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死的,条文是死的,而具体事情却是复杂的,法制的效果,就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合并、归类,再作出明确的规定,给人以明了的视觉和心灵冲击。道德则不是,它是温和的、概念化的,你可以因为良心而自觉遵守,也可以昧着良心将其丢于脑后,全看你的信念如何。
那么信念是什么呢?信念是一种坚持,是自觉遵守道德的底线,坚持心中的那份美好,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这个社会中,信念仍然是被我们所提倡的。
【2。无间道和反间计】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最终成就霸业,不仅是兵戈相见、流血冲突这么简单,他也动用了不少的心思和手段。这些手段有些是他亲自操刀,有些则来源于手下的出谋划策。不管哪种,刘邦都是具体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正是靠着这些手段,刘邦才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楚汉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其中历时最长的就是荥阳拉锯战,长达两年零三个月。这个阶段也是刘邦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的阶段,是刘邦由被动挨打转向主动出击的关键时期,也是整个楚汉战争的转折点。
刘邦一开始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看到项羽在齐地与田荣打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老巢彭城,于是便兴冲冲地率领五十六万大军伐楚,并一举拿下了彭城。可万万没想到项羽只带了三万人马,便将刘邦杀得溃不成军,刘邦为此还险些丢了性命,这才仓皇逃窜至荥阳一带防守。
我们先来看看荥阳拉锯战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是荥阳攻防战。刘邦兵败彭城,被项羽一路追杀,最后围困在荥阳。后来刘邦用陈平的反间计,瓦解了项羽军团,并趁机逃出荥阳,命周苛、魏豹等人留守荥阳。这个阶段项羽完全占据主动。
二是成皋拉锯战。刘邦在关中重整旗鼓后,听从袁生的建议,不再和项羽硬碰硬,而是从武关出兵,进军宛地,将项羽从荥阳引向宛地,同时令韩信北攻燕、赵等诸侯国,令彭越截击项羽的后防。之后刘邦趁项羽回击彭越,占据了成皋(今荥阳市西18公里处)。项羽攻下荥阳后,围困成皋,刘邦不敌,不得不放弃成皋,然后从韩信处借兵,回攻成皋,同时令卢绾、刘贾率两万人与彭越会合,占据梁地,迫使项羽回兵收复梁地,刘邦趁机再夺回成皋。项羽回兵,双方再次在成皋对峙。这个阶段双方各有胜负,总体上项羽仍占主动,但是刘邦通过打外围,也缓解了被动局面,战局开始向有利于刘邦的方向转化。
三是鸿沟议和。韩信攻占齐地,直接威胁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派龙且截击,结果全军覆没。加上彭越在后方的不断骚扰,围攻刘邦又没有进展,项羽走入困境,开始处于被动局面。战争的风向标完全转向了刘邦方面。当此时,战事拖得太久,双方都很疲惫,于是划鸿沟为界议和。荥阳相持两年多,终于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也是双方力量与心智的较量。双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胜利。为了这个目的,刘邦和项羽可以说都费尽了心机。政治、战争、兵法,阳谋、阴谋,在这里展现了个通透。应该说,在整个相持阶段,双方互有胜负,谁也没占多少便宜。只是二人的本性在这个阶段却尽显无遗。
彭城战败之后,刘邦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很少和项羽正面交锋,但他对这事是有反思的。他深刻认识到,项羽的勇猛并非浪得虚名,正面开战自己绝然占不到半点便宜。但是事已至此,刘邦已是无路可退,于是开始动心眼。在对峙的这几年中,刘邦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最典型的两个手段就是无间道和反间计。
后人总是将一些手段的运用冠之以谋略、计策的名号,借此将其典型化、概念化、神秘化,换来一些感叹和惊叹。其实这没什么好吹嘘的,人们之所以慨叹,是因为向往最后的成功,因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两人打架,一个打不过另一个,于是开始避其锋芒,不再和他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采用一些手法,比如打闷棍、撒石灰等。这打闷棍、撒石灰便是手法了,并不见得有何稀奇。
我们先说说无间道。刘邦一直是个偏重于心机的人。早在刘邦决定与项羽正面对抗之前,他便已埋下了一个很好伏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导演了一出无间道的好戏。这个戏的主角就是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叔,在身份上有着旁人不能比的优势,是无间道的最佳人选。直到楚汉战争结束,项羽乌江自刎,项伯都一直跟随项羽。但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在项羽这,却一直在替刘邦做事。这个源头起于鸿门宴前后。
前面介绍过,项羽入关后,对刘邦产生了意见,想发兵灭掉刘邦,项伯怕伤及曾经对他有恩的张良,于是连夜给张良报信,张良又赶忙将情况汇报给了刘邦。刘邦本来对项羽的行动还蒙在鼓里,在那该吃吃该喝喝地做着关中王的美梦呢,项伯的消息可谓及时雨,一下点醒了梦中人,让刘邦躲过一劫。刘邦赶忙抓住项伯这根救命稻草,让张良把项伯叫来,说“吾得兄事之”,我得像待亲哥哥一样待他。项伯进来,刘邦果真像见了亲人一般,拉着手哥长哥短地寒暄一番,然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口头承诺和项伯做了儿女亲家,彻底将项伯策反。此举对刘邦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此后项伯起到了他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项伯让刘邦躲过了两次危机。一是阻止了鸿门宴前的兵戈。项伯本是去找张良的,却没想到会有此意外收获,居然和名噪一时的一路诸侯刘邦攀上了亲戚,自是美得不亦乐乎的,于是心甘情愿做起了刘邦的说客,回去之后便劝阻项羽,还说了刘邦一大通好话,从而免除了一场生死火并,让刘邦躲过一劫。要知道,当时的刘邦在项羽面前不过就是小菜一碟。二是项伯在鸿门宴中身护刘邦。刘邦到项羽大营中去谢罪,席间,范增安排了一出“项庄舞剑”的表演秀,想借机除掉刘邦,结果被项伯看出了门道,于是不顾身份、不顾岁数、不管场合,毅然起身陪舞,拿剑挡着侄子项庄而护着亲家刘邦,让范增的计划泡了汤。
其次,项伯为刘邦谋得了一个福利。这个福利就是汉中之地。项羽不想让刘邦在关中当王,将其封在了巴蜀,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地。四川现在是繁华了,但在那时就是个不毛之地,是秦朝流放罪犯的地方。刘邦对此当然心有不甘,于是让张良“厚遗项伯”,给亲家送去不少礼物。张良这人办事也牢靠,不但没有从中截留,还把刘邦赏给自己的“金百溢,珠二斗”也一并送给了项伯。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刘、张这样做的目的就一个“请汉中地”。让项伯帮着要汉中这块地皮。项伯享受着收礼和被重视的双重快感,又是给老朋友和亲家办事,自然尽心尽力。
关于项伯如何替刘邦要地,自有他的一套说辞,史书对此无详细记载,在此也没必要过多纠结,反正最后项羽是答应了。此事意义重大,正是因为有了汉中这块地,刘邦的势力范围才得以和关中接壤,为他以后还定三秦创造了便利条件。
第三,项伯救了刘邦父亲一命。项伯后来有没有偷着向刘邦透露过项羽的军事行动或军事机密,这个史书也没有详细记载。不过有没有都不重要,真正的无间道高手,不是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赶紧通风报信的细作,那就太低级了,他需要在最关键时刻发挥最关键的作用,救刘邦父亲就是个例子。
荥阳拉锯战后期,楚汉双方在广武(荥阳东北广武山上)对峙数月,刘邦派彭越抄项羽的后路,截断其粮草供应,项羽首尾兼顾,应接不暇,一时处于下风。于是气愤之极的项羽便把在彭城俘获的刘邦父亲推了出来,五花大绑,油锅准备,然后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你小子识相点赶紧投降,否则我就煮了你爹。见项羽急眼,耍开了流氓,刘邦反而一下兴奋了。心想:打仗我不行,比这个你哪是我对手啊。于是,刘邦流氓嘴脸表露无遗,对着项羽喊话:“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说我俩都是楚怀王熊心的手下,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同事兼兄弟,既是兄弟,那我爹也就是你爹,你要真想煮了我爹,那就让我这做哥哥的也跟着沾点光,分我点肉吃。你瞧这话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俩人有多要好呢。也不知这么要好的一对生死弟兄,咋就闹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其实当时刘邦除了说这些狠话,也没别的什么办法。他说好话,替父亲求饶,那正遂了项羽的心意,所以他不可能说软话。而且,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兵法上也是一个谋略,走的也是一步以退为进的活棋。不过双方都不让步,事情便僵在那里了。项羽的本意也不一定就是真想杀刘邦的父亲,要杀他早就杀了,根本不用等不到现在。此举也是冗长疲沓的战争把项羽给拖烦了,于是拿刘邦父亲出来解解闷,顺便吓唬一下刘邦。而且他要真想杀也不至于搞得这么隆重,“为高俎,置太公其上”,煞有介事,跟公审公判大会似的。这就像俩人打架,一人很夸张地找菜刀,对另一人说,你等着,别跑,我非宰了你。其实他是盼着对方快点跑了就完了。真想杀人的不会说出来,也不会把找凶器的行为做得那么明显夸张。项羽其实也就是想逼着刘邦就犯,乖乖投降了事。
项羽想得不错,结果刘邦没吃这一套。项羽骑虎难下,就真想送刘邦父亲去见阎王了。正准备动手时,项伯出现了,劝项羽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想得天下的人是不顾家的,你这样没用,杀了他反而多生祸端,还是算了吧。和鸿门宴前夕说的话如出一辙。项羽有台阶就下,于是罢手,倒也识趣。
这次如果没有项伯,刘邦父亲必死无疑。为何这么说呢?作为项羽,号令诸侯的西楚霸王,那是骄横惯了的,如此下不来台,自是不能善罢甘休。在那种情况下,即便不想杀也得杀了,否则面子没法搁。咱们还举上面俩人打架的例子,那找菜刀的找着了,结果另一人还在那傻等着,你说是砍还是不砍?砍了犯罪,不砍没面子。怎么也得象征性地捡不是要害的地方招呼几下,哪怕蹭破点皮呢,要不没法收场。项羽杀刘邦父亲不用考虑这么多,肯定直接要了小命。项伯是实实在在地救了刘邦父亲一命。
项伯两次让刘邦躲过生死劫,还救了他父亲一命,还为他谋取了汉中之地,可谓数次立功,刘邦对此是心存感激的。更为关键的一点,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能看出,项伯在项羽那里是能说上话的,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太难得了。有这样一个人安插在项羽身边,刘邦心里会踏实许多。这儿女亲家没白做。
项伯这人其实并不就是好多史学家说的那样,是个糊涂蛋,那样看就太肤浅了。从项伯言谈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不但不糊涂,而且还是个深藏不露的政治老手。他总能把话说得很圆滑、很漂亮,明着为项羽着想,暗地替刘邦打算,而且做得不着痕迹、滴水不漏。犹如现在的一些马屁高手,为了掩盖个人目的,会把自己伪装成道义和真理的代言人,既办了自己的事,还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项伯的不简单就在这里。
我们知道,项羽是个很自傲、主观性也很强的人,他极少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就是老谋士范增说的话也经常是左耳进右耳出。然而项伯向项羽建议过两次,两次项羽都听进去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应该说,刘邦一开始就看出项伯是个潜力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项伯的特殊身份。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是项氏家族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被拉拢过来,那自然大有好处。因为在鸿门宴之前,刘邦没想到项羽会成为自己的对手。在熊心彭城分兵时,项羽并不受重视,只被任命为宋义的次将,和刘邦都没在一个层次上,刘邦根本没想到有天项羽会成大气候。刘邦在函谷关布兵,一方面是怕诸侯分享他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也是没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包括项羽。后来听项伯说,项羽要对他动武,刘邦这才感到事态严重,意识到自己和项羽的实力还差得很远,所以他会害怕。
由此可见,刘邦当初那样极力讨好项伯,是有着长远考虑的,并不单单为了解决鸿门宴前夕的军事危机。那时的刘邦毕竟翅膀还没全硬,他不能和项羽抗衡,但在心里,他无疑已开始把项羽当作了一个最强的对手。而如果项羽身边有个自己的人,能时刻了解到项羽的动向,那他心里就会踏实很多。项伯无疑是这方面的最佳人选,何况他主动送上门来,刘邦怎能轻易错过这个好机会呢!
那么,刘邦当时有没有把握将项伯拉拢过来呢?有。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项伯和张良关系特殊。张良救过项伯的命,项伯知恩图报,不惜出卖项羽的军事机密,关系可谓不一般。有了这层关系,将项伯拉拢过来的可能性极大。
其次,刘邦下了血本。金钱是一方面,“厚遗项伯”和“金百溢,珠二斗”,不能说不起作用,但仅靠金钱是不够的,那样就太肤浅了。要想真正抓住人心,还得靠关系,靠一种亲密无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死与共、生生相惜的特殊关系。这点对刘邦来说是小菜一碟,他很快便打开了突破口:和这位老哥哥攀亲戚,成为儿女亲家。如此,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加上张良的面子,肯定胜过项羽的亲情。
第三,刘邦让项伯感觉很舒坦。说项伯以后会和刘邦更亲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和刘邦是对等的,而和项羽不是。按辈分,项伯是项羽的长辈,项羽应该听他的,就是不完全听他的,最起码也要尊重他。而事实上,他是项羽的手下,要听命于项羽。一家人不一定不闹意见,这样的关系形式无论如何是让人不爽的。而和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不但尊重他,对他以礼相待,哥长哥短的,而且还成了儿女亲家。在平等之中,还兼有一种被捧为上宾的感觉,这感觉来得自然,很舒服。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的两点处世哲学:利诱是可以战胜亲情的;更紧密的亲情关系会超越一般的亲情关系。由此两点,也可以得出刘邦最终的处事态度:他不相信亲情。据此,我们不难得出刘邦是在利用项伯的结论。当然,这也是周瑜打黄盖,双方自愿的事。
刘邦利用项伯,这个在以后也得到了证实,因为让项伯美得不亦乐乎的儿女亲家的承诺最终也没落到实处。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他没有忘记项伯在隐蔽战线做出的卓越贡献,封了他为射阳侯,却再也没提儿女亲家的事。当然项伯也不会问,也不敢问,现在的刘邦已今非昔比,找后账无异于找死,以项伯的智慧,是绝然不会做那种傻事的。这事就这样心照不宣地过去了。这个结果已然说明了当时刘邦对待项伯的初衷。所以,项伯无疑成了刘邦的一枚棋子,在项羽营中为刘邦做事,为刘邦上演着无间道的剧情。
从项伯事件,我们也能看出项羽的特点,他在无间道中中招绝不是偶然的。和刘邦相反,项羽是完全相信亲情,也完全在乎亲情的。他听从项伯的劝告,而并不追究其在两军交战在即之时私去敌营、泄露军事情报的责任,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再就是项羽没有心机。他没想到项伯会吃里扒外,更没想到无间道这层利害关系。在他心中,正义就是正义,道义就是道义,即便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他依然会固守那份信念。
除了无间道,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最得意的手笔莫过于反间计。具体实施者是陈平。刘邦兵败彭城,逃到荥阳后又被项羽围困,还切断了粮道,刘邦抵挡不住,于是想割地请和,遭到项羽的拒绝。刘邦于是问计陈平,陈平给他献上了一道反间计的大餐。
陈平是从项羽那过来的,了解项羽的为人,深知项羽身边的“骨鲠之臣”,也就是忠心耿耿的死党,不过就是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等寥寥数人,只要我们“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花点钱,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产生矛盾,最好打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浑水摸鱼了。
刘邦此时挠头上火不算,小命都难保,自然不会在乎钱了。于是从财政上拨给陈平“黄金四万斤”,作为反间计的启动资金。有人考证这黄金其实是黄铜,并非真的金子,还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其实你考证那些有何用呢?如果当时铜是购买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话,那么铜和金子的性质是一样的,和它的分子结构、分子形式没有关系。不管怎样说,那“四万斤”是实打实的,重量在那摆着呢,就是过去的“斤”在绝对数值上比今天的小,那也算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巨款了。
刘邦颇具大领导的风范,只管批钱,让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