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的水银慢慢上升最终喷泻而出。一旦怒火中烧,心脏也会像卡通片里的那支爆炸的温度计一样。
当我们受人招惹或被人伤害时,气、恨和怒之火便熊熊燃烧起来,这妨碍了我们的理智,影响了我们的判断。依据少林之道,仅仅是希望怒气消失、压制怒气或“等候”怒气平息则不会使怒气和憎恨自行消退。挫败、被误解、自我价值被否定,这些都会引发怒气。面对这种种情况,我们的反应是保护自己,奋起反击。但是,通常来说,反击只是意味着火上浇油,而无所作为又会有种自己受了欺负或太窝囊的感觉。问题是你怎么处理?而答案是像和尚那样思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己所欲,施于人(1)
网开三面
商朝汤王(King Tang)是中国古代商部落的首领,是商朝的开国帝王(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一日出行,至一平原,四面环山,见猎人张起四面的罗网来捕捉禽兽,并且口中念念有词地祈祷:“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四面来者,皆入吾网。”听此言,汤王不悦,心想:“这不是想将鸟兽一网打尽吗?”
于是汤王命人将猎人带到面前,对其说:“即刻去网三面,仅留一面足矣。”又教导猎人如下祈祷:“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意思是想要往左的就往左,想要往右的就往右,要往上的就往上,要往下的就往下;随意而去,投奔自由。如果业障所致,无可遁逃,就进入我的网吧!这也是自投罗网,无可奈何)。”
汤王命令猎人“网开三面”的消息很快沿河传开,四方诸侯称赞商汤的贤德。他们说:“汤德至矣,普及禽兽,至人必多之。”于是便纷纷自愿来归顺,前后总共有40国之多。据说从那时起,汤王便被奉为真正的仁慈之君。
尽管仁慈是最难学的,但它却是通向自我意识、喜悦与幸福之路上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日复一日地处理自己的事,比如改变一些我们在生活中存在的致使我们不快和受约束的行为。这些已经使我们忙得不可开交,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顾及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所以,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还要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这样看待问题未免太狭隘,这无异于“只见手指,不见手”。
总体而言,我们要先助己再扶人。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自己的生活乱七八糟,怎么能够帮助那些生活得一团糟的人呢?但是一旦安顿好了自己的生活,我们最起码要做到帮助他人,因为助人便可继续助己。之前我曾举过这个例子,不过这里还要再度引用一次。假设地球只是一个一居室的小公寓,里面挤满了人,你可能会寻到一处安睡的角落,但是如果其他一些人无处可睡,他们肯定会蜂拥而入,硬挤进你的领地。我们共同住在一个星球上,经历着相同的情感体验:失落、关爱、生气、悔恨、痛苦的童年、前途未卜、生命的意义、成功的定义,凡此种种。无论你是否接受佛教所称的世人皆为一体这种说法,至少你得承认万物皆相互影响。如果世界上有10%的人超级富有,这些人住在石头城堡里,而剩下的90%的人贫困潦倒,饥寒交迫,当他们一窝蜂似的到你这来寻找食物吃,你不能因此而朝他们大动肝火。
助人即是助己。善待他人意味着你了解他们的经历。对于他们的痛苦你能够感同身受。你自己曾经孤独过、挨饿过、悲伤过,这些让你恐惧。当你摆脱了这些困境,你会有帮助他们的愿望,因为你懂得我们大家是紧密相连的。
维持关系绝非易事
当然,和尚没有伴侣,所以也就没有人际关系或婚姻方面的少林哲理。不过有些少林和尚是有过婚姻的,只是后来放弃尘缘,皈依佛门,潜心修炼而已。但是假如一个少林和尚真的与某个人结为连理,你完全可以相信,他同样会专一、充满爱心、严于律己,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维持关系绝非易事。人与人千差万别,人各有所需,思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当两个人建立起一个家庭,就算彼此对于对方来说再怎么“完美”,仍旧避免不了分歧,彼此要做出许多让步。加之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我们自己是这样,我们的伴侣也是如此,所以一旦问题出现,保持沟通顺畅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一旦问题发生,解决方法有二。方法之一,也是大部分人的选择——找顾问咨询。找顾问的原因是,夫妻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双方通常都会觉得难以启齿。诸如“你不再和我过性生活了”或者是“你总不在我身边”这类棘手的问题通常是与深层问题相连的。第三方的介入通常会较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尤其是当你与配偶同处一个屋檐下时)。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己所欲,施于人(2)
方法之二,也是我和妻子使用的方法,即双方坐下来,把事情说明白。告诉对方你觉得你们俩的关系有点不对劲,你想设法改善这种情形。他(她)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所以基本上会完全清楚你指的是什么。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一件事影响到你,那么你的另一半同样会受影响——除非他(她)对此完全置之不理。就算是这样,也千万要记住不要心灰意冷或者生气。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第六章已经讲过,生气不会起任何作用,你唯一需要做的是就事论事。
如果你的爱人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就会因为你提的事而感到不痛快,这时候,你一定要挺住,不要生气或沮丧,要有策略地解释自己的想法。之后,你们俩最好列出一系列你们认为可以改善关系的建议,这会很有帮助。这不是说要你们俩立刻就这么做,我倒是建议你们各自列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重新定个时间,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互换建议单,重要的一点是,你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对方的建议,然后大发雷霆,这就是佛教哲学的同情观,而不是仅仅针对对方的观点,这样对你所持的观点会有帮助。重新将精力投入到寻找问题的根源上,时刻提醒自己:你们俩是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个人。尽管你会认为对方单子上写的简直是胡言乱语,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爱人的关系中确实出现了一种情况,这种情况让他(她)不安,所以才会列到上面去。这样一来,你就完全可以逐条看完使对方焦虑不安的事,并且表示对方提出来的确实都是值得思考的,从而选择出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条先来解决。
第六章:希望就是一种行动(1)
希望使无中生有,行动使然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博士写过若干本关于希望的书。这位心理学家曾经被囚禁于希特勒的集中营。婚后不久,他和妻子以及家人在维也纳被捕,被关押在波希米亚(Bohemia)的一个集中营。后来,他被迫与心爱的妻子和孩子分离,一个人被转移到奥斯威辛(Auschwitz),而家人则被带到另一个集中营。就在那些恐怖的日子里,他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都是与他在同一所集中营里的人。这些人与他一样,饱受磨难,生活环境恶劣,身体健康状况极差,面临死亡而胆战心惊,同时也深深思念着自己的家人。弗兰克尔博士想知道:被囚禁在集中营里的人遭受着同样的折磨,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为什么有些人得以存活下来,而另一些人却无法逃脱死亡的厄运呢?
从波希米亚集中营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弗兰克尔一直都将《人类对意义的追求》(Man's Search for Meaning)这本书带在身上。这本书就缝在大衣的衬子里,那是他毕生的工作。获释后,靠着记忆,弗兰克尔重新编写了这本书。在去往奥斯威辛的路上,纳粹分子曾经逼他把这本书扔掉。这本书记载了集中营里的生活,手稿所用的纸张在集中营里是禁用的。在集中营时,弗兰克尔染上了风寒,但他没有向病魔屈服,靠的就是一种希望: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这本书得以公诸世人,使大家了解希望的力量有多么强大。1945年4月,弗兰克尔所在的集中营得到解放,他重返维也纳寻找亲人,结果却是亲人都已经不在了。绝望至极,他仍旧顽强地与命运斗争。在《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一书出版后,弗兰克尔依然向人们讲述为什么囚禁在集中营里的人们有的满怀希望,有的幸免遇难,而有的却屈从了命运。
在该书中,弗兰克尔详尽地讨论了人们得以幸存下来的原因:他们不断地提醒自己,活下去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希望活下去。而此处的希望即出自爱或是对爱的回忆。
到1997年弗兰克尔谢世之时,全世界有近900万人读过他的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人们了解了爱与希望是如何能使人活下去的。弗兰克尔使人们懂得,痛苦、死亡和苦难皆是人生中的自然动力,在此中,希望则起着平衡的作用。
少林和尚不畏惧死亡,他们心存希望。他们每日致力于为世人消除痛苦。他们修行、念经,以求入得佛境,或者是修炼成佛。对于我们来说,夜以继日地修炼念经以求未知,似乎有些荒谬,但是这实质上是希望的表现。少林和尚希望所有世人都生活美好,但是世上有许多事情是人无法控制的。因此,他们不会说:“我有信心解除世间所有的苦难。”实际上,他们只是竭尽所能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并希望愿望有一天会实现。
希望而非期望
西方文化对希望过于强调,所以当事与愿违时,人们通常失望难过。其实这不是希望,而是期望。
有趣的是,《美国遗产词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中用“期望”(expect)一词来指代“希望”(hope),但是实际生活中,二者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许多佛教学者警告人们:不能将期望当做生活的拐杖,那样太危险。王明(Wang Ming)是6世纪时中国的一位大师,曾经写下一首名为“平心静气”(Calming the Mind)的发人深省的诗。该诗有一部分讲的是,过于注重后果,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并且这些又会阻碍人们冥想。在诗中,他建议弟子“关世孔,闭六感”(close down the orifices and shut down the six senses)以鉴当下形式,而非期冀感受他物。
传授王明及其他一些佛教学者的晟隐(Sheng鄄yen)大师则写道:“强求与贪婪皆因期望与失望而生。”他写了如下这段话:
从前,当我还是一个小和尚的时候,我和一群穷孩子住在靠近上海的一个地方。当时的我们穷得吃不上饭。有一天,来了个老和尚,他把多余的饭菜留给了我们。其中有一盘豆腐。豆腐对大家来说可是稀有之物,所以有个孩子就留下一片豆腐,想留着日后细细品尝。每天,他都咬一小口,居然得以留存了三天。后来,我们的一位老师发现了。老师打了他一耳光,然后把那豆腐扔掉了。老师告诉他:像你这么想的话,早晚得成个饿死鬼!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希望就是一种行动(2)
这个故事的寓意当然要比做块豆腐的意义大得多。事实上,那个孩子希望不要再挨饿,所以就想,如果自己不是一下子把豆腐都吃光,那么留着它就可以体味饱的感觉。于是这种想法便萦绕在心头。他不再出去觅食,或者是赚钱买吃的。他只是期望只要自己有豆腐可吃,别的事情与他无关。
当我们满心期望某件事时,我们就注定了会失望和失败。生活中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说我们期望过生日时父母会送辆车,但是如果家里恰巧破了产,买不起车了,那会怎样?我们会失望。满心以为他(她)会打电话给我们,结果没有,我们就会心烦意乱。
许多西方人有理由认为,只要自己是好人、善良、乐于助人,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那么幸运就会来临。即便没有什么好事降临在头上,至少也不会倒霉。或者至少我们希望霉运不会降临。但是,不论你有何种宗教信仰,宇宙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总是会失望。即便我们再努力或者再怎么“希望”自己不要失望,失望终究会发生。我们无法控制所有的事。这也就是说期望是没有用的。
满怀希望与一味追求结果毫不相干。我们努力赚钱,想要将来什么时候买辆车,还希望有那么一天自己会有足够的钱花。可能就在我们16岁生日时父母给我们买了辆车做礼物,我们就会喜出望外。因为这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即便是他们没有给我们买车,那也无所谓,反正我们是要自己买车的。我们不会受结果的束缚,而且结局怎样都不会使我们止步不前或是飘飘然。我们仍旧会每天勤奋工作,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少林和尚就是这样。梦想成真的希望鞭策着我们不倦地努力工作,所以即使不能遂愿,我们也不会失望。我们可能希望某个人会做某件事或者会出现某种局面,但是假如事情并没有朝我们期盼的方向发展,因为我们没有刻意地为这希望的结果做出建设性的行动,那么,除了感觉那人或那件事令我们沮丧以外,还会怎么失望呢?
听说有人生病了,你会脱口而出:“希望他(她)早日康复。”随后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这样说出的话不过是空话而已,根本没有希望而言。你没有付诸行动:没有从心底为他(她)祈祷;也没有送去一张问候卡。对你自己而言,这样说出的话毫无意义。不过,你可能确实希望那人有一天会好起来。当然,即便是没有好转,对你也无妨,毕竟你根本就不在乎。
希望是一种有中心、有方向、有目标的行动,不论是实际行动还是心理活动。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我们会希望受灾的人们能够安然无恙。有了这种愿望,通常你就会去教堂为他们祷告、捐钱,或者以其他形式来为这一愿望的实现出一份力。
我的母亲——少林勇士
我的母亲卡罗尔就是希望的完美化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她一辈子都是勤勤恳恳地工作。不论事情怎么不如愿,母亲总是乐观对待,往好的方面去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她展现出的始终都是少林勇士的风范。
母亲和外祖母的关系很僵。在外祖母怀孕时,她就想把肚子里的胎儿打掉。由于天主教严禁堕胎,所以作为意大利的天主教徒,外祖母为了除掉胎儿,在一天晚上开车的时候故意撞到树上。结果母亲生下来便有骨折,有一只手只有四个手指,还有许多地方都是畸形。母亲的大部分童年都是在圣·吉尔斯()天主教医院度过的。医院给她做了许多手术以校正她身体上的畸形。
快到9岁时,母亲又做了一次手术。在此之前,她因患小儿麻痹症而畸形的腿做过一次手术,但手术很失败,引发了坏疽。母亲进了手术室,医生给她打了麻药,等她再度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没有了双腿。震惊、恐惧、迷惑,她却没人可问,当然也无腿可以使她站立。医院未经她同意,就擅自锯掉了她的小腿。多年以后,她说:“或许这样对我更好,我也说不清。”
第六章:希望就是一种行动(3)
接下来便是数年的疗养。我的祖父约翰·德玛斯科(John Demasco),人称“废品旧货商约翰”,是收购废金属的。他靠收购废金属赚的钱,为母亲付医疗费。鉴于外祖母对母亲的嗤之以鼻,为母亲付点药费对祖父来说不算难事。当然,对于母亲来说,生活却是何等艰难,她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身心的挣扎。
母亲是由修女抚养长大的。这些修女叫她的中间名格特鲁德(Gertrude),这名字不太好听。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里,母亲几乎对自己和让自己残疾的上帝失去了信心。有一次,她对我说:“我没了双腿,可是我也没想着要离开床。”后来有个长相很凶的修女来到她面前,对她说:“格蒂,你知道吗?你可以只管待在床上,为自己难过。但是,你也是可以脱离床,起来行走的。不起来,你就一辈子离不开床!”
母亲站起来了。遭遇了如此多的磨难,她是怎样得以死里逃生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心中的希望起了多大的作用呢?她又是怎样学会用两条木腿走路,而且走得与常人一样好的呢?本来医生断言,母亲再也开不了车,不能生孩子。他们对她讲,说她生的孩子一定会是畸形儿;但是母亲还是要了孩子:姐妹们和我都是四肢健全的。那么母亲又是怎么证明医生的话是错的呢?
不信教的人会说,那个修女的一席话是母亲生命中的转折点;母亲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阻碍,纯粹是因为她有着顽强的意志。母亲意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待在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