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9—18:失策,街亭败北(3)
马谡最后的惨败是因为他有两个重要的不足,或者说有两点要素没有考虑进去。

  首先,对于韩信的“背水一战”要义理解不透,人家的那个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是留有后手的,在他把10000军队摆放在死地之后,也把2000轻骑悄悄运动到了赵军的后方埋伏起来,当那10000大军和赵军相持不下,赵军突然发现自己的大本营已经是改头换面了,所以,心理防线坍塌,在韩信指挥下两面夹击溃不成军。

  但是,马谡却没有这样的准备,而是孤注一掷的把大军放在了山上,王平的那一个团也等于脱离了自己的控制,即便是投入到张郃的后方阵营中又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张郃会为之所动吗?会乱了方寸吗?

  再者,同样是面对死地和绝境,马谡的大军有点被温水煮青蛙的感觉,慢慢的拉死,粮食吃光了,水也不够用了,战斗意志也就慢慢的消退,注意,张郃的策略不是围困之后立即展开攻势,而是等了一段时间,而且,平地交战的视觉差和居高临下的视觉差也不太一样,平地交战,你想象后面有密密麻麻的敌军,而只要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眼不见心不烦就行了,居高临下呢?当敌人漫山遍野的杀上来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你会腿软吗?

  这是马谡第一点估计不足,但是,也不是不能克服,克服的关键所在就是前面提到的一个词汇:战斗意志。

  如何调动起属下的积极性,跟着主将舍生忘死的去战斗下去?这是一员猛将和一个庸才之间的重要区分之处。

  打仗,不是纸上谈兵,手下的士兵不是棋盘上的棋子,你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FM中的球员还要有一个心理素质和与主教练关系的隐形设置,何况是打仗呢?

  调动属下的积极性,要么像张灵甫这样长期掌控一支军队,他的意志已经渗透进了这支部队,所以,可以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血战四昼夜,令善打硬仗的*军队付出了12000人战死的巨大代价——这里面还有一个数据,三年戡乱,解放军战死受伤数量达到了1950000人,而国民党虽然有一个庞大的基数8000000人,但是,其中战死和受伤的不过2000000人而已,在这项指标上双方持平,75%的军队是被俘和失踪,各种奥妙一目了然了吧?变了味的佐料坏了一锅汤。

  除此之外呢?指挥20000人作战,相当于一个兵团司令,眼下,不过是走了一个独立团(王平的1500人而已)而已,于全局实力无损,如果马谡不能做到把自己的战斗意志感染给每一个人的话,那么,他可以让自己管辖的3个军长领略自己的意图,再让他们去忽悠下面的师长,以此类推,最小建制到了班以后都是上下一心,那也是可以的,这一点张灵甫做的也不错,整编74师已经被他打通了任督二脉,几位旅长和团长都被他驯化的嗷嗷叫,打日本人,打共产党都是狠的狠。

  但是,很遗憾,马谡在这两点上都没有做到,这不是久疏战阵的问题,而是从来没有经历过战阵的问题,没有带过兵的马谡只是和诸葛亮坐而论道而已,只不过是提交了不计其数的军事论文(满分)而已,他从来不知道他的士兵在想些什么,从来不想知道自己的士兵在想什么,他也不想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在他的眼中,活生生的部队,只不过是冷冰的数字和任自己摆布的棋子而已。

  战场,只不过是他的考场。

  韩信,优秀的统帅,张灵甫,职业军人,马谡呢?优秀的参谋长,血腥的战场不再是一尘不染的书房,而他,还没有适应过来,转变过来,考卷变了,考官也变了,诸葛亮呵护他,张郃这个考官却是存心刁难他。

  于是,当他看到马谡放弃了险要之地而屯扎于山上的时候,他乐了,王平的1个团不足为惧,自己的主力部队马上跟进,断了蜀军的水道和粮道,等着一个机会,等到缺粮少水阵脚有些紊乱的时候,马上开始纵火,看看火势差不多了,他的大兵徐徐向山上进军。

  看着漫山遍野的敌军和四处乱窜的火苗,蜀军崩溃了,根本就不是文弱书生一样的马谡所能勒令住的,一时间做了鸟兽散,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跑,20000大军就此灰飞烟灭了,我们的马谡呢?也是见势不妙,溜之大吉。

  马谡的主力被击溃之后,王平的1500人也就成不了什么气候,再硬顶下去,还不够给张郃塞牙缝的,于是,只得后撤,比马谡稍好一些的是,马谡已经被打散了,而王平还保证了建制,没有成为一股溃兵。

  街亭,就这样有点戏剧性的被张郃给占据了,马谡,本想成为韩信第二,结果却成就了张郃的一番功绩,自己呢?成了赵括的传人。

  以上就是马谡惨败的大致经过,由于基本属于溃败,所以,过程没有什么值得讲解之处,在下只是对马谡失败的原因做了一下分析,篡改诸葛亮的作战计划不是关键性败笔,屯兵于山上也是还有挽回的余地的,如果此时站在山上的是魏延这样职业军人,可以把自己的血性感染给手下带了多年的将士的话也可以有点作为,或者不至于被击溃,或者像后来的张嶷那样以5000无当飞军血拼徐质率领的数万大军,自己虽然是全军覆没,但是,也可以让张郃吃些苦口,不没了军人的荣耀。

  马谡根本就做不到这些,他有着出色的头脑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少军人铁血和刚劲的一面,而又偏偏要立一个伟业奇功好扬名立万,拿着自己并不具备的军人气质作为获胜的唯一法宝去死磕数一数二的猛将张郃,最后,只好成了军事教科书中的反面典型。

  这一败也让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无法前进一步,张郃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叛降三郡也无法成为一个根据地,随后不久就被曹魏大军平定,此次北伐只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源头就是马谡那突发奇想。

  《失空斩》的第一折《失街亭》就此告一段落,那么第二折《空城计》的实际景象又是如何呢?

39—19:失策,街亭败北(4)
《空城计》,可以说是京剧,甚至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曲目,央视版的电视剧由于武戏实在是拿不出台面,而文戏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了,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大智者之间的缠斗,尤其是后者的抚琴退敌,堪称是巅峰之作。

  只可惜,这一切都是虚构的。

  首先,司马懿很忙,摆平孟达,抚平边境之后,明帝问他蜀汉和东吴,应该先从何处着手?

  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

  因此,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仍旧驻扎宛城。

  诸葛亮也没有被逼到这个绝境上,当他得知马谡不听自己调度,全军覆没,街亭已经被张郃控制后,就知道此次北伐必然会失败,再打下去,粮食够不够是一回事,无谓的损耗则是必然的了,所以,还是主动撤退,总结教训以后再说吧,于是,他就带着主力部队以及西县的百姓向汉中撤退:蜀汉人口匮乏,弄点人回去种地交税也算是有点收获啊——这个时侯倒真的是空城了,但是,真的空,连主角都走了,就剩下一个被搬空的影视基地而已。

  《空城计》倒也不是罗贯中编出了的,这个大纲是出自于一个叫做郭冲的家伙,漏洞百出。

  他把地点设置到了阳平,阳平在汉中地界,而司马懿在宛城,直到曹真死后才真正的调到蜀军前线和诸葛亮作对,玩穿越呢?再者,郭冲忽悠说司马懿带了200000大军,而诸葛亮只有10000人,那么司马懿怎么会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就直接退兵了呢?

  于是,就有人自作聪明的说司马懿是故意把诸葛亮放跑的,生怕蜀汉灭亡了自己还没有把势力做大,难以达到后来控制政局的目的,更不要说篡权了。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骠骑将军,都督荆州豫州,又深得曹睿赏识,还不够吗?干掉了诸葛亮难道不是首功一件吗?何况还有东吴这个战场让自己来练级呢?到时候再玩养兵自重的把戏不可以吗?活捉诸葛亮的机会真是千载难逢啊。

  所以,无论是实际上的人物所在地的部署情况还是司马懿理论上跑偏的概率都不足以支撑空城计在这两位智者之间展开。

  当然了,大名鼎鼎的空城计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历史上有着相关的案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想占有嫂子文夫人,但是文夫人却无动于衷。

  于是他想来一个英雄美女的传奇,显显自己的男子汉大丈夫的一面。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600乘,攻打郑国——这也算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了。

  楚国大军一路过关斩将,直逼郑国兵力空虚的国都。

  危急之下,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

  而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于是,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从这里看出,空城计要么是攻城的不是什么牛逼人士要么是后面有第三支军队威慑攻城部队,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方可成事,纯粹的心理攻势,而且,忽悠的还是司马懿这样的老谋深算的家伙,要想成功,即便是升级版的诸葛亮也是做不到的啊。

  所以,《失空斩》的第2折《空城计》也是虚构的美丽传说,听听京剧,看看电视剧,缅怀一下小说也就可以了,当不得真的。

  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已撤退,作为偏师的赵云和邓芝所部也就无法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好主动撤退,曹真一见想来个趁火打劫,好在赵云让邓芝带着辎重部队先撤,自己率领精锐部队且战且退,抵挡着曹真的攻势,终于最大的程度上减免了损失。

  ——不像《见龙卸甲》啊,活脱脱把人给弄死了,而且是全军覆没。

  曹真(电影里面换成一个娘们)也不恋战。

  看看把敌人给击退了,也就见好就收,诸葛亮弄的声势浩大的第1次北伐就此惨淡收场。

  胜利的话就要犒赏三军,输了的话就要总结经验教训,首先,诸葛亮检讨自己,降职罚薪,以示公平(其实做个样子而已,干的还是丞相的工作,连办公室都没有搬,不过那些比今天的一些官员强,犯了错误,一句交学费就给糖塞过去了,跟放屁一样轻松)。

  惩罚完自己,就要追究真正的战败责任了。

  ——毫无疑问,就是马谡了。

  这也是《失空斩》的第3折,《斩马谡》,和《空城计》的完全虚构不同,《斩马谡》还是有其事实成分的,但是,真的如《演义》中那样令人声泪俱下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9—20:失策,街亭败北(5)
有关马谡的被杀,在《诸葛亮传》和《王平传》中,陈寿是指出马谡乃是事败之后按照军纪法度被诛杀的——“戳谡以谢众”(《诸葛亮传》)、“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王平传》)。

  本来是一件没有什么疑虑的事情,但是,陈寿“画蛇添足”,意犹未尽的在《向朗传》中提出了这样一件事来——“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向朗其实资历很老,襄阳人,决定了他的荆州帮身份(所以和马谡的关系很好),刘备平定江南四郡的时候,让向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后来平定益州之后,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徙房陵,后主践阼,向朗又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诸葛亮南征,向朗留统后事,五年,随诸葛亮进驻汉中。

  但是,因为马谡逃亡这件事,向朗为了讲究哥们义气结果被连累了,一撸到底,过了好几年才出来当个光禄勋,但是政治上还是背着案底的,一直处于不被信任的阶段,直到诸葛亮死了,才给他恢复名誉,迁为左将军,还对他曾经立过的功勋进行了总结和嘉奖,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向朗在马谡这件事上成见很深,他是一个主张依法治国的人,甚至关键的时候更要从严处理,此次北伐乃是第一次大举进攻,举国关注,100000大军啊,准备了好久,进展也是很顺利的,但是,就是因为马谡的自作聪明,功亏一篑了,所以为了给全国民众,全军上下一个交代,他再喜欢马谡,也要杀掉他以示自己的公正。

  但是,马谡不仅在战场上不争气,从战场上撤回来之后又干了一件丢人的事情:畏罪潜逃。

  马谡的逃亡肯定和向朗有关系,按照诸葛亮的气愤程度来说,向朗不仅是知道了他的藏身之处不举报,甚至是主动透露口风说诸葛亮要砍了他要他快跑。

  这就属于泄露军机了,影响很坏。

  所以,诸葛亮不仅要诛杀追捕马谡,还要惩治向朗一番。

  因此,马谡并不是《演义》中那样慷慨激昂的引颈就戮,而是当了逃兵。

  那么,最后是不是被逮捕归案了呢?《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这个写的有点模糊,有以下三种可能——

  A:马谡一直逃亡在外,临死的时候,感觉对不起诸葛亮对自己的厚爱,所以写了这封书信;

  B:马谡跑了一段时间后被抓了回来,关进了大牢,郁闷+羞愧,结果死在狱中,临死的时候写了这封信;

  C:马谡跑了一段时间后被抓了回来,关进大牢,数罪并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处于死刑,临死的时候给诸葛亮写了这封信。

  当然,也可以补上第4种可能:马谡不是被抓回来的,看见诸葛亮很生气,向朗又被自己给连累了,所以,就主动归案自首,然后死去。

  这里面第1种可能比较小一些,马谡的这封信除了对诸葛亮表示忏悔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既是向老大提出要求——您对我像父亲对儿子一样,我也把您当做父亲看待,希望您可以好好照顾我的家人。

  马谡虽然在畏罪潜逃这件事上很无耻,很不男人,但是,还不至于无耻到以一个将死的逃亡者身份向诸葛亮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还想让诸葛亮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不管是哪种可能,反正马谡的死不是很干净利索,肯定是逃亡过一段生涯是可以确定了,相信这才是最让诸葛亮感到郁闷的地方:我怎么就看走眼了呢?

  第1次北伐就此失败,杀了马谡(90%)、张休、李盛,提拔了王平、自行贬官以后,诸葛亮进入了短暂的闭关状态,随即,在同年的冬天就发动了第2次北伐——间隔不过半年的时间也可以看出,第1次北伐虽然失利,但是,蜀军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不过折了马谡的20000大军,收容一下,补充一下兵源,也就差不多了。

  这一次,诸葛亮选择的攻击点是:陈仓。

40—01:小胜,尚不足喜(1)
这年冬天,诸葛亮大军50000从散关出发,进而包围了军事重镇陈仓。

  为什么要这么快进军呢?因为东吴那边有了比较大的动静,鄱阳郡太守周鲂玩起了无间道,欺骗曹休,向曹休诈降,诱他带兵来鄱阳迎接,进行得相当顺利。

  曹休,这位曾经的虎豹骑统帅,自从从汉中战场撤离出来之后(协同曹洪在下辩击败了吴兰等蜀军将领),没有多久就接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