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信念----蒋介石驸马传奇-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饭后,大家对各人的情况,一一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制订出各种各样合适的计策。

  经过研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陆久之有官僚家庭作背景,敌人是不敢轻易下手的。

  “这样吧,我去拜托连声海(连声海曾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长一职,很有声望),请他老人家出面,把你介绍给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赵铁桥,请赵铁桥帮忙,委派你一个工作。有招商局这块牌子,我估计常玉清之流不会来找你麻烦。”经过深思熟虑,叶剑英提出他的建议。

  赵国谌、柯麟、曾宪植都十分赞同。于是,叶剑英就带着陆久之去求见连声海。

  连声海为人仗义,虽已弃官从商,但极富正义感。他一听明他们的来意,便欣然应他们之请,为陆久之写下一封举荐的“八行书”。

  带着连老写下的“八行书”,陆久之兴冲冲地辞别叶剑英等人,离开广州,回到上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六:新的工作
由于连声海亲笔写下的“八行书”,陆久之顺利地见到了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赵铁桥。

  因为连声海一度曾担任过广州招商分局局长,赵铁桥与他交往颇多,加上赵铁桥十分敬重连声海,对他的人品和才识佩服之至,两人关系相当密切。所以,连声海介绍过来的人,赵铁桥是绝不打折扣的。

  赵铁桥微笑着打量陆久之:面前的青年人,出身世家,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大家风范。他和蔼地向陆久之询问了一些情况后,觉得他不仅彬彬有礼,而且反应敏捷,应对如流,便对他很有好感。

  沉吟了一会儿,赵铁桥说:“你是连老介绍来的,出身名门世家,我是完全相信的。如果你愿意的话,我这里正需要一个机要秘书,做做起草文稿的工作;另外,我还想让你兼办一个航运的刊物,不知你是否愿意屈就?”

  有什么不愿意的呢?陆久之当然是求之不得。他当即就向赵铁桥表示:“我愿效犬马之劳,决不辜负您对后辈的栽培。”

  赵铁桥满意地笑了,短短的接触,他已经明白这个青年人定会胜任他交给他的工作。

  从此,陆久之便当上了招商局的秘书,兼任《航业半月刊》的编辑主任。

  常玉清这帮家伙,风闻陆久之又在上海露面了,原想给他些颜色看看,却得知他进了招商局。因为招商局是官商合办的大企业,牌子很硬,在上海滩很有威望,没有社会背景、来头不大的人根本连门也摸不着。而陆久之不仅进了招商局,而且还是赵铁桥的“红人”,常玉清得罪不起赵铁桥,也得罪不起招商局的后台老板,更得罪不起为陆久之写举荐信的连声海,所以,虽然心里忿忿不平,但也无可奈何,一时难以下手,只好暂时听任陆久之神气活现地走在上海滩上。

  但是,老谋深算的常玉清始终没有放松对陆久之的暗中盯梢。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也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搜集到足够的证据,逮捕陆久之(他明白暗害不能针对陆久之这类人),把他作为邀功请赏、晋升官爵的一步重要台阶。

  总之,常玉清手中的那张大网,一直常陆久之这个重要的“猎物”张开着。

十七:笔名艾艾
再说陆久之进了招商局后,工作一直相当努力,与同事们相处和睦,大家都很喜欢他。赵铁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机要秘书的工作量并不是太多,所以陆久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航业半月刊》中去。

  《航业半月刊》是一本介绍中国大江大河和航运知识的杂志,其中也颇有些像目前出版的旅游性质的内容。从刊物的文字来说,这本杂志是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

  招商局出资所办的《航业半月刊》,是由《申报》馆代为印刷发行的。《申报》的社长史量才先生,是个很有眼力且爱才如渴的有识之士。他初见陆久之,就觉此人不同寻常,很是另眼相看。史量才一再地相邀陆久之为《申报》写点稿子。感于史先生的一片好意,陆久之忙里偷闲,写了些时事评论之类的文章,常常发表在《申报》“自由谈”的栏目上,他当时用的是艾艾的笔名,这个笔名源于他小时候家人对他的爱称,因为他出生于端午节气之前几日,家家户户门前都插艾叶避邪,家人顺口就唤他作“艾艾”。因为时常写稿,陆久之由此也结识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副刊编辑周瘦鹃先生和黎烈文先生。对他们的才华横溢和深厚的文字功底,陆久之由衷地佩服。大家有时会聚在一起,谈谈时事,谈谈文学,相处十分和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八:魔高一丈
没有特务找上门的麻烦,领导又器重自己,工作又顺利而合乎心意,结交的新朋友又非等闲之辈,陆久之的日子过得十分充实而有味。但他一直没有和组织切断联系,他始终把自己看成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适时地把自己的情况向组织汇报,时刻都想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为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因为党组织的指示,陆久之巧妙地利用《航业半月刊》杂志的名义,用作者、读者座谈会、联欢会等形式,联系其中的积极分子,进行广泛的革命宣传。

  为了迅速成立轮船招商局海员工会,鼓励大家组织起来,以保障职工正常的工作待遇,不受虐待,不被无故开除,年轻的陆久之不顾辛劳,怀着极高的革命热忱,多处奔走,海员工会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宣告成立。

  组织上对他的行动十分满意,在“左”倾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不管主客观条件的是否成熟,指示陆久之酝酿发动海员*。

  受到组织鼓励的陆久之,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他马不停蹄地毫不含糊地执行着组织上的指示。

  然而,刚刚成立的海员工会,缺乏严密的组织性,甚至在骨干中都混入了一些动摇分子,他们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常常为特务、暗探所利用。而欠缺领导经验的陆久之恰恰没看出这一点。因此,海员工会的*斗争还处在酝酿阶段时,就被敌人扑灭了。

  还没来得及总结教训,常玉清向陆久之张开的网骤然间收紧。这个嗜血成性又狡诈到头的老狐狸,搜集了所谓陆久之的种种确凿证据:藏匿日共总书记佐野学一个月;暗通共产党,给他们通风报信;勾结社会名流,用心险恶,意欲倾覆国民政府……

  条条罪状,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都是要置人于死地的。而常玉清之所以对陆久之露出他本来的狰狞面目,不仅是因为他对陆久之往日的怀恨在心,最重要的是,陆久之声名显赫的父亲陆翰这时已经去世。常玉清当然就无所顾忌了。他认为收网的时机成熟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常玉清万没有料到,在他即将动手的前夕,他手下的亲信走漏了风声,使得陆久之从他那张细密的网中安然地滑脱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九:特约记者
得到常玉清将再次下毒手的消息后,陆久之冷静地分析了一下自己所处的危险局势,经过组织的批准,陆久之和陈宗蕙带着他们刚满周岁的女儿陆蓓莉,仓促出逃日本。

  告别上海前,陆久之特地向史量才先生辞行。

  “史先生,近日我将离开上海,去东京留学。特向你道别。”

  史量才是个聪明人,在这人心惶惶的*岁月里,这个青年人定是遇上了什么麻烦,才会去东京留学。但史量才并没有询问陆久之去东京的真正原因,脸上也并没现出什么诧异之色。

  “趁着年轻,到国外见识见识,才能开阔眼界,这是一桩好事嘛!”他笑容满面地说,“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中国。久之,你到了那儿以后,可以学学他们治国的经验,他们技术的先进……将来可以更好地报效中华。”

  陆久之不住地点头称是。

  “先生的教诲,在下当始终铭记于心。”

  史量才看着面前这位谦虚又聪明的青年人,想起自己近日牵系于心的一桩事:日本政府目前正加紧军事战备,对我国虎视聃聃,随时都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作为社长的他,正准备拟派一名记者,常驻日本,把日本的最新情况发回国内,想了几个人选,似乎都不是很理想。这会儿,陆久之不是要到日本吗?他的文笔极佳,思维又敏锐深刻,还是个爱国青年,这不是最佳人选吗?

  “久之,我有个建议,不知你能否考虑一下?”史量才对他说,“我想委派你作《申报》驻东京的特约记者。”

  那还用考虑吗?有个特约记者的身份,在国外出行都会方便许多。陆久之自然是欣然从命了。

  “史先生,在下一定不负您所望!”陆久之向史量才郑重地保证。

二十:一叶孤舟
辞别史量才后,陆久之便和妻女一起,登上了东渡的客轮。

  客轮在苍茫暮色中慢慢驶离码头,驶离上海,驶离中国。倚在栏杆上,眺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愈来愈远的故国,陆久之的心情变得非常沉重。

  上次去广州避难,也是坐船,但心情显然没有这会儿沉重。因为广州毕竟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去广州并没有那种远离故国、亡命天涯的感觉。但如今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去一个陌生的国度,而且是作为一个流亡者,实在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个人的感情是错综复杂的。在平日,一心忙于工作的陆久之并没有觉得祖国、故乡特别可爱,因为每日生活在祖国母亲虽是满身疮痍、但依然温暖的怀抱中,感觉迟钝了。但一旦远离这个怀抱,那种万般不舍的依恋之情便油然而生。

  这一去,不知何年才能回来?不知能否再见到亲爱的的战友?祖国的山河面貌是否会有所改变?

  陆久之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祖国,他同时想起自己白发苍苍的年迈的老母。母亲对作为长子的自己,一直是怀着很高期望的,她总是深信,这个生性颖悟的儿子是会带给她骄傲的。但事实上,自己带给母亲的是担惊受怕,让母亲为自己时时操心。实在是太不孝了!

  刚刚学会走路的小蓓莉,挣脱母亲的怀抱,摇摇晃晃地向父亲走过来,陆久之弯下腰去,抱起了可爱的女儿。望着女儿不谙世事的明澈清滢的黑眼睛,他的忧虑少了一半,但思乡的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面对着茫茫无际的大海,陆久之轻声念起李商隐那首著名的《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叶孤舟在茫茫大海上飘浮,陆久之的心中有着那样一种强烈的飘泊无依的思乡之情。

一:全新生活
1930年的春天,当日本的樱花灿烂若云霞之时,陆久之和陈宗蕙来到东京。

  通过关系,陈宗蕙进了二阶堂日本女子体育专科学校,陆久之进了铁道学校业务科。两人开始了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

  铁道学校的学员,都是铁道部门的职工,由单位保送去进修的。这个学校的优点是:凡是学员,都有铁路局发的免费坐车联票,可以到处畅通无阻。而铁路沿线火车站上设制的专门接待铁路员工的招待所和饭馆,可以半价优待。

  利用这种优越条件,陆久之经常在节假日、寒暑假到各地去调查,了解风土人情,观光异国山水,乐此不疲。作为《申报》的特约记者,他把自己在日本各处的所见所闻写成稿件,发回国内。而报社编辑部也经常因某些读者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向他出题,要他组稿。每一次组稿,陆久之总是尽心尽力。

  193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势力空前嚣张。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打到*去”,“好男儿,当兵去”等大幅标语。许多受了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踊跃报名,为天皇效忠,为圣战牺牲。而一些有着清醒头脑的反战人士,根本无力扭转局势,只好徒然地作着努力,或是眼睁睁地看着这股狂潮席卷整个日本。

  面对这一形势,陆久之忧心忡忡。统治中国的蒋介石一直在忙着铲除异己,根本没对外来侵略作什么防备。再这么一味下去,中国人迟早是要做亡国奴的!

  陆久之向党汇报了他在日本所了解到的情况,但他也明白,经过近三年的清党,党的力量已相对薄弱,暂且也无力与蒋介石抗衡,更无力与日本抗衡。陆久之热切希望党能广泛地联系群众,积聚力量,早日强大起来。

  纠结陆久之的另一个心结是:曾在他家住过一个月零五天的日共总书记佐野学,被押回东京后,判了无期徒刑。得知这一情况,陆久之心里十分难受,但他又无力对佐野学进行切实帮助,所以也只能祈愿反动的日本政府早日垮台,推翻对佐野学的判决,使他早日出狱。

  在读书、写稿、关注时局的同时,陆久之以他善于应变的灵活的头脑,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关系,结识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朋友。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日本陆军大学就读的庄余珠。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求见少帅
庄余珠原是东北军的军官,很得张学良的赏识,是由张学良保送来日本深造的。他和陆久之一样,对民族前途充满了忧虑,两人常在一起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对日本政府的侵略野心表示出极大的愤慨。

  有一天,两人又在一起谈论时局。由于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向东北进军的动向,陆久之向庄余珠说: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首当其冲。日本人第一步当然是侵占东三省,然后用蚕食政策侵吞华北,最后吞并整个中国。你应该向少帅报告,让他早作准备。”

  庄余珠握着拳说:“我们东北来的同学,心情都和你一样,谁也不愿眼看着敌寇入侵、国破家亡。为了不当耻辱的亡国奴,我们差不多都写了信向少帅汇报了自己的看法。唉,只怕人微言轻,不管用啊!”

  陆久之在东京一向自命为爱国志士,他认为在现今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当然不能躲在东京袖手旁观,坐视国家危难而空谈忧国忧民。他的热血一下沸腾起来,他说:“要不这样?我以《申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去见张学良将军,向他报告一下我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和收集到的内部资料,提醒张将军早作防备!”

  “那可太好了!”庄余珠拍手说,“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你的口才好,反应又快,你当面向少帅力陈事实,要比我们写信的效果好得多。少帅是个非常爱国的有为之人,日本人与他又有杀父之仇,他一定会对你的建议相当重视的!”

  为了保证陆久之能够顺利地见到张学良将军并与之交谈,庄余珠为他写了一封亲笔介绍信。

  “带我的信去,少帅一定会热情接见你的。”

  陆久之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说干就干、当机立断、干净利落的性格。他立即整理了一部分内部资料,怀着敬慕和焦虑的心情,从东京赶往沈阳。

三:群贤毕至
求见张学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年轻的张学良,因为他的果敢、刚毅,在“皇姑屯事件”后被拥立为“少帅”。他顶住了日本使中国东北独立的意图,改易旗帜,挫败了日本分裂中国的阴谋,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为此在广大民众间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军边防司令长官的张学良,是否乐意接见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记者呢?

  尽管手里捏着张学良所器重的庄余珠的亲笔介绍信,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实现沈阳之行的目的,陆久之又通过关系,去找了时任沈阳青年会总干事的阎宝航和东北文化社社长朱光沐。

  那天上午,陆久之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张府,会客室里已经有许多人在等候。其中有银发飘飘、银须冉冉的老者,有风度不凡、气质儒雅的中年人,有穿着长衫马褂的,有西装革履的……济济一堂,都等着那位青年才俊的少帅的召见。

  陆久之进门后,有人连正眼儿都没瞧他一眼。因为他太年轻了,资格太嫩。客厅里的那帮子“名流”都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一看那么多的人,再看他们那种神情,陆久之心里有点发毛:“上午是否能轮到我?”

  想是这么想,他还是面带微笑,从容地把自己的名片放进卫兵手中的托盘内。然后他坐了下来,听那些彼此相熟的人谈论着时事。

  同是炎黄子孙,大家都很关心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谈论的话题也很集中,那就是:日本究竟会不会强占东三省?

  讨论很热烈,有的说,日本人狼子野心,早瞄上东三省这块大肥肉了;有的说,小日本有贼心但没那个贼胆,少帅领导的东北军是吃素的吗?又有的说,少帅如今听命于蒋介石,蒋介石是如何打算,那可是未知数;又有的说,嗐!别操那么多心了,小日本有能耐吃了咱东三省吗?也不看看自己那么一点小地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