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3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完全没有一丁点儿从此将镇守府这个设置收回的打算,相反,在撤销热河镇守府的同时,崇祯皇帝在对有功武将的安排上,一口气又设立了四个镇守府。

    第一个镇守府,就是专门为曹文诏及其武烈营量身定做的朔方镇守府。

    所辖之地,正是后世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的乌拉特前后旗地区,也就是狼山脚下著名的后套平原。

    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既有狼山南麓广阔的天然牧场,又有黄河两岸特别宜耕的大片农田。

    汉唐时期,此地正是华夏版图之中的朔方郡,此时被崇祯皇帝归在了朔方镇守府的管辖之内。

    而第一任朔方镇守使,自然由安远伯曹文诏这个有着热河镇守使履历和丰富经验的人物来担任了。

    这次设立的第二个镇守府,则是九原镇守府。

    包克图后世称为包头,这都是蒙语的音译,蒙语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但是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之上,后世称为包头的这个地方,叫作九原。

    这一次,河套被收归华夏,自然不能再用包克图这么一个蒙古人赋予的名字。

    而在筹划布置这个事情的时候,崇祯皇帝只是站在武英殿的巨型沙盘面前,定下了四个新设镇守府的位置之后,军机处以及兵部职方司的军机参议和郎中、主事们,很快就帮着取好了名字,根本不需要崇祯皇帝亲自为之命名。

    而受命担任九原镇守府镇守使职务的人选,则是皇帝身边的天策卫副指挥使,新晋的一等子爵刘肇基。

    被崇祯皇帝选在身边精心培养的那些个少壮派将领,当然不能一直留在紫禁城里,因为选拔他们到自己身边的用意,就是将来有一点,把他们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去。

    刘肇基带着天策卫的部分将士,往返西南、作战有功,在朱燮元写给给崇祯皇帝和朝廷的奏报之中,对天策卫副指挥使刘肇基及其副手莫与京的表现赞不绝口。

    这也就为崇祯皇帝提拔和重用这两人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这一次,有了九原镇守府镇守使的职位,崇祯皇帝将自己身边的这些少壮派武官数了个遍,最后还是发现刘肇基最为合适。

    刘肇基是山海镇骑兵将领出身,擅长骑兵作战的他自然适合西北河外的作战环境。

    与此同时,讲武堂的经历,御前侍从武官的经历,以及崇祯二年率领天策卫千余火枪手带着火枪火炮前往西南作战的经历,也让他对皇帝的火器战术以及朝廷的新式火器装备,既非常重视,又非常熟悉。

    这两方面的条件,都促成了崇祯皇帝的这个安排。

    而刘肇基交卸了天策卫副指挥使的职务之后,接替他的自然是他的副手莫与京。

    这次崇祯皇帝根据兵部职方司提请设立的第三个镇守府,则是武川镇守府。

    而担任武川镇守府镇守使一职的人选,则是祖大寿麾下擅长骑兵奔袭作战的悍将刘天禄。

    祖大寿麾下的大同边军骑兵,之所以私底下被人称为祖家军,主要是因为他拥有一批从辽东带来的铁杆部将。

    这些铁杆部将并不全都是姓祖的祖家子弟,其中还有一批类似刘天禄这样的并非祖家人的悍将。

    随着祖大寿被调到大同,他身边的祖家子弟少了一半还多,兄弟之中,除了祖大成跟着来到了大同镇,最后死在了杀胡口以外,子侄辈中的猛将,养子祖可法死在了得胜堡。

    长子祖泽润,因为玩忽职守,被皇帝免去了锦衣卫大同千户所千户的职务,弄到了京师,送进了国子监学习。

    而悍勇非常、作战有功的祖克勇,这一次也被皇帝留在紫禁城中充任御前侍从武官。

    到了现在祖大寿的身边祖家子弟就剩下了一个祖泽远。

    非祖姓的左膀右臂,也在这一战中损失惨重,张弘谟最后重伤不治而亡,曹恭诚死于追击黄台吉的战阵之中,唯有刘天禄每战必先却活到了最后。

    这一次,大同镇边军的功劳成全了祖大寿,让其得到了武川伯的世爵,但是其麾下大同镇边军损失惨重,好几个猛将阵亡,也要有个说法。

    除了抚恤、追赠之外,活着的人中,也应该有个提拔的奖励。

    作为兵部职方司郎中兼军机处参议的牛聚明,参与了整个封赏方案以及战后安排的筹划。

    而让祖大寿的左膀右臂刘天禄从祖大寿的身边离开,出任武川镇守府镇守使的职务,就是他的手笔。

    牛聚明这个人是个天生的阴谋论者,揣摩人心也好,挑拨离间也好,包括往各种大人物的身边钉钉子、掺沙子,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作为职方司郎中,防止军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山头和派系,也是他的分内所在。

    当初皇帝把祖大寿从铁板一块的辽东镇中调出来,放到大同镇去的做法,让得知此事的牛聚明心中佩服不已。

    那之后,他就一直在默默地观察皇帝对于九边各镇总兵的态度,久而久之,他自认为已经明白了皇帝的心意,各种小动作层出穷,全都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心意而来。

    有些小动作,本意是拍马屁但却拍在了马蹄子上。

    但是这一次,让刘天禄从祖大寿身边离开,去当武川镇守府的镇守使,却让崇祯皇帝眼前一亮。

    原本历史上,崇祯二年底,黄台吉率领建虏大军绕道攻入京畿,袁崇焕、祖大寿率领关宁铁骑回援,崇祯皇帝在宫中召见袁崇焕的时候,当场下令将其扣押收监。

    祖大寿害怕自己出事,在出城之后,一声令下,关宁军万余铁骑,完全置建虏大军兵围京师于不顾,呼啸东归,并且为了阻截追兵,还一把火烧了山海关。

    这一件原本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让如今这位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印象极为深刻。

    那支祖大寿麾下的关宁军,也就是那一支耗费了大明朝廷无数钱粮财力供养武装起来的关宁铁骑,根本不是朝廷的军队。

    他们是祖大寿自己的军队。

    所以这一世,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会像历史上的那位一样,花了无数的钱粮军饷,最后却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军阀山头。

    因此,对于牛聚明的这种小动作,只要不太过分,如今这位崇祯皇帝采取的,都是默许和纵容的态度。

    包括在对待东江镇的问题上面,也是如此。

    而这一次,朝廷一口气设立的四个新的边地镇守府中,就有一个在东江镇新占的地盘之上。

    这就是图们镇守府。

第七八三章 大同三司() 
与武川镇守府的设立目的一样,设立图们镇守府,一来可以分化东江镇铁板一块的势力,二来可以在建虏的大后方再钉一个钉子。

    如果说东江镇的存在,对建虏后金国来说,是一个心腹大患的话,那么图们江口一带落入明军之手,就是一个真正的后顾之忧了。

    这一次大肆封赏爵位的过程之中,尚可喜及其兄弟毛可进率领一支骑兵突入建虏腹地,一把火烧了赫图阿拉,并且还带走奴儿哈赤幼子费扬果。

    这样的功劳,堪比当年毛文龙率领孤军深入敌后的壮举了!

    毛文龙当年因为这样的壮举,从一个游击一步跃上了东江镇总兵的高位,算得上是一步登天了。

    如今,尚可喜立下了类似的一件奇功,而且还带回了一个重要的人质。

    虽然这个费扬果仍在运送赴京的路上,崇祯皇帝还没有见到其人,但是这个功劳,经过了毛文龙、褚宪章、张国元等人以不同渠道报送上来的奏疏的确认,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

    对于这样的功劳,光是给尚可喜一个一等子爵,给其战死的兄长,即恢复原姓的尚可进,一个克虏将军的哀荣,崇祯皇帝觉得还不太够。

    尚可喜这个人,当然没有多少忠君报国的心思。

    这个在历史上投靠了满清,而且没过多久就被满清封王的人物,不管站在哪一边,他所图的无非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充其量也不过是建功立业、名垂后世。

    对待这样的人,与对待忠臣义士,自然不能一样。

    不是说你非得惯着他们,而是说你得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想要富贵,就给他富贵,想要权势,就给他权势,只要他能够为己所用。

    将豆满江按照后世的名字改称图们江,将图们江南岸的俄朵里城改称图们,并在此设立图们镇守府,然后让尚可喜去当图们镇守使,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当然,若是尚可喜没有杀了赫图阿拉,没有杀了留守赫图阿拉的那些后金国直系或者支系宗室,那么崇祯皇帝肯定不会这么做。

    毕竟这个尚可喜在历史上可是有过投靠满清,并且甘为满清鹰犬,屠杀汉人同胞的丑恶历史。

    但凡还有人可用,也不会选择他。

    即便是他立下了大功,不能不用,也会将他调任到西北或者西南这种远离建虏后金国的地方任职,免得历史重演。

    不过这一世,在如今东江镇的各个少壮将领之中,要说谁最不可能投降女真人,那么尚可喜、班志富这样的,恐怕得排在头几名了。

    刘兴祚兄弟不太可能了,毕竟这几兄弟背叛建虏后金国在先,然后合谋坑死大量建虏披甲女真人在后,而其中的刘兴治更是亲手砍下了阿济格的头颅。

    做下了这样的事情,要想再回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而这一点,也正是崇祯皇帝把刘兴祚封为平壤伯,让其位于东江镇与朝鲜国之间不断发展实力的原因。

    平壤伯刘兴祚的实力越强,安东侯毛文龙就会越安分。

    而毛文龙越安分,平壤伯刘兴祚也就不敢有异心。

    至于如今的朝鲜国,则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大明朝廷的保护,恐怕最后他们会被毛文龙或者刘兴祚吃的渣都不剩。

    除了这些相互制约的人物之外,最不可能投降建虏后金国的,恐怕就是尚可喜了。

    即便假仁假义假慈悲的黄台吉不在乎尚可喜火烧赫图阿拉、杀戮后金国宗室的事情,可是代善、莽古尔泰、阿巴泰等等这些野猪皮的其他儿子孙子们,能绕得了他吗?

    就算是这些人全都听从黄台吉的命令,不跟他算这个旧账,可是尚可喜、班志富以及跟着他们出击建虏腹地的将士们,会相信黄台吉等人的胸怀大度和宽宏大量吗?

    所以,这一世,当尚可喜等人九死一生从赫图阿拉逃回之后,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于东江镇的各个将领,最放心的人物之中,就有尚可喜、班志富两个。

    于是,在这一次的战后安排上面,原属东江镇前路总兵府副将的尚可喜,不仅被授予了一等子爵的世袭爵位,而且一跃成为图们镇守使兼东江镇前路总兵府总兵官。

    一等子爵听起来比不上伯爵、侯爵显赫,可是仔细算算,即便是减等世袭,尚可喜这一次的功劳,也可以保证自己后代五世子孙享有朝廷的世爵世禄了。

    至于原来的东江镇前路总兵官毛承禄,则在得封一等子爵的同时,改任东江镇左路总兵府总兵官,仍住安东城兼领安东镇守使职务。

    而东江镇左路总兵官曲承恩,则因为策应李信等人北上之功,升任东江镇副都统制使,仍领所部人马驻兵辽东半岛东侧沿海及岛屿之上。

    讲武堂炮科三期出身的小将班志富,在这一战过后,也从尚可喜麾下一营都司,越级升任图们镇守府参将,而且还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举得封大明朝的一等男爵,图们江口的肥沃土地,可以任意圈占一百顷永为世业。

    虽然在此之前,出身辽东汉人难民家庭的班志富及其家人,凭借着他在军中的关系,已经在安东镇守府的辖内,圈占了数百亩的朝人庄田。

    但是土地这种东西,特别是可以耕种粮食的农田,谁也不会嫌多。

    尤其是尚可喜、班志富等等这些,曾经失去过家园土地的辽东难民子弟,对于土地更有着一种其他人理解不了的执念。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崇祯皇帝根本不担心如今的尚可喜等人会成为喂不熟的白眼狼。

    当然,除了设立了这四个新的镇守府之外,在这一次大封赏之后,崇祯皇帝不光是作出了蓟州镇整体北上移防热河堡,并从此改为热河镇的安排,对于宣府镇和大同镇,他也做出了类似的安排。

    首先,在马士英升任新设立的热河巡抚之后,大同巡按御史丁启睿,功过相抵,转任大同知府一职。

    而孙居相的弟弟孙鼎相,则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的高位上,降职充任大同巡按御史,接替丁启睿的位置。

    按理说,大同这个地方行政上属于山西,按照明朝的官员任职回避原则,山西人出身的孙鼎相,不应该担任大同巡按御史。

    不过这一次,经过崇祯皇帝一番雷厉风行的安排之后,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因为在崇祯皇帝发给宣大总督、大同巡抚以及军机大臣李邦华的旨意之中,明令祖大寿率领大同镇边军骑兵在撤离河套的途中,从山西镇总兵官王国梁的手里接管归化城内的一切,然后驻守归化城周边。

    同时,崇祯皇帝还废除设立在大同的山西行都司,正式设立大同都指挥使司,由大同镇副总兵张全昌改任大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

    至于大同都指挥使司的驻地,崇祯皇帝明旨让其设立在了大同边外的集宁堡,专门沿边卫所墩堡及边外军屯的设立编管。

    除此之外,大同也正式脱离山西,成为了一个与山西地位平等的行省,在大同城内设立大同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

    由陕西右参政练国事升任大同承宣布政使,由京师朝堂上的风云人物詹事府詹事刘鸿训出任大同提刑按察使。

    詹事府是朝廷设立的东宫辅臣。

    不过这个时候崇祯皇帝还没有太子,所以也用不上詹事府这一套东宫文官班子,留着刘鸿训这个爱搞事情的大炮筒子,也确实是自找麻烦。

    原本历史上,刘鸿训也是差不多在这个时候,被无法忍受他的崇祯皇帝赶出了朝堂,赶到了代北戍边,几年后病死在边地戍所。

    不过那一世,他是因为骂崇祯皇帝是个啥也不懂的娃娃,被人举报上去,然后被皇帝问罪撵走的,属于充军边地。

    这一次则不同,从詹事府詹事到一省的提刑按察使,算得上是一种升迁了。

    然而结果都是一样的,不管是高升,还是贬斥,只要把这些疑似东林党人或者疑似东林党的同路人弄走,离开京师朝堂,那么他们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第七八四章 剑走偏锋()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也不是非要搞一言堂不可,也并非完全听不进去任何不同的意见,或者反对的意见。

    他也知道,很多反对意见其实也有道理,而且很多时候也都是对的。

    这些人也不全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或者全部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反对,有不少人都还是颇有忠贞之心的。

    只是眼下的崇祯皇帝,即将迎来自己筹谋已久的军政改革,他可不想这个时候,在自己的身边存在这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且光说不练就会空发议论的清流名臣。

    因此,凡是对于他的决定,一贯性地,或者习惯性地保持着质疑和批评态度的大臣,他都要将他们远远地打发出去。

    三月初一的建极殿朔日大朝会结束之后,连着好几天,一队接着一队司礼监的太监们、内阁中书舍人们,以及锦衣卫的缇骑队伍,带着朝廷发出的一系列封赏和调任旨意,奔赴四方各地传旨而去。

    在这一道道被送往四方各地的旨意之中,还有一道,是关于河套之地的安排。

    河套之地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到底应该怎么办?

    是应该把他们留在河套之地继续放羊,还是把他们赶走?

    如果选择把他们赶走,是应该让他们往西,还是应该让他们往北?

    如果这些人的人数很少的话,留在当地也好,让他们往西或者往北依附别的蒙古部落也好,对于将来的河套之地,他们就构不成什么威胁。

    但是现在,随着额璘臣、善丹以及扎木素等人归附的鄂尔多斯诸部蒙古人,男女老少总计超过了四万五千人。

    这么多人,不可能都杀了。

    就算是有能力,也不能这么干。

    若是真的都杀了,从此之后还有哪个蒙古部落敢于归附大明?

    且说那日额璘臣等人被理藩院的官员带着接受了崇祯皇帝的召见并封赏之后,迷迷茫茫的额璘臣直到出了紫禁城才反应过来,自己应该提出的一些请求一直没有找到机会提出来。

    过了两日,在京师暂时安顿了下来的额璘臣,再次找到了理藩院的官员,请求拜见同为蒙古人的理藩院院使恭顺侯吴惟英。

    第二天上午,恭顺侯吴惟英带着理藩院的两位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