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栈道--一个闲人的"考证"与遐想-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设想使用几千名劳改犯,其组织工作的繁杂程度可想而知,从燃料采集、运输、加工、焚烧、出灰、喷水与冷却,到清渣等多道工序均需要相当严谨的组织能力。

  后世因之赞曰:石门隧道的开通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发行自然的能力,是造福人类的伟大创举。

  使石门名扬四海的不仅于此,后人更感兴趣的是石门隧道内壁的34种以及石门南北山崖间总计百余种摩崖石刻。摩崖者,古人称或曰“就其山而凿之”,或曰“刻于崖壁者也”,因这此石刻绝大多数都直接镌刻在崖面上,金石学上称其为摩崖。当年石门建成后,凡遇栈道通塞、修葺之事,历代过往的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在感慨之余,常就地题刻以抒怀,为我们留下了这些被后世称之为“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一批“多晶体的文化珍品”的宝贝。其中最著名的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和“书法宝库”,已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书局版《辞海》封面二字,即从其中《石门颂》所拓。后人对石门石刻宏富内涵中最感兴趣的是其书法艺术,它代表了我国古代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即由篆而隶的转化阶段,从中可窥见篆体之遗风,汉隶之神韵和楷书之先河,可称书体演变的天然教科书。

  清人罗秀书这样评价其中的《畜?君开通褒斜道石刻》:“其古横也如大蟠深壑,而其鳞角杈桠”。

  石门修通后,其有关记载,散见于二十五史和地舆、金石方面的典籍,还涉及一大批方志。——但对于它的声名远播,起过决定性作用的却是几个爱好书法的文人。

  最早记录石门摩崖石刻的是北宋欧阳修,他在一本《集古录》中记录了《石门颂》、《石门铭》两刻,但未录全文,只记录了大要,他说:“以谓传写失真,故因其石本轴而藏之,有卷帙次弟而无时世之先后,盖取多而未已,故随其所得而录之,又以为聚多而终必散,乃撮其大要别为录目。”

  但此前此后,令人不解的是,其中后来很为著名的镌刻于东汉永平年间的《开通褒斜道刻石》有很长时间难觅芳踪,许多年不见天日。直到1000多年后的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南郑县令晏袤三月间路过石门才又露出尊容。

  那时正是连绵的雨季之后,可能是崖石上的苔藓剥落,他便在苔藓下面发现了字迹。晏袤是个笃好金石学的人,见其书法奇劲,颇具古意,便在此释文、题记、诗文等,并予刻石。但后来,被著录的东西又没有了,可能是春夏季又被苔藓覆盖了。从此以后又在地下沉睡了六百余年。

  再度出世是在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在一个叫毕沅的老先生的著作《关中金石记》的汉代第一条中被采录之后。但此时有些事情已成了谜,比如《关中金石记》说,晏袤发现时此碑有139字。另一学者的《两汉金石记》则说,晏袤发现时有159字。但现在却发现只有124字了。

  此中还有一点令人甚为不解,宋代在欧阳修倡导的学术之风下,金石学日盛,文人雅士当有争睹石门的雅兴,所谓“宋人题字最伙”,况且当年碑刻的拓本在宋人已作为商品广布于书肆,黄庭坚诗云:“孔庙虞碑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何以此后,明代拓本传世,但很拙劣?何以真迹竟于山中经年不见天日?更何况石门地处汉中不远,不为偏僻,何以至清代才为后人惊奇地重新发现呢?

  但愿是这样:摩崖随宋代金石学的兴起而广为人知,一旦为世所知,原来埋在土里的宝贝暴露出来,受自然界风雨的侵蚀和取拓的影响便会加速其磨损,是有心人偷偷埋藏保护了它,而不是为人们所遗忘。

  20余年前,石门附近修筑了褒河水库,将摩岩石刻群中的一部分从崖壁上剥离下来,迁移到了汉中博物馆,是为万幸。但仍有许多石刻,如《石门题名十八段》、《玉盆题名十二段》等仍沉于水底,令人十分惋惜。

<;六>;、随着国力的兴衰,驿运自然也有盛有衰,盛时“前旌转谷去,后骑踏桥声” 衰时“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与雨食菰蒲”
<;六>;、随着国力的兴衰,驿运自然也有盛有衰,盛时“前旌转谷去,后骑踏桥声” 衰时“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与雨食菰蒲”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栈道上的驿运。

  早期的栈道,因沿途地旷人稀,行旅的食宿乃至人身安全,都仰赖于官办的邮驿设施,故而这种邮驿具有多种职能。后来,许多私人客舍应运而生,数量多了,名目也就杂了,有邮、亭、驿、置等等称谓。

  随着国力的兴衰,驿运自然也有盛有衰,盛时如刘禹锡云:“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前旌转谷去,后骑踏桥声”;衰时又是另一景象,晚唐诗人薛能的《褒城驿》这样伤怀:“池馆通秦槛向衢,旧闻佳赏此踟蹰。清凉不散凉亭花,事力何销舫已无。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与雨食菰蒲。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归寻水亦枯”。

  说起驿运的起源和发展,《宁强县志》有段记录较为详尽。我也累了,不想多说了,兹录如下,供有兴趣者参考:

  古代乘马曰驿,乘车曰传。故运力以传为主。驿传起自殷商,兴于秦汉,极盛于元,完备于明清,衰废于清末民初。

  驿传制度各代不同,代代相袭,承伏革劣,亦有新创。周代驿距通常为15公里,因各国驿置制度有异,也有25公里一置。置驿主要是传递军政消息。秦创车同轨,誉满天下,监理与驿传有所发展,道上设亭便于行旅宿会。每5公里一亭,设亭长。汉代驿邮有别,每25公里设邮,15公里设驿。军政文书派遣使者递送,邮件由邮人传送。乘用马匹谓之驿骑,凡过驿亭,须持凭证,谓之过所。驿设传舍,供官吏、使者宿食。传备有车以供乘坐。

  唐代以后驿传鼎盛,15公里设驿,驿有长,专主驿事,全国有陆驿1397处,水驿260所。驿分七等,所配驿夫驿马不等。唐律规定:驿使有乘驿和给传之别,驿乘马速,传乘车缓,视其官阶高低给马;乘驿有八匹至二匹不等,给传自十匹至一匹不等,驿传往来,必持凭证,一是银牌,二是角符,三是卷,四是符传。驿使行程,常例日行90公里,乘传者日行60公里,殊急事则日行150至250公里。

  宋代大致袭唐,而驿距则倍于唐制,30公里一驿,递送文书方法有别,分步递、马递、急脚递、水递四种。军情急件交急递,余分缓急交步马递。马递日行150公里,急脚递日行动200公里。后于熙宁中增设金字牌急脚递;日行250公里。递铺距离不等,公里最长,5公里最短。

  元代设站赤(驿站),取仿唐、宋之优,5公里或公里、公里设急递铺邮、铺有长、铺卒五人,每十铺设一邮长。铺卒腰束革带,悬铃,持枪,携文书,夜持火炬以行,所过之处,乘马车及负载器物之人,均须遥避路弯,一路铃响动到达前铺,铺人速接文书,辗转传递至最后一铺止。明代进一步发展,东有会同馆,外有水马驿,递运所。马驿常例30至40公里一置,配上中下三等。驿马五匹十匹二十匹至三十匹,六十匹至八十匹不等。以公差往来为主务,递运的设置车辆不等;主要转运粮物等军需,大车,人夫均三、牛三;小车,人夫均一,牛一。急递铺以送紧急文书为主务。5公里一铺设铺司一名,铺兵要路十名,僻路四至五名,铺设日晷,以验时刻。递送兵鸣铃,持簿藉,用包袱、夹板包裹文书。

  清代承驿传制度之优,趋于完备。驿传置有驿站、军塘、台、所、铺。乘驿须有符信,官吏驰驿,验以邮符,称为堪合。军事兵役,拨兵护送,验以兵牌。递送公文,验以火票。给驿乘马坐车按官阶而定。公文递送通常日行150公里,紧急日行200、250至300公里。并由发书官司签明。清末,铁路、航运、机力运输始创,驿站事务渐废。民国三年(1914年)驿站尽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军兴,驿运恢复,为解当时机运不济之难。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迅捷,国民党又拓修驿道,以资顽抗,但因溃逃未果。

寻访秦岭古栈道
寻访秦岭古栈道

  &;#8226;税晓洁  成志平

  古人过得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想起来是一件颇有趣的事情。

  古人相互之间交往走着些什么样的路?有点超出想象:以中国早期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心城市西安为起点,向西有著名的“丝绸之路”,往东有“东方大道”,这些都广为人知。向北的一条,却很少被人提起,这可能是秦始皇因焚书坑儒,被后世文人称为暴君有关。这位中国首任皇帝当年为了巩固其“万世基业” 不仅修筑了一条封闭的长城,还筑了一条其规模和耗费人力、财力均不亚于修筑同样长一段长城的“秦直道”。这条路从秦都咸阳起,经过榆林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近千公里。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秦人建设的这条土石夯土国家公路,最宽幅度达到160米,而时代相当于秦代的古罗马其公路的幅度只有5米,即使现代的高速公路,幅度也一般不超过100米……这些,现在都遗迹难寻。往南的,有多条,最艰险,是穿越秦岭的诸条古栈道。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现在倒还是能看到一些。

  莽莽秦岭分界我国南北气候,巍峨挺拔,高峻险陡,栈道的选线大多是在羊肠小道的基础上因水而成,沿着河谷前进。分布于河谷近侧的道路,因远古时无水文资料,每遇洪水常被淹没。于是,就只有将路基逐渐升高。年复一年,越升越高。如褒斜道南段汉魏时下游高约8米,中游高约5米,上游高约2至3米。隋唐以后,谷口一段已高达20至30米了。至明清,谷口一段高70至300米,中段也达30至70米了。有此地方,仅升高路基还是不行,这时,真正的“栈道”出现了。何谓栈道?诸葛亮先生总结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又一古人顾祖禹说:“缘坡岭行,有缺处,以木续之成道,如桥然,所谓栈道也”;今人郭荣章先生说;“何谓栈阁,即在陡峻的山崖间,凿石架木,下撑以柱,上覆以板所构成的通道”。 

  这几条艰险的古栈道,是一个早于万里长城的巨大土木工程,也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高速公路”。与那条后来不知怎么被侍弄成中华民族象征的绕国大墙相比,栈道的主要作用在于沟通。那么,这些古代的国家级高速公路,也是秦始皇为了管辖蜀地而开辟的吗?之前又是个什么样子呢?都已然湮没在历史尘烟中了,难以搞清。从现存资料看,早在传说时代的周武王伐纣时,就有来自南方的庸、蜀、羌、髦、微、陆、彭、濮等古国和古民族参战,这说明,早在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秦岭已经不可阻挡兵马。至少到战国时,已有文献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褒斜、故道、傥骆、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仓、阴平等十余条古栈道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并不很远的民国年间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几十年前才有铁路之前,先民们的沟通主要就是靠着这几条古栈道。

  从陕西宁强向南往四川方向走,现在的国道走向基本还是古金牛道的选线。过了省界,正在修棋盘关隧道,堵车,和当地老人闲聊,曰:什么棋盘关?应该叫七盘关,怎么怎么留下来的,老人一说就说到几千年。不信?关口旁边就有清清楚楚地古栈道遗迹。去看,果然有很长很长的一段石台阶,宽过武当山古神道。再找,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有古关口,石墙、石门臼之类遗迹横七竖八历历在目。

  继续往南,就进了四川,扑面而来是著名天险老虎嘴,公路盘旋在山岩上炸出的凹槽里,脚下嘉陵江水滔滔,再往前,被圈起一块收门票,为旅游名胜明月峡。这里有我几年来见过的最完整的古栈孔遗迹,成排成片,蔚为壮观。不过,有两段是cctv拍三国电视片时留下的仿制品,游览时需仔细鉴别。过了明月峡就是广元,武则天大皇帝的故里。再南行,过剑门蜀道,成都府便遥遥在望。芙蓉城现有“五牛牌香烟”,大约也与这“五丁道”有关。

  五丁道通达四川以后,继续向南延伸,还有一条汉中人张骞努力开辟的,至少在汉代已经通达大夏(今阿富汗一带),至今也未能彻底揭开其神秘面纱的“南丝绸之路”。

  在秦巴之间,汉江为横,栈道为纵,构成了与外界沟通、联络四方的庞大网络。这个网络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作用,可能怎么评价都不为过。陕西汉中市北十多公里,褒河出秦岭处,现在是个大水库,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用于交通的人工隧道沉睡水底。《石门铭》记述其往昔盛况曰:“穹窿高阁,有车麟麟。咸夷石道,驷牲其骃 。千载绝轨,百辆更新。”,“石门”之名来自皇帝诏书,可见这在当时也算一件大事,时在东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差不多两千年前的事情了。

  石门是古褒斜栈道的一部分,先民们在二千年前怎样打通这个隧道的?文献有高度概括地记载:“积薪一炬石为坼,锤凿既加如削腐”。石门声名远播,不仅在于这个利用岩石热涨冷缩物理特性创造的世界第一,更在于石门隧道内壁以及南北山崖间总计百余种摩崖石刻。当年修建褒斜水库时,有一部分文物被搬迁到了汉中市博物馆,著名的就是“石门十三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华书局版《辞海》封面二字,即从其中《石门颂》所拓。当年石门建成后,凡遇栈道通塞、修葺之事,历代过往的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在感慨之余,常就地题刻以抒怀,留下被后世称之为“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多晶体的文化珍品”。专家说,这些摩崖摩石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由篆而隶。从中,可窥见篆体之遗风、汉隶之神韵、楷书之先河,可称书体演变的天然教科书,被誉为“国之瑰宝”和“书法宝库”。——这几乎是贯穿汉江的十余条古栈道中,被保存的最好的文物了。更多的遗迹,大多在修路筑坝时被炸毁或者沉没荒野。

  诸条古栈道中,傥骆道最靠近秦岭主峰太白山,是最便捷也最艰险的一条,其南口曰傥,在陕西洋县傥水河口,北口在陕西周至县西骆峪,故名。出了西骆峪不远,就是洒家老家,童年印象里,曾在西骆峪不知是何年代的破土城上奔跑嬉戏,破坏文物。秦岭横亘中国中部,被称为华夏龙脉,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大致而言,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其南就是长江流域了。《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 

  傥骆道长约四百八十华里,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分水岭,人烟稀少猛兽出没。诗仙李太白《蜀道难》云:……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石梯石栈相钩连……难以考证他老人家是不是走过傥骆道?百姓们却是至今还把他当作太白神仙供奉,为三太白。史书上倒是郑重记载了李白时代走过傥骆道的几个名人:公元784年,大唐德宗建中年间,德宗皇帝李适的大女儿唐安公主走出秦岭大山,过了傥水河口不久,就不堪艰险暴病而亡,年仅23岁,洋县城西20公里马畅镇现存唐安公主墓。是年,大诗人白居易12岁,离他在日后在傥骆道北口的周至县做主管政法的县官,还有数十年。

  唐安公主是随父亲躲避兵变而逃亡的,百年之后,大唐盛世还有一位皇帝僖宗李儇,因为差不多的原因,也从傥骆道亡命奔逃,《旧唐书》载:“广明元年(880年)庚辰朔、辛巳,贼据潼关……是日,上与诸王、妃、侯数百骑,自子城含光殿、金光门出幸山南。文武百官不知,并无从者,京城宴然……”皇帝做成这样,千年之后我等草民除了觉得惶惑不解,兴趣其实不大。我更感兴趣另一位正史上没有,但可能真从傥骆道逃亡过的名女人——杨贵妃。民间有传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在陕西兴平马嵬坡上吊的,只是一个替死鬼。玄宗皇帝处理了儿女情长,从褒斜古栈道入了四川,38岁的杨玉环女士则被偷偷安排过傥骆道沿汉江达长江到扬州,后来竟飘洋过海去了日本,至今该岛国的山口县向津具半岛尚存“杨贵妃故里”,留下不少古迹。有人还从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中找出这个传说具有真实性的证据:比如“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钿合金钗寄将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