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雪天不冷-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冻成冰棍。房子太小,又太矮,不能垅火,只好干冰着。

    我们住的偏厦子,是一面靠墙,靠在一面旧墙上,为了方便,省工省料,在旧墙对面砌起一面矮墙,房顶往矮墙这面流水,门窗在房苫头,实际是个小棚子。本不是住人的地方,可我家就住在这样的偏厦子里面,住了一年多。

    1949年的秋天,妈又生了我们最小的弟弟叫小军,这是姐姐给起的名字,姐姐最喜欢这个名字。他就出生在这个不能挡风寒,房顶遮不住雨,四周挡不住风的小偏厦子里。他来得太不是时候了!家里真是没吃的,常依土豆当主食,但也没吃多久就没了。没穿的,小军就光腚光膀被包在小被里。没住的,连个能挡风寒的房子都没有,住的这个小偏厦子还是谷凤国五叔的。谷凤国五叔在这住了一年,挨了一冬冰。

    大哥、二哥、三哥、姐姐和妹妹都得出去找宿。当时是初冬,虽然雨下得不停,偏厦子露雨,屋内没有多大的干地方,但是,天气不太冷,吃的还好对付,弄点儿干白莱,放点儿土豆,或者做一锅干白菜,绞两碗苞米面,每天两餐问题不大,虽然竟喝菜粥,但是当时还可以吃个大半饱。冬天来了,天气冷了,妈妈抱着小军在那发愁,有时坐在那掉眼泪。一是愁大人没吃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都得为这两顿饭操劳。有时连苞米面糊涂还吃不饱,竟喝高粮面糊涂,把人喝得大便干燥,有时还拉不出屎来,憋得在地上直转悠。二是孩子没奶吃,小军被饿得直哭,小手到处乱抓,抓到什么都往嘴里塞。

    临居老李家的大奶(外号叫老猪胎儿,他的老伴)看看小军说:“这孩子是饿的,给他整点啥吃吧,吃饱了他就不哭了。”

    妈用一个小洋铁缸热了一点苞米面糊涂,也没放白糖,家里也没有白糖呀!给小军吃,小军大口小口的都吃了。

    老李大奶说:“给孩子吃口奶吧,就是没汤也能润润澡子,这孩子太可怜了。你看这孩子小脸长得多好看啊,大眼睛双眼皮儿,长得多俊。”

    妈说:“大婶,你看,刚到冬天这屋冻得像冰棚,到处都是白霜,这天也不好,总是阴沉沉的,一刮风这屋里就嗖嗖的风。这天这么冷,大人都够呛,孩子能受得了吗。再说,大人吃不饱哪来的奶呀,眼看着孩子饿得直哭没办法呀。”

    妈发愁第三是眼看着冬天来了,这个小扁厦子能过冬吗?孩子不得冰死吗!小军刚生下来的时候不胖不瘦,这孩子长得也快了,渐渐长大了。这孩子的命也真够硬了,每天就跟着大人一起喝苞米面糊涂,他吃东西也不挑减,给什么吃什么。

    到了初冬的时候,小军长得天真活泼可爱,他好笑,一逗引他就笑,很可爱。每天抱着他,悠他,听他嘎嘎地笑声。

    1949年的冬天特别冷,雪又特别大。大雪封山,真是山舞银蛇,行人的帽子上都是白的,人走在路上踩得嘎吱嘎吱的响,真是撒尿似乎都冻成冰棍。大车走起来很困难,碰到雪领子就过不去。可是马爬犁跑起来很方便,尽管天气很冷,滴水成冰,赶马爬犁的人帽子冻得雪白,可马爬犁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路上行人很少,带孩子的人和老年人不敢出屋。

    这年爹和妈带着我们8个孩子就在小偏厦子里生活。虽然大哥、二哥、三哥、姐姐和妹妹都出去找宿,但家里还剩下爹、妈、小军、永沛和我5口人。全家一床比褥子大不多的小被,真是一床上不够天下不够地的小被。我们全家没吃、没穿、没住处,过着要饭的生活。没办法,爹和妈一商量,就把孩子们安排了。

    二哥住在太爷和爷爷家的马架子里,这个马架子是用垡子盖起来的,比地印子(就地挖个坑,坑的三面砌起墙,棚上盖,盘上炕,这就是那时穷人住的地方)大不多,墙比较厚,房上苫的又厚,所以比较暖和。就是房子比较小,进屋就上炕。二哥就挤在爷爷的身后,连翻身都很困难。房子太小了,连个放柴火的地方都没有。冬天不敢开门一开门冷风就上炕了。

    大哥住在二叔家的偏厦子里。这个偏厦子不如太爷家的马架子,墙是用柳条子编的,里外抹上泥,很薄,风一吹就透,再加上房上苫的很薄,冬天很冷。好歹炕烧得很热,大哥有一套比较厚的棉衣,还可以将就。

    姐姐和妹妹(比我小一岁)住在姥姥家,有时回来一趟。三哥在姥爷家,有时回来一趟,回来也不住在家里,他住在爷爷的马架子里。

    我、永沛(比我小七岁)和弟弟小军跟着爹和妈住在谷凤国五叔盖起来的偏厦子里(就是个小棚子)。这个小棚子还不如二叔家的偏厦子,墙也是用柳条子编的,但是只在外面抹上一层泥,屋里没抹,墙就更薄了,有的地方还透亮,刮起风来屋里呼呼响,房上苫的草也不厚,所以屋里像凉棚似的。

    谷凤国(我四爷的儿子)五叔有棉被,把炕烧得热热的,钻进被窝里把头用棉被一捂,虽然早晨起来被边上都是雪白的霜,甚至有时还冻冰,但一宿还没问题。到了白天,冻得孩子哭老婆叫,孩子的手脚冻坏了,我五婶的手脚冻了,冻得坚持不住了,没办法搬走了。

    而我们就连盖这样个偏厦子的能力也没有,就捡谷凤国五叔的偏厦子。我们和谷凤国五叔相比就更不行了,我们没棉被,没棉大衣,就连身上穿的都很薄。一刮起风来,房顶、墙角和墙都透风,连窗户四周都透风,屋里刮得哗啦哗啦的响。

    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在这冰天雪地里,在这冻得拿不出手的屋子里,只有爹、妈、弟弟小军和永沛盖着这上不够天下不够地的一床小被,就是把炕烧着了也无及于事。为了让小军和弟弟永沛能暖和一点,把他和三岁的弟弟永沛放在爹和妈的中间,每天晚间不是爹露出半个身子就是妈露出半个身子,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有谁能受得了啊!这一床小被,爹、妈、小军和三岁的弟弟永沛盖,可想而知,甭说是一床上不够天下不够地的小被,就是一床大被,四个人扯也扯不开呀!有时夜间妈起来坐着,坐在那唉声汉气!

    我盖草莲子,盖着谷草打成的又扎人又硬的草莲子,不能为妈妈解决一点问题!



………【第30章 家雀不能治咳嗽】………

    小军的祸事终于来了!

    1950年春节刚过,小军就得了感冒,不太发烧,就是咳嗽,一声接一声地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出气来,把脸都憋青了。

    我看见把小弟弟憋成这样,我凑到妈的跟前说:“找个先生(医生)给小弟弟看看吧?他咳嗽得太厉害了,憋得喘不出气来。”

    妈妈看看我又看看小军,说:“哪来的钱呀,咱家连一分钱都没有!没钱咋请先生啊,再说咱这附近也没有先生啊。”

    我说:“没钱咱先借点,我奶奶家有没有?”

    妈说:“你奶奶家比咱家还穷,年前你太爷有病,你奶奶说要到县里去看,你奶奶到处借钱也没借着,硬挺着,倒挺好了。”

    我说:“还是找个先生给他看看吧?”

    妈说:“咱家一分钱没有,上哪去找先生。听说德惠县城里有先生,可距离这八、九十里咋接呀?天又这么冷,人家能来吗?咱还一分钱没有。”

    我一看没钱,这是没招啊!

    有一天,老李大奶和奶奶来看小军。

    妈说:“这孩子咳嗽这么厉害,一声接一声,咳嗽得喘不出气来,是百日咳吧?”

    妈问老李大奶:“这孩子咳嗽一、两个月了,总也不好还越来越重,是不是百日咳啊?”

    奶奶也说:“这孩子可能是百日咳。不然的话不能越来越重,你看他一阵一阵地咳嗽,还咳嗽得直恶心。”

    老李大奶说:“可能是百日咳。去年秋天,西头老于家的孩子就是得了百日咳,老谭家(谭风楼家里的)给他出主意用家雀脑子能治。他家整了十来个家雀,要活的,一天一个,把家雀脑子抠出来,拌上点儿糖给孩子吃,把这十来个家雀脑子都吃了,吃到第四天孩子就见好了,吃到第八天孩子就不太咳嗽了,后来慢慢就好了。我看你也整几个家雀,把脑子抠出来,给孩子试试呗。”

    奶奶说:“整几个家雀试试吧,人家都治好了,小军也一定能治好。这孩子生下来就住这么个破屋子,不遮风不挡雨,冬天滴水成冰冻得像冰窑似的。这孩子糟点儿罪不假,人家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这小孙子能活一百岁。你们看,我这小孙子长个福相,大眼睛双眼皮,眼毛长得多长啊还往上翘,一逗引就笑。我这小孙子多好看,小脸长得多俊啊。”

    我听见老李大奶和妈说用家雀脑子能治好小军的病,十分高兴,这里家雀有的是。要活的,下叩筐叩(把片筐用一根一尺多长的木棍子支起一面来,在地上放些谷瘪子,在木棍子上栓一根绳子,另一头通到一个隐壁的地方,家雀进去吃食,一拽绳子,木棍子倒下,筐叩下来,把家雀叩住)。要死的,用夹子打,哪天还不整几只。于是,第二天我就下叩筐,一天拽了好几次,一个也没叩住。第三天我又下了一天叩筐,还是一无所获。

    我问爷爷:“下叩筐怎么叩不住家雀呢?”

    爷爷说:“竟闲扯,整那个干啥?你馋了,要吃家雀?”

    我说:“不是我要吃家雀,给小军治病。老李大奶说的,她说可好使了。”

    爷爷说:“她说好使?那你就整。你这叩筐是咋下的?”

    我说:“我就把叩筐支起来了,栓根绳子。”

    爷爷说:“叩筐上边得压上一块石头,把绳子拴在支柱的最底端,靠近地这头,拽的时候得一猛劲,让筐刷一下就下来,让家雀飞不了。”

    第二天我又照爷爷说的方法下叩筐,拽了两次。第一次我看见有两只家雀进到叩筐底下,我急忙拽绳子,噌的一下,两只家雀都飞了。我把叩筐正正当当的又支起来了。等有一个小时,进到叩筐底下有七、八只家雀,第二次我猛的一拽绳子,噌的一下飞走一帮,我的心一下凉了半截,爬在叩筐上向里一看,“叩住了,叩住了!”我喊起来。数了数是三只家雀,可把我乐坏了,围着片筐转,乐得我直崩高。从筐里往外抓家雀费了劲了,怎么往外抓?叩筐在地上叩着,家雀在筐里面,周筐不行,一周筐家雀就飞走了。打死,又不行,要活的。伸手抓,筐太大,手从筐沿下伸进出,家雀就跑到对面,抓不着。我在那足足有四十分钟也没抓住家雀。琢磨来琢去还是先打住为好。我找来一把帚苕,把片筐周个缝,家雀钻出来就用帚苕打,没想到,三只家雀同时从三个地方飞出来,只打住一只。没办法,只好去掏家雀窝了。

    只要白天看好家雀窝,晚上就可以抓住它。可是家雀并不傻,房檐上并没有家雀窝,家雀窝都在房头上,很难够着。我下地出去找家雀窝,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把我冻得直淌鼻涕。第二天,我去老魏老姑奶家借来一个梯子,立在我们东院学校的房头上,也没找到家雀窝。

    我问二叔:“哪里有家雀窝?”二叔瞪了我一眼,说:“净起高调,你玩儿什么不好,你找那玩艺儿干啥?你也不怕掉下来摔坏了。”

    我说:“二叔你告诉我吧。”

    二叔看看我,没好气地说:“你不怕摔死啊!”

    我说:“不怕。给小军治病我啥都不怕!”

    “哼!净起高调。治病,治什么病?没听说过,家雀还能治病!抓家雀,这月黑头也看不见家雀窝呀,咱也没有手电筒啊,得等到上半月。你还能抓住家雀!哼!净起高调。”

    我被二叔损了一顿,灰溜溜地回家了。等到上半月,可真是天黑了,外面并不太黑,看房檐上的鸟窝看得清清楚楚。我一连抓了十多天,一共抓了六只。妈一天一只,将家雀的脑子抠出来喂小军。小军吃了家雀脑子不但病没好,反而又增加了喘,喘得上不来气。然来又增加了拉肚。

    姐姐从姥姥家回来了,她听姥姥说,烟袋油子可以治疗咳嗽喘,将烟袋油子涂在太阳穴上可以治疗咳嗽喘。姐姐就把***烟袋拿来,抠出烟袋油子涂在小军的太阳穴上,涂了几回不见好转。

    小军的病逐渐加重,又加上拉肚子,直到阳历四月分,他闭上了眼睛,离开了我们!

    如果我们不住偏厦子,冻这一冬天,小军就不能咳嗽,小军就不能得这场病,也就死不了。如果有钱买药,哪怕是打一针、吃一片药,小军也不能死啊!

    天啊!可惜我的小弟弟就这样死了!到哪去说理啊!



………【第31章 抗联打鬼子】………

    听爷爷说,日本兵刚进东北不久,有二十一个日本兵被当地人消灭了。据说领头的名叫丛亮,是东北抗日联军的。

    傍晚,阴云密佈笼罩着天空。

    日本鬼子围着几堆大火忙呼着,有的烧鸡,有的烧鸭子,有的烧小猪,烧一气啃一气。鬼子头儿打着口哨得意洋洋从屋里出来,对正在啃猪腿的猴脸儿鬼子说:“我玩儿够了,中国花姑娘的……哈哈哈……好极了!你今天有功,你尽情地玩儿吧!玩儿够了再给弟兄们。”

    猴脸儿鬼子扔下猪腿就兴冲冲地向屋里跑去。

    鬼子头儿围着几堆火转了一圈,见没有他喜欢吃的东西,就冲大个儿鬼子发起火来:“你的要饿死我!”

    大个儿鬼子急忙站起来,把他啃剩下的半只鸡递给鬼子头儿,说:“先吃个吧。”

    鬼子头儿一甩手,把鸡打落在地上骂道:“混蛋!我不吃你剩下的鸡骨头!”

    “我去给你抓鸡。”大个儿鬼子说着从身上摘下枪转身就走。

    这时,猴脸儿鬼子狂笑着从屋里出来,手里倒拎着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孩子还嘎呀嘎呀地叫着。

    大个儿鬼子问:“从哪儿弄来的?”

    “花姑娘生的,屋里那个花姑娘生的”

    一些士兵呼啦一下围上来,瞅着这个新事儿发出阵阵狂笑。鬼子头儿把孩子接过来,一阵狞笑,把孩子扔进火堆里。这群野兽又狂笑着拥到屋里……

    跑到山上去的人们逐渐地聚到一起了,他们听着杨二被打死,杨二嫂和杨二娘落到鬼子兵的手里,另外还有三个人不知下落,每个人气得直喘粗气。一些人还握紧拳头愤愤地说:

    “受不了这份气了,跟鬼子拼了吧!杨二娘和杨二嫂非叫这些狗杂种祸害死不可!”

    “鬼子祸害我们中国人,我们就这样躲着吗?我不干,我要去报仇!杀他一个够本儿,杀他两个就赚一个!”

    “杨二嫂有孕哪,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被他们祸害死吗?乡亲们,有骨气的跟我来,凭着这两个拳头也闹下够本儿!”

    这个年轻人说着,带领十几个人就要下山,被一个名叫丛亮的发现拉住了。这老汉就是丛春的爷爷,六十多岁,身子很坚实。乡亲们都很尊重他,有个大事小情总离不开他,自然成了大家的主心骨。他把几个男子汉叫到跟前,说:

    “鬼子把我们欺负苦了!杀人、抢东西、祸害妇女,无恶不作。我们不能这样等着挨欺负,但也不能赤手空拳和他们硬拼,应该想个巧妙的办法对付他们。”

    大家议论开了,你说用这个办法,他说用那个办法,说来说去都觉得不行。这时,丛亮老汉说:

    “鬼子兵最喜好的有两样,一样是,都属叫驴的,见到妇女就发性,不管老少也不管在什么地方就要强姦;第二样是,鬼子兵都是些酒鬼,见到酒就不要命。要用他们的第一爱好治他们很困难,我看就在这酒上打主意……”

    第二天上午,两个男子汉每人挑着两桶白酒,丛亮老汉背着一付褡裢扮成卖酒商人的样子就顺着大路奔村子去了。刚到村头就被鬼子兵拉住了,那些家伙闻到酒味儿,馋得直叭哒嘴,趴到酒桶上就要喝。丛亮老汉把摘下来酒桶,又趴在上面,用手比划着,表示喝酒得给钱。鬼子兵一看要钱,就哇啦哇啦地吵起来,并举起抢就打。丛亮老汉起来撒腿就跑,两个挑担子的也跟着跑了。这些鬼子兵见褡裢里装的是木碗,枪过木碗舀酒就喝,没抢到木碗的搬过酒桶就向嘴里周,这些家伙乐得手舞足蹈狂呼乱叫。他们哪里知道,这酒里面加上了剧毒药,只要喝进一口就非死不可,不多一会儿,这十五个鬼子兵都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了。丛亮向另外两个人一摆手,一起跑上去把鬼子兵的枪和子弹袋都摘下来背在自己身上。正转身要走,只见三个鬼子兵向这里走来。丛亮老汉说:

    “你们快走,我对付他们!赶快把枪送给乡亲们,如果鬼子没发现就不要开枪。”

    三个鬼子兵呵呵咧咧比比划划地来到跟前,都吃了一惊。不约而同地喊:“他们怎么啦?”

    其中一个家伙一眼看见了酒桶,他的鼻子也好使闻到了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