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肛门灼热,大便为黄|色糜状,臭气极大,苔黄,脉数。洽宜清热利湿,可用
葛恨芩连汤加减。
14。暑泻:夏天腹泻,烦热口渴,头昏,微发热,胸闷泛恶,汗出倦怠,
苔黄腻,脉虚大。治宜清暑利湿,可用六一散合香连丸加减。
15。伤食泄泻:多有消化不良症状,如泛酸嗳腐,胸腹饱闷,腹痛而泻,
泻而痛减,矢气较多,大便极臭,苔黄腻而厚,脉滑大,治宜消导运化,可
用木香槟榔丸吞服,每次六克,每日二次。16。肝气乘脾泄泻:多见于精神紧
张,情绪抑郁,易动怒的人,稍一紧张或发怒,即发作腹痛,腹泻,时易反
复,经久不愈,舌质淡红,脉弦。治宜抑肝扶脾,可用痛泻要方加减。
17。脾虚泄泻: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神疲乏力,手足清冷,泻下水谷不
化,舌苔白腻,脉象濡弱。治宜健脾补中,可用参岑白术散加减。
18。肾虚泄泻:慢性泄泻,病时已久,除每日必泻数次外,并多在每日清
晨五更泄泻,必有腹痛肠鸣,泻则迫不及待,泻去则安,所以又称“五更泻”。
下肢及腹部多觉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补火,可用四神丸吞服,
每次九克,每日二至三次。
19。 受寒或伤食腹泻,可用建神曲十五克,煨姜二片,煎汤服,每日二
次。


20。烧酒浸杨梅,一月后可取食,每服二三枚,每日二至三次。
21。久泻服诸药不效,可取新鲜山药,放在饭上蒸熟,蘸白糖代点心常服,
或常食糯米粥也有效。
22。慢性腹泻,久治不效,可在方中加入蚂蚁草三十克,有一定效果。
【拔罐疗法】
1。取|穴:神阙。
治法:采用单纯罐法或敷蒜(姜)罐法。灸罐法、温水(姜、蒜水)罐
法、徐药罐法等,留罐十至十五分钟(婴幼儿留罐约二分钟),每日一次,
病情明显缓解后改隔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2。 取|穴:从肝俞至小肠俞的膀胱经上寻找压痛点(如无压痛点,则自上
而下每次取一至二对俞|穴)、水分、盲俞、阴交、天枢、关元、足三里(交
替)、三阴交(交替)。
治法一:每次取背部痛点或一至二个俞|穴,腹部二|穴,下肢一|穴施行挑
罐法,留罐十至十五分钟,三至四日施术一次;或施以出、留针罐法,皮肤
针罐法等,留罐十至十五分钟,每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治法二:采用单纯罐法,贴敷姜、蒜、伤湿止痛膏罐法,涂姜、蒜、风
油精等药罐法,温水罐法等。属虚寒型者,宜选用灸罐法。均留罐十至十五
分钟,每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3。取|穴:隔俞至骶尾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及沿线上的压痛点。
治法一:先在两侧膀胱经走罐至局部潮红,然后在疼痛反应点上闪罐五
至六次,每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治法二:先在两侧膀胱经上涂姜、蒜汁或云香精、风油精等,然后施行
密排罐法,留罐十至十五分钟,每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4。取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患者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
左右臂自然放置躯干两侧,用五至六厘米直径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使火罐
吸住皮肤,沿背部脾俞、胃俞至大、小肠俞,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推移
火罐,反复推移二至三遍。动作要缓慢,用力要均匀,皮肤充血发红即可起
罐。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此法适用于慢性泄泻。
【敷脐法】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

()好看的txt电子书
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
下,一般每日一次。此法适用于急性腹泻,效果较好。
2。敷脐法:用胡椒末和饭作饼,敷贴脐上,甚佳,主治寒泄。
3。伤湿止痛膏贴脐法:用伤湿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一贴,贴于脐部,
十二至二十四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腹泻。
4。丁桂散灸脐法:丁香、肉桂、甘松、山奈各等分。将上药研细末,加
面粉,温水调成药饼,用针灸针刺数孔。将药饼子按脐上。再将鸡蛋大小之
艾炷置药饼上,灸三至五壮,若皮肤的痛,稍移动药饼。
疗效举例:白××,男,四十六岁,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初诊。腹泻
数月。曾用中西药物无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四肢畏冷乏力,脘痞纳少,
喜温喜按,大便日行三至六次。舌质淡红,舌苔厚白,脉细软。按上法治疗,
灸五壮后,患者感一股热流于腹中周流,顿感舒适。次日便次减少,但仍脘
痞,原法加灸中脘|穴,五次而愈。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七·九·封三。
5。药艾绒隔盐灸脐法:陈艾叶五百克,川乌三十克,草乌三十克,冰片
五克,雄黄三十克,薄荷十克,麝香一克,甘草十克,细辛十克,于姜三十
克,牙皂十克。将上药共研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柱。用食盐将脐填平,
铺成一个直径约六厘米的圆形薄饼,约一分硬币厚,上置药艾住灸之,边烧
边吹,待其烧尽,再换一壮,连灸数壮至十余壮,用于暴泻。
疗效举例:熊××,男,三十一岁,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一日下午劳动时
稍觉小腹发胀,当晚下半夜,先觉恶心欲呕,继则腹痛泄泻,初泻稀便,进
而泻水样便,势如洪水决堤,不可收拾,病人眼眶凹陷,唇乌口张,肢冷脉
伏,送医院补液,二小时许,腹泻如故,泻下之物如洗肉水。在继续补液的
同时,迅速采用上法,灸至五壮后腹泻渐停,第十壮时四肢微温,第十五壮
后,病人眼微睁,可发微弱喉音。在灸神阙|穴的同时,以艾条(以上药艾绒
搓成拇指大小药艾条)悬灸百会,双侧涌泉三十分钟后,病人方完全清醒。
后以扶脾丸(东垣方)收全功。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十·四十一。
备注:百会|穴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
三分之二交界之凹陷处。

()
6。针脐中四边|穴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处,共四|穴,患
者平卧,选用二十八号或三十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
三至五分深,小儿针二至三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一次,慢性泄泻
隔日一次。
疗效举例:张××,女,六十二岁,患五更泄泻四年,近一年来形体消
瘦,食欲减少,腰背酸痛,肠鸣腹胀。服药甚多,尚未治愈。经针刺脐中四
边|穴五分深,捻转半分钟,泄泻停止六日,继针八次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九六一·九·二十九。
7。吴茱萸三至五克,食醋五毫升。将吴茱萸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
加温至四长摄氏度左右,摊于二层方纱布上(约零点五厘米厚)。将纱布四
周折起,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十二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脾胃功能失调的
泄泻(消化不良)。
出处:《江西中医药》一九八八·五·三十三。
8。白胡椒、吴茱萸各六克,大蒜少许。用米饭捣成饼。贴于脐上,用于
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9。芥子末、面粉各等分。用湿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0。五倍子适量。将其研末,醋炒,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于久
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1。炮姜、附子未各等分。共研细末。敷干脐部,炒盐加葱热熨子上。用
于阳虚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2。理中散:党参十克,白术七克,干姜五克,灸甘草三克。混合烘干,
碾面,备用。取药粉零点二克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
胶布固封,三至七天换药一次。用于慢性泄泻。
出处:《河南中医》一九八三·一·三十九。
13。隔盐灸脐法,患者仰卧,将细盐适量倒人脐部。以填满脐窝并稍高出
脐部周围皮肤为度,将艾绒制成艾炷数个,每用一个放盐上点燃灸之,燃尽


后再换一住,连灸七至十壮,日一次。
出处:湘南民间。
14。丁香、肉桂各等分。共研细末。敷于脐部,胶布固定,一日一换,三
至五天为一疗程。
出处:《中国灸法集粹》
15。艾绒、十滴水各适量。取艾绒少许,放在金属小盒内,用酒精灯温火
加热,再加适量十滴水,搅拌均匀,继续加温,大约经过一至二分钟用手取
出艾绒(此时艾绒已呈湿润状),按压至不滴水,不烫手为度。放在神阙|穴
上,用胶布压盖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另用百分之五葡萄糖溶液二毫
升,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侧一毫升),每日一次,可连用三至四次。用于
夏季流行性腹泻。一般五次痊愈。
出处:《中国针灸》一九八五·四·三十。
16。乌梅、川椒、黄柏各等分,鲜生姜适量。前三味共碾为未,加生姜共
捣制成糊膏状,将姜膏摊在纱布上。外敷神阙|穴,用胶布加压固定。用药半
小时,脐腹有温暖舒适感,一般外敷一次可症状告愈,若不愈,二至三日后
可换药再敷。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及其它慢
性腹泻,寒性腹泻者。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一九八五·四·二十六。
17。肉桂三克,硫磺六克,白胡椒一点五克,鸡内金三克,枯矾六克,五
倍子六克,新鲜葱头三至五节。前六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取葱头捣烂,
与上述药末拌匀。加适量醋酸调成糊状,平摊于脐部,用纱布覆盖井用胶布
贴稳,每天敷二小时即可,每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若敷药后出现发痒、
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用于五更泻,症见泄泻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
腹痛,登厕必泻,小腹畏寒喜暖者。热泻及痢疾禁用此法。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一九八六·二·四十三。
18。清凉油适量,搽脐内,用于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
出处:《群众医药》一九七六·七·四十三。
1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灸甘草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
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腹,此法通治泄泻和痢疾。
出处:《理沦骈文》。

()免费TXT小说下载
20。苍术、厚朴、陈皮、山檀炭、车前子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
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1。车前子适量。研细未,水调成膏。敷脐。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2。车前子、肉桂各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23。白芥子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4。胡椒适量。研为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5。官桂、厚朴各适量,姜汁少许。将前二药研细末,用姜汁调成膏,敷
脐。用于寒泻。
26。丁香、枯矾各适量。研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7。胡椒、大蒜、艾叶、吴萸、灶心土各适量,除大蒜外。余药研细末,
人大蒜捣如泥状,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8。滑石、甘草、鲜车前子各适量。前二味研细末,用车前子捣汁调成饼;
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29。猪苓、地龙、针砂各适量,葱汁少许。前三味研细末。加入葱汁调成
饼状,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0。滑石三十克,酒芍十五克。灸甘草六克,炮姜一点五克,丹皮汁适量。
分别研细未,将滑石用丹皮汁浸煮收干,再加入余药,用水调成膏,敷于脐
部,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1。硫磺、枯矾各适量,来砂少许,前二味研细末,朱砂为丸,纳脐内。
用于气虚暴泻。若泻不止行,用艾五百克坐身下,火烘脚。
出处:《理沦骈文》。

()好看的txt电子书
32。木鳖仁,丁香各适量。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纳脐泄气愈。用于水
泻。
出处:《理沦骈文》。
33。热泻散:黄连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吴茱萸十克。共研
细末。贴神阙|穴,大肠俞,胶布固定。用于热泻。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注: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旁开一点五寸。
34。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零点三克,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纳
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用于水泻不止。
35。暖脐膏:白芥子九克,鲜姜一百二十克,红皮蒜三个,香油一百八十
克,章丹一百二十克。将药浸于香油内,文火熬焦去渣,再徐徐入丹,熬至
滴水成珠。贴肚脐。用于受寒肚痛、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6。封脐艾:陈艾叶、蛇京子各三十克,木鳖子二个(带壳生用)。共研
为细末和匀,用棉包裹。安在脐上,以纸圈固定,以熨斗熨之为妙。用于脐
腹冷痛或泄泻。
出处:《东医室鉴》。
37。熟艾十五克,硫磺六克,蓖麻仁七个。前二味碾末,同蓖麻仁共捣烂。
棉包安脐上,熨斗熨之,可止泄泻。
出处:《本草纲目》。
38。食盐少许。炒热,布包,热敷于脐部,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9。陈艾(醋灸)七片,蚯蚓五条。共捣烂如泥,用火烘烤。敷脐眼上,
用布盖住,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40。艾叶适量。以酒炒艾为绒,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1。热柴灰适量,用布包敷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2。糯米。酒糟、盐各适量,和匀,炒热。趁热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3。胡椒、大蒜各适量,捣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4。艾叶、灶心土,门斗灰,吴茱萸各等分。共为末,用醋炒热,敷于脐
部。用于治疗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5。炮姜三十克,捣烂,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二寸五分,宽一寸),
布包扎一至二小时。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6。松香三克,大蒜二枚。将松香研成末,与大蒜同捣烂,敷于脐上,用
膏药盖贴。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7。生附子一大片,烘热。包肚脐上,用于寒泻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8。松香适量,研为细未,过筛,用酒或白蜜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
|穴,胶布固定。用于寒湿泻。
出处:民间验方。
49。肾泻散:吴荣英、补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三十克,带根须葱白十
根。葱白切碎,余药共为粗未。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炒热,纱布
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三十分钟,每日一至二次,一剂药可用三天。用于
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
疗效举例:周××,男,四十岁,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初诊,五更泻了
年余。患者每于晨起六时许即腹痛欲泻,泻后痛止或痛减,大便时稀,小腹
怕凉,喜温,舌质淡,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细弱。证属肾阳不足,夹
瘀为患,用肾泻散加生蒲黄,五灵脂各十五克,如上法用之,用药四剂痊愈。
半年后未复发。
50。久泻膏: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三十克,米壳、肉桂各
十五克,川连、冰片各六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三克,用生姜汁调
成膏状。填敷神阙|穴,用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三夭换药一次,用于
久泻。

()好看的txt电子书
疗效:治疗顽固性腹泻三十余例,无一不效。
51。胡椒未九克,生姜汁少许,调成稠膏状,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
每日换药一至二次,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2。胡椒未三克,饭团少许,拌匀,制成饼状,贴于脐部,每日换药一至
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3。透刺神阙法:取三寸毫针从天枢|穴(脐旁开二寸)皮下进针,针尖向
脐中方向斜刺二至二点五寸深,持续缓慢捻转三至五分钟起针,每日一次,
用于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所致的腹泻,有显效。
疗效举例:王某,五十四岁,医生。患慢性肠功能紊乱已二十余年,虽
经多方治疗时愈时发,发时日解大便八至十二次,稀薄带有少量粘液,伴腹
痛腹胀,纳差。用上法并加刺双足三里,翌日大便二次,成形。依法继针六
次,病愈停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三·六·封底。
备注:本法治脱肛效亦佳。气海透神阙可治膀胱炎,痛经。
54。蚯蚓五条,陈艾六片,米醋适量。将陈艾用醋灸过,然后与蚯蚓共捣
烂如泥,再用火烘热。趁热敷于脐眼上,用布盖扎,每日换药一次,连续数
日,以愈为度,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55。葱白根适量,黄丹少许。将葱白根洗净,捣烂如泥,入黄丹和匀为丸。
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