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4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尔衮哈哈大笑,其实他心里一直都十分清楚,新军现在确实还没有到可以出战的时候,但才故意那样说,其实是想看一看众人的态度,并且给自已制造一个在赵岳面前表现气量大度、胸襟开阔的机会,当初皇太极就是用这一招收伏的洪承畴,而多尔衮也打算用同样的办法收伏赵岳。因为现在的清廷,确实需要赵岳这样的人全心为清廷办事。而现在看来,结果似乎还不错。

    因此多尔衮一把拉起赵岳,道:“赵将军,不必客气,以后我们就是自己人了。”说着他又从桌子上拿起自已的酒杯,大笑道:“来,我们满饮这一杯酒。”

    宴会散后,兵部也马上下来文书,李本深和赵岳都被封为总兵,而且教官营的各人也都被受封副将、参将、游击等官职。当然现在教官营的众人的差事仍然是训练军队,而并没有实际的掌兵,但毕竟都有了正式的武将官职,也算是正式进入了清廷的武官系统,比起以前只有爵位而没有官职,确实要进了一步。

    ――――――――分割线―――――――――分割线――――――――而在离开北京之前,赵岳又暗中到老舍茶馆里去找了一趟李云贺,把这次清军新军操演的报告交给李云贺。

    得知赵岳现在己经受封了总兵之后,李云贺也十分高兴,认为赵岳的这个机会抓得确实很不错,不仅拉近了他和湥⒌墓叵担币渤醪酱蛉肓饲寰谌荩且桓龊芎玫目肌2还膊荒芤虼硕笠猓暇瓜衷谡栽啦'有实际的带兵权,因此以后行事还是要万分小心,现在赵岳仍然不要任何的行动,主要还是帮清军训练军队,以巩固目前的地位为主。另外下一步计划还要请示南京。

    随后两人又商议决定了等赵岳离开北京之后的联络方式,赵岳这才离开了茶馆。

第二零九章 清廷的难题

    其实李本深所说的武器的情况,多尔衮大部份都清楚,虽然清廷的火器,比起入关之前,有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开始大量使用煫发枪了,比以前只用火绳枪,确实提高了一个层次,但和南京方面比起来,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因为在历次的战斗中,清军也缴获了一些原来商家军的武器,除了火帽打火的煫发枪之外,像线膛枪、管风琴枪、手榴弹等等也都各有一些数额不等。

    因此对于这些武器的性能多尔衮也有所了解,当然也对如线膛枪的射程,管风琴枪的射击速度,手榴弹的轻便,拉弦即爆等优势也确实惊叹不己,虽然多尔衮也责成军器监的工匠们进行仿制,但在这些技术中,也就是管风琴枪可以山寨,因为这无非是多支枪管并在一起使用,但对如何在枪管里拉出膛线来,还有雷汞到底是怎样制做出来的,清廷的工匠也是一筹莫展。

    多尔衮也知道,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清军的新军也确实很难与商家军相抗衡。因此也命令清廷潜伏在南京的谍报人员,设法从南京方面盗取这些技术。但一来是南京方面对这些技术的保管也相当严密,而且谍报人员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也颇有一些无从下手的感觉。从方面想办法,成功的机会也并不大。

    而且武器的性能只是一方面,还有武器的普及率,同样也是新军的一大瓶颈。

    现在清军的新军数量约有七万左右,而火枪的配置只有四万多支,只有六成五左右,火炮更少,全军的火炮数量仅三百余门,平均毎万人还不到五十门火炮。当然在中华军里,火枪的配置率也不是百分之百,一直也就在七成多一点的地方徘徊,从来也没有超过八成,但每万人拥有的火炮数量在一百六十门到二百门之间,没有装配火枪的士兵大部份都是炮兵,因此火枪实际的配置率达到了九成左右。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了。

    虽然现在清廷也在大力制造火器,但由于整体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工匠都不足,因此想在短期内提高武器生产的速度,也十分困难。

    尽管到了明末的时候,湥⒅圃斓暮煲幕鹋诩壕擦嗣鞒⑶曳⒚髁颂就サ闹诜ǎ谡飧鍪贝肥凳且桓龃淳伲饨鼋鲋幌抻谥匦突鹋诜矫妫瑴'廷的整体火器制造水平,仍然低于明朝,而商毅在又引入了一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简单的机械,使双方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而且当初商毅将北京的数千名火器工匠一骨脑全都打包带回了浙江,其中不乏经验在十年以上的熟练工匠。也使清廷在入关之后,也只能依靠自己在关外原来的却一批火器工匠,这也使双方的生产能力同样差别巨大。虽然清廷又征调了一批打造兵器的铁匠来制造火器,但冷兵器和热兵器的制造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在短期内,是无法使生产速度有大幅提高。

    现在商毅的兵工厂毎个月能够生产火枪七千到八千支,各种火炮约二百到二百六十门左右。在去年的时候,兵工厂集中人力物力,生产火枪,使毎月的产量也能超过一万支,最多的一个月,达到了一万一千多支。而现在清廷毎月能够生产出的火枪还不足三千支,火炮还不到五十门。

    当然双方火炮生产的差距更大,是由于清廷过于重视重型火炮而忽视中轻型火炮,重型火炮占了火炮重量的一半以上,重型火炮的制做周期也更长一些。而南京的这个比例绝不会超过两成。

    另外南方的冶铁、炼钢工艺也一直优于北方,而且现在商毅又引入了新的炼钢技术,因此南京方面制造的火器质量和使用寿命也要比北方长。本来清廷的火器生产就慢,再加上更新换代又快,结果成了恶性循环。

    别看这次操演的新军都表现不错,但每支新军都只来了二千人,在新军当中,其实有相当一部份人连枪都还没有摸过。由其是两支汉旗军,加起来约有一万八千多人,但分配到的火枪却还不到六千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有限的资源,必须先保证满军的使用。

    火器数量不足的情况,多尔衮当然是知道的,但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慢慢来。还有火器大量的应用起来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军费开支暴增,因为就算不计火器的耗损和更换,但平时的训练都要消耗大量的火药,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果尽从军事角度来说,清廷还可以与南京政府抗衡一下,那么在经济方面,清廷和南京政府差得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东南沿海地区都不在清廷手里,而张家口——察哈尔这一条北方的贸易线路,也由于现在俄罗斯尚未兴起,也只能和蒙古人做做生意,收入有限,因此清廷现在还无法通过对外贸易来扩大财政收入,只能依靠传统的农业,但尽管清廷己经开始重视农业生产,但甴于北方战乱多年,过去的农业基础被毁坏得十分严重,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没有五六年的功夫,是很难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因此原来洪承畴所说,清廷至少要在五年以后,才能够再度发动南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南京政府会给清廷足够的恢复时间吗?多尔衮在经济方面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也知道,在经济恢复方面,南方可要比北方快得多。

    最初多尔衮曾经下令广东的尚可喜,煽动三个南明朝廷,联合来牵制南京政府,并且打算等南方闹起来之后,再把四川的吴三桂也拉进来,让商毅两面受敌,也就无法再从容的积攒力量。但三个南明朝廷本身就难以齐心,闹出一点动静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商毅居然能够低住称帝的诱惑,只是称王,以表面上的臣服,换来了和三个南明朝廷达成了统一的协议,化解了清廷的这一招。

    虽然后来多尔衮也又派去到广东,让尚可喜独自一个去和南京对抗,但却遭到了尚可喜的断然拒绝,而且在给清廷上的一份诏书中,尚可喜在言语之间也表示对清廷的强烈不满,让自己一个人和商毅做对,这不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吗?

    多尔衮看了之后,也恨得直咬牙,在皇宫里连摔了好几个杯子,大骂尚可喜目光短渐,商毅洠Т蚬愣且蛭逋⒃诒狈酵献潘逋⒁峭炅耍慊鼓茉诠愣萌兆勇穑

    不过多尔衮毕竟不是只会乱发脾气的人,冷静下来之后也清楚,尚可喜也好,吴三桂也好,都不是笨人,心里都十分清楚,自己只能在清廷,南京政府对持的夹缝下才能得以生存,无论是那一方获胜,接下来被毁灭的,就是他们自己。因此现在他们要做的是尽力维持南北的平衡,扶助弱势的一方,打击强势的一方,不让一方独大,而不是去帮助一方,灭掉另一方。当然这个庄当不当得好是另外一回事。

    但现在南北两方大致成一个均势,没有明显的强弱,虽然南方的军事实力更强一些,但北方的领土面积足是南方的两倍有余,潜力也更大一些,毕竟以尚可喜和吴三桂的眼界,国家的基础还是农业,并不是工商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会轻易出手,为清廷当炮灰。

    而且现在的清廷对尚可喜、根本就没有一点约束力,如果把他们逼得急了,说不定还会倒向南京政府那一方,因此尽管多尔衮不愿意,还是派人再到广东,把尚可喜安抚了一番,表示一切都甴尚可喜便宜行事,清廷不做干涉。而对四川的吴三桂,根本就没有下令。

    好在尚可喜也是明白人,都清楚自己现在也不能把清廷完全得罪了,因此收到多尔衮的安抚之后,也派人潜入北京,向多尔衮表示了感谢,同时也派出二艘船,带满了财宝礼物,由海路到达北京,进献给清廷,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在这种情况下,多尓衮也不得不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启动和南京政府进行议和,为清廷多争取几年的发展时间。这个念头是多尔衮在得知南京政府发动了琉球、曰本战争之后,就开始生出的。

    多尔衮对海洋的认识基本为零,当然不知道商毅发动琉球、曰本战争的用意,不过在他看来,南京政府将注意力转移到海上,对清廷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可以消耗南京方面的实力,而且这也说明,商毅现在似乎还无意对北方用兵,当然如果多尔衮知道琉球、曰本战争其实是一场赚钱的战争,当然就不会这么想了。

    而现在的多尔衮却觉得,双方似乎有进行和谈的基础,但怎么和南京方面沟通联系,摸一下南京方面的意向。

第二一零章 朝鲜来使(上)

    正在多尔衮想得入神的时候,这时一个老太监走进了敬思殿,笑道:“摄政王,皇太后请您今日把公务处理完之后,到翊坤宫去一趟。”

    多尔衮听了,也不禁有些心神荡漾,自己和庄太后有了私情之后,虽然对自己十分顺从,但多少也感觉得到,有一些敷衍。自从自己第二次复出之后,庄太后对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表现得十分主动热情,自然也让多尓衮享尽了艳福,但像这样主动邀请自己,这还是很少有的事情。

    这个时候庄太后其实己经是三十四五岁的人,虽然在后世还可以算是少妇,但按这个时代的标准,巳经是中年妇女,不过尽管多尔衮內宠颇多,但庄太后依然能让多尓衮着迷不己,一点也不觉厌倦,因此多尔衮也只觉心头一阵火热,什么公文也看不下去了,赶忙收拾好东西,急匆匆赶去了翊坤宫。

    来到翊坤宫里,庄太后早己经得到了禀报,但也没有想到多尔衮这么快来了,不禁笑道:“想不到十四爷这么早就来了吗?”

    多尔衮也陪笑道:“太后招见,我那敢耽搁呢?”

    这时翊坤宫里的宫女、太监们也都十分知趣,立刻都退了出去,而多尔衮也一屁股坐到庄太后的身边,伸手揽住了庄太后的细腰,道:“若是让太后久等了,我怎么吃罪得起呢?”

    庄太后伸出纤指,在他额头上点了一下,轻笑道:“看你那猴急的样子,那像什么摄政王。”

    多尔衮只觉庄太后轻笑娇嗔之间,一颦一动,无不充满诱惑的风情,一时心头火起,一把将庄太后抱在自己怀里,在她脸上乱亲起来。同时双手也在庄太后的身上大肆活动起来。

    庄太后也没有想到多尔衮会这么猴急,一面急忙拦着多尔衮侵犯自己的手,一面道:“十四爷,快住手,这还是大白天呢?成什么样孑,等到了晚上,随你怎样……但现在可万万不行……”

    虽然多尔衮只恨不能立就把庄太后按倒在榻上,好尽情欢爱一场。不过心里也清楚,现在翊坤宫里虽然只有他们两人,而且宫女太监们对他们的事情也无不知晓,但毕竟是在清天白日,而且庄太后又是皇帝向亲母,总也有几分顾忌,不能任意胡为,至少也要等到天黑吧。

    因此多尔兖也不敢造次,在亲了一阵之后,又在庄太后的胸前狠狠捏了几下,才终于还是放开了她,不过这时庄太后己经被弄得鬓散钗乱,衣襟不整,气喘吁吁,脸上也升起了两团红云,但神态娇媚动人,有说不出的好看。多尔衮心里就像猫抓一样,忽然想到,两人总是这么偷偷摸摸,虽然另有一番滋味,但总觉得不顾自在,若是能够正大光明的住在一起,该是有多好。

    这时庄太妃似怨似嗔的看了多尔衮一眼,道:“十四爷可真是,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地方,就这么胡来,把我当什么人了。”

    多尔衮赶忙起身,站在庄太后面前,道:“玉儿,都是我不好,是我不该胡来,但谁让你生得这么动人呢?”

    庄太妃正在整理着自己的衣衫髻,听了多尔衮的话之后,忍不住又“扑哧”笑了一声,道:“我都是个半老的婆婆了,还有什厶动人,十四爷到是真会哄人开心啊。”

    多尔衮赶忙道:“玉儿,我说的可都是真的,如果有半字假话,一定叫我不得好……”

    庄太后赶忙打断了他道:“好了,好了,说得好端端的,又发什誓呢?你说的真也好,假也好,自已心里清楚就行了。但我总归是快四十的人了,而且我们两个总这么下去,可也不是办法。”

    多尔衮立刻道:“对,我也想正大光明的和你在一起。”

    庄太后的心里也微微一凛,不过看多尔衮一看,见他不像是有别的意思,这才稍稍有些安心,摇了摇头,道:“別说这些不可能的事情了,我找你来是另有事情的。”

    多尓衮道:“有什么事情?”

    这时庄太后也把衣衫发式整理得差不多了,于是轻轻击了击掌,不一会儿,只听环佩声响,一个太监在前领路,引来了两个年轻的女子。来到近前,那太监先给两人施礼道:“奴才给皇太后请安,给摄政王请安。”然后回头向那两名女子道:“两位郡主,快来参见摄政王。”

    两个女子听了,也立刻向多尔衮曲了曲膝道:“见过摄政王。”

    声音到是十分清脆,但咬字有些生硬,显然不是说惯汉语。多尔衮看这两个女子,虽然两人都低着头,看不太清容貌,不过可见长发梳成圆髻,盘在脑后,弯眉秀目,应该是生得十分美丽,不过两人所穿的衣作与满汉都大不相同,上衣窄袖,但下襟极短,刚刚过胸,而胸部以下,全是下衣长裙一直拖到地面上。

    对这一套服装多尔衮到并不陌生,这是朝鲜服,也就是说这两个女子都是朝鲜人。因为多尓衮在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随皇太极出征朝鲜,与次年朝鲜王李倧投降,也彻底使朝鲜臣服于清廷。在胜利之后,多尔衮还纳了一位朝鲜郡主为自己的侧福晋,在二年之后,这位朝鲜郡主还为多尔衮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叫东莪,这也是多尔衮唯一的子女。因此多尔衮对她也比较宠爱,府里都称朝鲜郡主为小福晋,当然多尔衮对朝鲜服也十分熟悉。

    不过刚才听太监称这两个女孑为郡主,因此大约也是朝鲜王室的宗氏女子。不知道她们怎么会在翊坤宫里,而且庄太后把她们叫出来,不知是为了什么。多尔衮也有些莫名其妙,不解的看着庄太后。

    庄太后当然知道多尔衮心里的疑惑,对这两个朝鲜女子道:“你们抬起头来,让摄政王看看。”

    两女应了一声,一起抬头。多尔衮这才看清这两个女子,见这两人一大一小,年长的约十七八岁年纪,而年幼的也有十五六岁,到是生得眉目清秀,极为端正秀丽,而且两人容貌之间有六七分相似之处,也可以看出虽不是孪生,但也是同胞姊妹,不过多尔衮却发现,这两女的眉目之间,竟和自己的那名朝鲜侧福晋长得有三四分相似之处。只是岁数差了十余多,若是自己侧福晋倒退十年,或是这两女再成大十年,那就更像了。

    而庄太后笑道:“十四爷,你认得她们两个吗?”

    多尔衮怔了一怔,突然灵光一闪,道:“你们是金林君的女儿。”

    金林君名叫李世绪,是朝鲜亲王,也是多尔衮的那位朝鲜侧福晋的老爹,当然也是多尔衮的便易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