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间记忆1978-2008-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追寻生活进步的轨迹——《民间记忆1978—2008》一书读后(1)
文:冯东东
  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
  虽然喇叭裤作为一种“服装怪”出现,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这必然得到喜欢自我表现的年轻人的喜爱。
  喇叭裤开始流行的时候马上就被禁止,说不许穿喇叭裤,喇叭裤是代表虚幻的,没落的,腐朽的,但是已经有很多人认为这跟思想意识没有关系。
  当时《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文章论证,根据中国唐代壁画飞天,中国舞蹈人物不都穿着喇叭裤吗?文章论证说这个喇叭裤是缘于中国的,不是西方的,是我们民族的。
  这样,不让穿喇叭裤的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这是刚刚出版的《民间记忆1978—2008》一书中1978年的部分内容:唐代壁画飞天穿的是喇叭裤。
  全书拉开追忆改革开放恢弘历史的大幕,都是着眼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观念的前行,例如上述对喇叭裤的描述,不能不让人惊叹于作者的独巨匠心。
  从12月6日起,《解放日报》开始连载这本书的内容。
  在《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发往北京》一节中,作者追忆到:可口可乐当时的销售对象严格限制在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当中,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1979年的可口可乐大概是4毛钱一瓶。不过,也有中国人提前喝到了这种洋饮料。据报纸记载,家住西城的周月明老先生的二儿子是外交官,用外汇券在友谊商店买了可口可乐和进口糖果招待朋友来家作客,结果这些“新鲜零食”让客人的眼睛都直了,羡慕不已。
  自1978年迄今沧海桑田的30年,真正的变化,在民间。要全面反映这30年的历史,颇不容易。书名一目了然,作者着眼于这30年的民间记忆。
  自1978年到2008年,循着年代的脉络,一年一个章节,渐次展开。没有写成简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只选取了留存在记忆深处,着实拨动过人心的那些民间事件。
  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唯一以普通人记录的形式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历史嬗变的书;是一部客观反映思想解放的书;也是一部如歌如诉、难以忘却的书。全书记录内容广泛,以直白、细腻、可信的笔触,选取了平常百姓记忆深处的一些经历,披露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于民间的种种匪夷所思、颇费捉摸,令人不可思议的悠悠往事,娓娓道来的是释放,是开放,是解放。
  在《“感情破裂”可以离婚了》一节中,全书考察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的离婚立法多由过错原则转而采取婚姻破裂原则后,得出如下结论:尽管后来国家还对《婚姻法》作过多次修改,但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连同“感情确已破裂”几个字,已经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它的意义在于:不能把不准离婚作为一个惩罚手段来使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追寻生活进步的轨迹——《民间记忆1978—2008》一书读后(2)
1984年9月,纺织工业部女部长吴文英到山东检查工作时,身穿金黄色紧身花褂和线条流畅的裙子,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时成为新闻。这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衣着,但那时国家干部在工作时间内,许多人还不敢穿得太随便。本书突出了当时吴文英响当当的观点: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我们穿得好、穿得美,我们纺织工业有责任把全国人民打扮得漂亮一点,不要用50年代的着装观点来看待80年代的穿衣问题,不要有“穷光荣”的想法。
  在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了南京艺术学院女人体模特陈素华被逼疯后刘海粟大师痛心疾首,一张接吻照被指责为“堕落”,处以上干部可以读“洁本”《金瓶梅》,同性恋不再被当作精神病;
  仿佛又看见了“疯狂抢购君子兰”和“第一则‘征婚启事’”,回想起“一位高校老师抢购了100盒火柴”和“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的那段日子,更饶有兴趣地谈论“这一次,何智丽没有让球”和“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杨振宁曾对记者说:这个问题(他们的婚事引起大家那么强烈的关注)我们预先想到了,我想大家觉得年龄差距这么大,毕竟是少有的,所以就发生兴趣了。不过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虽然有压力,我们觉得可以承受。翁帆跟我当然都有一点点在乎。不过,我还记得当时跟她说,不管现在别人怎么讲,过了30年以后、40年以后,大家一定认为我们的结合是一个美丽的浪漫史。
  作者关注春节联欢晚会,关注高考试题,关注这30年的歌曲、民谣、小说、影视、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现象,于是有了山口百惠成为超级偶像,禁歌《乡恋》上春晚,刘晓庆自传《我的路》以及她公然宣布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引起轩然大波,高加林刘巧珍拨动了多少人的人生,邓丽君的歌声让人想起自己青涩的初恋,“一颗八十年代的青春痘”张蔷的歌曲被认为“太风骚”:她那种声音的怪,有人觉得太俗了,太风骚了,有的人就会说我就喜欢这种东西,为什么非要那么字正腔圆,为什么非要那么甜甜美美,她是绝对有符号精神,包括她那种做派当时很多人都喜欢的。
  作者更关注国家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事件,虽然这只是从民间视角来进行的一场回忆。于是,书中关注邓颖超支持安乐死,关注“心理疏导”被写进十七大报告,关注北京市教委不再要求中小学生“敢于斗争”,关注“嫁人要嫁普京这样的人”。
  这本书形散神不散,只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个人权利越来越得到彰显,社会越来越进步宽容。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者借鉴新闻操作手法,直叙直议,力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读者品出兴味。比如在《中国出了个章子怡,章子怡比孔子伟大?》一节中,作者写到: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把章子怡和孔子放在一起比较,不合适,没有可比性。也有一些人理性地肯定了章子怡的特定价值和贡献。
  再比如在《延安的夫妻在家看“黄碟”被警察抓走》一节中,作者这样评论到:现行的法律条文中,根本没有在家中观看黄色影碟属于违法的条文。甚至不能以看不看“黄碟”考量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毕竟追求和谐美满的性生活也是夫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陪伴过我们的历史,正离我们远去,然而又活灵活现地重浮眼前。
  翻阅这本书,仿佛穿越这30年的时光隧道。
  (《民间记忆1978—2008》,作者陈煜、钱跃,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16开本,32万余字,定价:48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卓尔不群的加菲猫诞生了
1978年,注定要成为中国的转折之年。
  这一年,整个世界似乎波澜不惊,但中国,却是风生水起。
  8月17日,三名美国人驾驶气球首次完成横渡大西洋的飞行。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9月17日,埃及和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
  6月19日,首部加菲猫漫画,诞生于漫画家吉姆·戴维斯笔下。
  加菲猫因“爱说风凉话、贪睡午觉、牛饮咖啡、大嚼千层面、见蜘蛛就扁、见邮差就穷追猛打”等“恶习”显得卓尔不群。与前辈《猫和老鼠》中的汤姆相比,虽然加菲猫在搞笑方面也尽职尽责,但“航空母舰般的身型、称王称霸的作风”使它无论如何也无法被定性成“偶像”。
  然而,恰恰是更为“人性化”的特质使它一举成名。加菲猫永远都是这样又懒又馋,而且它还有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个性,就是不一般的自信和骄傲。例如它最喜欢的人物是它自己,它最好的朋友是镜子,它认为自己的体型很完美。
  它影响了几亿人。
  如今,它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猫科动物。
  另外还有几个经典的脑筋急转弯:
  问:你如何判断你的猫越来越像加菲猫?
  答:如果来访的客人把它误当成沙发。
  问:篮球赛中,加菲猫最适合当什么?
  答:篮球。
  问:当加菲猫量体重的时候,智能磅秤会怎么说?
  答:一次只能称一个,谢谢合作。
  加菲猫诞生的时候,中国对猫的理解,发自一位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的“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逐渐得到国人的认可,被称为“猫论”。
   。 想看书来

“今天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59分钟”
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也在悄悄地变化。
  1月1日,CCTV《新闻联播》开播。
  正如《南方周末》一篇文章评论的:30年来,这是中国大陆知名度最广、全世界观众数量最多的电视栏目。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压力,30年收视历史所形成的巨大惯性,依然推动着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在每天晚上7点打开电视机,收看《新闻联播》。它是这个国家机器里宣讲系统中最具象征意味的意识形态符号。它的永远不苟言笑的播音员,被称为国脸;时政新闻里不同级别领导人的出镜时间,被精确到秒;主持人服饰的颜色冷暖,意味着国家大事当天可能呈现的基调;节目形态和播音员人选的些许变动,就意味着政治格局的调整征兆;而“今天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59分钟”,往往意味着有重大事件发生。
  正是从1978年正式开播起,《新闻联播》就成了中国老百姓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一个窗口。它的“中国政治、经济风向标”的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不可撼动。
  每天晚上7点,日本共同社中国总局的值班人员都会准时把电视频道调到CCTV1,收看《新闻联播》已成了很多驻华外国媒体的一个习惯。在他们眼中,《新闻联播》已经不仅仅是个栏目,更是观察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风向标。
  上世纪90年代,播音员张宏民一次穿着中山装登场,立刻在各国使馆中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在他们看来,服装的改变可能意味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事实上,张宏民不过是因为当天值班的播音员请假,临时“救火”的他没穿正装,才以中山装上阵。
  《新闻联播》主播一举一动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2007年底,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新晋主播亮相《新闻联播》,引来极大关注:
  2007年12月6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的海霞,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端庄的女主播”;
  2006年6月5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的李梓萌,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漂亮的女主播”;
  2006年6月5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的康辉,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稳重的男主播”;
  2007年12月9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的郭志坚,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帅气的男主播”。
  今天,我们依然记得,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最早的主播:李娟、赵忠祥。
  时光再回到30年后。2007年12月21日《新闻联播》中,对于正在热映的冯小刚贺岁大片《集结号》有长达1分9秒的报道。
  对此,不少网友吃惊:娱乐片《集结号》凭什么能上一直以报道国计民生为主导的《新闻联播》?
  而当天的《新闻联播》对《集结号》有如下的点评——这部故事片以全新的艺术手段告诉人们,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不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经过牺牲,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据2008年3月16日《新闻晚报》报道:《新闻联播》成李宗盛创作来源。在内地的日子里他养成了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很多音乐人讲究“采风”,但在李宗盛看来,心灵上的“走出去”有时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看《新闻联播》,了解外界更多的信息,会对音乐创作有诸多裨益。
  笔者还注意到这篇文章,说明了《新闻联播》的影响力:
  《新闻联播》是炒股最好的消息源(作者綦天正,载于2007年12月1日《新快报》)
  无论是中国最早出名的股民“杨百万”还是目前控制市场走向的众多基金经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癖好——收看《新闻联播》,在这些股市老鸟看来,《新闻联播》的价值甚至比上市公司的公告更值得研究,是字字都值得玩味的晴雨表。
  近来从6000点开始的下跌,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10月中下旬《新闻联播》加上《新闻30分》、《经济信息联播》用了空前的力度提示股市风险。
  在这之后紧接着就是大盘蓝筹飙高后回落,将大盘死死拖住。而今年给无数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的“5·30”大跌前,《新闻联播》用了长达一分钟的时间报道广发证券的违规内幕交易,结果是题材股全面下跌,至今都很少有个股能回到当时的股价。
  对于《新闻联播》的解读,并不是普通看电视节目那么简单,它从来不会直接说出股市涨跌,必须要做到文本细读才有意义。细读时,不仅要关注具体的新闻内容,也要关注其新闻时长和在其他新闻栏目中重播的力度,特别是出现上市公司名称时,更要字字都严加分析。
  《新闻联播》更是观察重要人事变动的最佳视角,监管层领导出现的频率高低和宏观经济形势也有着莫大关联。过去在美国,就有专人研究格林斯潘每次云山雾罩的讲话时是怎样的表情,这样的做法我们也学得来。
  《新闻联播》的历史,何尝不是30年来中国变革的历史。
  

唐代壁画飞天穿的是喇叭裤
1978年,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
  所谓喇叭裤,因裤型状似喇叭而得名。它的特点是: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
  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那就和现在裸奔的效应一样。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
  当年喇叭裤在街头的出现引起过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但是引领时装新潮的,从来都是以青年人为主。人们从海外电影中受到影响,将裤腿悄悄放开,体现了一种青年人“后文革时代”叛逆的性格。
  虽然喇叭裤作为一种“服装怪”出现,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这必然得到喜欢自我表现的年轻人的喜爱。
  喇叭裤开始流行的时候马上就被禁止,说不许穿喇叭裤,喇叭裤是代表虚幻的,没落的,腐朽的,但是已经有很多人认为这跟思想意识没有关系。
  当时《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文章论证,根据中国唐代壁画飞天,中国舞蹈人物不都穿着喇叭裤吗?文章论证说这个喇叭裤是缘于中国的,不是西方的,是我们民族的。
  这样,不让穿喇叭裤的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有这样的一个镜头,警察追捕一群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并下令用剪刀把他们的喇叭裤全部给剪破了,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街头压迫的事例。
  歌手艾敬在她的《艳粉街》里记录了这一幕:有一天一个长头发的大哥哥在艳粉街中走过,他的喇叭裤时髦又特别,他因此惹了祸,被街道的大妈押送去游街,他的裤子已经扯破,尊严已剥落,脸上的表情难捉摸。
  今天的服装业再发达,我们仍然要对当年穿喇叭裤的青年,投去钦佩的目光。
  喇叭裤开始流行的1978年,第一个国际顶尖时尚品牌,悄然来到中国,它叫范思哲。
  詹尼·范思哲1946年生于意大利南部小城。母亲开设的名为“巴黎淑女”的裁缝铺影响了他们兄妹一生的命运。巴黎成了少年范思哲的梦想。从跟母亲学艺开始,他踏上了时装设计的创业。哥哥管理财务,他做设计,妹妹做公关宣传。
  1978年,他们推出范思哲女装,并很快开了第一家专卖店。范思哲的设计风格非常鲜明,是独特的美感极强的艺术先锋,强调快乐与性感,领口常开到腰部以下,他拮取了古典贵族风格的豪华、奢丽,又能充分考虑穿着舒适及恰当的显示体型。范思哲善于采用高贵豪华的面料,借助斜裁方式,在生硬的几何线条与柔和的身体曲线间巧妙过渡,范思哲的套装、裙子、大衣等都以线条为标志,性感地表达女性的身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描写妓女的影片《望乡》让一些人勃然大怒
1978年,中国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和争议,始于一部日本影片,叫《望乡》,也有人译为《山打根8番妓院》。
  这是一部揭露50年前日本少女被卖到南洋当娼妓的辛酸史。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