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傻皇上与僧王继续琢磨着如何下完这盘很大很大的棋。最后他们商定出了具体办法:英法公使只准带数十人,不得带军械,进京不得坐轿摆队。进京路线,从大沽口的北塘登陆,绕道进京(僧王在折里也跟咸丰说了,公使从大沽口走水路到通州再登陆进京,是最便宜的办法,但是咱偏不让他走此路),英法不听的话(英军肯定不听的,中方每次照会英法公使,都要强调一句大沽口是万万不能让你们进的),英法闯入拦江沙内鸡心滩,咱就开打。
君臣商量个差不多之后,英法换约的就来了。
。←虫←工←桥书←吧←
第92节:英国公使:换约之前先换了一肚子气(1)
2.英国公使:换约之前先换了一肚子气
1859年6月6日,前来换约的英国公使布鲁斯到达上海。这时的英国首相乃是德比……就是那位在议会上攻击巴麦尊内阁侵华方针的托利党领袖,他的合作伙伴,英国外相,乃是马尔墨斯白雷……他在议会辩论中更是暗示执政党的对华政策缺乏正义、人道与良心。现在,他们上台执政了,其对华政策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吗?
当然不会了。他们攻击前任政策,首先的目的就是轰他们下台而已。其次,才是对华方针政策的不同。但是再不同,揍中国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由于第一次大沽之战,布鲁斯跟随兄长额尔金前来做副使,所以,这次他来做正使,跟中国方面,也算是比较熟悉了。离开伦敦之前,他给德比首相和马尔墨斯白雷外相提交了一份长长的备忘录。两人在他的备忘录上作了种种批示。大略如下:
第一,中国政府可能制造诸多口实规避公使进京。
第二,英国公使如果放弃进京,不能向中国皇帝亲递国书,不能在执行职务之前获得对于英国公使政治资格的承认,这不符合我们的尊荣和我们未来的地位。
第三,如果中国政府反对公开接待公使,那么一次私人覲见也是可以的。毕竟我们是公使而不是大使。明确告诉他们,这种驻外使节的阶别之差,乃是我们退步的根据。(近代驻外使节的最高级别是大使,第二级别是公使)
第四,公使常驻北京,但住所问题现在不要急着作出安排。
第五,关于太平叛乱,我们应该帮助清政府,当然这要和法国商量着办,重要的是,开放南京贸易。
布鲁斯来华的路上,在锡金碰见了回国的哥哥额尔金。兄弟两个碰头的结果是……如果在上海集结一支炮艇队作为新公使的护卫,那么他就会在北京得到友好的接待。问题是他一到香港就听到不好的消息:一是中国政府试图规避北京的换约,二是天津白河口的防卫得到了修复与巩固。6月7日,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也来到上海。英法公使发现,这个时候的上海居然有四位钦差在等候他们呢,他们是:桂良、花沙纳、何桂清、段承实。
这让布鲁斯很痛心,明摆着清政府不让进京换约嘛……离约定的换约时间6月26日仅有三周,这帮负责换约仪式的大清官吏却没有在北京布置相关事宜,而是成堆凑在上海。还说什么他们要从上海赶到北京,咋也得两个月,那换约时间不就拖到8月份,跟原定的换约时间差太多了吗?天底下哪有这样跟人外交的?
这个英国佬,不知道清政府的外交总精神就是拖延。5月16日,他就从香港发出照会,说他要去北京向皇帝亲递国书和互换条约批准书,不日将乘船径赴天津,希望中方在天津备好舟车夫役以便入都,并在北京预先给选择一个干净宽敞的房间。5月29日,桂良在自己的奏折里夹附了布鲁斯的照会并向皇上汇报说:我们想把夷酋拦在上海,已派人去海口截他了,就说上海还有没有说完的事呢,不方便直接去天津。但是夷人太狡猾,难以理喻,就怕挽留不住他,直接上天津去了。如果真劝不住,就照会他们,令他们在天津拦江沙外等,问题是现在南京方面军情紧张,道路不便,我们赶到天津,耽误的时间肯定长。夷人等的时间长了,怕他们再找其他事。可否仰恳皇上另外简派大臣暂时哄弄着他们?我们这边呢,也设法赶紧回京,免得误事。
咸丰对此朱批曰:上海换约为第一要义,他们硬要来北京换约,就来吧。你们谈判两年了,够辛苦了。但是没法另派他人,他人不悉夷情,谈不好。何况,我们正好可以借口从上海到天津需要时间以拖延呢。在天朝特色的拖延政策下,到达上海的布鲁斯接到了清方三个照会:第一个,你们的额尔金,叫我们在上海等他,说他要去广州解决团练的问题,解决完回上海跟我们商讨各项尚待解决的问题。谁知他直接从广州回国了,那我们就跟你布鲁斯谈吧。第二个,布鲁斯你不要急着去北京,虽然都安排好了。但是我们负责换约的人要从上海回到北京,咋也得两个月的时间。你们走水路,俺们走的可是旱路。路上风风雨雨的不好走。第三个,换约可以在北京。但是在换约之前,咱得解决些问题。额尔金当初同意了:进京换约是例外行动,公使不能长期驻京;长江自由通航可以,但是得等到太平天国完全被剿灭为止。内地游历,必须由地方当局发给执照云云。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93节:英国公使:换约之前先换了一肚子气(2)
三个照会看完,布鲁斯气坏了,卖瓜的,我是来执行既定换约条款的,不是坐上海买你们后悔药的。等我哥哥,我哥哥不是早有照会给你们,说由我来换约,他要回国,不用等他回上海了吗?在香港,我不是也给你们发出换约照会了吗?气鼓鼓的他拒绝和钦差们见面,仅给桂良一纸照会,说:惟以条约为宗,凡天津条约各条款,丝毫不可增减;进京换约与亲递国书后,如果清方执行条款很有诚意,那么他才会撤离京都;他,布鲁斯乃大国之大臣,自然要求相应的礼节,如果清政府对他不客气,则关系非浅。
扔下这纸照会后,英国换约部队于6月9日开始陆续离沪北上。6月10日,桂良向咸丰报告:英夷一看我们在上海等候,不欲其进京换约;而且天津又设了重防,他们进京的决心反而更大了。不但拒绝与我们见面,而且已经北上了。我们告诉他们,中国没有他意,但是尔们兵船万不得进入拦江沙内。该夷向来性情急躁,遇事不听商量,此次至津,不定闹出什么呢,请皇上先派大员相机而行,妥为经理。他们还说了,进京换约,亲递国书,面见中国皇帝只跪一腿。美国公使华若翰(J。E。Ward)也来了,人家本来愿意在上海换约,但是由于英法决意北上,他也就跟着去了。本来想让他帮着劝劝英法呢,虽然他不多事,但是劝英法又力有不能。①除此之外,桂良还在奏折中给皇帝夹附了一份英法现有兵船人力清单。
6月13日,桂良再次上报:第一,本来想让李泰国帮咱拦住英夷的,但是英夷叫李泰国帮同北上,李泰国不同意,所以他们就怀疑上李泰国了,怀疑他有代中国出力之心,所以不听李泰国的任何劝说了。第二,英夷所带兵船二十只,至于人数,虽号称四千,实则只有一千五,而且,真正的夷人只有数百,其他都是咱沿海居民。第三,法国美国的夷酋估计也要跟同北上。第四,事机急迫,我们也得赶紧北上进京才是,本日即从上海起程。南京军情紧急,两江总督何桂清与江苏布政使王有龄各到苏州、常州处理事情,我带按察使薛焕回京。
6月17日,桂良在赴京路上再次上报:布鲁斯说了,换约期近,如果有误,就算我们违约。我们回说时间超过一些也无妨,咱就算一年内换约不就行了?可他说不行,还建议我们坐打着咱国旗号的火轮船赶时间北上,我们能坐那玩意儿吗?与体制攸关啊(注:上海开口之后,上海商人带风气之先,雇用或购买外国轮船,被称作打着中国旗号的火轮船)。这个人与额酋不同,很傲慢无礼,皇上啊,你赶紧另派人在天津接待吧,不是我们想置身事外,而是实在难以于换约期满的6月25日之前赶到天津。
还有,据吴松太道吴煦探报,布鲁斯一听说咱天津备战备荒了,就认为咱是故意心存不良,所以他先遣兵头赴津投文去了,说,三日内不见另派大员到天津接待,即是爽约。中国爽约,那么原先京沪所议,概不算数,他就要带队上京,亲见中国皇帝。见中国皇帝,原准备半跪来着,现在也不半跪了,欲改为立而不跪……②
桂良这边紧张汇报的当口,英军先头部队已到天津了。
虹桥门户网。
第94节: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1)
3.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
1859年6月17日,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贺布(James Hope)率领舰队到达大沽口外。派人向清方送信,报告公使的到来。送信的舰艇越过拦江沙,被两岸的武装群众拦住。他们是僧王官兵化装的。他们告诉英方:此地没有官员。河上的设防是群众自费搞的。目的不是对付你们外国人,而是为了对付叛匪和海盗。民间百姓,愿意代夷人送信到天津,三日后回复。布鲁斯估计想不到,他给中方三日期限,中方这边比他更绝,干脆没有官方机构了,全成民间志愿者了。马士把天津玩的这一手称作是中国特有的、片刻也欺骗不了人的、孩童式的不老实。①他说的只对一半:天津政府玩的这一手,欺骗不了外国人,但欺骗中国人,却一直好使来着!
这三天,清方官府都干了什么儿童勾当呢?
6月18日,咸丰收到桂良等人6月10日从上海发来的那份奏折。一看内容,知道挡不住夷人了,除了着桂良赶紧回京外,重点给僧王下谕教他如何对付夷人,三个意思:第一,当年的和约是桂良签订的,我们都不熟悉,所以进京换约也得等桂良从上海回来。第二,进京需从北塘登陆,不得随带兵船,不得多带从人。第三,告诉夷人大沽海口已节节设备,切不可进入拦江沙内。第四,倘使该夷虚放枪炮,入口试探,切不可令官兵轻举妄动,使夷船受我误伤。给僧王下谕的同时,咸丰还让军机处通知顺天府,在正阳门外给外国使节们预备馆驿。滑稽的是,通知里专门强调〃照各夷朝贡之例〃办理。②
还是6月18日,僧王向咸丰上奏:英夷来到了大沽口。我派出的人,扮作本地乡民,告诉他们可代他们送信,三日后回复。该夷等要求咱们,三日之内把河口的木筏铁戗等自行撤去。我准备三日之后这样回复他们:桂良在上海等呢,请回上海谈判去;如若不听,就叫他们在拦江沙外等候桂良来津;再不听,径将船只开进拦江沙鸡心滩内,那就怨不得咱了,唯有遵照前面的已定办法,干他们。6月19日,咸丰看到了奏折,发现僧王干劲挺大的,所以马上谕旨僧王:现在不值与之动武,让他们到北塘静候其公使,吃的喝的需的,咱们这边给他供应,不要让他们上岸,待桂良到后,由北塘进京换约。
▲虹▲桥▲书▲吧▲BOOK。
第95节: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2)
6月20日,英国公使布鲁斯与法公使布尔布隆驾到。按前所述,三日期限已到。上午,直隶总督恒福派手下人前往英船(这回可是明面上的中方官员了),告知他们:总督(其实总督就在大沽)停几天才能到达,请暂候数天。英方声称:本日即要泊进河内,请中方自行撤去拦河铁戗,否则他们就要自行动手了。中方回答:白河口是不能进的,谁也不许溯河而上,因为这里的民团不知轻重,伤了和气就不好办了。之后,英方再次派人登陆,僧王与恒福派易装的兵弁拦住他们。英方说:想见上午直隶总督所派官员。民间志愿者们回说:上午你们说话不客气,把人家官员给气走了。英方说:代我们递个照会吧,我们想上岸采办食物。当天,僧王给咸丰上奏,汇报说:他准备21日回复英夷,直隶总督当于24日、25日到达海口,请耐心等待。还有,他准备派人给英方送米面猪羊蔬菜,免得他们上岸捣乱。咸丰的回复是:顾全大局,不值与之动武;告诉他们,桂良快到了,请再等几天;如等不及,夷官们可由北塘上岸到天津等候,但不准带兵带械,吓着咱百姓;水师提督及带兵来船,一律不得上岸,有需要蔬菜食物等的,派员一体酌给;勿令民人与之交易。
6月21日,英方再次派人前来索取照会回信,中方回答:天津回信尚未到来。英方再次声明:拦河铁戗去掉,否则他们会自行动手的。英方一走,中方马上派人前去递交回信,却因风潮太大无法完成。回复没有送到。这边,英方的耐心已到尽头了:卖瓜的,我们来到天津四天了,所接触的不是民间志愿者,就是总督派来又被气走的,反正就是见不到中方接待大臣。还有,条约里虽然没有规定进京的路线,但是越是这样阻挡从白河进京,布鲁斯越是恼怒:白河是进京的天然通道,为什么非得让我们绕道走北塘那个偏门呢?
21日,他把入口的任务交给海军,于是贺布开始了清理河道的工作。此时,联军方面兵力如下:英国舰船21艘,载海军陆战队、工兵队1200余人;法方舰船2艘,海军陆战队约百人。
22日,中方以天津兵备道的名义照会英方:总督大人还没来到呢,至于你们所需的吃喝,我们这边会派人送去,以尽地主之谊。要约束你们的兵丁,千万不要上岸。英方一看,马上回送中方一份照会:为啥一直不撤去北河的拦水之物呢?
僧王一看夷人照会内有〃北河〃字样,临机一动,他们不是说北河吗?那咱们就说北塘河口为北河得了。英方译文错误,把天津东流到大沽口汇入渤海的海河译为了北河,僧王就想装傻,将错就错,跟人玩文字游戏。23日,英方兵船退往外洋,并告知清方:若有天津回信,请送外洋。当天,僧王再次上奏。向咸丰汇报近日与英方的交涉,还是上次奏折的预定……回复英方,直隶总督当于24日、25日到达海口,请耐心等待云云。僧王在此折里重点强调了自己的备战工作搞得很好,英方不知虚实,不敢贸然驶近。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96节: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3)
25日,咸丰下发指示,要求桂良赶紧赶往天津,要求僧王告诉英方,在海口静候桂良。实在等不及,那就从北塘登陆。进京公使所带随从人数有所改动,由原先的数十人改为二十人。同时强调,要让英夷明白,我们大清会以诚相待的。咸丰不知道,他发谕旨的当天,中英就开战了,什么以诚相待。英国公使虽然不像话,偏要走海路,但是僧王也不是省油的灯,据咱前面的分析与推理,僧王可能是设套,故意诱英法公使走大沽的。现在,我们看看战争经过吧。战争发生于25日,按预订计划,英法本想24日动手的,僧王所说的直隶总督24日25日可到海口,他们也等不上了。但由于美国公使华若翰的请求,推迟到了25日。
6月21日,华若翰到达大沽河口,随行只有两只船。一只是远东舰队司令达底拿乘坐的旗舰〃包哈丹〃,一只是租来的蒸汽船〃托依旺〃。英法预计在6月24日进入拦江沙内。美国方面说,给俺一天的时间,俺要跟清方接个头。因为直到6月24日,华若翰与达底拿乘坐的〃托依旺〃才乘着涨潮开到拦江沙外。由于试图在铁戗和木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靠近炮台,〃托依旺〃搁浅了,出现了翻倒与进水的危险,英国舰队司令学雷锋做好事,派了两只炮艇来拉,甚至大方地建议,可以把美国国旗和达底拿个人军旗插到自己的座舰上去。但是再帮,〃托依旺〃也没有漂起来,直到晚上涨潮时才摆脱窘境。
〃托依旺〃搁浅时,华若翰派人坐着小驳船前往中国方面登陆递交照会,同样被扮作民间百姓的僧王官兵截住。美国人也怀疑他们的真实身份了,一是沿途的宁静不太平常,二是这些家伙具有一种很自信的态度。他们只告诉美方,听说总督往北塘去了,你们也去吧。美国人甚至希望他们代为送信,或者派个领航员把他们领往北塘,但是这些民间百姓没有此等意思。
美国一看,卖瓜的,还是站一边,做观察员,看人家英法动手吧。
25日拂晓,英、法联军军船升起了〃红旗〃,直逼铁戗,按僧王后来的奏报,他〃惟念两年抚局,一经开炮,则局势全变,仍复隐忍静伺,严阵以待,而蓄我军之怒〃呢。僧王说得对,他就是个偷袭。开战前的整个交涉期间,大沽炮台静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