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回忆: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状元”是清国功名的最高名位,相当于我们英国的“学位考试甲等第一名”,它又被称为“万中选一”,因为考场能容纳一万名赶考的举子,而每三年只能有一人获此殊荣,此名即由此而来。
  一次又一次,清国男人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直到他们渐渐老去,头发变得灰白和稀疏。人们想获得显赫功名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听说有一个人,每次都来赶考,一直考到80岁。如果有人能坚持到这么大年龄的话,清国皇帝通常会授予他一定的荣誉。
  在北京的这项争夺是一场异常严峻的考验。考试要持续九天,分为“三科”。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这“一万人”全部的智慧就被限制在他们的笔头上,每个人都被关进一块大约仅有一平方码的狭窄空间内,这样可以把他与其他人完全隔开。他必须在这里完成试卷或论文。
  考试题目是由考官们出的,这在考生进入他的小房间之前是决不可能知道的。贴着官方封条的试卷分发给每位参加考试的人,他们完全凭借着对那些经典著作的记忆力来把答案写在考卷上。有人制作了那些经典著作的微型抄本,以便考生能偷偷带进考场作弊,但现在制作和贩卖这些抄本都算犯罪行为。我曾经阅读过这样制作出来的一些作品,它让人回忆起大部分在早期学校中学过的小品文或为培养年轻人的思维、智力而写的文章,但这些文章都包含有数不清的引经据典,而这些文章的风格我们可以从前面给大家提到过的标志牌上得到些启示,都是些以华丽词藻堆砌而成的空泛文章。
  会考考场占地达数英亩之大,由很长很长的一排排小房间组成,这看上去有点像个巨大的养猪场。考场四周立有不少塔楼,上面站有监考人员在一直监视着考场。监考官禁止外面的人与考生交流,也不准考生之间相互沟通。
  “一万”考生(其中有些年纪已经很老了)就这样被关在小房间里,三天三夜,而前后一共要进行三场这样的考试,这真是一项痛苦欲绝的考验。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考生死在了里面。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从外面凿个洞,把尸体拖出去扔掉。这样的结局对一个人的求学生涯来说真是再悲惨不过了。①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3)
然而,考试带给成功者的荣誉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封闭考试的另一个侧面。如果一个人获得了这些功名中的任何一个,他的名字就会被迅速地张贴到他家宅院的院墙上,而整个村庄或乡镇都会为此感到极大的光荣和骄傲。政府的职位和升迁机会就摆在成功者的面前。也许,这位幸运儿能升迁到大清国最高的权贵阶层呢!假如他获得了一个读书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状元”,家乡那些欢腾的人们就会在孔庙里为他树碑庆贺,而他的名字也将流芳百世。
  

特稿:清国皇室生活记趣
1886年8月29日
  据香港《每日新闻》:
  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惟一的太师授课。①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
  如果功课记熟了,一个学生会把书放在太师面前,然后回到座位反复默记。如果功课没有背熟,太师会叫一个在场的太监拿一根教鞭来,再做一次正确的示范。每位皇子由八名学生(满语叫“哈哈珠子”即随侍皇子皇孙的幼丁)陪读,他们要与皇子学习同样的课本。更加严厉地训诫后者是必要的,皇子如果背不上来,哈哈珠子就要代他挨教鞭。但另一方面,如果皇子与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他们也会受到嘉许或得到奖赏。
  对最桀骜不驯的皇子,作为最后手段,只有让他自己挨教鞭。尽管太师多数时候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但实在忍无可忍,也会把他带去见皇上。这时,清帝会命令一个太监拧他的脸。皇太后就是用这一方法处罚已故的同治皇帝。
  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教师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学习满族通古斯语和蒙古语,有时还要学习地方方言。
  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击剑、摔跤,年轻王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早。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赌博。
  皇子15岁时必须结婚。如果确定为皇储,还要为他选太子妃。选立正式的太子妃前一年,宗人府要先为他选一位比他长一岁的宫女试用,教他学会怎样做丈夫。如果皇子同意,这位宫女也可以立为太子妃。
  皇后的尊号在妻妾成群的后宫内只许一人使用。其他妃嫔除非获得皇太后的准许,否则不准与皇帝过夜。清帝就寝时,床边有8名宫女侍候,还有16名从内务府传来的侍女在旁协助。她们的职责是服侍主子,不能打喷嚏、咳嗽、唾吐和发出任何声音。清帝醒来的第一个动作是击掌召唤执勤宦官。
  每年春节,皇帝陛下和皇后都要共同主持一场宫内大宴。皇后坐在皇帝陛下的左边。这是一年中惟一一次全体妃嫔汇聚的场合,皇帝能见到他所有的爱人,并对她们进行比较。皇后将食物递给宦官们,他们接到食物后会把它们恭敬地放在膝上。皇帝陛下也用同样的礼节向他的妃嫔们赐食。
   。 想看书来

述评:光绪皇帝学英语
1892年2月4日
  清国上海,12月28日讯:
  从去年12月份开始,大清国开始发生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将在今后若干年里对整个帝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大清国带入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总之,这种进步将超越过去50年变化的总和。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清国最高统治阶层最近发生了重大的政策变化。在数万万清国人中,有一个人思想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每一个人,他就是大清国皇帝陛下。
  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在大清国,人民称他为天子),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而这件事是由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告知全国的。皇帝陛下学习外语这一消息真让此间人士感到意外,他们甚至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光绪皇帝屈尊学习外语,是因为他和他的政治顾问们都认为,死死保住3000年前就形成的“老规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应付当今列强,必须相应地改变国家制度。他的政治顾问们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了很高的智慧和胆量,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胆敢苟同类似的想法。皇帝陛下周围的一些大臣甚至希望,大清国未来应该在文明国家的行列中占据一个适当的位置。
  

李鸿章会见国际禁烟联盟执行秘书(1)
1894年8月27日
  题记: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约瑟夫·G。亚历山大在描述清国大臣李鸿章时说,他是个很健壮的老人,虽然最近因对日本作战失利被清国皇帝给予褫夺黄马褂的严厉处分,但他对学习西方文化仍饶有兴致,也不失显贵体面,只是显得有些烦躁。李热爱和平,反对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贸易。
  据《伦敦每日新闻》报道:
  李鸿章以“清国伟大政治家”的盛名享誉于世,目前在公众面前仍保持着很卓越的名声,读者们也许会对有关他的独家新闻感兴趣。我是经过好一番努力,才终于使他同意6月11日接见我的。
  我是5月4日第一次去天津的,因为当时他正在巡视渤海湾海防而未能见面。据说李作为海军大臣每三年做这样一次巡视,但三年前大清国与日本之间还没有什么严重的纷争,也没有理由使李总督必须在这个特定时间巡视海防,但现在情况就不同了,战争已迫在眉睫。
  我是搭大清国轮船招商局公司的“海晏”号(Hae-An)客轮去天津的,这是一艘李总督经常搭乘出巡的豪华轮船,而我是船上惟一的英国人。我在轮船上特地去参观了专门为李鸿章装备的总督专用客舱和豪华办公室。
  在天津,我得到了李总督出巡回来后即接受采访的保证,但这将是三周以后的事了。于是我去北京耽搁了些时日。在北京,我采访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机构掌管大清国的外交事务)官员张荫桓①,他代表总理衙门接待了我。6月8日周五下午再从北京去天津,但遗憾的是这次又来得不是时候,我被告知因为朝鲜出了麻烦,清国军队将立即开赴那个国家,日本也将派军队进入,所以李总督正在处理各类文电,非常繁忙。虽然如此,李看来对接见我这个英国人还是满有兴趣,拟于6月11日晚上8点钟与我会面。
  我是由美国驻天津副领事托尼先生陪同去的,托尼曾给李总督的儿子做过几年老师。托尼告诉我,总督过去曾经常到孩子们的教室来,有时坐在那里听他上课达一个多小时,显示出了对西方文化的极大兴趣,而这些知识正灌输到他儿子们的头脑中去。
  从别的管道我知道,李在两三年前得过一次麻痹症,开始曾担心会造成严重后果,但经过欧洲医生或曾在欧洲接受教育的中国医生诊治后,恢复得非常顺利,以至于他现在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虚弱迹象。虽然李康复后的身体不如先前那么硬朗,但他给我的印象却是一个精力充沛、生机旺盛的老人,一点儿没有书生文弱的形象。
  我所以渴望与他见面,是因为就像以前会晤其他清国政治家那样,他们给了我一个对鸦片贸易表达见解的机会。这次,李总督也不例外,他以最强劲的语言声称,清廷一如既往地强烈反对鸦片贸易;这种贸易是列强通过战争强加给大清国的,清廷根据条约有义务允许印度鸦片进入大陆。只要东印度公司决心继续进行鸦片贸易,印度人就不可能停止罂粟的种植。李总督最后明确地宣称:“你们也###白,如果你们停止毒害我们的人民,我们就会立即禁止他们获得鸦片。”当我告诉他,英国议会已经通过投票,将指定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华调查鸦片是否真的像有些人指控的那样有害时,他气愤地回答道:“荒谬绝伦!”如我所知,这个措辞非常沉重,表达了极端的愤怒和蔑视。李接着说:“任何人都知道,鸦片是有害的。”但当我起身告辞时,李仍很善意地用最热情的语言赞扬了英国公民为使大清国摆脱灾难所表现出来的仁慈。
  我向李声称,我只在清国待了两个半月,绝不是清国问题专家,但由于我对最近清廷执政方略的所见所闻,我不能不谈到清国皇帝下令褫夺他黄马褂的这件事。李回应道,任何事情出错后,负责人应该担当,并可能因此失去皇室信任,这在清国是很必要和正常的事情。但年轻的清帝在这件事上,如李总督所说“处理得过于轻率”,因为皇帝陛下无疑深知在清国所有机敏能干的政治家中不可能再找到第二个李鸿章,只有他是清国皇室可以信赖的干练而睿智的重臣。
  

李鸿章会见国际禁烟联盟执行秘书(2)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清、日两个东方国家即将进行可悲的冲突,但众所周知,清国政治家们反映出了这个国家的国民热爱和平的精神,如果任何制止战争的手段可以找到,他们不可能为了报复而认可战争的持续。
  

慈禧召张之洞进京议政
1903年4月13日
  北京,4月12日讯:
  慈禧皇太后下诏褒扬过世的荣禄①,并授予他与李鸿章相同的谥号。太后同时拍电报给湖广总督张之洞①,要他火速进京。
  张之洞是清朝政府在沿江诸省倡导改革的封疆大吏,同时也是督办商务大臣。他被公认为中国南方最具势力以及在大清国内部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
  前些日子,张之洞要求面见慈禧皇太后,并亲眼观察首都政务改革的进展情况,但遭到朝廷内一些反对派的阻拦而未能成行。
  张之洞自费将儿子送往美国留学,并让他与新任驻美公使梁诚②先生一同赴美。3月4日从上海发来的消息称,此举引进当地舆论密切关注,并使当地那些达官贵人大为震惊。一般认为,这是国家有希望的进步迹象。
  

新闻专稿: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1)
1908年6月14日
  托马斯·F。米拉德
  北京,4月20日讯:
  在西方人的眼里,长期以来代表大清国形象的,只是从四万万芸芸众生中站出来而非常突出和确定的几个人而已。正是这些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能够开辟出一条道路,以迎来一个新中国的诞生。
  对于关注和研究远东问题的人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些人。大清国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仍保持着名义上的主权,并且在外来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叫嚣声中继续下去。大清国的领土组成现在处于这样一种境况:她可以全部被分割,在日本和欧洲列强之间重新分配;或者,在公正和富于同情心的外部力量鼓励和援助下,成功地改革陈旧体制,沿着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向前进,做自己民族命运的主人。然而,不管出现哪种情况,清国人本身的愿望都至关重要,而这也就引起人们对清国当代政治人物的人格和个性的关注。
  袁世凯是这些人物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也确实在这些趋向进步的高层官员中被推认为第一。虽然他步入政界已经超过30年,但只是在过去的10年里,他才成为这个国家的要员,并且在过去的三到四年里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声望。
  学生时代的袁世凯虽然有从政的抱负,也努力通过了各项考试,但他并不是特别有才气。其后的多年里,他主要从事军务。在大清国的所有官员里,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他展示出了这样的一种才能,即详尽而精当地重组和指挥了朝鲜的军队,并且在日清战争前不久,他还作为清国官员居住在汉城。他参加了这场对清国人来说可谓是损失惨重的战争,然而,他的声誉和威望并未受到多大损伤。这表明袁是一个具有异常才智的人。
  改革的事业:李鸿章遗留下的使命
  从青年时代起,袁世凯就受到李鸿章的鼓励和呵护。李鸿章发现了袁世凯异常的秉性,并且袁早期的进步也归结为受到这位清国著名政治家的影响。现在,袁世凯成了李鸿章的真正接班人。李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仍然隐约地发挥着巨大的影响。1901年在他去世之前,我曾和他有过短暂的谈话,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并且仍然关注着国家的未来。在生命处于弥留之际,他把一些年轻人召到床前(其中就有袁世凯),并把改革大清国的使命交到了他们的手中。当把大清国的改革与李鸿章这个人相提并论时,还会有人发出冷笑吗?
  李鸿章和当时其他清国高官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他有一个比其他人更为宽阔的视野。当然,在他身上也有混迹官场必不能少的一些传统恶习。然而,他毕竟远远地走在了他这个时代的前面,并且预见到:他的国家在即将到来的数年里,会需要那些具有前瞻眼光和进步思想的人。据说李鸿章在临终前请求清国皇帝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结果袁获得委任担当了这个重要职位,这标志着袁世凯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开始崛起。
  人们发现,在大清国凡是有职位的人当中,对袁世凯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的。我就听说过他被称为政治家、改革家、煽动家等等,还有一些稍微不同的其他称号,而每种称号后都会跟着一大堆详细的描述。说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有几分道理,这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人人都认为他是“重要人物”,并且人们正在逐步接受这样一种看法,即袁世凯是大清国当代最重要的人物!
  袁当然不是大清国改革运动之父,但他能让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他富有才干,野心勃勃。在李鸿章死后留下的政治真空中,他看到了自己将成为大清国政治舞台第一角色的机遇。他也从清日战争和“义和拳”叛乱中正确地汲取了教训。他认识到,大清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巨变,但他也深深了解大清国的国情。
  大清国的改革家们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提高了他们的声音,事实上,多年来他们一直在鼓吹进步的学说。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因此被流放、被处决。袁在仔细地观察帝国的现状,观察北京宫廷那些胆怯和垂死的党派,观察时代发展的种种迹象,他似乎已经得出结论:在改革的大潮里,他将登上权利的顶峰。这里所说的改革并不是那种如果改革家失败了就会掉脑袋的改革,而是用大写的C开头的保守的改革,这种改革并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