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汉营里的一种气氛
楚使项声、龙且攻九江,数月,龙且破九江军。布欲引兵走汉,恐楚兵杀之,乃间行与何俱归汉。十二月,九江王至汉。汉王方踞床洗足,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及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皆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于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汉益九江王兵,与俱屯成皋。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31页
前面有讲到“刘邦洗脚”,郦食其遭遇过一次,现在九江王英布又遭遇一次。
看来洗脚见客确实不礼貌,有羞辱他人的功能。你看英布又怒又悔也就罢了,还要自杀,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好不严重呀。但是自杀的意念还在心头的时候,英布到刘邦为自己安排的住处一看,住房标准、伙食标准……完全和刘汉王的一样,最高标准!英布同志在受辱之后,又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前途,增加了活下去的勇气。
刘邦这一招对英布是起作用了,待人接物,看人下菜,基层干部出身的刘汉王对这一套再纯熟不过。对英布来说,从冰水里跳到温泉里,反应刺激比较大;对刘邦来说,洗脚只是业余爱好,是不是故意拿这个刺激英布,不好说,但对英布的“帐御、饮食、从官”的一系列安排,确是专门用心安排的。我们也许会问,他对张、萧、韩会这样吗?答案是:不会。
这里面的差距需要厘清。打个比方,刘邦办公司,在资金短缺的时候,他用和自己一样的待遇邀请朋友英布入股,他们俩人是合伙做生意,都是股东,虽然股本大小不一样,但需要的是平等的气氛,刘邦把这个气氛做出来了。英布马上“将众数千人归汉”,解决了刘邦流动现金不足的问题,这时候,让英布用和自己一样大的办公室,坐和自己一样的轿车,不管怎样都很划算。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自己公司的高管,是自家人,刘邦是不是一边洗脚一边开常委会,这个没有记载,估计大概也是这样,大家在一种随随便便的气氛中工作,效率很高,心情很爽。到了后来,刘邦的公司成为垄断性的天字第一号公司,没有外部竞争了,于是采用了叔孙通的整套VI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以至张、萧、韩等想和刘邦在“踞床洗足”的状态下开会都成为奢望。
股东和高管,待遇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在公司草创时期,资金短缺,股东牛;到公司兴旺起来,资金充裕了,管理跟不上了,高管的价值就比一些小股东大了。
刘邦这个时候,对英布如此高抬,是因为用得着人家了,不免有些急功近利。英布如果是个明白人,就应该看穿这套把戏,和汉王哥哥的规格一样,已经显得和自己生分了,如果想做人家的小弟,就应该谢绝这种高规格。各位朋友记住喽,老板把你抬得和他一样高的时候,你要清醒哦!真正和老板亲近的人,是用不着这么夸张的。同样的,当你看到老板格外恩宠一些人的时候,超规格笼络一些人的时候,也要冷静,经济生活中有泡沫,政治生活中也有泡沫,和泡沫型人物较劲,小心闪了腰。
两条路线的争论(1)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31~332页
楚汉战争期间,史家的视线始终落在汉刘邦这边,就像一部电影,镜头只对准刘邦,项羽和其他人只是作为配角出现,他们没有思考,没有心理活动,也没有关于未来的争论。这不,刘邦在戎马倥偬之际,又讨论起来了,学术气氛好得很。
这次讨论的主题是如何迅速地打败项羽集团,而实际上是在争论未来的国体,分封制(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还是郡县制,是一个问题。
在这次讨论中,郦食其代表了保守派。郦食其看到了秦末人民起义的伟大力量,特别是旧贵族在起义中发挥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作用,他认为,必须向旧诸侯贵族的势力妥协,让他们复辟而成为体制内的力量,而刘邦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恢复旧国,以德行和实力“南乡而霸”,着眼点还是一个“霸”字,替代项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霸王。刘邦要是听了这一套,也许就不是汉高祖而是汉霸王了。刘邦听完了郦食其的话,龙颜大喜,马上就招工作人员去刻公章,让郦食其到各处派送,看来天下可以“传印而定”了。
张良虽然是旧贵族,但却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高瞻远瞩,与时俱进。他主张向前看,建立郡县制,他的主张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他的讲话从八个方面深刻地阐明了复辟六国的危害性。
一、商汤革命后分封夏桀的后代,同样,周武革命后分封商纣的后代,是因为他们自度能控制局面,随时可以要这些前朝遗老遗少的小命。今天刘汉王能控制住项羽吗?刘汉王一听项羽的名字就习惯性头皮发麻,马上摇头。
二、周武王为天下共主后,对商朝的冤案进行了平反,对忠臣进行了表彰,汉王您能做到吗?刘邦想,这个简单,刚要说能,张良接得更快。
三、武王把商纣王积累的钱粮都分发给穷人,搞土改,您能做到吗?刘汉王一想到要把钱粮全部发掉,心律不齐的毛病就犯了,赶紧摸摸口袋里的救心丸,顾不上说能还是不能了。
四、刀枪入库。
五、马放南山。
六、全国人民从此不服劳役。汉王您能做到吗?刘邦有点儿傻眼:难道鸟生鱼汤(尧舜禹汤)果真不收税、不纳粮?张良说,这都不重要,关键是——
七、一帮兄弟跟着你,离乡背井,出生入死,打下天下,然后分给六国之后?您想想,是不是不对劲?刘汉王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得很,马上表态:谁革命,谁受益,这是基本原则。
八、最最关键的是,现在是要把楚霸的强势打下去,否则立了六国之后,他们也只会向项羽表忠心,没汉王您什么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张八条”,刘邦只听明白了第一条和最后两条,而且在我们看来最有价值和说服力的也就这三条,谋士们都爱显摆学问,张良也是为了凑个吉利数,大家理解一下。
这次大讨论之后,刘邦坚定了做郡县制皇帝而不是做分封制天子的决心。自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帝国以来,虽然帝国随即崩溃,但大一统则安定、分封则可能导致无休止战争的共识在当时的先进分子那里已经形成。
两条路线的争论(2)
《通鉴》写到这里,司马光请东汉史学家荀悦出来讲话了。荀悦(148—209 ),东汉史学家、哲学家,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献帝因班固《汉书》文繁难懂,让荀悦依《左传》体制,作《汉纪》三十篇。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荀悦提出来政治家决策的三大要素:形、势、情。“形”是空间条件,“势”是时间条件,“情”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悦继续分析道:当初,张耳、陈馀劝陈胜恢复六国,现在郦生也劝汉王这么做,但形、势、情三者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建议一样但结果不一样。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灭秦,恢复六国有利于扩大统一战线,为秦多树敌人,何况陈胜也没有能力控制全国,送的都是空头人情,“行虚惠而获实福也”;到了楚汉相争时期,刘汉王再立六国,“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
刘邦在建立汉帝国之后,也没有完全抗拒分封制,只不过是封了刘氏子孙。刘邦做到封建制、郡县制杂而用之,后来他的后代汉宣帝声明“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再后来,有“中体西用”杂而用之,有“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杂而用之。
纵有谋臣不得用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35页
刘邦被困于荥阳,这是项羽的第三次机会。第一次是鸿门宴,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虽然是个机会,但有点儿师出无名;第二次是彭城之战,打得刘邦丢儿弃女,最后还是让刘邦侥幸逃脱;这一次是瓮中捉鳖,然而这次机会项羽又丢掉了。时也,运也,气数也,真让随何说对了,不管怎么样,刘邦是打不败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妖怪再厉害,唐僧还是很安全,上有二十八星宿罩着,下有孙悟空保着,如来、观音这样的超级力量又可以随时调遣,唐三藏次次都是有惊无险。
刘邦没有神仙罩着,但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一小步,事业就会有新高度。陈平的反间计本来很低级,项羽大脑里的CPU和内存只要有个基本配置,就能算出这是个低劣的陷阱,但是项羽在关键时候,总是死机,没办法,不是他太背运,就是刘邦哥哥太好运。
项羽没有猛攻荥阳,也不算太失败,上了陈平的声东逃西之计,才是大遗憾。刘邦帐下有名忠勇的将军纪信,愿意代汉王“声东”,于是陈平胁迫两千名妇女夜出东门,不论是把这些妇女当军队使,还是当盾牌用,陈平的做法都违背了日内瓦国际公约。在一片啼哭吵嚷声中,纪信坐着汉王的车,打着汉王的旗,宣布投降,理由让楚军很认可:没吃的了。东门一片哗然,“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
项羽攻下荥阳,找不到刘邦,霸王脾气一来,把纪信点了天灯。
荥阳一战,刘邦失去了纪信,项羽失去了范增。纪信是在充分发挥了价值后牺牲掉了,而范增是在价值不断被贬值的情况下病死的。刘邦帐下如纪信者,何止一人;而项羽仅有范增一个谋士,却终不能用。
从此以后,刘汉王用辕生的建议:出军宛、叶间(今河南南阳、叶县间),吸引项羽南下。同时,发挥韩信、彭越的作用,在项羽后面打游击战,让项羽顾头不顾尾。彭越倒是主动配合这一战略部署,把项羽主力吸引到今江苏一带,让刘邦有了休整时间。在北边的韩信则按兵不动,整天睡懒觉。项羽真的是非常能打,打到哪儿都能解决问题,但问题是问题太多,刚把彭越打缩头了,项羽又掉头西向,再把刘邦打缩头。项羽像一只高傲的公鸡,刘邦等则像一只只乌龟,公鸡过来就缩头,公鸡掉头就伸出来捣乱。霸王项羽就这么来回转,肯定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刘邦夺权(1)
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脩武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既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徇行,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37页
刘邦又一次被项羽打得狼狈逃窜,和滕公夏侯婴逃离追击以后,稍微定定神,发现只有北上找张耳、韩信,才是出路。
“北渡河,宿小脩武传舍。”这一夜,刘邦肯定没睡好。夏侯婴忠心于己,已经经过实践证明,但张耳、韩信这俩小子会怎么样呢?现在老子只身前往,会不会出差错呢?乱世英雄起四方,拥有实力强中强。这俩孙子会不会看我落魄了,就野心膨胀,自立为王,另立中央呢?据史书记载,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张国焘就是看见中央红军实力比自己差很多,才开始跩起来。
权威使人畏惧,但是权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怎样失去的呢?
刘邦一夜难眠,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也思考一下。
权威首先是天生的气概,一群猴子中会产生一个猴王,一群孩子玩耍,总会产生一个孩子王,在一群陌生人中间,比如在灾难突然降临,众人惊恐之时,有人振臂一呼,他人气为之夺。气概,慑人的气概,是权威的来源,这一点很重要,这是最原始的东西。平常我们也说,这家伙像个领导,凭什么?就是他本人的气概,再说的玄点儿,就是气场。孟子说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是说襄王同志气场太弱。
权威其次来自于专业。在手术台上,主刀的大夫有绝对权威;要打官司,再牛的人也要尊重律师,因为专业。在政治上,专业也很重要,周勃因平诸吕做了丞相,汉文帝问今年的GDP多少,财政收入多少?周大叔瞠目结舌说不上来,后来只好把权力交给陈平。
权威还来自于利益输出。能给人家带来好处,就能形成权威。马戏团的老虎之所以听话,是因为驯兽员手里有肉,手中有肉,虎狼都可以为己所驱,何况人乎。
权威大概就是这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分子式可能有N种。
刘邦驰入赵壁,张耳、韩信大惊之余,俯首称臣一如既往。倘若刘邦和夏侯婴一副潦倒相报名而入,张、韩二人会不会因为自己素日敬畏之人如此猥琐而反心陡起呢?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刘邦采取了更保险的做法:一、潜入,张、韩不知老板身后还有多少人马,多大实力,纵有反意,也不敢轻举妄动;二、一早潜入,张、韩从睡梦中惊醒,一到军中,发现老板已经上班了,自己迟到了,会习惯性气馁;三、把印符拿在手中,中国人自古认这玩意儿,袁术不就是因为淘到一个玉玺就想当皇帝了吗?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刘邦两次夺韩信的军权有一段评论,讲得很透彻。
“韩信下魏破代而汉王收其兵,与张耳破赵而汉王又夺其兵,何以使信帖然听命而抑不解体以飏去哉?此汉王之所以不可及也。制之者气也,非徒气也,其措置予夺之审有以大服之也。结之者情也,非徒情也,无所偏任,无所听荧,可使信坦然见其心也。吾之所为,无不可使信知之矣。信固知己之终为汉王倚任而不在军之去留也,故其视军之属汉也无以异于己。无疑无怨,何所靳而生其忮惎乎?假使夺信军而授之他人,假使疑信之反而夺其军以防之,项王一印之劧排眩兀裢揭挥≈瓒岷酰
韩信两次被夺军权为什么没有再跳槽跑了?王夫之认为,这是刘邦的能耐:一、控制韩信是靠领袖气概,但又不仅仅是以气夺人,许多措施都很到位;二、用感情笼络,但又不全是玩感情。刘、韩两人,在内心深处有很高的默契:韩信知道刘邦不会是真夺权,只是教训一下自己而已;韩信还认为他带的这支队伍只会姓刘而不会姓韩,这一点刘邦也很清楚,韩信也知道刘邦清楚这一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刘邦夺权(2)
刘邦看透了韩信的被动性格,也深知韩信自认为是个打工的命,所以不担心韩信造反。这一次,只是情况特殊,加了个保险而已。
郦食其被煮了是谁的过错?
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39页
郦食其先生口才极好,口才好的人,思路都很清晰,没有见过脑子一盆糨糊能够伶牙俐齿的。郦伯伯上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