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被人一顿群殴,又恰恰不幸的是,综合评比一下,陶谦同志属于不良品种,所以,在刘备和曹操还有袁术、吕布的一顿关爱之下,率先摔下舞台,临死前把接力棒很不甘心的递给了刘备。
虽说刘备可以抢占二号位是因为自己的决绝和果敢,但是不得不承认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自然引起别人的妒恨,尤其是曹操和吕布,在曹操看来,如果不是因为吕布在后面拽我的裤腿,怎么会被你领先,而吕布也是有点不平衡:如果不是我拉住曹操的话,别说得到徐州,就连你的小命都会搭进去!
所以,笑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又赶上袁术捣乱,吕布无家可归,最后导致偶们的大汉皇叔郁闷的落荒而逃,连续几次把老婆家室抛到了敌人的怀抱,这算是仁义化身的最大污点之一吧。
刘备忍辱偷生之后,吕布暂时窃取了徐州的管辖权,但是以他的资质除了单挑以外没有一样可以比得上曹操的,所以,最后的结果也就是不言而喻了。被连根拔起的刘备更是无力阻拦,眼睁睁的看着曹操大军志满意得的进入了徐州城——这个他曾经短暂拥有的富饶土地离自己愈来愈遥远了。
不管刘备是否关心,是否想再回到这片土地上来,他都应该明白,徐州争夺战已经结束了,自己固然是输得一败涂地,成了曹操的“座上宾”,那简直就是阶下囚的意思,不过也应该感到万幸了——那就是他还活着,当他回首望去,就会发现,身后已经倒下了陶谦、张邈、吕布还有高顺、陈宫一干人等的尸首袁术也是奄奄一息了。
一大批顽主的倒下让幸存的人松了口气:我还活着,获得最后胜利的概率进一步提高,但是以刘备为首的勉强活命的顽主们也该有点为自己的前程担忧了,自己的实力并没有增长,打仗可不是小时候的扯皮打架,今天脸红脖子粗的,摔破点皮,明天就又好了,这是要玩命的啊,那么下一个送命的会是我吗?
小顽主有小顽主的担忧,而通过兼并徐州实力空前增长的曹操也有着自己的烦恼,那就是自己的实力空前上涨,不可避免的提前面对袁绍这个儿时的玩伴,如今的宿敌了,他不是吕布之流,自己有把握赢吗?
大汉王朝的子民们都感觉到了一丝凉意,双雄的对决好戏即将上演了,决定命运的一战,大汉天子是继续被曹操挟持着苟延残喘等待寿终正寝的那一天还是被早就有篡位之心而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的袁绍撵下台,早死早投生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1—01:曹操的人才政策(1)
曹操知道,和袁绍相比,自己的优势不是很多,天子这张牌固然是个优势,但是一旦撕破脸的话,这张牌的优势也就是基本不存在了,所以,必须在这个时刻来临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优势在哪里?就是自己的人才政策了,这点把握住了才可以笼络人心,尽量的占据上风,促使袁绍的那点军事和经济优势荡然无存。
和所有的军阀一样,曹操都有一只引以为豪的嫡系子弟兵——曹氏和夏侯氏。如果没有这帮人的话,曹操都不知道在战场上死了多少回了,但是这帮人有一个缺陷,就是都属于蓝领阶层,没有高级知识分子和政治明星,随着自身势力的发展,自然是不符合需求的,如果只靠子弟兵的话,曹操肯定不会取得成功,否则项羽也不会落得个武将自刎的下场,虽然他们够忠心,但是必须要扩大人才的征用领域。
于是,以荀彧为首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白领人才浮出水面,这些人真正的占据了曹操幕僚机构的主要席位:
1——侍中守尚书令荀彧,尚书在国务院中有着重要的政治作用,侍中则是作为天子的近臣发挥着重要的参政议政作用,曹操把这两个职位合二为一交给了荀彧,就是想让他全方位的辅佐曹操,由此也可以看出荀彧在曹操幕僚机构中的重要作用。
而在荀彧的指挥之下,一大批政治委员为曹操尽心尽职的发挥着作用,这批人包括——华歆、卫觊、荀攸、刘先、严象、仲长统、钟繇、耿纪、荀悦,正是他们充当了曹府中的基石。
2——组建参谋团。
前面说了,夏侯渊和夏侯惇这帮人打仗可以,但是属于冲锋陷阵那一种,组织大型战役则是门外汉了,尤其是夏侯渊,典型的有勇无谋,否则也不会成就了老将黄忠的一世英名。荀彧和荀攸还有郭嘉等人既通政论又晓军事,但是具体的作战计划还是需要一个参谋团的存在,要不然荀彧等人的精力也是有限啊,分身乏术。
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前面说的仲长统和刘先、钟繇还有路粹、卫臻,更加重要的是,这些人还有着双重的使命——钟繇还当着汉侍中守司隶校尉;卫臻是汉尚书右仆射,华歆是汉议郎,刘先是汉尚书,仲长统是汉尚书郎,这意味着他们都是兼职人员,一方面帮助曹操打点内务,一方面也把握住了大汉王朝的内政和军事话语权,要不怎么说曹操不着急当皇帝呢,对于这种放浪不羁的人来说,已经有实惠了,就不在乎那个虚名了,说不定还要背上一个大汉逆贼的黑锅——比如那个倒霉的袁术,凄惨的死去不说,还要被当时以及之后的人唾骂和嘲笑。
优化组合好目前手中的牌只能说明曹操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还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个精明的统帅,下面这个有些大胆的人才观才是决定了他和袁绍之间的本质区别。
11—02:曹操的人才政策(2)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曹操把这种人才观大胆的发展到了最高的境界——即使是叛变自己的人,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就接着重用,这一点可是没有几个人做得到的。
比如有一股势力,太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和昌郗手握重兵,曾经跟着吕布厮混,吕布败亡之后,这些人都当了俘虏,曹操呢,没有杀他们,而是“厚纳待”,这个厚待不是简单的给些钱财,是实实在在的领兵统治权力,“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琊、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类似的例子还有对张辽的重用,换作是别人,估计是没有这份胆量了。
当然了,风险也不是没有,比如那个昌郗后来就背叛了曹操,跟着刘备跑路,不过大部分还是没有吃里扒外,尤其是臧霸,在攻占青州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份心思没有白花。
这些是从外面吸纳过来的,那些曾经是自己的部下的背叛自己,又被抓回来的,曹操也不是一概处以极刑,杀鸡给猴看,张邈这样的是极端的例子,毕竟伤害他太深,剩下的,只要是个优秀的人才,曹操都是能留就尽量留,比如陈宫,如果不是他一心赴死的话,说不定还会焕发自己的第二春,无奈太要脸面了,没有给曹操这个机会。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陈宫这样死要面子活受罪,大部分还是会感激涕零曹操的不计前嫌的。
比如有一个叫做毕谌的人,东平人,一开始曹操当兖州老大的时候,他为别驾,后来张邈和陈宫叛变,顺带脚的俘虏了毕谌的家人,曹操对他说:算了,你还是走吧,不要连累了你的家人。
这个举动算是有情有义的了,但是毕谌不干,向天发誓要追随到底(也许是害怕曹操在试探他吧),曹操很高兴,但是毕谌后来还是跑路了,什么时候二人再相见的呢?吕布败亡以后把他俘虏过来了,由此可见,毕谌还是参与了叛乱,一直跟在陈宫和吕布的周围。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毕谌死定了,但是出人意料,曹操说:凡是孝顺的人,没有不对君主忠诚的,毕谌有自己的苦衷,我是不会怪罪他的。
不光没有怪罪,还拜他为鲁相,接着重用。
和毕谌类似的还有魏种,这个家伙级别比毕谌要高很多,毕谌不过是一个区区别驾,魏种呢?贵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而且一开始,正是曹操举他为孝廉,算是一个老资格的人物了。
按理来说,这种有资历有能力的人,曹操是肯定会十分相信他,而兖州暴动之后,曹操也是很有信心的说:魏种,是肯定不会抛弃我的!
很遗憾,这位魏种很不给他面子,这话没有放出多久,也跑路了,害得曹操输球输人,当中破口大骂,恨不得将他五马分尸,但是也就是骂一骂,气消了以后,对待又被抓了回来的魏种仁至义尽,说什么“唯其才也”,接着把魏种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之前的恩恩怨怨一笔带过。
所以说,虽然这种政策有点危险系数,但是利大于弊,曹操的名声更加响亮了,手下的人才也是越聚越多,不过也不是说曹操什么人才都用,不听话的,和他架空汉献帝原则发生悖逆的,空有其名,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一概冷落之,甚至惹毛了就杀掉他以儆效尤。
比如那位孔融,就是这类人才的代表。
11—03:曹操的人才政策(3)
孔融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名角了,首先看身份,孔子的二十世孙,单就这个名号就够上别人喝一壶的了,而他本人,也确实是有一些小聪明,而且是小时候就显出自己的杰出才华,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他演绎出来的,而长大以后呢,相关天赋继续得到良好的发展,诗词歌赋小有名气,还在北海作相,颇有成就,人送外号——孔北海。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杰,落得个被曹操满门抄斩的悲凉下场,对他是悲剧,对于曹操来说,何尝不是背上了骂名?
但是孔融出现这样的悲剧并非偶然性,而是三番五次的触犯了曹操的人才政策而导致的。
第一,站错政治立场了。
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传承的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忠君立场,谁和皇帝作对就是和他作对,所以,忤逆了董卓,被迫流放到外地做个小官,而一开始,他还是对曹操很欣赏的,对于曹操扶持汉献帝,他还一个劲的歌功颂德: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诗编的听顺口,说明他很支持曹操,但是不要忘记,表扬曹操的立场还是出发于曹操对汉献帝的扶持,一旦和皇权发生矛盾,孔融自然会站在皇帝的立场上,一如往前忤逆董卓那样和曹操过不去,而曹操呢?向来在这个问题上不留手,该处理就处理,决不手软,即使是重臣荀彧也没有难逃厄运,对于其他人就是更加不客气了,在他的规定中,凡是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和天子接触,讨论政治的话一律格杀勿论,比如有一个议郎叫赵彦的人,经常和皇帝聊天,聊些国家大事,结果呢?“曹操恶而杀之”,所以说,不可能改变立场的孔融迟早有一天会倒霉的。
第二,华而不实。
孔融有才华不假,但是,不是批评他,这厮喝酒作诗还是一把好手,道德文章也是做的朗朗上口——当然了,人家不是伪君子,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不过生逢乱世,注定了要少一些风花雪月,多一些干练本事的,很不幸,孔融生错了时候,和他的老祖宗一样,政事方面不说一窍不通,也是很不擅长了,比如出任北海相吧,获得好评不假,但是仔细看看,兴建个学校啊,推举个人才啊之类的,文化事业搞得不错,不过也就是这些了,打仗和处理政务完全是个门外汉,好几次被黄巾余党围困的弹尽粮绝,就是最好的说明,后来呢,又被袁绍的儿子袁谭包围在了青州,弄得一家人全都当了俘虏,自己侥幸逃脱(这一点很像刘备啊,怪不得二人关系不错)。如此的难堪大用,曹操自然不会把他放在眼里,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
既然没有太多的利用之处,那么杀掉他也就没有太多的遗憾和顾虑了——孔子的后人?不好意思,曹操最不在乎的就是这些虚头把脑的东西。
第三,卖弄聪明。
曹操也是一个文化人,而且说实话,人家写的诗很有味道,比孔融的深邃多了,这样一个人当然也会为自己的才学沾沾自喜了,但是孔融呢?一定要在曹操的面前显摆一下自己,尤其是在反感曹操大权独揽以后更加放肆,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收敛了,比如曹操远征乌桓,他说什么“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曹操颁布禁酒令以后,他又大放厥词,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完全是不管曹操的政策对错与否,纯属看人下菜碟,专门和曹操做对。
最为恶劣的一次就是,曹丕娶了袁熙的老婆甄氏作为自己的老婆,孔融知道以后,给曹操上书,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有点实惠,也是好学吧,就问孔融:先生,我也算是饱读诗书礼,怎么从来没有听过这么一件事情啊,出处是哪里?
孔融呢?居然当众讽刺曹操:哦,你说这件事啊,出处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只是现在经常有这类事件出现,所以我就觉得古代也会有这样的例子吧?
曹操也许这件事上反应有点慢,但是不是傻子,当然会听出话中有话来,你说能不恶心吗?
所以,当时有很多人都看出孔融有危险了,劝他收敛一些,但是孔融不听,肆无忌惮,“青年才俊”祢衡间接死于曹操之手,他就给曹操上书,表扬祢衡的忠勇刚直,简直是太放肆了。
那么孔融一家后来遭遇灭顶之灾也就不足为奇了,曹操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孔融不是做道德文章吗?那我就在这上动手,孔融曾经发表过有关孝道的文章,认为不足守,这些只是形式而已:“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离经叛道,和祢衡在一起发表对政府的不敬言论,种种罪状罗织在一起,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全家被杀,和他命运类似的还有之前就被处死的文化名流边让。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杀谁用谁,有着明确的原则,并非一时冲动和嫉贤妒能,虽然也是带来了让自己背上骂名,士大夫阶层和自己离心的恶劣后果,但是总体上,还是聚敛不少人才,为自己的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了,同时也挖空了大汉的人才储备。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啊,在一些具体的案例上,曹操还是犯了错误,从而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突出的表现在张邈和刘备身上,而这些完全是在和袁绍对决之前必须要解决掉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11—04:张绣的无间大戏(1)
张绣是武威人,前面已经说过了,是骠骑将军张济族子,也算一方豪杰,并非单纯的靠着张济这棵大树爬上去的,董卓死后,他一点点的随着军功的累积而升迁到了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而张济死了以后,凭借之前积累的威信以及和张济的关系,他顺理成章的接管了这支部队,占领了宛,并且找了刘表这个同盟——事实上证明这个盟友找的很是合适,比袁术之流够意思多了,至少后来遭难的时候真的派了援军前来支援。
不过,张绣在北方还是有点独木难支,那里还是袁绍和曹操争抢的地方,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这里而已。
这一切随着曹操在政治上的得势而提前到来了,张绣对这一切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所要考虑的就是究竟向谁投降,是袁绍还是曹操?
从基本面来看,还是袁绍占优一些,不过张绣还是向曹操投诚了——不是说他有远见的卓识,而是曹操率领军队打了过来,已经兵临城下了:而这个时候曹操还没有对吕布下手呢,可见是多看好这位西北将军了。
本来,这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曹操可以兵不血刃的占领宛,增加自己的资本,而张绣呢,也免去了吕布式的悲凉结局。
不过中间出了不少岔子,导致张绣再次举起了大旗把曹操撵了出去,同时也让曹操遭遇了丧子、失将之痛,还郁闷的种下婚姻失败的苦果。
张绣为什么叛变?
这要归到曹操的身上,这厮生活比较*,后来曹丕收了袁熙的老婆填充自己的卧室,还给扶到了皇后的位置上,不过那个时候袁氏一族早就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了,不算肆无忌惮,顶多是不合礼法。
但是曹操呢?张绣的势力刚刚归顺不久,你还在人家的地盘上待着,私生活还是检点一些好啊,退一步讲,你可以搞女人,但是那么多女人不搞,你偏偏玩刺激的,挑战道德底线和张绣的武人自尊,张济的妻子,就算是徐娘半老,你老曹也不必这么猴急吧?
在眼皮底下调戏张家的寡妇,饶是张绣英雄气短也要给点面子吧?曹操不,而且张绣也是一个直肠子,不爽的表情全都写在脸上了,曹操呢,也是看在眼里,自然也想把张绣拿下,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
一方面,曹操计划杀掉张绣,一方面按部就班的软着陆消化宛城的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