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苑裆缁幔馐乔诿袅π兄隆6傲π小痹颉敖跞省!保ㄓ锛吨杏埂罚┤绻辛死妫欢ㄒ秩蟾蠹遥蛔运蕉老恚绱耍阅苋萌烁卸骰车拢寄北ù穑辉谧鍪率保蠹叶荚敢饨邮苋问梗隽ο嘀馐枪闶┰蠡莸牡览怼W苤А⒖怼⑿拧⒚簟⒒荻际侨市娜实碌谋硐郑宋宓卤匦朐谟肴讼啻Α⒂胧孪嘟又剩媸彼娴兀π惺导弥阅苋照槿示沉恕
(五)
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②讱③。”曰:“其言也讱,斯④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⑤(《颜渊》第一二·三)
章旨
孔子指点司马牛实践仁德,宜自说话有所忍耐入手。
注释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②也句中语气词。
③讱忍,说话有所忍耐,不轻易开口。
④斯则。
⑤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做好一件事相当难,说话怎能不有所克制忍耐,而敬慎其辞,以求言行相顾呢?
析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多言而躁”。从本章所记也可加以印证。孔子告诉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全然不去寻思,就立刻再问:“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由此可见司马牛的确是个心粗气急、多言而躁的人。孔子指点弟子修德为仁,常是“就其病而药之”,司马牛既然多言而躁,孔子于是提出克己讱言之道,示之以为仁之方。
有仁德的人,说话严谨而有节,因此,若要实践仁德,可从说话有所忍耐,力求谨慎入手。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顾。要做好一件事,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更应克制忍耐,不可轻易发言。这也是为仁之方。
孔子担心司马牛误会了“讱”就是不说话或少说话,所以拈出“说话要有所克制忍耐,并且力求言行相顾”的道理,让司马牛省思,希望他改掉“多言而躁”的毛病,克己为仁。
(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论语卷·论仁爱(3)
子曰:“刚①、毅②、木③、讷④,近仁⑤。”(《子路》第一三·二七)
章旨
孔子以刚、毅、木、讷近仁之质,示人当因而更加修为,以成其全功。
注释
①刚公正无欲。秉性硬直,就不会见利背义。
②毅果敢坚忍。立志坚定,就不会畏难苟安。
③木性情质朴。宅心笃实,就不会沽名钓誉。
④讷音nè,说话迟钝,就不会巧言令色。
析论
“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孔子认为“仁”是一切道德最高的标准。对于其门弟子,无一轻许其为“仁”,对于颜回亦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本章是孔子指示一条达到“仁”之大路。
“刚、毅、木、讷”四者与“仁”之关系如何?何以孔子说“近仁”?《公冶长》篇记载孔子批评弟子申枨说:“枨也欲,焉得刚?”欲念多的人无法刚正,反之,“刚”者无欲,所以不自私,近乎“仁”。《泰伯》篇载曾子之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人志向不可不宏大刚毅,因为他的责任重大,行程遥远。以弘扬仁道为责任,这责任不重大吗?到死后才算完成责任,这行程不是很远吗?)所以“毅”者,果断坚定,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人谋福利,能近乎“仁”。《学而》篇载孔子之语:“巧言、令色,鲜矣仁。”正与“刚、毅、木、讷”形成强烈对照。刚毅者绝无“令色”,木讷者绝不“巧言”。所以说讨人喜欢的话来谄媚人,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来奉承人的,这种人是很少具有仁心的。反之,质朴敦厚、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不会弄虚作假而与本心大相违背,所以是近乎“仁”。
刚则无欲,毅则能果敢坚忍,木则率真笃实,讷则真诚力行,具有这四种气质的人,能渐自完成最高的人格。(七)
子贡①曰:“如有博施②于民,而能济众③,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④,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⑤!夫⑥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⑦。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⑧。”(《雍也》第六·二八)
章旨
孔子明示子贡行仁之方,在于推己及人,不必好高骛远。
注释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一岁。
②博施广施恩德。
③济众济助众人。
④何事于仁何止于仁呢?言能如此,则不止于仁也。
⑤尧舜其犹病诸言尧舜恐怕都还要为此感到遗憾。其,恐怕、或许。病,憾也,心有所不足。诸,之乎的合音。
⑥夫音fú,文言中的提挈词。
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道,也使别人能够立道;自己想行道于世,也想别人行道于世。达,有通达、顺利、显达等意思。
⑧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是说能够就近拿自身之所欲,譬之他人,可以说是为仁的方法了。近,指“自身”。譬,比喻。方,途径、方法。
析论
子贡想从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圣王如尧舜,都不一定做得到。其实求仁之道不必舍近求远,所以孔子勉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道做起。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扩充”。“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爱自己而扩充爱其父母、爱其儿女,推而爱一切年老的人、幼年的人。人我一体,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孔子所施的教育,总是从平易、寻常的地方入手,而不求好高骛远,这是孔子思想最可贵的特色,从本章可以得到印证。
(八)
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仁,斯仁至矣②!”(《述而》第七·二九)
章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论语卷·论仁爱(4)
孔子言仁道不远,求仁不难,行之在我。
注释
①仁远乎哉仁德离我们很远吗?谓今人不肯求仁,故以为仁离我很远,似为不易做到之事。其实仁是我心所固有的天理,不假外求,哪里会离我们很远呢?
②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说只要尽其在我,肯向内心去求仁德,那么,仁德自然就会当下呈现。
析论
由于孔子平时不轻易以仁者的美名赞许任何人,所以弟子们总觉得“仁”是如此遥不可及的理想人格典型,其实,仁德并不遥远,就存在我们自己的心性之中,不假外求。所以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仁须靠自己,哪能靠别人?)(《颜渊》第一二)可见仁德的体现完全由自己主宰,不可能由他人代劳。
欲或不欲,是意志的问题,一念欲仁,斯仁已至。我“欲仁”不仅是一种内心愿望的表现,也是一种肯求取仁道的努力倾向,有了这种愿望表现、这种努力倾向,仁道自然当下呈现。只要一心向慕仁德,便可专心向善,行为自然不会发生偏差,坏念头亦无从兴起。
在《论语》中,孔子一再勉人努力实践仁道,实在是“仁”为人类内心深处最真诚无私、最纯洁无瑕的一份关爱,只要有适当的机缘,便应让它发芽而萌生仁爱的行为。
(九)
子贡问为仁①。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②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第一五·九)
章旨
孔子教子贡为仁在于事贤友仁,以成其德。
注释
①为仁行仁。
②利动词,使其精良。
析论
工匠希望把事情做好,就必须使用精良的工具;君子若要为仁,也必须结交仁士与贤大夫。
君子居处在一个邦国,要事奉贤能的大夫,以观摩其临民接物之方与从政治事之学,以为服务社会之资。君子择友,必属有仁德之士,其用意在于以文会友,修道辅仁。晏子曾说:“吾闻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士。居必择处,所以求士也;游必择士,所以修道也。”(我听说君子居家一定会挑处所居住,出游也会选择有修养的士人为友。居家挑处所,目的在找到好士人;出游选择有修养的士人,目的在修成道德。)(见刘向《说苑·杂言》篇)“择士以修道,交友以辅仁”,就是“友其士之仁者”的注脚。
综上所述,可知孔子指点子贡为仁当亲近贤能仁厚的师友,相观而善,熏习日久,自能涵养仁心,日进于高明。
(十)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里仁》第四·一)
章旨
孔子教人应选择风俗仁厚的乡里作为住所。
注释
①里仁为美乡里间具有仁厚的风俗,才是美好的地方。里,乡里。
②择不处仁选择住所,却不居住在风俗仁厚的乡里。处,居也。
③焉得知如何算得上明智呢。知,音zhì,通“智”。
析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昔日孟母三迁,主要原因就是要选择“里仁为美”的环境,使孟子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成长,最后果然达到了期望的目的。可见环境对人格的成长影响有多大。处在今日社会中,良好的社区,如果大家都能携手合作,和睦相处,而又有优美的环境,相信在这种地方成长的孩子,一定是人格健全、学业进步。所以孔子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的处所不能不谨慎,不能不选择民风淳厚、环境优良的地方。
(十一)
子曰:“当仁①,不让于师②。”(《卫灵公》第一五·三六)
章旨
孔子鼓励门人要勇于行仁。
注释
①当仁遇到行仁之事。
②不让于师不必对师长谦让。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论语卷·论仁爱(5)
析论
弟子对于师长凡事都必须尊敬,都必须谦让,所以有师长在,处处注意礼貌,处处以师长为先。但是唯独行仁之事,孔子却告诉我们“不让于师”。孔子的意思,不是要我们不尊师,而是认为行仁之事是出之于本心的,比尊师更具急迫性,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人要掉到水里去,我们不能因为有老师在而不急于去拯救他,要知道救命是不能谦让的。所以行仁宜勇,无须谦让,况且老师也会乐见学生勇于行仁。因为这也是一种“尽己之心”的表现。从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思想所注重的实质意义。
(十二)
子曰:“志士仁人①,无求生以害仁②,有杀身以成仁③。”(《卫灵公》第一五·八)
章旨
孔子言志士仁人视仁德重于生命。
注释
①志士仁人有高尚志向节操与道德的人。
②求生以害仁为苟且求活命,而拋弃操守,损害仁德。
③杀身以成仁牺牲生命,而成全正义、仁德。
析论
人的一生中,多处于正常的情境,但有时也会遇到非常的情境。在非常的情境下,对于生命的诠释就和正常情境不同,这时精神意义往往会高过于实质生命,轰轰烈烈的牺牲,就毫不勉强,所以古来忠烈之士能为国殉难,保卫家园。若在危急存亡关头,只求腆颜苟活,则活着为人唾弃,生不如死,死后遗臭万年。故有志之士不屑为,仁德之人不忍为也。
宋代文天祥战败,为元兵所俘,(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拘燕京三年,终不被利诱,不为威屈,作“正气歌”以表###志,从容就义。尝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正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表现,文天祥不愧是个志士仁人。
(十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仁者安仁③,知者④利仁⑤。”(《里仁》第四·二)
章旨
孔子言仁者不因环境失其本心,易其所守。
注释
①久处约指长久处于贫贱穷困的环境中。约,指贫贱穷困。
②长处乐指长久处于富贵安乐的环境中。乐,指富贵安乐。
③安仁指安心在仁道上,自然地依仁道而行。
④知者指有智慧的人。知,音zhì,通“智”。
⑤利仁知道仁道可以利人利己而努力实践。
析论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会如此的人,都是因为内心缺乏了坚定的修养,尤其是缺乏仁德的观念。由于不仁德,就无法爱人,内心只有私利,所以孔子要我们提高警觉。唯有仁德的人才能安于仁,至于知者,因能明辨利害,也会行仁,虽不及仁者,然亦能修德,进而有利于社会国家,仍值得赞许。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个“仁”字,颜回是孔门最杰出的学生,也是奉行仁道最努力的学生。孔子曾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真是贤良啊,颜渊!吃一小筐饭,饮一瓢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人人受不了这种苦,颜渊却不曾丧失他的快乐。真是贤良啊,颜渊!)(《雍也》篇)这正是可以久处约的表现,难怪孔子会那么疼爱他。
有些人“为富不仁”,那是富有人家自恃自家的财富,不知贫穷人的困难,然后以自己的财富标准,为所欲为,不顾穷人的处境;或者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知道赚钱的困难,凭着父母所给予的财富,任意花费,丝毫不知爱惜,甚至产生花钱可以消灾的错误观念。为所欲为,当然会做出不仁的事情来,然后恶性循环,为富不超过三代,这正是“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的现象,所以孔子要我们无论“处约”或“处乐”,都要懂得“安仁”、“利仁”,是多么有道理啊!
。 想看书来
论语卷·论仁爱(6)
(十四)
子曰:“苟①志于仁②矣,无恶也。”(《里仁》第四·四)
章旨
孔子勉人立志向仁。
注释
①苟果真。
②志于仁立志向仁。
析论
一个人若能全心全意以“仁”为行道的依归,那么他的行为因有“仁”做标准,自然不会做出恶事。
仁者爱人,仁者有不忍人之心。一个处处有爱心的人,所行以爱为念,以爱为鹄的,自然不会与恶为伍了。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话的积极意义可以和本章的主旨相互验明。历史故事中的“周处除三害”是极好的例子,一旦周处决心为民除害,就是“志于仁”的表现,他经此而成为善人,自然“无恶矣”。
希望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谨记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不仅个人可以无恶、无愧于天地父母;社会国家也必然臻于和睦安乐的境地。
问题与讨论
1。 试举史实为例,说明哪些是“杀身成仁”,哪些又是“求生害仁”的事例,分享你的感受。
2。 对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你较欣赏哪一种,理由为何?
3。 孔门弟子问仁,孔子为何没有固定答案?这会让人无所适从吗?
4。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似乎一点也不难,可是为什么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呢?
论语卷·论孝友(1)
一、论孝
本单元共选录九章。
百善以孝为先,孝为行仁的根本之道,因此首先以《学而》篇第二章有子的话发端。《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四肢、头发、皮肤,是父母生下我们而有的,所以不敢毁伤它,注意保护它,这是孝道的开端。)因此后列《泰伯》篇第三章,说明曾子爱惜身体发肤,以克尽孝道之义。接着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弟子问孝各章,以见孔子论“事亲之义”在于“不辱其亲”、“不辱其身”、“敬亲”、“爱亲”、“微言劝谏”。至于《里仁》篇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学而》篇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则是针对年岁较长的为人子女者来说的。
(一)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⑤,(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⑦,其⑧为仁⑨之本与⑩!”(《学而》第一·二)
章旨
有子勉人力行孝悌之德。孝悌是为仁的根本。
注释
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