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路卫兵
【,】
序言
这本书写的人是项羽和刘邦,写的事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
之所以写他们、写这些事,是因为:
一、他们很优秀。一个曾为天下霸主,一个后来成就了帝王伟业。
二、他们很典型。在他们之后,有许多人、许多事步其后尘,仿佛历史重现。
三、他们令人感动,而且至今依然让人们感动着。
四、楚汉争霸是一场比较特殊的战争,起伏跌宕,影响深远。
之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写,是因为他们的关系比较特别:
起初——
他们互不相识。
稍晚——
他们成了同事。先听项梁指挥,后受熊心领导。
而且,他们都是骨干。一起攻城略地,一起开疆拓土,一起干着反秦的事业。
他们还一度很要好,就像亲兄弟。
接着——
他们接受了不同的任务。一个北上救赵,一个西进关中。两人都完成得很出色。
紧接着——
他们出现了矛盾。刘邦欲做关中王,项羽想号令天下。
后来——
他们成了上下级。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领导人,开始分封天下。刘邦也在被分封之列。
再后来——
上下级有了矛盾。刘邦对项羽耿耿于怀,想取而代之。
最后——
他们成了你死我活的对手。
但我又不想单纯写他们之间的军事争夺和政治斗争,因为:
一、他们都是人,都要经历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必然过程。各自都有对学习、事业以及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态度。
而且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既有人性的本善,也有虚情的伪善,还有羡慕、嫉妒、恨。
他们还都是有个性的人。一个粗犷、霸道、张扬其外;一个豁达、包容、隐忍于内。
二、他们都是男人。有各自喜欢的女人,有不同的感情流露。
而且他们还是两种不同款式的男人。一个情怀浪漫,一个潇洒现实。
除此之外,他们还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他们是社会中的一员。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
他们是官场或职场中的一员。他们有各自的事业,做事都很努力。他们有各自的理想,都有着预期的目标。
他们是某个集体的负责人。肩上责任重大,既要对下属负责,又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要对团队负责,要想办法把蛋糕做大。
他们还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他们有亲人、有爱人,他们要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
所以,我要做的是:
首先,去掉他们身上神秘而炫目的光环,还原他们为一个普通的人,还原他们普通人的情感。然后,把他们放到社会中去,放到官场和职场中去,放到领导岗位上去,放到家庭生活中去。通过他们的为人、处事,通过他们的作风、情感,去探索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去了解他们对待事业、爱情、生命的态度,并借此探究他们最后成败的根源。
如此,他们便成了某个社会群体的代表。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而且还是我们身边的人。
当项羽遇到刘邦,当一个男人遇到另外一个男人,当一个强者遇到另外一个强者,这其实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以上代为序。
路卫兵
2012年5月25日
第一章 性情·话里乾坤
【1。从说话看性格】
性格决定成败。这话如今很流行,却也并不算什么发明,它不过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着这个人做事时的态度、速度、热度,投入的程度不一样,产出自然也就不一样。
人生是坎坷的,所以人的性格也是复杂、多变的,很难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去形容、概括。判定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常说要看言谈举止。言谈即说话,举止是做事。人立足于社会,无非就靠这两样与别人产生交流和联系,于是它们也成了体现一个人性格特征的外在信息。在某些时候,言谈甚至比举止还重要,它更能区分、辨别出人的性格。言为心声、言多语失、言不由衷、言外之意,都是通过言谈这个外在表象去看一个人内心的本质。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也是人和人之间相互区别的特征之一。人们评论一个人时,除了他的外貌特征,说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他的言谈了:这个人很健谈、很会说;或这人说话不着调、不把门,等等。通过这些言谈,进一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这人说话实在,人一定厚道;或这人油嘴滑舌,办事肯定不靠谱儿。甚至还会对他的人生作出武断的判定:这人将来肯定有出息,是个当官儿的料;或这人不会说话,社交有问题,将来成不了什么大器。
一个人的言谈还决定着他的社会交往,人们往往会从一个人的言谈,去判断这个人是否可交,从而确定和这个人关系的远近亲疏。可见:说话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而研究说话,则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
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也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从中我们既可判断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也能判断出这个人内心的一些东西,比如他的思维过程、认知程度、理想抱负,等等。
项羽和刘邦性格迥异,这在他们后来的军事和政治对决中展露无遗。不同的性格,也注定他们会做出不同的事,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这种性格差异,其实早在二人刚刚出道时,便已经表露出来了。
他们二位都曾经历过同一件事情,就是秦始皇的出巡。同样的出巡,虽然时间不一样,但是场景一样、形式一样。一样的秦始皇风光无限,武士巡逻开道,地方官吏净水泼街,围观群众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可以说,项羽和刘邦是在同样的距离、同样的环境下目睹此情景的。然而,他们却说了不同的话。
【2。项羽如是说】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和项羽叔侄俩去围观。当秦始皇车驾在铜锣声、吆喝声中威风凛凛地驶过来时,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我可以取代他,或我比他强。
这话是太史公司马迁的书面语,文绉绉的,生活中的口语肯定不这样,之乎者也的,体现不出气势。现在的民众若看不上哪个上级领导,话说得比这粗多了,直言:他算个屁(或毬或屌或蛋)。北京人则更加简单直接,俩字儿:姥姥。
项羽具体说的啥我们没必要去探讨了,也探讨不出来,既然司马迁这样记载,大意是错不了的。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将项羽的性格暴露无遗。从中我们至少能够得到三个方面的信息:
首先,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
秦始皇何等人物啊,扫六合而定中原,如今的大好河山是靠他打出来的、杀出来的,他遵循的是法家治国理念,依靠严刑酷法统治人民。当时秦朝法律严苛到什么程度呢?“偶语弃于市”,就是俩人当街碰上了,在一起咬耳朵说两句悄悄话,发现了都要被治罪,哪怕你俩扯的是家长里短、保媒拉纤的闲篇儿,那也活该你倒霉,形迹可疑嘛。
因言获罪犯不上,所以大家都三缄其口,都做观棋不语的真君子,都保持沉默是金的生活态度。天子的威严那是在几十米外都能感受得到的,腿不打哆嗦就是好事。况且项羽当时二十三岁,正是半大小伙子,底气十足地来这么一嗓子,好似晴天一个炸雷。项羽话到嘴边,不吐不快,足见他是一个口无遮拦、敢想敢说的真汉子,也是一个光明磊落、勇于担当的人。
其次,项羽是个行事不顾细谨的人。
这是委婉的说法,其实说白了就是行事鲁莽,委婉说是给项羽留着面子呢,因为这样的人虽言语粗鄙却不失可爱。你想啊,项羽说这话时,秦始皇本人或秦始皇的随从武士可能没听见,秦始皇那家伙一路被车轱辘声、铜锣开道声、歌功颂德声所包围,享受着噪音污染,也挺不容易的。但他们听不见不等于别人听不见,项羽周遭寂寞宁静,围观群众是谁也不敢言语的,大气都不敢出,掉根针都能听见响儿。项羽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一出口,周围那些善良的群众恐怕都得离他远点,怕受他牵连,心想项羽准是个疯子。万一有好事者立功心切,再给秦始皇告上一状,项羽小命休矣。
最窝心的当属项梁。项梁一直怀念着祖先的荣耀,也想恢复祖先的事业,他一直在为此做着努力和准备。在吴中,给人家办红白事,都要军事化,搞不好做梦都在想如何光宗耀祖。只是他一直没遇到合适的机会。项羽说的这话,他心里未必不是这么想的,但他没有说出来,因为他不是年轻气盛的岁数了,他懂得隐忍,在没有把握时,他不想暴露自己,以免前功尽弃。同时他也害怕,毕竟面对的是生杀予夺一言九鼎的当朝天子,项羽这一嗓子差点没让他功亏一篑,所以他闻言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说:“毋妄言,族矣!”项梁早被吓得魂飞天外。这话可不是闹着玩的。
第三,项羽是一个自信的人。
项羽的话目的明确,杀气腾腾,字字咬牙切齿、充满仇恨。除了情感上的强烈,这话还有内涵,它表现了项羽的一种不屑。在他眼里,秦始皇并不算什么,别看你现在威风,我将来比你更威风,似乎夺取天下并不算什么特别费劲的事。项羽自认为取代秦始皇只是个时间问题,根本算不得什么。这种骨子里的不屑,体现了项羽异乎寻常的自信。
当然,项羽的这种自信里也多少含有些自傲的成分,因为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不过理想归理想,抱负归抱负,如果不是后来陈胜、吴广被迫起兵,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不知要等到何时才会有所动作。
【3。刘邦如是说】
刘邦是在征送徭役去咸阳时的一个偶然机会看到秦始皇的,目睹秦始皇的威风,他“喟然太息”,长叹一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意思是男子汉就该这样,这才叫成功的男人。其羡慕、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这也传递出刘邦三方面的信息:
首先,刘邦是个懂得服气的人。
从这句话中,我们丝毫看不到项羽的那种天不怕地不怕、谁也不服的霸气和傲气,刘邦的话里除了羡慕就是羡慕,而且羡慕却不嫉妒,更加不会恨。他内心对秦始皇充满了崇拜,而且崇拜得五体投地。也就是说,这个世上有真正让他折服的人,他并没有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其次,刘邦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一个人崇拜另一个人,定然是自己感觉难以望其项背。这种潜意识的攀比,会让他自惭形秽,进而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应该说,刘邦当时混得还算不错的。泗水亭长充其量算个基层公务人员,是吏而不是官,但他毕竟是吃官家饭、做官家事的,人前人后吆五喝六,小日子过得定然也很优哉快活。况且县官不如现管,阎王好见小鬼难拿,那愿意巴结的老百姓定然不在少数,每天请吃请喝,混一肚子好下水还是没问题的。
可什么事就怕比,烦恼皆由对比生,在泗水你人模狗样,到咸阳你还威风得起来?在秦始皇面前,那泗水亭长算个啥呀!你以为人生的真谛就是每天有俩菜整两盅?丢人啊。所以刘邦目睹始皇风采,内心波动是肯定的,他那句由衷的慨叹,已然说明一切。
其实即便没有看到秦始皇出行,刘邦也绝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更不会觉得现在的位置就到头了。
第三,刘邦没有太高的欲望。
刘邦说这话的基调在“喟然太息”上,大声叹息,连连叹息。一个人叹气,大约有两种情况,一是困顿时的无助,一是无法抵达的无奈。刘邦应当属于后者,对于一个小小的亭长来说,和当朝天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样的位置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便当时刘邦有雄心、有壮志,顶大也就瞄瞄郡守县令,这还算靠点谱。
欲望的大小是和你所处的地位成正比的。局长见市长,绝不会战战兢兢,混熟了还能称兄道弟呢。可他要见省长或是更大的官,难免心里不打鼓、两腿不哆嗦,生怕哪句话说错,哪有功夫幻想有朝一日和他称兄道弟啊。刘邦作为一个最底层的公务人员,秦始皇的威风是可望不可及的,甚至能够远远地瞻仰一下,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都会让他激动好一阵子。
我们不能因为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威风甚至超过了秦始皇,就说他当时内心做着怎样的取舍,有着怎样的担当,酝酿着怎样的蓝图,那是那些为英雄伟人树碑立传的御用文人通用的伎俩,是哄人的把戏。务实点有什么不好?干嘛学得那么乖巧?
【4。话里的玄机】
相同的情景设定,二人却表露出不同的姿态。要说有共同之处,就是他们说的都是发自肺腑的话。言由心生,没有丝毫的矫情和掩饰。除此之外,就是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当皇帝。我们先说刘邦。
作为泗水的小吏,刘邦早已是社会油子,是个喝酒赊账,诸事不干其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主儿,今朝有酒今朝醉,怎么潇洒怎么活。他没有多大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也没有多少雄心大志。
彼时一些诸如其母刘媪“梦与神遇”,武负、王媪二位酒店老板“见其上常有龙”,以及后来刘邦斩白蛇,吕雉循云气找刘邦等美丽传说,只是为了增加他的神秘色彩,让他自我感觉良好些罢了,况且那些传说是不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授意他人故意放的烟雾弹也未可知。总之那时他绝不会想到将来要当皇帝,即便想,也和如今那些学炒股的想成为巴菲特一样,是一种美丽的期待,能否实现自己心里也没底。
刘邦乐得逍遥自在,或许也想获得更大的权力、想当更大一点的地方官,每天有人拍马屁,有酒喝、有肉吃、有妞泡也就满足了,这些对他来说已算是奢侈了。皇帝那事儿离他太远,况且人事变化瞬息万变,能保住这个泗水亭长就不错了。
项羽当时也没想到要当皇帝,或是成为后来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那是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水到渠成的事。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的话,其实就是一时之愤,而且他说话的重点在“取”,而并没有期望要“代”,没有想除掉秦始皇后自己去坐他的位子,他只是不想让秦始皇在那个位子上优哉快活,他看着长气。
虽说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也像“怎么看”和“怎么办”一样,一字之差,谬以千里。项羽和刘邦在彼时情景的说话,应该是二人内心情结的一种完全流露。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
第一,二人目的不同。
项羽要的是结果,刘邦做出的是规划。或者说,项羽是要夺天下,刘邦是想坐天下。
项羽的取代,强调的是一种手段,是一个实现目的的过程。这注定他会用铁血手腕去征服世界,也注定他在做事时甘于冒险。在他看来,武力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所以当刘邦向他示弱时,他会毫不怀疑刘邦的动机,因为他觉得自己足够强大,有着足够的威慑力。
刘邦的艳羡,则是人生的一种目标,是一种很平和的向往。这种平和注定他会稳扎稳打、按部就班,不会轻易冒进。这种循序渐进会转变成机智,遇事能以柔克刚;也会让他头脑清醒,凡事避其锋芒,做出暂时的妥协。刘邦先入关,按照楚王熊心的约定,他该理所当然地称王,可是面对项羽的霸气,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因为他清楚自己还不是项羽的对手。
第二,刘邦比项羽成熟。
在处事上,刘邦肯定比项羽要成熟、老道。项羽直来直去,有啥说啥,想啥做啥。从项羽义愤填膺、不管不顾的说话中,已然证明了他的不成熟。刘邦则会将心里的渴望埋藏起来,等时机成熟了,再拿出来熨平。事情说起来简单,里面却有曲折、有包容、有妥协,不会如项羽般是一条笔挺的直线。
第三,项羽比刘邦压力大。
抛开两人后来的发展,单就这两句话来说,刘邦的话更现实些,话里没有任何负担,说说就算了,最多是晚上睡不着或是灌点黄汤的时候,拿出来回味向往一下,想象着自己替代秦始皇去坐豪华车驾的情形。项羽则不然,他心机沉重,那话是真往心里去了,以后每每想来都会如鲠在喉。
【5。差别来自哪里】
相同的情形,二人为何会表现出如此大的反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第一,年纪的差别。
从年纪上讲,刘邦比项羽大二十四岁,项羽说这话时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刘邦见到秦始皇应当比项羽早,就算是秦始皇刚登基时被刘邦看到,那年纪最起码也比项羽看到秦始皇时大十一二岁,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
有人对此不服,会举出若干少年老成或者年轻有为的鲜活例子,这个我承认,也很佩服,但这也只能说明智力和用功程度上的差别,莫说这种差别不会太大,就是大,它也代替不了人的经历和经验。一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不是单纯靠智力和用功解决得了的,尽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