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
水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56。神秘万金膏:草乌、川芎、大黄各十八克,当归、赤芍、白芷、连翘、
白芷、白蔹、乌药、官桂,木鳖子各二十克,槐、柳、桃、桑、枣枝各十二
克,(一方加苦参、皂英各十五克,一方加苏合香零点九克,名万应紫金膏)。
将上药细锉,用麻油一千克浸药一宿,用火熬至药焦色,用丝绢滤去渣,将
油再入锅,以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后入|乳香,没药末各十二克搅
匀。摊贴脐上,用于泄泻和痢疾。

()免费TXT小说下载
备注:本方贴患处可治疗风寒湿气所侵、跌打闪创伤损、一切疼痛,并
治一切无名肿毒;贴背心可治疗哮喘咳嗽;贴太阳|穴可治疗头痛眼疼。
出处:《膏药方集》。
57。丁香三克,大椒六克。研极细末放膏药中,贴脐中。用于水泻。
出处:民间验方。
58。葱、姜各适量,黄丹(如豆大)一粒。把葱、姜打烂、入黄丹和匀。
纳入脐中,外贴膏药。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资料》。
又方:葱白根捣烂,加入黄丹为丸,放脐上。
59。丁香、白芍、甘草各等分。研细末后,用唾液调和如饼状,敷于脐上,
外贴膏药保暖。
出处:民间验方。
60。硫磺、丁香各二克,白胡椒一点五克,绿豆粉四点五克。共研末和匀。
将药末少许敷在脐上,外以膏药封贴。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61。酒饼丸适量。研成粉末,以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
定,每日一次,五至八小时后去掉,同时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给予输
液及纠正酸中毒。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一九七六·六。
62。大蒜一至二枚,连皮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纱布包裹,敷神阙|穴。
局部有烧灼感,并且皮肤发赤时去掉,一日一次。
出处:《中华药学杂志》一九七六年十二期。
备注:大蒜治泄泻许多医籍均有记载,如《千金方》以大蒜须捣脐中,
《增广验方新编》取大蒜须同银珠同捣敷脐等。现多煨熟后再用,以减少对
皮肤的刺激,延长敷药时间。
63。生姜、大葱、大蒜各六十四克。木鳖仁十五克,穿山甲十克,|乳香。
没药末各九克,丁香一点五克。前五味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将后三味糁入
膏内,敷脐上。用于夏日泄泻,敷之即效。
出处:《理沦骈文》。
64。鲜石榴果皮二十克,捣成泥状,敷于脐部,外盖锡纸、纱布,胶布固

()免费TXT小说下载
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
疗效:治疗腹泻二十四例。一次痊愈十二例,二次痊愈五例,三次痊愈
四例,好转三例。
出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一九七七·四。
65。五倍子(炒黄),干姜各十克,吴茱萸、公丁香各五克。共研细末,
备用。每次取十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五厘米的药饼,敷脐
部,胶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一次,连用一至八次。用于腹泻。效果
较好。
出处:《铁道医学》一九八○·三。
66。细辛、荞子粉各三克。共研细末,制成蚕豆大的丸子。放脐眼内,纱
布盖上,固定好,用于腹泻可一次止泻。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67。总管根皮少许,嚼烂,敷于脐部。用于腹痛便泻。
出处:《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68。五倍子六克,公丁香三克,共研细末,水和调匀。每次取三克敷脐眼
上,外用普通膏药盖贴。用于腹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69。白胡椒二份,肉桂一份,丁香一份。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
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并敷命门|穴。外用胶布固定,一至二日
换药一次,直至痊愈为止。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命门|穴在与脐相对的腰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疗效:治疗腹泻一百五十例,百分之九十五均在用药一至二次痊愈。近
百分之五的病人,疗效不佳。
【敷贴疗法】
1。大葱适量、大粒食盐适量。将二味混合炒热,用纱布包起来,乘热敷
于腹部和腰背部。发散逐邪,解毒杀虫而止泻。适用于腹痛肠鸣,泻下粪臭
或清稀如水的患者。
2。大蒜二十克,朱砂零点三克。共捣烂,用油类纱布二层包裹,压成饼
状,贴于肚脐神阙|穴和双足心涌泉|穴。消食导滞,解毒止泻。适用于泄泻腹

()免费TXT小说下载
痛,或泻下不爽,或泻下酸臭的患者。
3。五倍子三十克,白面十五克,米醋适量,将五倍子碾为细末,加入白
面、米醋,调匀如糊状。取药糊分别涂布于|穴位,覆以纱布,胶布固定。一
日换药三至五次。涩肠止泻。适用于久泻不愈,面黄神疲,少气懒言,食欲
不振者。
4。炮姜三十克,研末,用开水调成药饼(长八厘米,宽三厘米),竖贴
于神阙与关元之间的丹田。温中止泻。适用于腹痛肠鸣,泄泻清稀如水,得
温则舒,畏寒肢冷者。
5。绿豆粉适量,糯米粉适量。将两粉混合;加入鸡蛋清调拌,外敷贴囱
会|穴和双足心涌泉|穴。清热解毒,祛暑止泻。适用于腹痛,泻而不爽,粪色
黄褐而臭的暑湿泄泻。
【体针疗法】
1。急性泄泻:发热急,便次显著增多,尿少。
取|穴:天枢、合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针用泻法,寒证加灸。
若热甚加内庭、商阳、少泽点刺;肢冷脉伏加神阙隔姜灸。
2。慢性泄泻:发病缓,便泻次数较少,病程较长。
取|穴:中院、天枢、足三里。针用补法,可加灸。
若脾虚加脾俞、关元俞;肝郁加肝俞、行间;肾虚加肾俞、命门;脘痞
加公孙;胁痛加阳陵泉;短气加气海。
【巨针疗法】
1。取主|穴:足三里透下巨虚;配|穴:中脘。
手法:足三里透下巨虚用平补平泻法,配|穴中院用泻法。每日一次。主
治寒湿急性泄泻,(症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腹痛肠鸣,身寒喜暖,口不
渴,舌质淡,苔白,脉多沉迟)。具有健脾强胃,温化寒湿止泻。
2。取主|穴:阳陵泉透阴陵泉;配|穴:内庭、天枢。
手法:阳陵泉透阴陵泉用泻法,内庭,天枢用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
主治:湿热急性泄泻,其症状为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泻下黄靡热臭,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兼身热,口渴等症,苔黄腻,脉滑数。
3。取主|穴:上脘透下脘;配|穴:足三里。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
一次,治愈止。


主治:宿食停滞急性泄泻,饮食不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转化失常,
故腹痛肠鸣,脘腹痞满。食物不化而腐败,泻下臭如败卵,嗳气不食。
4。取主|穴:脾俞透胃俞;配|穴:太白、足三里。
手法:脾俞透胃俞用插针法进针,太白、足三里用补法。隔日一次,十
次为一疗程。
主治:脾气虚弱慢性腹泻。其症状为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不思饮
食,食后胸闷不舒,久泻不止,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5。取主|穴:命门透腰阳关:配|穴:关元、太溪。
手法:命门透腰阳关用插刺法进针,关元、太溪用补法隔日一次,十次
为一疗程。
主治:肾阳虚衰慢性泄泻。其症状为,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即泻。
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肾阳不足之征。疗
效举例:张×,女,七十八岁,晨起四至五点钟肠鸣腹痛,泻后则安,病程
长达二十八年之久,伴纳呆,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沉。证属脾肾阳虚
所致泄泻。治以温肾健脾,施以巨针脾俞透肾俞,配命门、关元、足三里,
用补法。针七次症状减轻,食欲增加,针十二次痊愈。
【灸法】
1、艾灸疗法:取|穴,足外踝下,赤白肉际(粗、细皮肤)交界处即为
腹泻特效|穴。
方法:取陈艾叶晾干,用桑皮纸或其他燃烧性良好的纸张做成灸条。采
用温和灸法,手持点燃的艾条距离该|穴一寸左右,以病人感到温热为度。左
右|穴每次各灸十至十五分钟,每日灸二至三次。适用于脾虚,肾虚所至的腹
泻。
2。灯芯火爆治久泻:取神阙,长强|穴。方法:灯芯蘸香油,点燃,神阙
|穴周围灼灸六次,长强|穴的灸一次,听有喳之声为佳,每三日灸一次。
3。隔盐灸神阙|穴治慢性腹泻:取神阙|穴。患者取仰卧位,将精盐填平脐
窝,用陈艾绒做成直径零点八厘米,高一厘米艾柱放在盐上点燃后施灸(以
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灸三至九壮,隔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
【耳|穴压丸法】
取大肠、小肠、胃、脾、肝、肾、下脚端、神门。每次选一侧耳|穴二至

()好看的txt电子书
四|穴,用常规王不留行籽压丸法,压丸期间经常按压耳|穴,每三至五天换丸
一次。
【药线灸法】
用青麻搓成直径约零点五毫米的线浸泡于由麝香等药物配制的药酒中制
成药线。以拇、食二指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约一厘米,点燃后待线头呈
红炭珠火(忌火苗)时,对准大肠、小肠、脾、胃、交感,三焦耳部|穴位,
顺应腕力,拇指尖稳重而敏捷地将火线头点按于|穴位上,如|穴位深不便拇指
按入,可将火线头伸入点灼,不需指压,一按火灭即为一壮。急性及重症者
每天灸一至二次。对于泻下粪便清稀,腹部冷或喜温,肢体不温者,宜配合
用艾条,线香、药线温和灸肚脐。脱水者必须输液。主治急性腹泻。
【耳|穴埋针法】
取|穴:有如下几种方法:
慢性肠炎和慢性结肠炎者:取大肠、小肠、脾、肾、神门,粘液多者加
耳迷根、肺、心,大便次数多者加便秘点。
过敏性肠炎,结肠炎;取肾上腺、风溪、结肠、小肠、交感、神门,便
次多且带粘液或粘液血便者加耳迷根、肝、脾|穴。
吸收功能障碍:取脾、胃、肾、小肠、肺、皮质下、胰胆。
肠神经官能症:取心、肾、小肠、缘中、胃、神门,失眠头昏后病情加
剧者加神经衰弱点,失眠点、枕、食少乏力者加胰胆、三焦,粘液便者加结
肠、耳迷根、交感。
操作方法:将所取|穴位部用百分之二碘酒涂擦,继以百分之七十五酒精
涂抹脱去碘,左手固定耳廓,并绷紧局部以暴露|穴位,右手用消毒过的镊子
夹住消毒的皮内针的针柄或揿针的针环,对准|穴位刺入压尽,然后用剪成小
块的胶布或止痛消炎膏、伤湿膏贴敷固定。贴完后,按压约二至三分钟,以
加强刺激。每耳每次埋|穴三至五个,一般每次只埋一侧耳廓,必要时也可同
埋双侧,每日自行按压三至五次,每次一至二分钟,保留四天左右,五至十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当撕开胶布,埋针则同时粘出,针口应用百分
之二碘酒涂擦。
【耳针疗法】
1。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三焦耳部|穴位,用针刺法,每天一至

()
三次,每次留针一小时。主治急性腹泻。
2,取神门、大肠耳|穴。以压痛法探找神门、大肠|穴之敏感点,用三十号
耳针垂直迸针一至二毫米,以不穿透耳壳为度,一般留针一至二天可愈。泻
止后可酌情加内服药以善后。
疗效:用此法治疗泻痢重症病人五十例,效果良好,一般针一至二次可
收效。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一九八五·五·五十一。
【指压疗法】
1。用拇指罗纹面按揉腹部关元、腰部肾俞和脾俞及小腿部足三里|穴,各
一分钟。
2。用手指按压耳|穴,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等。
【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对泄泻的治疗,由于病因复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自我
按摩对慢性泄泻有比较好的疗效。
1。按|穴位:取中院、章门、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将右
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轻握拳,左手抓住右拳背,然后用右手中指分别点按
上述|穴位,由上而下逐个进行。急性泄泻加上巨虚、内庭、公孙;慢性泄泻
加脾俞、肾俞、大肠俞。每|穴点按一至二分钟。
2。摩腹部:仰卧位,左右手重叠,右手掌心在下放置于中皖|穴处,左掌
心叩放在右手掌背,然后,两手均匀用力做顺时针旋转摩动,正中由中脘开
始,向下到耻骨,再沿右左胃经向下推拿至耻骨,以腹部舒适为宜。
3。擦腰骶:坐位,先两手掌面相对擦热,用两手掌根部,贴附在腰脊柱
两侧,从肾俞至大肠俞,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往返推擦,用力宜大,推擦
要快,擦至局部出现湿热感为宜。4。揉尾端:取俯卧位或膝胸卧位,充分暴
露尾骶部,右手中指指尖放于尾骨尖端下方长强|穴位,做勾揉按摩动作,用
力由轻渐重,一般二至三分钟为宜。
5。推胁腹:用两手大鱼际及手掌掌面,贴附在两胁部,然后两手从胁至
小腹往返推擦,推至小腹时,两手鱼际稍做用力,动作宜快,以胁及小腹出
现热感为好。
【食疗】

()好看的txt电子书
1。炒糯米六十克,淮山药三十克。共煮粥,然后加胡椒末少许,白糖适
量调服。用于脾虚泄泻。
2。炮姜(或于姜)六克,大米五十克,共煮粥,熟后去姜,食盐调味服
食,用于寒泻。
3。莲子二十克(去心,炒熟研细末),大米五十克。先将大米煮粥,快
熟时加入莲子粉,几开便可食用,咸、甜均可。用于脾虚泄泻。
4。干荔枝七个,大枣五枚,水煎食用,每日一次,用于久泻病人。
5。辣椒一个,豆腐适量。将豆腐放在锅中蒸熟,就辣椒,于早晚二次吃
下,用于水泻。
6。茶叶十五克、炮姜、食盐各三克,粳米三十克。同炒至焦黄,水煎饮
服。主要用于寒性水泻不止。
7。青梅三十克,黄酒一百毫升。同放瓷杯中,放在有水的蒸锅中蒸二十
分钟,每次温饮十至三十毫升。用于食滞、久泻。
8。糖拌木瓜:木瓜、白糖适量。将木瓜去皮后,切片,拌糖服用。用于
脾胃湿盛,消化不良,吐泻。
9。饭锅巴一百二十克,莲子肉一百二十克,白糖一百二十克。将锅巴、
莲子肉研末,与糖和匀,每眼三至五汤匙,一日三次,用于脾虚泄泻。
10。芡实、薏苡米、白扁豆、莲肉、山药、红枣、桂圆、百合各六克,加
水适量,煎煮四十分钟,再加入淘净的大米一百五十克,继续煮烂成粥。分
顿调糖食用,连吃数日。用于消化不良,久泻。
11。浓茶酸醋饮:浓茶一杯,酸醋少许,调和饮服。具有清热、止渴、止
泻功效,主治热泻黄水,热臭难闻,口渴。
12。生姜米醋鸡蛋:鸡蛋三枚、生姜十五克、米醋十五毫升。将鸡蛋打碎,
生姜切碎,加适量盐,葱调味品混合搅匀,用油煎炒作鸡蛋饼,将熟时用米
醋灸之即成。当点心吃。具有健脾温中功效。主治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13。米醋鸡蛋方,鸡蛋数枚。米醋适量。用米醋煮鸡蛋,蛋熟食。日服一
次,每次二枚,二至三次即愈。具有健脾固脱功效。主治暴泻、水泻,伤食
泻。
出处:民间验方。

()免费TXT小说下载
14。黄瓜叶米醋鸡蛋:黄瓜叶三十克,鸡蛋二枚,米醋十克将黄瓜叶洗净
切碎,鸡蛋打碎,二味和匀于铁锅中,炒至蛋将熟时,冲入米醋。炙熟即成。
一服即效。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功效。主治热泻。
出处:民间验方。
15。盐腌香椿:鲜香椿适量。将香椿洗净。晾干,以十分之一量的食盐,
腌渍数日,再晒干,贮存即可。经常佐餐食用,具有健脾化湿,解毒止泻功
效。主治慢性泄泻。
出处:民间验方。
16。黄母鸡炖莲肉:黄母鸡一只,莲肉一百五十克。将鸡除去毛脏,与莲
肉同煮烂吃。具有开胃止泻功效,主治腹泻次数繁多。
出处:民间验方。
17。梗米末冲姜水:粳米、姜各适量。将梗米适量置铁锅中,炒成炭,研
细末。每次饭前用姜水冲服五克。具有补脾和胃,消炎止泻功效。主治慢性
胃肠炎。
出处:民间验方。
18。鸡内金白术散:炒鸡内金、炒白术各五十克,将上二味研末。每天服
二次,每次十克,饭前温开水送服。具有健脾、消炎止泻功效。主治慢性肠
胃炎。
出处:经验方。
19。大蒜头灰水方:大蒜头一个,将大蒜头烧灰存性,煮水饮服。具有健
脾、消炎止泻功效。主治腹泻不止。
出处:民间偏方。
20。黄芪植草汤:黄芪三十克,肉桂六克,灸甘草九克,水煎常服。健脾
和胃,消炎止泻。主治虚寒型慢性胃肠炎。出处:民间验方。
21。沙参养阴汤:北沙参、麦冬、石斛、乌梅各十五克。水煎,常服。主
治阴虚型慢性胃肠炎。
22。糯米粽子:糯米棕子、姜汁、白酒各适量。将糯米棕子切片晒干,蒸
熟后,加姜汁和酒少许。每次吃十片,早晚各一次。温补脾胃,驱寒止泄。
主治寒泻清水,口淡唇白。出处:民间验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