姓去看去学习,还不一定能有这效果。政治主张就是要简单、直接、明了。在这方面,刘邦是没有错的。

事实往往就是这样,如今咱们读《史记》,可以慢慢悠悠加以分析,但当时的老百姓不会,不光老百姓,就是那些地位显赫、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会过多去想,反正现在政策是轻松了,再严厉它能严厉过秦始皇?对我有利、有好处就行了。

那么,刘邦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刘邦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笼络民心,争取老百姓支持,为他做关中王做政治和舆论上的努力。

其实不光“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后的一系列行为,无一不志在民心。比如对待秦王子婴。刘邦进军灞上,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场面沉闷而悲壮,刘邦手下的将士群情激奋,都说要杀掉子婴,刘邦说不,“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说怀王派我进关中,那是看到了我宽以待人的长处,现在人家投降了还要杀掉人家,以后谁还敢投降啊?不好。比如退出咸阳。刘邦入咸阳,看到美丽豪华的宫殿,他是想住下来的,打打杀杀这么久,也该停下来享受了,但他终究还是听了樊哙、张良的建议,“封财府库,还军灞上”。如此忍痛割爱,其实就是做给人们看的,它体现了一种姿态。

再比如谢绝犒赏。刘邦宣布“约法三章”之后,老百姓一下有了盼头,高兴之余,纷纷杀猪宰羊,以犒赏三军,这个刘邦也不让,大大方方地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我们粮食多得吃不完,就不劳乡亲们破费了,一副暴发户的神态和语气。你说这老百姓能不感动吗?于是“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还生怕他不来这里主事呢,老百姓都给忽悠了。刘邦稳扎稳打,按部就班,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分寸拿捏得极准。人要不是怀揣某种目的,做事绝不会这么谨慎小心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刘邦这个“约法三章”的真实用意,咱们可以看看这个法令后来的发展情况:

“约法三章”后没多久,刘邦又发了一个“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这个当时被称为“具五刑”,彭越、韩信后来都是这么被处死的。这还不算完,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刘邦在“四夷未附,兵革未息”,天下还没完全统一的时候,便觉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又回过头参照人家秦朝原来的法律,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将“三章之法”增为九章。

可见,对最初发布的“约法三章”,就连刘邦自己都是不满意的,这更加印证了他当初颁布此政策的真实用心。法律总是不断健全完善的,内容多了、条款细了,那是法律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照这点看,刘邦的“约法三章”应该属于违反常规的操作,说到底,也就是一时的收买人心之术。可见刘邦在政治上的老辣。

我们再来看看项羽火烧咸阳的原因。

【4。火烧咸阳的真实原因】

项羽火烧咸阳,办事麻利,果断干脆,后人往往冠之以行事鲁莽、缺乏政治头脑的帽子,其实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很多的,有主观、有客观,有内因也有诱因。我们一个个说。

第一,项羽的心愿。这是主观因素。“项氏世世为楚将”,世代都吃着楚国的俸禄,为楚国国君效力,他们对昔日的楚国是无限怀念的,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已然明确昭示了这种情结的所在。然而到项羽这一辈,一切都没了,先是爷爷项燕为国捐躯,而后叔父项梁身死疆场,这都是拜秦国所赐。家仇国恨,可以说全都集中在了项羽一人身上,这付担子是很沉重的,它终究会变成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早在六年前,项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风时,就已是咬牙切齿、恨入骨髓。而后的几年,他一直在为这种恨而努力。所以,当项羽面对富丽堂皇的咸阳宫时,他多年来的积怨会一下子迸发出来,那时他眼里没有羡慕,只有仇恨。可以说,毁灭咸阳宫,是项羽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他拼杀疆场的动力所在,他要的就是那个结果,现在他的目标实现了。

说到这儿,咱们顺便说点题外话,后世对项羽的行为多持否定态度,说项羽毁坏文物建筑,豪华的宫殿是帝王的享受场所,却也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可以传之后世永远瞻仰的光辉成果。我觉得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纯粹的替古人担忧。凡事不破不立,这事也要从两方面看,没有火烧咸阳,也不会有后来比之更加繁华的长安城不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建筑物要是都留着,中国地面上就没别的了。老北京那些四合院就不是文化遗产了吗?不照样被钢筋水泥取代了吗?项羽比那些搞房地产的差远了,就是当时不烧,到现在它也不一定能留得住,所以没必要为这事纠结。

第二,思维的局限性。这是客观因素。项羽所处的年代极为特殊,战国末期和秦朝初期,应该说,这一阶段的政治体制还没有形成一个很明确的东西。尽管秦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但时间尚短,这种统一还很不牢靠,秦始皇的大一统观念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接受。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进行统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国别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他要防止六国的死灰复燃,这种习惯上的东西、地域性的差别是很难改变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和消化的过程。

举个例子,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事,定国号为“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打的是复兴楚国的牌;项梁叔侄也立了楚怀王的后人熊心为王,打的也是楚国的牌;再比如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目的是为韩国报仇,因为张良是韩国贵族后裔,其祖父、父亲共伴五任韩国君王,和项家有一拼。张良行刺失败后,隐居起来,后来陈胜起事,他跟随了刘邦,一起投奔项梁后,张良劝说项梁:“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要求项梁帮助他恢复韩国的建制,这样他可以增强反秦实力,其实他还是想着光复韩国。后来张良又跟随刘邦入关,项羽裂土封侯,张良又要求去辅佐韩王成,可见他这种故国观念是很顽固的。比张良还要顽固的,是齐地的田氏。田氏一族是齐国王族的一个分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最先行动起来的是田儋。陈胜派人攻打魏地的狄城,客居狄城的田儋趁机杀掉狄城县令,自立为齐王,举起反秦大旗。微妙的是,田儋一边竖起反秦大旗,一边将陈胜的军队赶出狄城。他要反秦不假,但反秦的目的不是响应陈胜,而是光复齐国。

可见,秦灭六国后,六国后裔的势力其实还很强大,只是他们迫于秦始皇的淫威,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一旦有人挑了头,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局面极难控制。陈胜、吴广正好起了导火索的作用,在他们揭竿而起之后,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后裔们纷纷自立,死灰复燃,天下重又恢复到战国时期的局面。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仍旧停留在六国时期,其主流还是各自为政,六国君王的后人,仍然不具备秦始皇天下一统的大气魄。

项羽虽然在秦始皇出游时,曾经说过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的狠话,那也只不过是对秦始皇恨到极点,随口说出的一句解气话,他想让秦始皇死,但并不想做秦始皇的位置。刘邦当时其实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最初就是想当个关中王,这对于他这个曾经的泗水亭长来说,就已是登天的造化了。只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刘邦最后才有了称帝的想法,这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

项羽在政治上的最大野心,其实也就是成为像齐桓公那样的人物,做诸侯的霸主,号令天下;他裂土封侯,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当项羽做到了西楚霸王,应该就很满足了。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指导,他会对各个诸侯王表现仁慈,会对刘邦网开一面,只要刘邦服软、听话,他是不想灭掉刘邦的。项羽也不会想占据关中有利的地形,以巩固他未来的事业(这个我们以后会讲到),至于将来怎样,他没做过多的考虑,回家乡让父老乡亲们看看才是最主要的。

再者,当时项羽也不具备成为秦始皇的条件。陈胜树旗,诸侯群起,这帮人最后的实力虽然赶不上项羽,但也不是吃素的。打败章邯,诸侯联军也是有功劳的,并非项羽一人之力,只是他充当了主角。所以项羽要考虑到各路诸侯的感受,这帮人反秦,无非是为了两个目的:复国和富己,也就是钱和权。这两样得不到满足,吃饱了撑的跟着你玩命啊,毕竟那时还没有什么解放全民族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信念和口号。所以项羽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烧杀是立威,抢掠就是满足各位诸侯了。那些妇女财宝,并非项羽独吞了,而是“诸侯共分之”,这些战利品和土地一样,也是诸侯们需要的东西。后来田荣反楚,也不就是因为项羽没有封他为王吗!

第三,性格因素。这个是内因。火烧咸阳,让项羽的气愤得到了发泄,这是他的性格使然。他本就是一个敢作敢当的汉子,不会过多考虑细枝末节,就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只求吃着过瘾喝着痛快,不会去想喝多了会呕吐、吃多了胃会不舒服。

不光是对咸阳,项羽一直喜欢屠城,我们只要看看他的征战历程就知道了。起事之初,项羽攻打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后来“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这个是和刘邦一起干的,不过项羽做的劲头大,当时二人都在项梁麾下,项羽属于亲信,说话有分量;章邯军投降后,饱受诸侯军侮辱奴役,起了逃跑之念,项羽在新安城“阬(坑)秦卒二十馀万人”;还有后来对付田荣,也是施行铁血政策。可见项羽屠咸阳也不是偶然的,正如楚怀王那些老臣对他的评价:“为人剽悍猾贼”,项羽本就是一个作风极其彪悍的人。

当然我们也不能光看到项羽毁灭咸阳城,同时他也毁灭了秦朝的统治工具啊!只有彻底毁灭象征前朝的标志性建筑,才算是真正给了老百姓一个交代,秦朝的百姓不是“苦秦久矣”嘛!老百姓应该感激项羽才对,至于吃了刘邦的几个甜枣就说刘邦好的,那才是庸人,是有奶便是娘。不过话又说回来,老百姓大多都是庸人,对付庸人就要用方法,你把他们卖了,还得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你数钱。你只有让绝大多数的庸人拥护你,你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那统治者不就是要比那些被统治者高明吗?没这些人你当谁的王!是为了让他们耕者有其田,为了让他们过好日子?想什么呢?是要让他们多干活、多纳税,所以对他们要哄、要骗,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的剩余价值。这一点刘邦做到了,项羽没有做到,他也不屑那样做。

第四,刘邦的因素。这个应该算诱因。项羽和刘邦最初有着不同的军事目标:一个北上救赵,一个进取关中,两不相干。但项羽对刘邦在关中的举动不可能一点认识都没有,这种认识在项羽率领诸侯联军打败秦军主力向西进发,特别是进入关中后,会越来越深刻。

首先,项羽已经知道刘邦先他一步入了关,而之前楚怀王和他们有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个项羽不可能一点触动都没有。尽管项羽内心并看不上这个关中王的位置,也不想和刘邦争,但他也会在乎刘邦的影响,毕竟当初楚怀王的两大军事部署都实现了,在某种程度上,刘邦的功绩是和他平分秋色的。

接着,项羽准备入关,结果函谷关有刘邦的重兵把守,阻挡项羽大军进入。项羽现在已“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是诸侯联军公认的首领,这种优越感让他不容许有人对他不敬,刘邦竟敢如此造次,项羽自然甚为光火。

然后,项羽“又闻沛公已破咸阳”。刘邦早已把关中彻底拿下了,按照约定,关中王非他莫属,而刘邦现在做的事,显然是早以关中王自居了。但即便你刘邦成了关中王,你也不能拒绝我项羽啊!各路诸侯都唯我马首是瞻,我的面子往哪儿搁,诸侯们会怎么想?所以项羽更加生气,盛怒之下,派当阳君黥布武力冲关。武力冲关后,项羽找回了面子,怒气有所消,没想到这时有人又在还未完全熄灭的火上浇了一勺油,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告诉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让项羽对刘邦的印象更加恶劣,怒火再次升腾起来。

最后,亚父范增对项羽认真分析了刘邦的行为,说了两点意见:一是“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这小子以前是个贪财好色之徒,现在突然变得如此乖巧,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二是“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说刘邦有天子之相,绝非等闲之辈,劝项羽“急击勿失”,不要养虎为患。范增说的这两点,可以说都说到了点子上。一个人行为反常,一定有原因,这个不用说。“天子之气”之说看似荒诞,在彼时却非常关键,古人都迷信这个。天子不天子的暂且搁在一边,最起码这意味着刘邦将来的地位不会在项羽之下,故而这比“志不在小”还让项羽纠结。

所以,尽管后来刘邦服了软,这些结还是沉积在了项羽心中,挥之不去,唯有毁灭咸阳,破坏刘邦苦心经营的这个局,让刘邦的“志”灰飞烟灭,让刘邦的“气”无影无踪,项羽才会觉得踏实。

除了以上主客观、内外因之外,项羽火烧咸阳还有一个症结所在,就是上下任原理。

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上下任之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得很微妙,尽管二人以前没有在一起共过事,也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但一旦成为上下任,便就此有了芥蒂。在嘻嘻哈哈你好我好五魁首六六六的设宴交接之中,他们内心其实并不像表面呈现出来的那般光鲜。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这种刻意制造出来的和谐早已荡然无存:前任重用的人,下任不会用,他要重新培养自己的亲信;前任的政绩,下任会避而不谈,甚至横加诋毁,之前被宣传成神话一般的丰功伟绩,也会被找出很多毛病,因为这些东西被认可,被人们念念不忘,会影响下任成绩的创造,也会衬托出下任的无能。

项羽和刘邦不属于上下任关系,但在进入关中的时间上属于前后脚,和这个也有相似之处。刘邦先入为主,抢先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人们拥护刘邦,势必会冷落和忽视项羽,所以项羽不舒服是很正常的。

从这点上看,项羽火烧咸阳,和那些继任者避而不谈前任的功绩一样,都是要消除先前的正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