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袁绍和袁术,下面,再让我们来看看阿飞中的*(俗称畜生)董卓的少年时代。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01—13:少年阿飞之董卓(1)
好色?有一点,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又有谁谁不好色呢?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啊,在中国,风气和思维还算开放的年代,喜欢女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键是看看成什么大事没有,这个大事其实就是看你是否掌握了话语权和主流舆论工具,若没有的话,那么,所有的屎盆子都会扣在你的头上,曹操喜欢女人,他的儿子曹丕也喜欢女人,甚至让二手货甄氏当了皇后,这要是在以后的岁月都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但是人家社会成分是寒族,豪强,没有太多的道德枷锁,所以就干出来了,还博得一个*的名声,但是到了董卓这里呢?喜欢女人就变成了下流、无耻、*、好色了,全是因为自己的恶名所致,坏人就是全坏,不许*——这都是命啊。

  残忍?不错,但是乱世,就是杀人不犯法的年代,曹操不是也有过屠城的“壮举”吗?但是不妨碍对他来一个客观评价,在总体评价上被定性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董卓“何德何能”可以捞上这个星级啊,但是都捞不上也就算了,乱世当中谁不残忍?刘璋啊,结果怎么样?还不是把地盘都献给了同宗刘备,所以说,文人嘴上的“仁义”只是功成名就的人锦上添花,标榜自己的东西,决不是走向成功的阳光大道,“仁者无敌”在战争岁月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导,是文人的种马意淫小说中的产物,战争是残酷的,要死人的,谁的武力强,谁的权谋诡诈,谁就是胜利者,至于“民心”?也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的。

  是了,“仁义”是有的,只不过那都是被人利用来沽名钓誉的东西,这种先进事迹在以后各位读者会接触到更多的。

  而当我们剥去好色、残暴以后呢,就会发现董卓其实也算是一个英雄级别的人物了,并且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家伙,尤其是在他刚刚走上仕途在政治舞台大展拳脚的时候。

  和刘备这样的纨绔子弟一样,许多后来成大事的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共同嗜好:结交豪侠。由于董卓出生在陇西临洮,属于边地,所以结交的豪侠也大都是少数民族,基本上以羌胡为主。

  “刚猛有谋”是史书对董卓的评价,并不是小说中展现的那样是一介武夫,首先,在他的公关能力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对待这些骑在马背上的大老粗,董卓搞定他们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所以表现的很大气,经常拿自己的私财出来款待他们大吃大喝(当然了,是公款还是私款,是否报销了,鬼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由于请的次数太多,场面又太大,所以经常面临经济困窘的局面,以至于动不动就把自己家田地里埋头干活的耕牛杀掉,继续满不在乎的宴请他们,这些豪侠看在眼里,心里自然舒坦,难免要回请一下,报答一下,结果呢,就是“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

  看看,不光交到了死党,而且还把本钱给收了回来,甚至小赚了一笔,所以谁说董卓是脑满肠肥的白痴?我跟他急!人家也是很会算计的,至少在年轻的时候,就把那些豪帅们(少数民族的小头头)玩弄于股掌之上。

  另外,董卓不仅有谋,而且武艺也是超高,也许吕布要比他强一些,但是强多少就不好说了,也许就是一招两招之间的差距吧,至少董卓本人不差,比刘备和公孙瓒们强出许多来,不仅臂力惊人,还精通射箭技巧,骑在马上左右开弓还可以保持相当高的精确度,类似于现在一名优秀的特种兵摘掉瞄准镜以后还可以枪枪命中靶心,辕门射戟?放在他状态最佳的时候也是十拿九稳啊。

  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拥有让羌人畏惧的硬件本领,在软件上又很会来事,关系处得很好,所以自然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了,这也为董卓日后的骄横埋下了伏笔——没有办法,乱世之下,少数民族多有不服之人,除了董卓也没有谁可以震得住了。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说什么三岁看到老了,不是那么准的,至少,在少年时代的董卓身上我们看不到后来的暴君、变态狂的身影——甚至在一开始入主洛阳的时候,也没有那么逊。

  所以,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奋发向上的董卓。 。。

01—14:少年阿飞之董卓(2)
“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由此可以看出,董卓的家世还算是不错的,底子干净,不是作奸犯科也不是什么商贾,估计长的也是英姿勃发那一类型的,远非影视作品中最后被糟蹋成的样子(也不排除中后期沉湎酒色,身子发福了),而东汉政府启用他的目的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利用他*那些叛乱的羌族,据《英雄记》所载,董卓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和栽培,也是“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算的上是屡立功勋的人物。

  而且,董卓也是很会笼络下层士兵的民心,在一次跟随张奂击破汉阳叛乱羌匪之后,拜郎中,赐绢九千匹,董卓倒也不是爱惜钱财的人物,直接分赐给手下将士,并且说“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功劳算在了自己这样的将官头上,但是之所以有功劳还是靠着你们这些将士拼命换来的,所以,为了褒奖你们,还是把这些身外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由此可见,董卓还是一个很有心思的人物,肚子里也是有点墨水的,结果就是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了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的地位,比我们的刘皇叔还有那位在衙门里面拿权贵玩行为艺术来增加自己博客点击率的曹爷强了不知多少去,一将功成万骨枯,看来还是在边疆立军功升官来的快啊。

  之后的董卓虽然在征讨黄巾的时候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但是一旦回到边地立刻展现了自己的英雄风采,当皇甫嵩等名将连遭败绩的时候,董卓的战绩是最为出色的,不管是武力征服还是手腕,耍阴谋诡计,总之是屡试不爽,很快的,董卓自己也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人物,不仅少数民族见了头疼,就是中央政府也有些担心了,怕他羽翼丰满,尾大不掉,于是试图征召他为少府,潜台词就是变相的解除他的兵权。

  但是,董卓不是傻子,自己离开这里的话,就成为无根之树,就是一个摆设了,虽然不至于丢了性命,但是再也无法风光,享受无边权力带来的*了,于是就借口说自己是这里的主心骨(事实上也是如此),一旦离开,军民都不愿意,以至调令刚刚传开,立刻出现了“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的场面,所以我即使是非常想进京为陛下效忠,但是不能忤逆下属的意思啊,还是算了吧。

  董卓这种言论,也算是公然的反叛中央了,不管借口是多么的华丽,都让政府有了一丝忧虑,但是又不能惹毛了他,毕竟当时四处的匪患天灾,已经是够乱套的了,所以只好来个怀柔政策,拜董卓为并州牧,归皇甫嵩调遣。

  按理说这已经是政府的最大让步,够给你董卓的面子了,不过也正是在政府的妥协退让之中,董卓的野心也进一步膨胀了,声称什么“天恩误加”(万岁,您太看得起我了,其实我没有什么本事享受这份荣耀啊),“乞将之北州,效力边陲”(就让我这个大老粗窝在边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终老一生吧),接着也不管中央了,径直驻兵河东,“以观时变”——摆明了是不给中央面子,自己玩自己的一套了。

  结果,没有过多久,这个“时变”就发生了,何进的一时冲动给了这个蛰居西北的野心家旷世少有的机会跑到中原当混世魔王。

  这个导火索点燃了董卓体内隐藏很深的恶之花的迸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恶的一面,就看客观环境的优劣因素了。

  这个世上没有圣人。

01—15:教育体制的失败(1)
以上六位只是摘选出的大佬代表,还有吕布啊,公孙瓒啊,陶谦啊一些人,或是少年时代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地方,或者是和以上列举六位有着共同特性,因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而且,我个人觉得这六位显得很全面(无耻的赞自己一个),这里面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正面典型,道德典范,也有畜生王八蛋和亦正亦邪的,有家境贫寒的,有富得流油的。

  总之,这六位很有代表性。

  这些少年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体现了大汉教育体制的失败。

  自汉代,尤其是汉武帝以来,教育就开始大批量的为国家输送人才,至少,人家并没有堕落到教育产业化的地步,还都是国家培养人才——千万不要说现在学生太多了,国家负担不起,这是屁话,放眼世界,中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占有率如此之低,实属罕见,更令人敬佩的是中国的军费还有农业方面的所占比重都是低的可怜,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国家是持家有道啊。

  大汉朝还没有堕落到这个份上。

  发达的教育体制也为汉代形成豪门和士大夫这些社会特权阶层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没有八股文对于明清学人的影响那么深,可是已是初具规模。

  大族名流多为儒学门下,走的也是察举,征辟这样通经致仕的路子。

  具体的流程,或者说是生产线是这样一个形式:学习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事业,学习的方式,要么是跟着大牌民间学者,要么是游学京师,师从于太学博士这样的公立学府机构。

  这是做学问,还要做人,怎么做人呢?就是先做足好人好事,什么忠孝仁义啊,总之要在家族和乡里得到良好的口碑,得到了良好的口碑之后呢?就可以被州郡牧守,甚至是京师里的公卿大族们察举征辟,从而真正的走上政坛,其中一些人也会很幸运的“终至通显”,打赢复赛阶段。

  也就是说,大汉朝的教育体制在理论上是设定很美好的,属于双轨制,既注重学习成绩,也看重道德品质,而且还不死脑筋,不像现在,卡分数卡的死死的——而且还不是拿母语卡人,放眼世界,如此不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也是实属罕见了。

  但是,这也只是一个美好的理论,与现实处处矛盾,尤其是丧失了一条死标准之后,大人物的推荐和点评在许多场合下都是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曹操,看看他的少年行径,完全不是一个上进学生的表率,但是,因为家世和资产比值不容小觑,所以,他可以得到当时许多名流比如乔玄啊,许子将等人的好评,尤其是许子将,不想评论,可是曹*磨硬泡,硬是弄来一张比钱还好使的硬通货(曹操不缺钱)。

  千万不要高看乔玄、许子将,甚至是许靖和司马徽这帮人,靠嘴吃饭而已,他们的名气和资历家世还有被评点中有那么一个两个中标的牛逼人物,这三点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心循环:家世背景优越,让他们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优劣,也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反过来,再出现几个像曹操这样争气的学生仔,又可以更加说明他们的睿智,于是,更有资格忽悠人。

  事实上曹操们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和时机把握,根本就不是因为他们的点评而信心大增。

  其实,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这帮人就像到处发放免检商标以及XX文明单位牌子的部门领导,只要关系到了,炮上了,就不会撕破脸让某人恶评如潮,毕竟,三鹿事件以及豆腐渣工程在那个年代还是不多的,被曝光的概率也很小,除非你混成了董卓那样。

  可是,依旧对名嘴没有什么损失,别忘记,笔杆子握在他们这个阶层手中,大不了不写不就完了?所以,我们只看到了伟人被人点评,没有看到恶人被表扬,真的就是那么准吗?看一个牛一个?

  当然不是,这种表扬信从来都批量生产的奖状,就空出一个名字而已,属于应用文模板。

  时间一长,渴望从政,扬名立万的人就不把第一条,也就是学习成绩当作一回事了,除非是显摆自己,沽名钓誉的时候。

  当然了,爱学习的也不是没有,可是,只有一心想学的学者才会选择这条路,他们即便是从政了,也当不了大佬,因为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等你们爬上来了,抬头一看,又被人甩开一大截。

  所以,看上去很美的大汉教育体制,一开始的建设理论上就有了问题,这个问题过了几千年也没有解决,官本位思想和官员素质要求的灵活掌握决定的,一个中国人最会玩弄的灵活尺度。

  可是,虽然理论上有着先天缺陷,大汉朝的政体还是有惊无险的运作了将近四百年,王莽妄图颠覆,不过只是短暂的成功了而已,国人根本就不接受他的游戏规则。

  这还不足以导致东汉末年的大乱世,西汉末年的动荡和东汉末年的动荡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坍塌,信仰的覆没,坚守理念的人往往死无葬身之地,六位大佬,包括诸葛亮、法正这样的能干的政治家之所以可以横行较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们重视实际,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不恪守所谓的信条,只要可以成功就行。

  换句话说,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原因并不是来自于现行教育体制中所学到的东西。

  而这,就是教育体制失败的第二大表现:既得利益者和特权阶层自己就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了。 。。

01—16:教育体制的失败(2)
在中国历代的教育体制下(尤其是今天)都会培养出这样三类学生:好好学习的、浑浑噩噩的混子、调皮捣蛋的差等生。

  按理来说,政府应该是重点扶持、提拔那些好好学习的学生进入未来的机构当中,因为这些学的有点死性,欠通融的书呆子们够忠心,够正派,而且,还便于管理和统治,毕竟,课本里重点传授了这样一条真理:忠孝仁义,父母和政府的行为永远正确,永远是为你们好,如果父母的逻辑和政府的逻辑发生冲突,那么就以政府为大,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所以,你不许有非分之想,不光不能有,还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权当是修炼了。

  如果从小就不停的灌输这些理论的话,那么三好生们一定会成为最忠诚的卫道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那样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荣誉,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遭这个罪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任何改选,只是在自己窝里转的当权者们逐渐的丧失了那种朝气,于是就自己破坏了这个游戏规则,说一套作一套,而对于东汉政府来说,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多皇帝都是短命鬼,老爸英年早逝,又不可能“民选”出王莽式的人物改变皇权基因,于是,只好让自己的没有成年的孩子坐在宝座上。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现象,只不过东汉政府多的比较诡异,甚至还有几例襁褓中的婴儿坐在龙椅上的现象。

  于是,太后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母子,毕竟这层干系还是比较靠得住的。

  不过,他们毕竟是女人,武则天这样的成才几率不是很高,哪有那么多的女强人啊。

  所以,她们必须要有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

  首选就是自己的娘家人,你看哪家两口子打仗,最后都是老婆哭唧唧的喊着要回娘家,可见娘家人在她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这就是外戚势力在东汉中晚期空前膨胀的关键因素,其他朝代都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而且,随着皇权专制的发展延伸,连外戚都不是特别相信了,这些年轻的皇太后们甭管自己的能力怎么样,都爱上了大权独揽(尤其是那个老佛爷,吕后和武则天还有点政治才干,这厮只会窝里斗)。

  可是,外戚再亲切,也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腻在宫里不出来吧?他们必定还要出去*,出去罗织自己的党羽。

  所以,皇太后们还要在宫里面找一些依靠。

  这就是宦官。

  虽然比较同情他们这个团体,毕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不过,还是要说这是一个心理变态的社会群体,像郑和那样的只是特殊例子,一旦让他们参与到政权建设中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一个外戚,一个宦官,都是整体文化、道德素质不高,有都对权力有着变态的占有欲,一场厮杀是在所难免的。

  皇太后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只能沦为看客,因为只有一个人在战斗,对面的却是两大集团,人多势众。

  不要忘记,还有长大的皇帝,小孩子的时候生活尚且不能自理,当然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但是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还要被人约束,还拿不回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不甘心了,于是,多方交错的战斗和理不清的关系让东汉政局成了一团浆糊,在这场战斗中,皇帝无疑是最可怜最被孤立的一个单元,因为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