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跟着皇帝回京的大臣之中,除了少数几个知道内情的以外,大多数人都并不清楚朝阳门外大道边上这个异常火爆的酒楼,居然会是皇家的产业。

    由于此前崇祯皇帝曾经有过命令,御驾未离京畿之地,百官不准迎来送往,所以现在也剩下了很多繁琐的礼仪程序,皇帝一行进了朝阳门,直接朝着紫禁城而去。

    到了紫禁城外,随驾的大臣该回家的回家,该办事的的办事,只有御前侍从武官和锦衣卫、天策卫和东厂的部分人马,跟着皇帝直接从东华门进了紫禁城。

    内阁就在东华门内,孙承宗与李邦华两位军机大臣,进了东华门,自然是直奔内阁而去。

    崇祯皇帝则在到了皇极门外,换了肩舆,回到了乾清宫中。

    这次皇帝到通州,一共是离开紫禁城三天两夜,期间的行程安排极为紧凑,如果不是皇帝一直倡导的删繁就简、轻车简从,皇帝离开紫禁城到通州参加近卫军第一镇的成军典礼以及进行阅兵等活动,别说是三天了,就是三十天,都未必能全程走下来。

    崇祯皇帝回到乾清宫中自己日常起居的西暖阁,刚刚在太监内侍的伺候下洗漱更衣完毕躺下休息,就听见总管太监王承恩在门外说道:“启禀陛下,懿安皇后和皇后娘娘听说陛下回宫,欲过来拜见陛下!”

    听了这话,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朕知道了,就说天冷,她们就别过来了,朕一会儿到坤宁宫去!”

    王承恩让人去坤宁宫向皇后禀报,自己则陪侍在侧,帮皇帝披上一件貂裘大氅,从后门出了乾清宫,往坤宁宫而去。

    皇帝离开紫禁城,最担心的还不是大臣们,而是皇帝在后宫之中的后妃们,所以回宫之后,第一时间去见见她们,也是应当应分的。

    到了坤宁宫,懿安皇后也在,其他几位妃子包括兰妃海兰珠都在。

    这几人看见皇帝进来,连忙起身行礼,皇帝挥了挥手,示意免礼,然后说道:“朕这几日不在宫中,倒让你们操心了。今日都在坤宁宫中用饭,一起说说话吧。”

    这时,皇后周氏说道:“陛下既然如此说了,加上外面天寒地冻,莫若今晚一起吃回涮羊肉吧!也让兰妃聊慰一下思乡之情!皇上你说可好!”

    崇祯皇帝听了当然是拍手叫好,其他几位后妃自然没有二话,王承恩也是立刻派人前去传告御厨准备。

    如今大明内宫之中的御厨,与后来满清皇帝的御膳房不尽相同,平常只供应皇帝一人的饮食,其他各宫则是各开各的小灶。

    至于内廷的太监宫女,各有各的职司,也都是按月供给钱粮禄米,由该管的各宫或者监、司、局,按时外出采购肉食蔬菜,分别供给伙食。

    这当然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给改成这个样子的,他可不想如同后世的满清皇帝那样,被内务府统一采办的太监们当成傻子一样糊弄。

    如今包括宫内的内阁和军机处,以及锦衣卫、天策卫、羽林卫,除了御前侍从武官处,都是自行解决自己的伙食问题,每月由宫正司按照人头拨给钱粮,自行采购制作。

    御前侍从武官处由于人数少,如今都是跟着皇帝一起,由御厨供应饮食,这也是皇帝收买人心的一个举措。

    自从崇祯皇帝这样定了之后,除了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的尚膳监大权顿失之外,内廷之中的所有人都感到满意,过去后宫里的后妃们偷偷摸摸开小灶的原因,就是对尚膳监不满意。

    如今宫里按月按级别分给钱粮,想吃什么自己做,当然要比过去尚膳监给什么吃什么好多了。

    而且擅长做饭的太监和宫女,也很快成了抢手货,厨艺一般的则加紧学习新的烹饪之法,也都有了努力上进之心,从此皇宫大内除了火锅之外,各种新式的菜品也是层出不穷。

    而经过皇帝亲自指点,由原本尚膳监最擅烹饪的御厨太监调制酱料而诞生的各式烧烤烤串,也很快在宫中流行开来。

    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很快就让原本阴森肃杀的紫禁城中,多了几分人间市井的景象、生活的气息,变得充满了蒸蒸日上的生机活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紫禁城内各宫,以及内廷各监、司、局、处,都有了外出采购肉类、果蔬、蛋类的权限,而尚膳监只负责饮食安全检疫之事,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御膳房三十两银子买一个鸡蛋的荒唐事。

    崇祯皇帝陪着后宫即位后妃,有说有笑、气氛活泼地吃了一顿火锅大餐,正意犹未尽的时候,王承恩又悄悄进来,走到皇帝的旁边躬身小声说道:“陛下,褚宪章回来了!还带回来了几个朝鲜的使者!”

    乍听此言,崇祯皇帝停下了手中的筷子,转头看着王承恩,只听王承恩又说道:“褚宪章现在宫门外,朝鲜的使者被他安排在了广渠门外的驿馆里。”

    这时候围坐在桌上吃饭的几位后妃,知道皇帝又有事情要做了,很快安静下来。

    崇祯皇帝见状,笑着说道:“你们接着吃饭,朕吃饱了,又要去忙了!”

    说完这话,皇帝站了起来,几位后妃也是连忙站起来,其中懿安皇后说道:“皇帝不要太劳累,还是要保重龙体!”

    几个后妃都是附和,皇后周氏更是跟着皇帝来到坤宁宫外,满眼幽怨地看着皇帝。

    崇祯皇帝知其意,冲她点了点头说道:“皇后且先回宫,朕处理了这件事情,晚点再来你这里!”

    崇祯皇帝说完这话,转身跟着王承恩等人内侍,往乾清宫而去,而且边走边对王承恩说道:“派人去看看内阁和军机处谁在当值,一并传来见朕!”

    褚宪章离开京师,去东江镇督战,一去小半年,如今总算是回来了。

    至于同来京师的朝鲜使者,算一算也的确是该来了。

第二六一章 安平监司() 
王承恩领了圣旨,很快让人到内阁和军机处,去请当值的阁臣和军机大臣们前来乾清宫,同时也派人到宫门口去传褚宪章。

    也是凑巧,因为皇帝这几日不在宫中,在京留守的内阁阁臣和军机大臣都不敢懈怠,天天都在内阁和军机处值守。

    虽说皇帝立下了规矩,轻易不让内阁阁臣到京师的几个城门外迎来送往,但是皇帝离京毕竟是件大事,连着几日未见,而今日又是皇帝回京之日,都怕有事传见,所以这几个重臣很难得地个个都在。

    内阁首辅李国鐠、阁臣徐光启,以及内阁阁臣兼军机大臣孙承宗、李邦华,再加上没入阁的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听王承恩派来的人说皇帝召见,也都匆匆忙忙来了乾清宫。

    这几位重臣刚被皇帝请进乾清宫的东暖阁御书房中,就听王承恩又过来禀报说:“陛下,褚宪章到了!”

    崇祯皇帝听了此话,随即说道:“请他进来吧!”

    片刻功夫,就见一中年太监,风尘仆仆地进了皇帝所在的暖阁,而且一进来就跪地叩首说道:“奴婢褚宪章奉旨押解饷械粮草,前往东江镇督战归来,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进来的太监,正是褚宪章。

    崇祯皇帝看着一路奔波、有些憔悴的褚宪章说道:“这次你去东江镇历时数月,助东江镇将帅大胜建虏,朕尚未来得及对你进行封赏,今日你既归来,对于封赏,你的心里可有什么想法?”

    褚宪章听见崇祯皇帝这么说,一半是感动,一半是惶恐,连忙叩首说道:“奴婢怎敢贪天功为己有!奴婢在东江一点微末之功,全赖陛下临行前提点教导,东江镇之所以能有九月之大捷,全赖吾皇万岁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一点,东江镇的毛文龙及其麾下众将,无不钦佩拜服!奴婢身为陛下身边内臣,不求陛下任何封赏,但愿常随陛下身边!”

    褚宪章说完这话,叩首不起。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对王承恩说:“明日起,加御马监总管太监褚宪章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御前侍从武官处事。”

    听得此言,王承恩垂首说道:“奴婢遵旨!”

    跪在地上的褚宪章虽然面上仍然不动声色,但是内心之中却是非常激动,能到司礼监作个秉笔太监,意味着可以参与朝堂内外的很多核心事务了,这是很多太监一辈子都奋斗不到的高位了。

    同时,崇祯皇帝的这一任命,也说明他褚宪章从今往后就算是进入到皇帝的心腹内臣圈子里了。

    因此,一听到皇帝说完了对自己的封赏,他紧跟着王承恩的话音,说道:“奴婢叩谢陛下圣恩!”

    褚宪章的话音里,全是掩饰不住的激动。

    有功就赏,有过就罚,这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一贯信条。

    如果做不到赏罚分明,不管是对文官武将还是对太监内臣,都会给你自己给大明埋下隐患。

    因此,听完褚宪章的叩谢,崇祯皇帝只是摆了摆手说道:“赏功罚过,这是朝廷自来就有的法度。但凡有功的,朕绝对不吝赏赐,而但凡有过的,朕也绝对不会姑息迁就。”

    在座重臣听了这话,与王承恩、褚宪章等内臣一起说道:“陛下圣明!”

    到了这时,崇祯皇帝说道:“朕今日这般时辰还请卿等过来,是有事情请卿等与朕一起听听,一起参详参详。”

    说到这里,皇帝话头一转,对着褚宪章说道:“你且说说吧,朝鲜使者的事情是怎么个来龙去脉!”

    听了皇帝的话,在座诸臣有的安坐如山,有的则是一愣。

    而褚宪章说了一句“奴婢遵旨”,然后清了下嗓子,把目前东江镇的大致情形,以及朝鲜使者前来京师的整个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且说褚宪章自打到了东江镇之后,仅仅过了数日,建虏东征大军就到了鸭绿江西岸的镇江堡了,然后就开始了与东江镇明军的激战。

    褚宪章虽然没有第一时间赶往一线,但是毕竟身在皮岛,又有锦衣卫和东厂的耳目眼线,所以对相继发生在义州、定州等地的战事,还是比较清楚的,不仅在战事结束之前就给皇帝发回了奏报,而且在战事基本结束之后,也及时给皇帝传回了消息,对于崇祯皇帝及时准确地了解东江镇与建虏的战事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崇祯皇帝和京师的朝廷封赏东江镇诸路将帅,以及刘兴祚兄弟的圣旨到了之后,褚宪章还挨个走访了发生战事的几座城池,亲眼验看了东江镇明军队建虏的斩获情况,并验看了阿济格和爱尔礼的首级。

    眼看着皇帝安排的任务,基本上已经大功告成,而东江镇上下也正忙着按照皇帝新的圣旨论功行赏,调整部署,此时离京已经数月之久的褚宪章,认为是时候回京复命了。

    然而,正当他收拾行装准备离开皮岛前往登州的时候,突然又接到了袁枢派人送来的消息,说是朝鲜人派了几个使者来到了东江镇,貌似是为了向安东侯毛文龙抗议东江镇右路兵强占平壤城等事。

    听说朝鲜人前来东江镇抗议,褚宪章一方面觉得这些朝鲜人真是不知死活,另一方面也觉得这件事情倒是值得了解一下,万一事情闹大了,回京之后皇帝问起来,自己人在皮岛却说不知,实在也有点说不过去。

    因此,本来第二天上午就要登船前往登州去的褚宪章,结果一关心这事,到了第二天上午就没走了。

    朝鲜人的抗议使者,是一个叫作尹暄的朝鲜官员。而这个尹暄的官职是安平监司,是如今朝鲜的李琮小朝廷设在在安州、平壤一带地区的最高官署,治所就在平壤。

    历史上,大明天启七年春,也就是后金天聪元年春,即公元一六二七年春,后金军大举进犯朝鲜,不仅攻下了义州、定州、安州等朝鲜北部为数不多的所有城池,所到之处杀几乎杀光了朝鲜的官吏百姓,抢光整个朝鲜北部的城镇乡村,而且还攻占了平壤,进行了屠城,城中官吏百姓为之一空。

    但是当时的安平监司尹暄,却成功地逃过了一劫。

    因为早在建虏还没有打到安州的时候,作为安平监司的尹暄就知道大事不妙,匆忙弃城逃走了。

    等到建虏大军一路打下了朝鲜的国都汉城,朝鲜国王李琮匆匆忙忙地带着一堆议政、判书等高官显贵,全都跑到了江华岛上躲避。

    而巧合的是,当时代表建虏后金国前去江华岛,三言两语就逼降了朝鲜国王及其小朝廷大臣的后金将领,正是如今这个反正归明的刘兴祚。

    当时的刘兴祚面对朝鲜君臣自然异常的跋扈,根本就没把逃到了江华岛上朝鲜君臣放在眼里,一番恐吓威逼之下,李琮及其手下大臣就全数乖乖地跪地投降了。

    从那之后,刘兴祚对于朝鲜人的态度变得更加轻蔑,完全不把他们当作平等的对手予以尊重。

    尤其是这次反正归明之后,大明皇帝明发圣旨,封他做了正儿八经的平壤伯,这让刘兴祚以及他的兄弟们欣喜异常,老刘家祖坟终于冒了青烟,让哥几个等到了这一天。

    因为早就知道了朝鲜国内的虚实,所以刘兴祚几兄弟都认为,这是老刘家在朝鲜半岛开创自家基业以便公侯万代的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因此领完了圣旨的第二天,刘兴祚、刘兴治弟兄几个,就从皮岛登陆,带着麾下剪掉辫子、改旗易帜的东江镇右路军四千多人,奔平壤城而去。

第二六二章 朝鲜故事() 
刘兴祚、刘兴治、刘兴贤三兄弟麾下的复州兵,经过几场大战之后,减员本来是挺严重的,到了阿敏北逃、战事结束之后,三兄弟的复州兵已经只剩下两千多了。

    不过,刘兴祚的反正带来的还有一个连锁反应,那就是留守复州、金州一带的自家兄弟刘兴基、刘兴沛两个人,听闻建虏兵败北逃、自家哥哥反正归明的消息之后,立刻也率领各自所部造了建虏后金国的反,带着复州军上下的亲眷家属,以及辽东半岛复州、盖州一带愿意归明的辽东汉民,减掉辫子,拖家带口,一路逃到了海边,并在东江镇水师的接应之下,顺利逃到了大海之上。

    几经转运,全数投奔到了如今大明朝的平壤伯刘兴祚这里。

    刘氏兄弟及其麾下幸存的复州军,见到了自己的子女家人,人人都是大喜过望。

    因为,从此之后,这些人对于建虏后金国就再也没有什么可顾虑担心的了。

    当然了,家人亲眷的到来,以及归附刘氏兄弟的大量辽东汉民的到来,在让刘氏兄弟们大喜过望的同时,很快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

    这个压力就是生存的压力。因为这些人来了以后,都是需要吃饭、需要安居的。

    光是皮岛附近的几个岛屿,当然是不够的,而且东江镇原本收留的辽东难民就已经多大数十万,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予以安置了。

    庆幸的是,这些投奔刘氏兄弟的复州兵家属,以及数千辽东汉民,辗转抵达东江镇诸岛不久,朝廷的旨意也跟着到来了。

    东江镇大帅毛文龙一战封侯,成了安东侯的同时,率众归来的刘兴祚也成了平壤伯。

    除此之外,毛文龙、褚宪章上奏的请功捷报,也都批复回来,立了功的将领皆有升上,整个东江镇一下子封了一个侯爵、一个伯爵,还有一堆总兵副总兵,当然是皆大欢喜。

    然而更令东江镇上下齐口称颂皇帝圣明的,则是崇祯皇帝以圣旨的形式,颁给东江镇五路兵马的圈地令。

    皇帝的圈地令一下,整个东江镇前后左右中五路兵马全都沸腾了,包括从辽东辽西逃难来到东江镇辖内已经十数年之久的辽东汉民们,也跟着激动不已。

    他们失去了辽东的家园之后,多少年以来,人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能够一个地方安身立命的地方,能够一片肥沃的土地耕种,能够重温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往日时光。

    可是多少年来,这些东江镇的老兵们,老兵的家属们,以及辽东的汉人难民们,只能把这个梦想深深地压在自己的心底里,因为他们知道,这不过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罢了,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相信会有美梦成真的那一天。

    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如今的大明皇帝陛下,竟然改变了一直以来对大明自己人抠门抠到了极点,对所谓的邻国友邦慷慨大方到了极点的秉性,大笔一挥就把鸭绿江东岸到大同江左右的土地,全都赏给了东江镇的将校士卒以及义民百姓,而且任由他们跑马圈地,占为己有!

    多少东江镇的老卒跪地痛哭,可算是让他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了!

    因此,朝廷的圈地令一下,自安东侯、平壤伯以下,东江镇大小将校官佐,以及士卒老兵、义民百姓,争先恐后,纷纷上岸,忙着圈占如今安东镇守府辖内的良田美宅。

    一向不甘人后的刘氏兄弟,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这一次,皇帝是把平壤周边乃至大同江两岸赏给了东江镇的右路总兵府,这一片地方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