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俏俗约汉茫嫘陌镏约海谑呛踝约壕腿フ衣忠稳チ耍旅娴恼飧瞿越罴弊渚筒皇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的问题,而是偷梁换柱的变成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2的问题了,董卓呢?还沉浸在前面的套路当中,冷不丁挨了一记下钩拳,你说他能不二吗?

  这一必杀技就是京官外放。 txt小说上传分享

05—02:董卓的政治危机(2)
表面看,把这些士大夫们放到外面当地方大员是一件捞实惠很得人心的事情,既可以拉拢这帮人对自己感恩戴德,也可以安抚地方政局的稳定,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周毖和伍琼为董卓制定的外放名单就会发现里面的猫腻还是很大的,足可以玩死董卓的了。

  下面就是这份名单:

  1。尚书韩馥  ——冀州刺史

  2。侍中刘岱  ——兖州刺史

  3。骑都尉张邈——陈留太守

  4。孔伷      ——豫州刺史

  5。张咨      ——南阳太守

  6。尚书郎许靖——巴郡太守

  看完这份名单,下面让我们小小的穿越一下时空,对照一下不久之后浮出水面的讨董诸侯名单吧:

  1.冀州刺史 ——韩馥

  2。渤海太守  ——袁绍

  3。兖州刺史  ——刘岱

  4。陈留太守  ——张邈

  5。山阳太守  ——袁遗

  6。东郡太守  ——桥瑁

  7。济北相    ——鲍信

  8。行奋武将军——曹操

  9。豫州刺史  ——孔伷

  10。颍川太守 ——李渂

  11。广陵太守 ——张超

  12。青州刺史 ——焦和

  13。后将军   ——袁术

  14。荆州刺史 ——王睿

  15。南阳太守 ——张咨

  16。长沙太守 ——孙坚

  17。西河太守 ——崔均

  18。河内太守 ——王匡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除了因故没有外出做官的许靖之外,余下这些被董卓外放出去的人物最后,沿着不同的路径,全都成了讨董联盟的主力部队,可见他们并没有领董卓的人情,强龙难压地头蛇啊,董卓的热脸贴了冷屁股。

  其次,这帮人不仅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还尽心竭力的扶植反董势力,袁绍、袁术以及曹操等人不是从正当途径离京的,袁绍跑到了韩馥那里,袁术投奔南阳太守张咨,而曹操呢?则是去了自己的死党张邈那里,至于广陵太守张超,则是张邈的弟弟,这样看了,有一半的讨董诸侯是在周毖和伍琼的策划下成型的,你说说这给董卓添了多大的麻烦吧!

  此外,外部的困扰也是不少,黄巾军的余部白波军在河东地区蠢蠢欲动,一旦让他们得势的话,将直接切断董卓与西北大本营的联系,行动将会更加不变,何况自己的老家还有一个和自己不和,忠君爱国的皇甫嵩大将军,人家手里面可是实实惠惠的握着40000军队啊!一旦政局有变,那么董卓的家底部队将会付之东流。

  终于,在里应外合、旧仇心狠之下,董卓的政治危机爆发了:初平元年的新年刚过,关中大族的讨董联盟就成立了。

  从西北草头王进京策划废帝成功到成为一代国贼,董卓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这全拜周毖、伍琼的不懈努力所赐啊,没有办法,董卓虽然有点水平,但是毕竟还是一介武夫,肠子比较直,不像这帮读书人,说话办事都是九曲十八弯,他董卓忽悠人都是采取直来直去的方式,让这帮精于算计的知识分子吃了一个大亏——习惯拐弯抹角了,冷不丁来个简单的套路愣是没有看懂。

  周毖伍琼呢?按照文人的套路,把董卓活活绕死了,大家不是一个套路的,难怪翻脸是迟早的事情啊。

  不管怎么样,董卓的努力彻底化为泡影了,解决掉关中诸侯是当前的头等任务——当然了,这并不妨碍他除掉京城中的两位金牌卧底:周毖和伍琼。就算不再增加损失,也要出上一口恶气吧?

  那么这一仗能不能打赢呢?政治危机能否化解呢?不仅要看董卓的努力程度,也要看对手有多大的本事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05—03:董卓的政治危机(3)
要说到对手,第一个要指出的就是袁绍了。

  有关袁绍的家族背景和发迹历程,有关他的心理优势和心理障碍,有关他在何进奋斗过程中的作用,前面都已经说了。

  袁绍的身份地位是从娘胎里面带来的,为了改变这种尴尬,他要拼命努力,这也暴露了他命中注定的弱点,就是遇到大事难免会有点犹豫、自卑,处理起来谨慎非常,不是很洒脱,第一次失误就是在召集外面的实权派进京诛杀宦官事件上,本来可以内部处理的事情最后弄得何进死于非命,不好收场了。

  如果这件事还不能全部摊到他的身上(何进的优柔寡断以及与宦官藕断丝连的关系迫使袁绍下这种狠手),那么第二次失误就要让袁绍负上大部分责任了——当然了,董卓对这种大礼是来者不拒的。

  第二次失误是什么呢?自然就是面对董卓玩的那一套小把戏,袁绍同学低下的反应了,虽然说最后董卓的赌博获得了成功,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就没有人看出其中的猫腻,不奋起反抗,比如鲍信,就是头脑比较清醒中的一员。

  看着这些小伎俩,他轻蔑的一笑:小样,你以为京师里面人都死光了吗?于是,就劝说袁绍趁着董卓立足未稳的时候把他迅速解决掉,以免有什么后患,这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董卓的野心和假大空做派。

  袁绍是什么态度呢?“畏卓,不敢发”,表现的像是一个兔子,结果就是白白丧失了机会,让董卓羽翼丰满起来——毕竟,袁绍即便是无法完全承担何进的职责,不过在少壮派和清流中,他绝对算得上是一号人物,既然他都是这个表现,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两次失误和软弱不代表袁绍血液里面真的就没有刚强的一面,面对初来乍到就敢玩废帝这个大不敬的把戏的董卓,他终于怒了,做出了一件连他自己都预料不到的举动: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拔出佩刀与之对峙。

  但是他也知道,现在闹事有点于事无补了,由于自己的失误,董卓已经在京师获得了对自己的优势地位,羽翼已经丰满,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离开京城,另起炉灶,用暗自扶植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和董卓掰一次手腕,看看究竟谁是强者。

  于是,在自己的努力,以及众多对董卓不满而后知后觉的清流们的联合下,再加上那两位无间卧底(已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鼎力配合,就有了这一次的关中讨董联盟的成立,自己也理所当然的成了武林盟主。

  俗话说得好啊,一个好汉三个帮,光有自己是成不了大事的,能否干掉董卓还要看自己的战友怎么样,孙坚、曹操的表现都是不错,尤其是小时候在一起摸爬滚打的曹阿瞒,忙前跑后,出了不少的力气,比起那个倒霉的死鬼弟弟袁术强了不知道有多少啊,谁说打仗亲兄弟来着?狗屁!

  这就为董卓带来了不小的政治危机,当然了,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虚惊一场,袁绍这位老大的领袖气质和临时拼凑的阵容决定了这是一次虎头蛇尾的商业演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05—04:联盟的不堪一击(1)
小说的好处之一,就是在于利用它的通俗性和普及渠道让大众广为接受和传唱,三国这段历史的普及和推广,《三国演义》就是功不可没。

  不过也有坏处,就是谬误的扩散也很快,对历史的曲解也很大,而且要修正的话也更加困难,由于老罗同志长期游走底层路线,迫于生计又没有司马迁那样的严谨态度(司马迁本人也是有不少错误的)和充足的考察经费(司马迁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收集史料和素材的同时是可以报销差旅费的),所以仔细翻看三国的话低级错误就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属于硬伤级别的,比如这个就要讲到的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董卓,看小说的话很是热闹,天南海北的十几号人马奔赴到一起进攻董卓。

  实际上这有可能吗?你让孙坚率领他的长沙兵千里迢迢的迂回?时间也不够啊,所以真正的讨董联盟兵力完全是按照自身所处的势力地带按部就班部署的,至于联合出兵的讯号和公文则是有桥瑁发出的。

  这也算是体现了统一领导之下独立自主的原则,也正因此,关中联盟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有着共同的目标不代表会往一处使劲,毕竟打起仗来用的都是自己的人,损失太大就亏了。

  因此,当时真正把国贼董卓当成一棵葱的也就只有2个人了:孙坚和曹操。

  首先来看曹操,作为后来的*人物,虽然说这个时候已经是崭露头角,不过还是比较尴尬的就是说话没有权威性,兵力比较单薄,变卖家产在拉一些私人赞助,靠着夏侯一族的鼎力相助,勉强拉起一只队伍来,战斗力不是很强,人数也不多,还不足万人而已。讨董联盟的时候进驻酸枣,跟着死党张邈的兖州军以及张超的广陵军厮混,大佬袁绍?人家还在河内当总调度呢,后面还跟着一个王匡以及全力做后勤保障的韩馥大人,也不怪董卓最后会胜利,这个盟主也没有样子,武戏文唱的不亦乐乎,手下的小弟怎么可能会使出全力为国家效力呢?

  但是曹操有热心啊,情绪高涨,率领队伍就是一阵猛冲猛打,由于战斗力不强,虽有张邈派出的卫兹帮忙,还是输得一塌糊涂,面对徐荣溃不成军,自己负了伤,马也不行了,要不是曹洪的话命就搭进去了。因为主力损失殆尽,只好和夏侯惇一起跑到杨州去招募人马。

  孙坚呢?情况好一些,因为荆州刺史王睿对自己的态度比较恶劣,索性干掉他,吞并他的部署,一路开拔,到了南阳的时候已经扩充到了几万军队,成为当时独当一面的大员——袁绍、王匡、韩馥组成了西北方面军;曹操、张邈、张超、刘岱在中部的酸枣成立中原野战军,袁术和孙坚是南方联盟选举出的北上头头。

  而且这个孙坚也是颇有指挥才华的,军队的战斗力很高,尤其是在逆境中迎头而上的精神尤其可嘉,他先是在与董卓的数万军队遭遇(因为其他几路没有动静,董卓又何孙坚有过共事的经历,知道他的本事,所以优先对付他了),靠着祖茂的金蝉脱壳捡回一条命来,马上就收拾败军在阳人和华雄的主力部队展开激战,将骁勇善战的西北兵团打得溃不成军,都督华雄也死于非命(罗老夫子不够意思啊,华雄分明是被孙坚干掉的,偏偏安在关羽的头上)。

  阳人战役是整个讨董联盟战争记录上唯一的光彩了,本来按照孙坚的状态再进一步取得成就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人攻破的,袁术的小算盘打乱了孙坚的全部计划。冢中枯骨,袁术真不是白得这个称号的——当然了,仔细分析一下,也有情有可原之处,事情不能全部怪到他的头上去,孙坚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05—05:联盟的不堪一击(2)
袁术戎马半生王八蛋的事情干了不少,国事上犯了最大的忌讳——另立中央,家事上和兄长袁绍也是多有嫌隙——袁绍,吾家奴也,对待老百姓也是不咋地,肥硕的汝南被他弄得连年财政赤字,做人也是稀里糊涂的,尤其是在孙坚父子这个方面,一方面礼遇有加,一方面又不肯重用,怕他发展起来,结果摇摆之中生出不少龌龊来。

  所以如果综合评级的话,袁术是不及格的。

  但是这不代表袁术所有的事情都是错误的,至少在处理孙坚的后勤保障方面,表面看是丧失了大义和政治立场,显得很是小家子气,有点无聊无耻无理取闹,从根子上看,孙坚也不是全有理。

  其实一开始大家的配合还是不错的,作为南方面军的领导,分工明确,一个主管军事,一个主管后勤,相当于野战军司令和政治委员之间的关系吧,反正孙坚的长沙兵长于攻坚,还是放在前面打仗不会浪费人才。

  但是为什么董卓稍微挑拨一下,袁术就进了圈套,按照董卓的指示不给孙坚发送军需了呢?

  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是不假,手下的幕僚就这样劝诫袁术不要太真心实意的和孙坚合作:“坚若得洛,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

  这也就是把孙坚看的比董卓还要有威胁了,放纵孙坚拿下董卓(权且算是可以搞定吧),那么相当于又培养出一个敌人出来,这笔买卖赔定了,还是让他们两败俱伤的好一些。于是袁术同意了。

  这固然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是孙坚也确实让自己的盟友有一种如履薄冰,没有安全感的感觉,他的勇猛不仅仅是表现在对敌人的凶残上,即使是对待自己的同一战壕的战友也是毫不手软。

  荆州刺史王睿死于非命就是拜孙坚所赐,原因呢?大概只有孙坚自己知道了也许是因为王睿看不起他这种纯粹的武人吧。

  至于过程,还真是孙坚对不起王睿了,先是大兵开拔到城下,王瑞问道:老兄,你要干什么?(心里很是紧张)。

  “不要害怕啊,”孙坚摆出一副慈善的面孔:“我的士兵久经战阵十分辛苦,得到的赏赐还填不了财政赤字,恳请刺史大人可怜可怜我们吧!”

  王睿听了这句话心里的石头不仅落了地,很是慷慨的说道:我是刺史,老兄有难,我们怎么会不闻不问呢?于是就把长沙兵给放了进来。

  进来之后孙坚立刻翻脸,结果呢?毫无防范的王睿只好吞金自杀了事。

  这只是一个开始,南阳太守张咨也是因为和孙坚产生了龌龊而踏着王睿的足迹走上了黄泉路。而且从过程来看,孙坚在盟友身上用的心思一点也不比敌人少,甚至有点无耻了。

  其实一开始大家没有什么过节,也没有什么来往,孙坚的想法也是很简单:要点粮食,怎么说我也是为国家效力啊,但是张咨问了一下下属,这粮食到底给还是不给,幕僚的意思就是他孙坚不缺这东西,再说了,凭什么跟我们要啊,周围有那么多人,咱们不当这个典型和老好人吧。

  张咨一想,也是,尤其是对孙坚这种人不要太仁慈,荆州刺史王睿就是前车之鉴啊,我惹不起还躲不起你吗?于是就同意了。

  于是悲剧发生了。流氓就是这个样子,你不惹他不代表他会不上门找你,只要有利可图,道义是可以扔在一边的,孙坚不是慈善家,他信奉乱世的生存法则就是当一个流氓,所以绝对不会放过这个除掉未来的潜在的对手的机会。

  怎么办呢?还是玩策略(这个孙坚一点也不像是一个武夫啊,尤其是在对待自己的盟友上),装病,对外声称自己忽然得了急病,还煞有介事的请来跳大神的为自己祈祷,跟真的一样,接着就是派遣亲信跑到张咨那里说自己确实是不行了,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手下活活饿死,恳请张大人收留他们吧。

  话说的很诚恳,再加上张咨有点心动了,长沙兵的骁勇善战全国闻名,于是就带着一点人马前来收编,顺便参加孙坚同志的追悼会。

  结果呢?孙坚立刻来了精神,从床上爬了起来,拔出佩刀指着二呼呼的张咨一阵痛骂然后振振有词的砍头了事。

  从处理王睿和张咨的事件可以看出袁术对待孙坚留点心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虽说张咨死后真正的受益人还是趁火打劫占据南阳的袁术,但是孙坚的印象分已经被打了一个折扣了。

  袁术的无聊无理取闹以及孙坚的无耻虽然有点不堪入目,但是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纵览当时的关中联盟,这种是非不断的纷争层出不穷,董卓活得还好好呢,这边就已经是你死我活了,内部的分崩离析再加上董卓的小把戏,遂使得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成为了一场闹剧。

05—06:联盟的不堪一击(3)
关中联盟的分裂是有着历史原因的,东汉自从它走向衰败的那一天起就暴露出地方州郡长官实力过于强悍的弊端,这个不是什么好事,古人对此已经深有见识,枝叶长得比主干还要粗壮,吸收了更多的营养,对于这棵树不是什么好事吧?国家也是一样啊!

  而黄巾起义的爆发更加激化了这一点,从时间来看,黄巾起义的主要活动不过是不到一年的光景,剩下的余震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其实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是在开了一个头以后就去当看客了,为了捂住这次声势浩大的反抗,疲惫不堪的中央政府被迫把权力下放,让地方政府自行组织人力、物力与之抗衡,我们敬爱的刘老大就是这么发迹的,这还是没有钱的,有钱有背景的鼓捣出的动静就更大了,这就属于前门把老虎赶走,后门有房进来一群凶恶的狼群,狼群比一只老虎恐怖多了,因为他们更加嗜血如命,尝到了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军权甜头以后,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