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洋人呢。为此,上任前的他甚至向英国政府申请进入广州的经费补助,这样他好大摇大摆、大讲排场地进入广州。这个傻帽想不到,1849年他到任后,迎接他的不是两广总督的欢迎而是广东民众声势浩大的反入城斗争。   

  时间到了1852年,驻华公使文翰回英度假,包令代理公使职务,于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由他来促使中国政府执行1847年的进城协定。政府没有批准他的建议。由于和外相克拉兰敦私交不错,所以包令先是被加封为爵士,后被任命为驻华公使取代了文翰。做了驻华公使的包令,面对的是新任两广总督叶名琛。   

  叶名琛,湖北汉阳人。据说诗文方面才气纵横,年少时就是美少男作家了。1835年中进士。从1846年做广东布政使,1847年做广东巡抚,1852年署理两广总督,到1853年实授两广总督,再到1858年被英军所囚,1859年客死印度,十几年的光阴,除了传统封疆大吏的政绩军功(叶名琛做传统官员,堪称能吏了。估计不弱于林则徐。军功方面,先是镇压了太平天国的广东支部凌十八义军,后是镇压了广东天地会的红巾大起义),其最大的兼职,就是跟外国人打交道了。         

。▲虹桥▲书吧▲  

第49节:1854年:英国带头要修约(2)         

  以我们马后炮的眼光看,从林则徐开始,不管是做钦差还是做两广总督,只要是办夷务的,没有一个能有好下场。徐广缙之前因为反入城受到了最高当局的大力表扬,但是广西的太平军一起事,广东的太平军支流也跟着起事,他这个两广总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他从广东打到广西,忙得团团转,成千上万地屠杀义军。1852年7月,咸丰又赏他一个太子太保衔。估计是干得太好了,9月份,皇帝下旨,着徐广缙以钦差大臣身份署理两湖总督,命他赶到湖南阻挡太平军去。问题是他刚赶到湖南,武昌就失守了。1853年初,徐广缙迎来的是革职拿问兼抄家。中间有人控告他,但控告什么也说不清楚,最后被咸丰提溜出来任四五品的小官给人委差去了。1858年,62岁的老头中风了,告假回家。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他后面的夷务照样玩不转,搞下去的唯一结果仍是把自己搞臭。乘搞臭之前先被皇帝踢出了局,对老徐来讲只能是好事。   

  叶名琛取而代之继任两广总督,原先的巡抚位置则给了柏贵。这一对活宝,一个对外态度强硬,一个对外和平妥协,历史的祭台上,却是一样的臭名声。叶名琛当然不知道,知道的话,他该学人家耆英了,运动运动,躲开这个是非之地。问题是,前面反入城的胜利,会让最高政局产生一种误解:老叶,人才啊!既然是人才,就只能在广州死扛着了。苦命教练咸丰更是把叶名琛当作自己阻挡外国的最佳守门员了。因为自1844年起,两广总督例兼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钦差大臣。由于当时清朝自认为与〃西夷〃的关系仅仅是〃五口通商〃,管理五口通商事务钦差大臣也成了清朝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最高外交官员。咸丰皇上对叶名琛,也是不时的奖励,1855年10月,授叶为协办大学士。1856年2月,再授体仁阁大学士。如果不是夷务拦着,咸丰可能把老叶弄到北京当军机大臣呢。这叫王八看绿豆,对眼了。至于老叶自己,可能也弄不清自己姓甚名谁了,后来自命自己为〃海上苏武〃即是明证。   

  1847年大清君臣上下自认为反入城斗争大胜后,有些同僚给叶名琛写信,从信的字缝里我们就能看到,大清官员仅仅懂得中国官场潜规则,面对西方文明及其游戏规则,无非一群大傻帽。有的说:〃探郦得珠,深为心服……不战而屈人,非至勇其孰能之〃;有的说:〃消夷酋之反侧,扬中夏之威声,十七年无此快意之事。此不独谱之光,实载籍之寿也,能不纵跃三百!〃①   

  这后一封信写得,直让人担心。如果纵跃二百五就跃不动了咋办?   

  详看叶名琛总督任上与咸丰的奏对,不难发现,君臣之间配合得很默契:苦命天子不愿意见洋人,也不愿意答应他们任何要求,就全推到叶名琛身上……他是专办夷务的,尔们去广东找他吧;叶名琛也不愿意见洋人,更不能答应他们任何要求,就全推到咸丰皇帝身上……虽然俺是专办夷务的,但是俺们大清体制,没有全权大臣这一说,俺不当家啊。于是,外国公使们在咸丰与叶名琛之间,转得像个球一样。如果说包令是一个进城的梦想狂的话,那么叶名琛就是块堵城门的大石头。下面我们看看,他俩是如何玩的:         

虹桥书吧BOOK。  

第50节:1854年:英国带头要修约(3)         

  包令得了克拉兰敦的训令后,于1854年4月13日在香港上任。上任伊始,就给叶名琛发了长长的照会,主要意思如下:第一,俺要修约;第二,中英之间十年的纠纷,得有个说法;第三,俺们英人要进城;第四,如果不让我在贵衙门与贵总督会晤,我就前往北京上访;第五,俺们已通知法美了,修约方面我们三国统一行动。   

  对于英国的修约要求,叶名琛一字没复。对于十年的纠纷云云,叶名琛随便扯了两句〃和好〃〃相安〃什么的权作糊弄。对于三国统一行动,没反应。但是对于包令要求的总督衙门会晤,则严重地有反应:卖瓜的,这不是变相的进城吗?万万不行,不过咱可以在城外的商馆或者虎门相见。包令再次照会叶名琛:修约很重要,你如果置之不答,那么我会将之视为默认。默认?叶名琛还是置之不理,你自己默认去吧。包令第三次照会,仍提出在总督衙门会晤。叶名琛当然还是说不。于是,包令带着武装舰队到了上海。叶名琛一听说包令北上了,马上给咸丰教练汇报。咸丰回曰:你办事我放心。   

  这个时候,包令多了一个重量级的进球伙伴,他就是美国驻华委员麦莲。麦莲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考察太平天国。1854年6月4日,他从南京考察归来,胸中装了一根竹竿子,认定太平天国不属文明世界范畴,于是要求会见两江总督怡良,想谈判中美修约之事。   

  虽然中美《望厦条约》规定,中美之间公文往来,除了钦差大臣之外,两广、两江、甚至闽浙总督都可代达,但是大清的两江总督却不是外国人想见就能见的。   

  6月21日,麦莲通过苏松太道吴健彰做了诸多工作终于见到了怡良。谈判要点如下:第一,现在江路不通,商业亏本,建议中国开放扬子江流域的贸易,如果怡良不肯代奏,那么他就亲自上天津上访。第二,美国的修约也快到期了,如果两江总督作不了主,请清政府派一位钦差大臣来谈。怡良的回复是:第一,原约要遵守,尔今所请不符旧约,无法代奏。第二,直隶总督不管夷务,你到天津也没用。第三,条约内载,修约仅是酌量变通而不是这样大有更改。第四,中国制度,从无全权臣子,两广总督就是钦派夷务大臣,你们还是找他吧。   

  第二天,麦莲交出照会一件,除了重申昨天的意思,又提出,希望中国内地全部对外开放。并且担保说,如果清政府同意的话,那么他们可以考虑帮助镇压太平军。怡良当年在广东与洋人打过交道,且听从林则徐建议,密折扳倒琦善。对外既了解洋人的厉害,对内更知道夷务是块臭豆腐,谁沾谁臭,所以他向皇帝汇报说:美国人看起来比较老实,想帮咱们搞定太平军呢,但是没法相信啊。我看还是让他们回广东,让叶名琛办吧。怡良这架势,还是想把外国人踢回广东。         

◇欢◇迎访◇问◇。◇  

第51节:1854年:英国带头要修约(4)         

  眼看着麦莲忙活半天踢不进球,包令就上来补踢了。一会儿要求见两江总督怡良,一会儿要求见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否则就上天津北京上访。被缠得没法了,吉尔杭阿对他们作出了保证:叶钦差已接奉上谕,专办你们的建议。   

  于是麦莲与包令离沪南下,时间是1854年8月初。南下前声明:如果广东谈不拢,我们还要回来的。待他们走后,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向咸丰汇报说:英美要求五口之外任意通商呢。他们回广东了,说广东谈不好就重回上海。如果百姓都像广州人民那样强悍就好了,可惜上海人民柔弱啊。而且通商之后,福建广州的无业游民与本地的无赖勾结,夷人以小惠结之,愚民贪其利而忘其害,都不是好人,咱们防不胜防啊。不是我吓唬皇上,我害怕广东不能制其不来,另生他变啊。   

  其实吉尔杭阿也是天朝难得的一个明白人儿,他心里明白,面上装糊涂,矛盾上交罢了。问题是他的主子是真糊涂。看了吉尔杭阿的奏折,教育自己的奴才曰:要蛋定啊!夷人说要重回上海,不过唬人罢了。   

  下面我们看看,夷人是不是唬人的。   

  还是8月,麦莲、包令回到广东后,马上派代表给叶名琛送照会,提出修约之事。法国公使布尔布隆跟在英美之后,也发出了类似的照会。英国的照会里特别注明,希望先在广州城内或者香港与叶名琛见面,然后再谈修约之事。广州城内,叶名琛是绝不会容许外国公使进入的,他现在的光荣全靠这一手呢。至于香港,叶名琛也是不愿意去的。他指定了两处:珠海炮台,或者广州城外的英国军舰上。但是他预先声明:他只按旧条约来,如果稍有更易,他就不当家了,得跟皇帝打报告。   

  看了他的回复,包令很失望,和其他公使一商量,决定:这个叶名琛,咱就不见他了。咱直接跟北京的清政府打交道吧。于是一行人带领五艘军舰北上。9月期间,他们到达上海,并且表示要去天津。吉尔杭阿一看他们不是唬人的,马上拦,当然拦不住。10月份,一行人开到了大沽口(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没有船舰可派,就不亲自去了,只派哥士耆作自己的代表,蹭美国公使麦莲的船)。   

  吉尔杭阿一看拦不住,再次给咸丰上奏。这次他提出自己的意见了:夷人非要修约,若求之不得,恐另生他变;既然条约内有十二年变通之文,不如钦派重臣与两广总督会同商办,同意他们的请求算了。如若仍令他们回广东,恐怕他们心里不服,给咱找事啊。   

  吉尔杭阿难得的具有了守约及理性意识,问题是这种意识在咸丰看来就是汉奸卖国精神,所以他一看就恼了,下密谕大骂吉尔杭阿:身为封疆大吏,安内攘外,责无旁贷。不会折夷以理,反而要求另派大臣,那我要你干吗?还说必答应夷人的条件,否则会别生事端!你是什么心肝啊,气死朕啦!①         

◇欢◇迎访◇问◇。◇  

第52节:1854年:英国带头要修约(5)         

  以我们事后诸葛的视觉可以看出:咸丰期间的整个夷务,谁与外国人亲密接触多,对西方国家与西方外交有了一定的认识,谁就离近代外交与理性外交近了一步。吉尔杭阿的前任许乃钊就是因为与夷人亲密接触,惹恼了咸丰,被革职另换上吉尔杭阿的。而苏松太道吴健彰也在这年夏天以〃通夷养贼〃嫌疑被咸丰革职拿问了。现在,咸丰皇上发现,这个吉尔杭阿也危险了,跟夷人走到一块了。其实,咸丰若听了吉尔杭阿的另派重臣谈判的建议,那叶名琛就未必能引发战争了。   

  当然了,这种设想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英国外相巴麦尊说了,中国政府不长记性,每隔十年八年就得揍它一顿,靠他们内部醒悟是不可能的。日本没有挨揍就醒了,原因很多,至少应该有这样一个原因:地小人少,一叫唤就都醒了。而中国地大人多,叫着这边,那边就又睡着了。更何况,执政者是永远不会、也不愿意醒的。夷人叫醒一个中国大吏,中国皇帝就干掉一个。所以外国几次叩关,几次打进,中国该睡还睡。没办法,大一统的帝制和执拗的文明,铸就了这么一副欠揍的德性。如果不是近代史上一系列的挨揍,中国今天肯定还是三跪九叩高呼吾皇万岁呢。   

  闲话少说,接着说咱的英明领袖咸丰。虽然叫唤说气死了,但一时半会儿还不至于,待英法联军火烧他寻欢作乐的总根据地……圆明园之后,他才真被气死。这会儿,他还想气夷人呢。夷人之所以北上要求修约,在于他们想得太简单了,他们认为:清政府内有太平军这等内忧,面对四强之外来压力,肯定会乖乖认同的。他们想错了……年轻的咸丰接了父亲道光的班之后,对外姿态越来越强硬。   

  外国公使来到了大沽口外,算是把球踢到了天津。为了显示咱大国风范,咸丰仅派长芦盐政文谦、天津镇总兵双锐等低级官吏参与会谈。为了显示洋鬼子威风,英美公使也没露面,仅派伯驾与麦华陀出面。   

  谈判一开始,英法美提出的要求是:第一,把三国公使到达白河口的事告知清朝皇帝;第二,英美使节想专程上京;第三,请清朝皇帝钦派全权大臣在京会谈。之后,咸丰帝加派前长芦盐政崇纶到大沽,专门负责谈判事务。并指示这三位,谈判时不得稍许退让。   

  听说来了专使,麦莲与包令露面了,1854年11月3日,双方见了面。虽然崇纶拿不出全权御批,但英美公使还是把他当作了老大,各自亮出了自己的修约清折。英国18条,美国11条,法国代表没有递清折,反正英美获得的,就是它获得的,不递也无妨,在后面等着吃现成的。英国的18条清折,不外是前面所列克拉兰敦给包令的那九款修约训令。美国的11条清折,除了细节与某些具体条款外,与英国的18条差别不大。问题是,英美清折第一条就要了咸丰皇帝的小命:外国公使驻京?卖瓜的,太可怕了。咸丰从清折里挑出了最没劲的三条,算是对三国所施新恩:         

※虹※桥※书※吧※BOOK。  

第53节:1854年:英国带头要修约(6)         

  民夷相争嘛,可以答应你们秉公办理;上海外商赔钱了?可以考虑免欠税;广东茶叶滥收内地税?也可以考虑由两广总督查办。同时他指示崇纶:这三条,你不要说是我的意思,就说是你的意思,你可以替他们向皇帝申请这三条;还有,告诉他们,让他们回广东去,他们的清折,〃即行掷还〃。①   

  我比较愚钝,想象不出〃即行掷还〃是怎么个掷还法,是潇洒地拍到外国公使桌子上,还是鄙夷地扔外国公使脚底下?反正,三国使者恼了,一恼之下,不谈判了,扬帆回到了广东。就在三国公使恼怒的当口,广东的守门员叶名琛正跟他的皇帝写密折呢:如果这帮鸟人到了天津,无论要求何事,都请直隶总督饬令他们回粤,由我来教训。这家伙,对自己的守门功夫很自信,要求咸丰教练示意天津场的球员们把球传广州呢!   

  三国公使如果知道大清君臣是如此这般地玩他们,可能更恼怒了。不过,事实上的骨碌,已使他们痛感做球的辛酸。试举例说明:   

  例一:1848年,美国公使戴维斯(John W。Davis)几次要求会见两广总督徐广缙并呈递国书,被拒。后来终于同意会见了,中方却把地点选在了商馆附近的一个仓库。地点规格不够也就罢了,会见过程中,两广总督徐广缙一副不耐烦的神情,还跟广东巡抚叶名琛不断的自相交谈,被马士评价为 〃极端无礼〃。   

  例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自1852年2月被任命,在澳门等候15个月,在1853年得到一次会见。   

  例三:美国代办伯驾在1846…1848年及1850…1852年的两次任期内没有获得过接见。   

  例四:美国公使马沙利1852年到广州上任,要求与两广总督叶名琛会见。叶的回复……俺太忙,日理万机,实在没时间哪。一俟有闲,当选定吉日相见!1854年,马沙利任期结束,要回国了,中国的外交部长叶总督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吉利的日子与人家相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老兄天天都是凶日!   

  例五:1854年,美国新公使麦莲上任。人还没有到达中国,伯驾就跟叶总督写信,预约见面时间。叶钦差的回复还是……俺太忙,日理万机,实在没时间哪。一俟有闲,当选定吉日相见!   

  所以,三国公使回广东后,不再向叶总督提出见面的要求。他们各向政府汇报,对清政府不用兵不行了。美国公使甚至提出三国联合用兵。对此,英国的回复是:咱们正跟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俄国为控制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对土耳其开战。不久,英法与土耳其结盟,并于1854年对俄国宣战)呢,海军暂时不能挪用。美国的回复是:总统反对这等炮舰外交,再说战争权在国会手里,总统没权哪。         

←虹←桥←书←吧←。  

第54节:1854年:英国带头要修约(7)         

  于是,1854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