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闲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评论 阿贝尔:B面鲁迅(1)
鲁迅是人,自然有一个人体的立面。这个立面也涉及到灵魂。赵瑜新著《小闲事》摊开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两地书》,为我们呈现出鲁迅的B面。一个人的B面不是他 A面之外的唯一剩余,也未必是他A面的对立面。鲁迅自然还有C面甚至D面,但那或许不是我们所能探寻的,它们或许已随了他的消亡而消亡,成了一团无法想象的黑暗。我从《小闲事》里读出的,不再是那个挥之不去的木刻版的“横眉冷对”的鲁迅,而是一个真实的食人间烟火的鲁迅。这个真实里包含了常人难免的小气、孩子气、猜疑、随地小便、自以为是等“不良”德行。
“被神化的鲁迅其实同时也被遮蔽。”是被神化的鲁迅遮蔽了真实的鲁迅。我们几代人对于鲁迅的印象都仅限于他的那个木版画的形象。这不是时代的偏爱,也不是时代的疯狂,而是时代的愚弄。
说是小闲事,也只是相对于“匕首、投枪”一类。恋爱之事一点不小,一点也不闲。何况涉及的人不是闲人,而是被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的鲁迅。小闲事,可以看成是著者对“伟大”的一个归还,也可以看成是著者赋予烟云人事的一份优雅。
《小闲事》是一本读书心得,也是一本性情之作。著者不是像所谓教授、学者那样,拿鲁迅当选题来做的。写这本书,很可能是著者在阅读中的灵感发现,就像在一次旅行中临时决定买下一栋木楼。这是一种理解,一种偏爱,也是一种发现和欣赏。甚至是融入。正如著者在《自序:宴之敖或者许霞》中所说:“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鲁迅,并不是真的鲁迅,不过是别人演绎的鲁迅,或者鲁迅的文学作品。然而,有一个真正的生活的、可爱的,甚至是幽默而幼稚的鲁迅一直躲藏在他的书信集里,他的《两地书》里。”
过去看见的不是真的鲁迅,而今在《两地书》里看见了真的鲁迅,难免有些激动,有些跃跃欲试,想大显身手一回。
还真是大显身手对了。《小闲事》很成功。至于怎样一个成功,又不能一一道出。一本书就像一个人,有它自己的命运,但前提是这本书必须是一本独立的、健全的书。这个独立、健全不只指书的样式,更是指书的美学和精神趣味。《小闲事》做到了。它还原了鲁迅这个神化人物,这个文学和精神的符号,为读者呈现出了鲁迅本人。
鲁迅本人是一个存在,1936年之前是一个存在,今天依旧是一个存在,但过去我们异化了这个存在,背离了这个存在。异化和背离,其实就是让他再死一次。从这个意义讲,《小闲事》所做的又是复活。
“住处大风,把玻璃打碎了一块。但不久,又被迫搬到另外一个三楼上,楼上没有厕所,二楼有一个,大约,但被一户人家私有了,也不便去使用。公共厕所在遥远的地方,需要旅游很久,才能抵达。于是,每每在半夜的时候,跑到楼下,找一棵树,草草倾泻,了事。”
《小闲事》用1926年秋天鲁迅写给许广平这段“情书”开篇,可以看成是这本书的一个意味的定调。
鲁迅就是这样,不只是在深夜写一些为“正人君子”们深恶痛疾的文字。还有更胜一筹的。尿在瓷罐里,白天倒尿盆不方便,“看夜半无人时,即从窗口泼下去。这虽然近于无赖,但学校的设备如此不完全,我也只得如此。” 著者还“考证”到,在向窗外倒尿盆之前,鲁迅已经开始在校园的任一处随时小便了。
评论 阿贝尔:B面鲁迅(2)
鲁迅从窗户上往下倒尿盆、在厦门大学校园里随地小便,这是事实,也可以看成是象征。它说明了鲁迅是一个人。
是一个人(一个健全的人),当然要吃、要喝、要恋爱。要恋爱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理解:要心理和精神的抚慰,要性生活,要一个家。《小闲事》没有对鲁迅与朱安关系做深层次的探究,他们是否有过性生活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鲁迅没有像胡适之接受江冬秀一样接受朱安。鲁迅的恋爱自然也不同于徐志摩或沈从文的恋爱,自然打上了鲁迅的烙印。理性,慢热,甚至有几分迂腐。这与当时鲁迅的身份、许广平的身份有关,也与鲁迅的性情有关。但鲁迅的恋爱是一种有根的恋爱,是一种救赎。《小闲事》尽展了这一点。其间的小情趣、小情调也不乏智慧和时代特征。鲁迅称“广平兄”并释之是一例,称“害马(HM)”是一例;许广平叫先生“嫩弟弟”又是一例。很多很多。
当然,恋爱的主流还是严肃的真性情,且自始自终关系到“苦闷和绝望”,以及在“苦闷和绝望”中“加糖 ”。《小闲事》里一直有一股暗流,在两个主角之间奔涌;开始是涓涓细流,渐渐汇成了地下河。也是冬天的火苗,既照亮也取暖。这火苗是靠了语言漫延的。油,还是两个人的思想和身体。
“先生,可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分,令人不觉得苦辛的苦辛?而且有了糖分是否即绝对的不苦?先生,你能否不像章锡琛先生在《妇女杂志》中答话的那样模糊,而给我一个真切的明白的指引?”
这是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在写给鲁迅的第一封信里的问询。到1926年11月15日,热恋中的先生已经糊涂,写信问许广平借光了。
“为我悲哀的大约只有两个,我的母亲和一个朋友(这里指许广平)。所以我常迟疑于此后所走的路:(一)、积几文钱,将来什么都不做,苦苦过活;(二)、再不顾自己,为人们做一点事,将来饿肚也不妨,也一任别人唾骂;(三)、再做一些事(被利用当然有时仍不免),倘同人排斥,为生存起见,我便不问什么都敢做,但不愿失了我的朋友。第二条我已行过两年多了,终于觉得太傻。前一条当先托庇于资本家,须熬。末一条则太险,也无把握(于生活)。所以实在难于下一决心,我也就想写信和我的朋友商议,给我一条光。”
《小闲事》是一本恋爱的书,但又不是一本单纯写恋爱的书。书中的恋爱都隐蔽在巨大的黑山一般的时代背景中,像一道暗流,或者像石缝里萌芽的种子。有时候简直就是青苔,附着在政治、*、革命、写作这些石头上,无法像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和杜拉斯笔下的《情人》那样,让爱情成为生命的主体。其间体现出的幽默、趣味、孩子气、宽容、性情都是人性的光束。
著者在《后记: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谈恋爱》中说,《小闲事》“以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的《两地书》为蓝本,打碎了,重新拼贴鲁迅的形象”。我倒是觉得未必是“打碎”,而是探寻、探究——探寻作为一个人的鲁迅的情感脉络。也不是拼贴——拼贴太简单了,是雕刻或者呈现,把虚假的凿掉,呈现出真实的部分。
不久便会获得证明的是,《小闲事》对于读书界是一个贡献,为人们阅读鲁迅、了解鲁迅、还原鲁迅提供了便捷。它很快会改变我们对鲁迅固有的一些印象。它会告诉你,恋爱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个人才是真实的。
“这部刻摹‘恋爱中的鲁迅’的书稿其实没有写什么高深的见解和新奇的史料考证。”著者在《后记》中说。这当然是谦辞。这本书对于鲁迅研究也必将会有它的贡献。它爆料之全面、确实、富有细节都是我这个“迅丝”闻所未闻的。至少之前是零碎的、分散的,而今在这里得到了归纳和解析。除了鲁许之恋这个主题外,就是在鲁迅与同事、同仁关系的探究方面,也是颇有贡献的,有的举证甚至可以让长期的存疑尘埃落定。鲁迅和孙伏园,和李秉中,和顾颉刚,特别是鲁迅和高长虹,每一举证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因为这些举证本身也是历史。
《小闲事》还是一本有温度的书。这温度不是来自书中的恋爱者,而是来自著者。著者可能是太爱恋爱中的先生了,书中的文字总是暖暖的,像是私下开了很多的窗户,让阳光照了进来。
读《小闲事》,我会自然想到卡夫卡和菲利斯,想到他们两人的恋爱。采取的也是通信的方式,只是跨越的时间更长,结局相反——可以说是悲惨。他们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两对人,两位女性的长相也颇为近似——都算不上是美丽、*的佳人。不过,透过世俗的表面,对人性和自我做一个深层次的探究,卡夫卡要在鲁迅之上。鲁迅选择了过程,而卡夫卡只要了结局。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目录
自序:宴之敖,或者许霞 / 1
之一 分享隐秘和艰难 / 1
之二 蹩脚的心理医生 / 3
之三 马前车后的暗恋 / 7
之四 你这一匹害群之马 / 11
之五 西瓜皮 / 14
之六 五月八日的信 / 17
之七 寂寞燃烧 / 20
之八 鲁迅枕下那柄短刀 / 24
之九 苦闷的象征 / 28
之十 一杯安慰 / 32
之十一 爱情定则的讨论 / 36
之十二 道歉信 / 40
之十三 嫩弟弟 / 44
之十四 半个鲁迅在淘气 / 49
之十五 水来,我在水中等你 / 54
之十六 我多年不浮水了 / 58
之十七 九十六级台阶 / 62
之十八 住室比赛 / 66
之十九 目不邪视 / 70
之二十 有福的人 / 75
之二十一 展览会 / 79
之二十二 酒后的告密者鲁迅先生 / 84
之二十三 顾颉刚,《两地书》中鲁迅憎骂的人 / 89
之二十四 鲁迅的无赖 / 97
之二十五 做文章呢,还是教书?(一封天花乱坠的信) / 102
之二十六 小闲事 / 106
之二十七 发牢骚的鲁迅先生 / 110
之二十八 毛绒小半臂和鲁迅图章 / 114
之二十九 给我一条光 / 118
之三十 太阳、月亮和夜 / 122
之三十一 批评信 / 130
之三十二 编编讲义,烧烧开水 / 135
之三十三 不准半夜到邮箱里投信 / 140
之三十四 做名人很累 / 145
之三十五 鲁迅的助教 / 149
之三十六 二太太的谣言 / 154
之三十七 我可以爱 / 163
之三十八 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167
之三十九 书店老板 / 172
之四十 怀孕时的许广平 / 177
之四十一 李秉中的婚姻 / 182
之四十二 唔唔唔 / 190
之四十三 《莽原》杂志编辑部主任韦素园 / 195
之四十四 小狗屁 / 201
之四十五 海婴的病与小偷 / 206
后记 / 209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分享隐秘和艰难
人世间,能与你分享幸福的不是爱人,能分享艰难的,一定是。
住处大风,把玻璃打碎了一块。但不久,又被迫搬到另外一个三楼上,楼上没有厕所,二楼有一个,大约,但被一户人家私有了,也不便去使用。公共厕所在遥远的地方,需要旅游很久,才能抵达。于是,每每在半夜的时候,跑到楼下,找一棵树,草草倾泻,了事。后来,终于找了一个替代的办法,用一个瓷的罐子,半夜里尿急了,便滋进去,可以想象,那是一个需要技巧的事情,罐子的口小,若是准确度欠了,准会尿在地上。还好,这事情没有其他的人看到,只写在信里,告诉许广平一个人。
这是1926年的秋天,鲁迅先生在《两地书》里写的情节,每一次看到这里,我都会被他逗乐。
然而,可乐的事情,才刚刚开始。听我往下说。
班里的学生女生只有五个,大约也有漂亮的,但先生每每不看她们,即使是问询一些人生啊苦闷啊的问题,每每低着头应对。这也是在信里发了誓的。许广平回信时说,如此幼稚的信,幸好没有别人看到。两个人均料想不到,事情过了将八十年,被我看到,我看得哈哈大笑。
感情从来和年代没有任何关系的。除了关心彼此的身体,也要把生活的四周告知对方,先生说起身边事情时,总是不露声色的幽默,譬如厦门大学的展览会。大约是为了活跃学校死气沉沉的气氛吧,学校突然决定搞一个文物展览,听说鲁迅的柜子里放了几只古老的拓片,便硬是拉他出来陈列,没有办法,鲁迅只好去了。到了现场才发现,并没有人帮忙。孙伏园给先生搬来一张桌子,先生便将两张拓片展开,压在桌子上,另外的几张呢,先生用手展开了一下,结果,惹得众人观望。那组织者便要求,先生站到桌子上去,好举得高一些,让更多的人看到。再后来呢,因为摆放的其他东西需要桌子,连同先生的那一张桌子也被没收了,鲁迅只好一个人站在那里以手展开那一张拓片。如此陈列一个著名的作家,实在是好笑得很。
果然,许广平在信里笑话鲁迅,做这种傻事情,让风吹着,如同雕塑,滑天下之大稽也。可是鲁迅在接下来的信里说,我只是说了一半,滑稽的事情多着呢,比起我的尴尬地站立,更让人笑话的是,展览会上展览的很多东西都是假的。
寂寞总让人没有主意,在一封信里。鲁迅赞美许广平成熟了,而他在那样一个荒芜的岛屿上,盛开的全是寂寞。于是,除了到邮局等许广平的信,便是在宿舍里发明吃的东西。但他实在不大行,便也将失败的体验告知对方。
能分享尴尬的人,一定是亲密的。果然,两个人从北京开始种下的芽苗,在厦门时已经生长得茁壮了。忙碌中,许广平给鲁迅织了一件毛背心,鲁迅穿在身上写信,说暖暖的,冬天的棉衣可省了。
《两地书》,这是一本关于爱恋的书,里面没有任何矫情的文字,但它的确充满了爱。因为,这本书里,到处都是关于内心隐秘和艰难的分享。人世间,能与你分享幸福的不是爱人,能分享艰难的,一定是。我喜欢那条1926年秋天的背心,它把一个叫鲁迅的男人拴住。
爱情,不过是一件毛背心的温暖。
。 想看书来
二 蹩脚的心理医生
鲁迅的药方是: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
一个小学生谨慎的问询,烟雾弥漫的理想啊,灰尘覆盖的前程啊,黑夜吞食的寂寞和无助啊,坎坷的道路啊,暗淡的人生啊。真让人苦闷,这苦闷比爱人还来得亲密,先生,可有什么法子能在苦药中加点糖分?
这是许广平的第一封信,写于1925年3月11日。当时,许广平和许羡苏交情颇好,而许羡苏呢,经常出入鲁迅所住的西三条胡同。偶尔会给许广平带来一些秘密的消息。惹得许广平极为嫉妒,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她写了这样一封信,信里面的措词极为柔软,撒娇还伴随着捂着嘴笑的羞涩,明智者若鲁迅先生,一看便知,这是一个暗地里喜欢自己的人。
心理医生于鲁迅,倒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之前没有做过,之后,也很少做。但还是硬着头皮做了起来。安慰别人,最好的办法是丑化自己,自己越是窘迫,越显得对方所遇的困难巨大,对方的不安是正常的反应。这样,以铺衬的方式,鲁迅开始了幽默的话语自虐。
他的大意是,人生的长路,最大的两个困难,一是歧途,一是穷途。若是到岔路口,遇到让人迷茫的歧途,他是不会学习墨子兄,大声哭着回家的。他的做法独特:“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倘遇见老实人,也许夺他食物充饥,但是不问路,因为我料定他并不知道的。若是遇见老虎,我就爬上树去,等它饿得走去了再下来,倘它竟不走,我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死尸也决不给它吃。但倘若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也不妨也咬它一口。”
这真不是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最终的结局,还是没有法子。
在此之前,他的学生,《京报副刊》的编辑孙伏园,曾经就“关于爱情的定则”一题求助于他参加讨论。他的答复也是如此,不过是爬上一棵树,看看老虎走不走的态度。每一次看到他给许广平的第一封复信,我都由衷地为先生“不装导师”的精神感动。要知道,1925年,《呐喊》一纸风行,他已经是万人的偶像,不独有他的学生,在郁达夫的笔下,就连北京大学的部分知名的教授,也都是他的崇拜者。这个时候,他清醒得很。
他的清醒,还包括当时有部分人对他的批评。他对现实的不满坦露于文字,让很多人惊慌,认为他毒性颇大,过于放大黑暗。这一点,在1924年致李秉中的信里表达得非常充分。李秉中是何许人?是一个年轻的学生,大约受了鲁迅文字的影响,便和许广平一样,写信向鲁迅先生问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