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由校的生母王氏,与朱由检的生母刘氏一样,都是宫女出身,而且生下皇子不久之后就死了,直到天启皇帝即位,才终于有了封号,王氏的娘家也才沾上了点光,其弟弟王升被封了新城侯,王升的儿子王国兴也因此被封了锦衣卫的世袭职务,并被天启皇帝安排进了仪鸾司。

    这下子,朱大明算是明白了。仪鸾司的确没有被魏忠贤所掌控,毕竟天启皇帝不是真的傻瓜,也知道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虽然给了魏忠贤滔天的权势,但事关自己人身安全的仪鸾司,还是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懿安皇后张氏的一番话,让朱大明更加放心了。

第十一章 整肃内廷() 
次日,朱大明没上大朝会。他是想给朝臣们养成一种五日或者十日一次大朝的习惯。毕竟每日大朝既累皇帝,又累大臣,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历史也证明,几百名高级官员齐聚议事的皇极殿大朝,对崇祯皇帝并无太大的帮助,反而给了朝臣们的党争一个广阔的舞台,可以说是弊大于利。

    崇祯皇帝天天三更睡五更起,把自己和大臣们都累够呛,最后却是适得其反,大明朝越治越乱,最后不仅亡了国,而且亡了天下。

    既然这样,倒不如君臣两便,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办好紧要的事情。

    搁往日,皇帝五日才上一次大朝,肯定会引起朝臣们对皇帝怠政的批评,特别是那些科道言官,多数都以批评纠正皇帝的言行举止为荣,但是这段时间以来,朝廷大事一个接着一个,如今又是惩处阉党的关键时期,向来对皇帝言行挑剔不已的科道言官们,都把弹劾攻击的火力,集中到了魏忠贤等阉党的身上,对皇极殿大朝隔几日才举行一次,反而有点儿视而不见了。

    皇极殿大朝不天天举行了,但是在文华殿与内阁大臣见面议事的小朝会,还是每天要搞的。

    简单用过早饭,朱大明让王承恩传来了曹化淳、方正化、高时明。

    三人一一见过礼后,先后奏报接管司礼监、东厂和仪鸾司的进展。

    曹化淳拿着圣旨到司礼监上任以后,先是把魏忠贤、王体乾等人在司礼监的心腹太监刘应选、郑康升、徐大化,以及其他没有名号的徒子徒孙全部拿下,然后将之前潜伏宫内的心腹眼线和新近投靠自己的太监内侍,一一安排上位,算是基本控制了司礼监。

    事实上,宫内多数太监都是投机分子,谁得势就跟谁,只有极少数太监上了魏忠贤的贼船太久,自感罪孽太多,现在想下船也下不了的人,属于死忠分子,这些才是必须肃清的人员。

    接管东厂的方正化,多少遇到一点困难,但情况基本类似。

    除了原来直接听命于魏忠贤的铁杆心腹,其他人都是无所谓,对他们来说,谁来做主不是做主,都是给皇帝卖命而已。

    方正化带着自己的一干心腹人马,以传旨的名义,召集中层以上骨干,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了不肯领旨受命的魏忠贤死党,然后鼓动东厂一干人等自行检举魏党骨干,很快就抓捕了一批骨干分子,关在东厂自家私设的大狱里,等候审查甄别。

    而高时明对仪鸾司的接管而已简单的多,拿着皇帝的圣旨前往,仪鸾司指挥及百户以上官弁,绝大多数都是世袭的锦衣卫子弟,世代忠于皇明,一来打心底里就看不起魏忠贤一个没有卵蛋的太监得势,另一方面这些人都是从家世清白的锦衣卫世家,千挑万选出来拱卫皇宫大内的精干人员,因为仪鸾司并不是魏忠贤的力量,所以魏忠贤当权的这些年,从司指挥到普通校尉,没有一个人得到升迁重用,所以人人皆有不忿。

    如今新皇帝登极,要收拾魏忠贤,并且终于想起了他们这些闲的蛋疼的“人桩子”,怎不令他们欢呼雀跃呢。

    所以高时明一传圣旨,百户官以上,人人表态效忠,根本不需要高时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人说完情况,朱大明很满意,然后问曹化淳:“内廷二十四衙门三日内可否接管完毕,甄选清楚?”

    朱大明这几日的作为,大大超出了曹化淳原来对崇祯的认识和期待,他对皇帝的手腕十分佩服,恭敬回道:“禀皇上,接管内廷二十四衙门或许不需三日,今日午时之前或许即可完毕。可虑者乃是接管衙门容易,肃清魏党则颇需时日。”

    说着话,曹化淳看了看皇帝的脸色,然后问道:“二十四衙门陆续甄别出不少魏党骨干,不知奴婢等该如何处置,还请皇上示下。”

    朱大明看了看方正化,方正化于是说道:“奴婢接管东厂时,临机处断,斩杀了两名抗旨不尊的魏党骨干,请皇上处罚。如今东厂狱中关押着数十名魏党分子,如何处置,请皇上示下。”

    方正化接管东厂遇到一些抵制,是预料中的事情,对方正化的临机处断,朱大明当然不会处罚,只要接管东厂的事情办成,至于杀多少个魏党的骨干,朱大明当然是不会在乎的。

    事实上,谁是他复兴大明之路上的障碍,谁就是他的敌人,这样的人死多少,他是不会可怜或者在意的。

    朱大明听他们说完,略微沉思了一会儿,然后问道:“王承恩,对魏忠贤的党羽,你认为该如何处置?”

    本来侍立在侧的王承恩,连忙上前跪下答道:“皇上欲除魏忠贤一党,必先除其首恶,去其腹心,如今首恶魏忠贤戴罪白虎殿,其内廷腹心王体乾等人回籍,内廷其党羽虽众,却已不足为虑。真正可虑者,乃是如今外朝与锦衣卫中魏党腹心仍在。”

    王承恩说的没错,但是朱大明并不打算放过内廷中的魏党骨干,这些人必须清除。

    历史上,崇祯带着自己的几个心腹太监入宫即位,扳倒魏忠贤以后,因为无人可用,接受了一些原来魏党骨干的投诚效忠,但是这些人并不可靠,比如李永贞、刘应选、郑康升,一开始崇祯没想处死魏忠贤,只是让他到凤阳守皇陵,而后来因为魏忠贤实在太嚣张,朝臣也一再弹劾魏忠贤的种种不轨,崇祯皇帝才下决心把他抓回来处死。

    但是圣旨还没有到,李永贞却已经把消息飞报给了魏忠贤。

    而当魏忠贤自尽以后,本来负责押解魏忠贤的刘应选等人,却抢掠魏忠贤所带金银宝物逃窜,不知所踪。

    这种人,不清除掉,就是隐患。

    看朱大明沉默不语,高时明已知皇帝心意,暗中感慨新皇帝果然心狠手辣的同时,缓缓说道:“皇上,奴婢以为首恶虽已成擒,但其余党仍然罪在不赦,更何况除恶务尽,陛下如今一念之慈,可能留下无穷隐患。请皇上明鉴。”

    曹化淳看了看依然不语的皇帝,也说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请皇上明鉴。”

    说完这些话,几个如今在宫中最有权势的太监看着皇帝,等待他的决定。

    而朱大明也没再多想,冲着曹化淳点了点头,看曹化淳已然心领神会,然后说道:“如今肃清宫中魏党,可说是易如反掌。然而王承恩所虑,也不是没有道理。锦衣卫田尔耕、许显纯辈,皆是魏党心腹,此辈不除,朕心难安。”

    这时,方正化则说道:“皇上乃天子,只要皇上一纸手谕,除掉田尔耕、许显纯之辈,如屠一犬尔。皇上若许奴婢前往,奴婢愿往。”

    方正化话音刚落,只听王承恩又说道:“皇上,昨日大朝,皇上命魏忠贤白虎殿守灵,并命王体乾等人回籍,想必田尔耕辈心中必不能自安于位,若其上折自劾,何不顺势允准,则不动刀兵,而逆贼自除。”

    想来想去,朱大明还是认可了王承恩的说法,历史上的崇祯帝貌似就是这样做的,虽然不符合朱大明快意恩仇、雷厉风行的性格,但胜在稳妥,不惹议论,于是嘱咐曹化淳务必注意朝臣和锦衣卫中阉党骨干的奏疏,然后又问道:“魏忠贤究竟该如何处置?”

    此前对于根除内廷中魏忠贤党羽的默许,已经说明了皇帝的态度,御前的四人到没有异议,还是曹化淳所有太监名义上的老大,站出来说道:“皇上许魏忠贤守灵三日即回籍闲住,奴婢以为皇上过于宽大仁慈,魏逆若不死,魏党难以尽除,请皇上明鉴。”

    朱大明的眼光从其余三个人的身上看过,王承恩、方正化、高时明皆回道:“奴婢等皆以为,魏逆一日不除,魏党则一日难散,而朝廷则一日难安。请皇上明鉴。”

    看这些人都表了态,而且达成了一致,朱大明看着曹化淳缓缓说道:“魏忠贤为先皇守灵,哀毁过度,加之年老体弱,近来旧疾复发,或许抵不过三日之数亦未可知。你们四人要通力合作,尽快还皇宫大内以清净。”

    说罢,朱大明挥退曹化淳、方正化和高时明,而这三人则赶回司礼监,一起商议如何执行皇帝的旨意。

第十二章 承宗入阁() 
这边刚与曹化淳等人议完事,那边文华殿的管事太监来报,说内阁大臣施鳯来、张瑞图、李国鐠求见。

    然后朱大明就带着王承恩等内侍,去了文华殿与内阁议事。

    施鳯来等人见皇帝到来,赶忙行礼如仪,然后奏报,说道:“陛下,内阁首辅黄阁老今日上折自劾,如今居家待罪,今日奏事,只有臣等三人。”

    对黄立极上折自劾,朱大明当然会同意,因为朝中对他的弹劾已经快堆成山了。

    黄立极与魏忠贤一党,又是首辅,当然会承担比较大的火力,而且他也不像李国鐠这样的阁臣,虽然是魏忠贤照顾同乡而提拔的,但本质上并不与魏忠贤同流合污。

    历史上,李国镨还向崇祯推荐过几个靠谱的大臣,再加上使功不如使过,朱大明对李国鐠还是有几分好感的,虽然弹劾他的奏疏也有很多,但朱大明从来也不在意。

    朱大明请他们起身,重新落座,然后问道:“首辅求去,爱卿等如何看待?”

    黄立极既然不在,施鳯来就排位第一,于是回道:“黄阁老老成持重,乃谋国之臣,如今一遭弹劾即自求去,臣等为朝廷计,本愿陛下下旨慰留。

    “只是臣观黄阁老屡次上折乞骸骨,求去之心颇为迫切,若陛下一意慰留,反失了陛下待臣下宽大仁慈之意。”

    朱大明看看张瑞图,张瑞图连忙说道:“如今朝议汹汹,弹章不断,黄阁老内不自安,自请致世,皇上不如允之,一可平息朝议,二可成人之美,请陛下明察。”

    看来黄立极人品实在不怎么样,魏忠贤刚被夺职,就已经为其同为阉党的阁臣所不容了。

    朱大明点了点头,没说话,然后看向李国鐠。然而李国鐠则沉默不语。

    朱大明知道他的意思,于是说道:“既如此,内阁可票拟,准其致世,送司礼监用印。”

    听皇帝同意自己的意见,施鳯来、张瑞图皆是一喜,然后又听皇帝说道:“如今黄爱卿求去,内阁本来就人少事多,朕意可再增补一位,不知众卿之意如何?”

    沉浸喜悦中的施鳯来一听,马上回道:“陛下,万历以来,阁臣人选皆有廷推产生,如今增补阁臣,可循廷推惯例。”

    未等张瑞图、李国鐠说话,朱大明即接过话头,明显面带不悦地说道:“万历以来的旧例,并不是皇明祖制。若是阁臣全凭廷推,那首辅是否也可全凭廷推,若是如此,诸卿将置朕于何地,是否要朕将来垂拱而治天下?”

    施鳯来、张瑞图、李国鐠一听这话,马上起身跪倒于地,说道:“陛下息怒,臣等并非此意。只是万历以来廷推阁臣已成惯例,非如此不足以服群臣服天下啊。”

    李国鐠进一步解释道:“皇上即位以来,励精图治,臣等皆是感佩不已。然而朝政繁难,纵使天纵其才,亦非一人所能胜任。内阁、六部、九卿、科道、台省,齐聚皇极殿,廷推阁臣,其意在借重公论,一人智短,众人智长。若不如皇上意,可令再推,如此者三,直至陛下满意为止。陛下自可不必忧虑阁臣之位,落入庸人之手。”

    朱大明心想在座三位阁臣之中,至少两位就是庸人,还说什么必不会落入庸人之手?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对自己的大臣并不了解,所以认可了这个万历以来的所谓惯例。

    但是万历皇帝是什么人?一个连续二十几年不上朝的人,听任朝政荒废而不理,很多重要位置的大臣有缺而不补,内阁又不敢擅自任命大臣,最后大臣们没有办法,才想出来集体推荐补缺的人选,然后报与皇帝,皇帝不明确下旨反对,那就算是默认朝臣的推举,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廷推阁臣的惯例。

    按这样的惯例推举出来的人,要么是谁也不得罪、对谁都无害的老好人,要么就是结党营私之辈,代表的不是皇帝的利益,而是某一个群体或者集团的利益。而这两种人,都不是朱大明想要的。

    历史上就是这两种人,坑死了崇祯皇帝,坑毁了大明朝。

    明知如此的朱大明怎么会让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力交给他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呢?

    但是看过明史的朱大明也知道,不少明朝大臣都有一种怪脾气,就是皇帝的圣旨,若是没有内阁的副署,也就是不经过内阁的认可和同意,他们是不接受的,而这种风气到了天启皇帝的时代达到了顶峰。

    这种怪脾气表面看起来是清高,是有节气,有骨气,实际上却是典型的为了名声而不顾大局。

    然而这种行为虽然会招来皇帝的不满,但却会得到士林的称赞。

    来自后世的朱大明对此深恶痛绝,但一时也没有好的办法。

    虽然目前皇帝的权威远比十几年后要高很多,但是与明初的几位皇帝相比,已经下降了很多。

    施凤来心中惦记着自己的首辅位子,本来以为按惯例十拿九稳,但听皇帝话头,若这次增补阁臣全看廷推的话,首辅也可能绑在一起廷推,他自己当然清楚自家事,作为较早投靠魏忠贤的人,身上的魏党嫌疑是绝对洗刷不掉的,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廷推他为首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因此,施凤来思虑再三,终于还是冒着得罪群臣的风险,对着已经沉默不语良久的皇帝,说道:“此次增补阁臣,若陛下心中已有人选,可否提出,供内阁议论,若内阁达成一致,赞成皇上人选,想必朝中群臣自无话说。”

    正在思考对策的朱大明,听了这话,顿时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施凤来、张瑞图这等人,为了权位可以投靠魏忠贤,可以不顾及朝野非议,说明他们并不是那种为了原则可以宁死不屈的人,既然施凤来对首辅有强烈意愿,何不趁此机会将自己想要的人塞进内阁呢?

    朱大明看了看在座的三位阁臣,然后说道:“此前十数日,朕着内阁拟旨,加封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不知如今是何情况,孙爱卿可到京?”

    皇帝这句话虽然不是对着施凤来说的,但施凤来已经了然于心。

    因为皇帝的目光最后是落在李国鐠身上的,而孙承宗又是李国鐠所推荐的,所以施凤来看了看李国鐠,示意由他回复。

    这件事情从草拟圣旨到传旨人选的确定,也确实都是李国鐠在负责,因此李国鐠回道:“回皇上,十一月初一,圣旨已到高阳,孙承宗已领旨,算日子,今日若不到京,则明日必到。”

    听了这话,朱大明心中多少高兴了点,孙承宗一来,他计划中的很多事情就可以开始着手布置了。

    想到这里,朱大明又对三人说道:“如今形势与往日不同,太平年月,朕与卿等自可垂拱而治天下,然而如今辽事十数年不能平,西北有流民作乱,西南亦有土司降而复叛,内阁不可无知兵之人,更不可无知辽事者。朕欲加孙承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预机务。不知卿等可有意见?”

    皇帝说的是正理,这一点施凤来等人都得承认。

    如今虽然还算不上是天下大乱,但是用兵的地方却着实不少,东北、西北、西南,几乎无一日不用兵,如今内阁之中确实缺少知兵之人,增加一员曾任边镇督师的阁臣,是难以避免的。

    而且孙承宗这个人选,也是他们无力反驳的,即使是廷推也不会出现意外。

    施凤来还是想提议王在晋或者阎鸣泰,但是在阁臣推举兵部尚书的时候,皇帝就明确说过表达过反对意见。

    所以此时他也没有再提出来,想来想去没有更好人选,于是躬身道:“孙承宗虽归乡经年,但毕竟久任兵事,陛下圣明,臣无异议。”

    张瑞图见施凤来同意,他当然也没有不同意见,而李国鐠就更不必说了。

    就这样,还没有到京就任兵部尚书的孙承宗,连皇帝的面都还没见到,就又被加封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了人人仰望的阁臣,实现了出将入相这个文人雅士的人生梦想。

    这道圣旨一出内阁,朝臣们想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