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沉痛之三,是张飞的死亡方式,当一员武将无法安然的退休,颐养天年无疾而终的话,那么他的最好的归宿就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黄忠是第一种死法,关羽虽然是被孙权砍了头,可是,再不济也是无限接近第二种死法啊,还是说的过去的。
张飞却是死于小人暗算。
当初张飞英勇指数是相当高的,仅次于关羽,程昱这样的敌国大员都由衷的赞叹此二人乃是万人敌。
关羽的毛病是看不起士大夫而善待士卒,张飞正好相反,是无限敬仰士大夫而鄙视底层人士,不光鄙视,还喜欢玩*——敬仰士大夫的最好例子就是死乞白赖的要和刘巴一起睡觉,*的最好例证就是执法过严,但是又不杀人,总是拿鞭子抽人,用刘备的话说就是“鞭挞健儿”,打就打吧,张飞还喜欢打完之后把这些人留在身边,“而令在左右”,一点避讳都没有,所以刘备不止一次的警告张飞,你这是取祸之道啊,你要是实在憋不住打人也可以,打完了不要放在身边还不行吗?
张飞对刘备向来是言听计从的,可是,觉得这种小事,这种个人爱好刘备老大就没有必要干涉了吧?而且让张飞不爽的是,这些挨打的小卒子有什么可以担忧的?我不杀他们就不错了,怎么,还想打击报复吗?他敢!
因为不在乎这些小卒子的杀伤力,我们的万人敌终于遭遇了不幸,在大战的前夜,帐下保安张达、范疆刺杀了张飞,拿着他的首级投奔孙权去了。
一代名将如此收场岂不让人郁闷?
虽然说张飞乃是自取灭亡,可是,偏偏在这个紧要关头遇刺岂不是十分的诡异,造化弄人?
噩耗接踵而至,当张飞退出之后,另一位边卫马超也宣布退役了:章武二年,马超病逝,年仅47岁。
虽然说也算是寿终正寝,不像张飞那样死的郁闷,甚至临死的时候还有机会上一份遗嘱,可是也说明他是慢慢被疾病拖垮的,那么在这场战役中根本就没有办法上场发挥作用,所以,只有临时换人了。
未战就先折了两位边后卫,而且,这两位边后卫还是“五虎将”里面的,是两位军区司令,属于顶级选手。
所以,对刘备的备战计划影响是很大的。
他来不及伤痛,就要对自己的本就捉襟见肘的阵容进行进一步调整。
36—11:制霸,四三三↑(5)
首先,刘备把万金油李严拔进了主力阵容,至于另一位替补后卫,则是由刘巴出任,同时,为了不让眼下的阵容成色降低的太厉害,只好把中场大将魏延给调了回来,就象我最喜欢的萨内蒂萨队可以从边后卫打到中场一样,魏延太守完全可以回到边路镇守。
但是,这样一来,中场又产生了巨大的变动,那么,替补中的向宠和傅彤到底把谁给提拔进来呢?刘备选择的是牙门将向宠,相比之下,向宠的技术还是要比傅彤高一些的,当然了,还因为他和向朗的关系,至于傅彤,素质不差,缺的只是表现的机会以及人脉关系而已。
主力阵容重新设置完毕之后,刘备还要补充一下替补阵容,此时尚缺一个后卫和一个中场,后卫,刘备选择的是杨洪,杨洪的素质还是不错的,算得上是一个小号的法正吧,当年法正随同刘备攻打汉中,杨洪就是被诸葛亮举荐代替为蜀郡太守,处理政务,能力相当不错。
但是中场呢?实在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了,思前想后,刘备觉得反正也就是一个替补而已,还是祈祷现在的主力中场不要再有意外吧,于是,就把百战百败,百战不死的陈式拉了出来,它的好处也是可以当一个万金油,可以打一个侧重进攻,防守堪堪的中场,也可以拉到锋线上冲击一下敌人,毕竟,平日里虽然进球率低一些,可是毕竟有点经验,真要情非得已的话说不定有点用处吧?其实刘备心里也没有底,不过只好这么干了。
好了,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刘备的B计划,也就是夷陵之战蜀军的终极版阵容被迫出炉了,再来看一下吧。
主力阵容:
门将——刘禅。
后卫——诸葛亮,赵云,李严(右边卫),魏延(左边卫)。
中场——刘备,黄权,向宠。
锋线——吴班,沙摩柯,冯习。
替补阵容:
门将——空缺。
后卫——刘巴(中卫替补),杨洪(中卫替补)。
中场——傅彤,陈式。
锋线——张南、杜路、刘宁。
通过这个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张飞和马超的缺阵不仅仅是阵容含金量下降那么简单,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危机在于,刘备丧失了一种重要的技战术打法,马超的缺阵还好一些,不是很严重,毕竟他主要负责防守,而魏延可以填补空白,反正大家本来的职能是差不多的,真正的危险是张飞之死,因为李严的助攻能力完全和他的正选不是一个档次,要想让李严像张飞那样配合刘备进攻,给锋线输送炮弹基本上是妄想。
这也意味着刘备只剩中路渗透,然后三位前锋自我组成三叉戟攻击套路前去轰击东吴防线这一个打法,无论是只依靠刘备的组织,还是这种层次的三叉戟的射门精度和力度,都不是保险的,甚至是很危险的。
但是,刘备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所以,夷陵之战最后划出的轨迹是十分的奇异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备深受打法的限制。
在讨论这种打法之前,我们还要侃侃这个问题:夷陵一战,刘备到底投入了多少的兵力。 。 想看书来
36—12:制霸,四三三↑(6)
有关蜀汉夷陵一战投入兵力的考证,并非是简单而又枯燥无聊的数字游戏,因为确定了这个数字的大概范围之后,我们可以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了解一下刘备的国力以及攻击能力的检验;
2:夷陵一战刘备的表现是不及格,还是及格;
3:最后完胜的陆逊究竟胜在哪里;
4:刘备此次东征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以上这些问题将会随着对数字的考证以及战况的发展而在后面逐步得到解释,首先,我们就来看看刘备究竟砸进了多少资本。
这个数字并没有清晰的列于史书当中,而且,即便是距离那场战争最近的年代,也有很多的版本,这些不同的版本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立场,拥刘或者贬刘的立场,所以,我们必须在这里通过对一些蛛丝马迹的分析,力求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数字来。
第一种可以直接pass过,不予考虑的数字版本就是750000。
这个数字是罗贯中同志大言不惭的列举出来的,很多时候我真不知道他是在夸刘备还是在骂刘备,想表示蜀汉国力强盛吗?那么最后在拥有这么多的人的情况下还输的全军覆没又怎么解释?
难道罗贯中表面夸奖刘备,其实是在暗中贬低他,说他是个笨蛋吗?
其实不光是刘备,即便是在三国之间来一场联合大作战,分别集中本国巅峰时代的全部精华的话,总数上也无法达到这个数字的,不过老罗同志也算是进步了,比起赤壁之战曹军的830000,已经是笔下留情了。
所以,这个数字只能存在于游戏或者种马小说中,要不怎么能说“笔能杀人”呢?罗贯中那支笔大笔一挥,不知道多死了多少人啊。
剩下的两个版本,一个是120000左右,一个是80000左右。
120000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刘备拿出了几乎全部的兵力,本土之内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守备兵力了,虽然说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到刘备此次东征是很有决心,倾全国之力的。
但是,倾全国之力不代表家里不留一个士兵,不留一个一粒粮食,最起码也要留出一个守备兵力吧?日子总还是要过的吧?
蜀汉的总兵力在全盛时期也就是200000而已,这个全盛包括了汉中、益州、荆州三大部分,关羽的50000大军一去,刘封和孟达的15000一去,刘备的兵力锐减至130000人左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一下子投入120000人的大军去打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吗?
即便刘备为了备战征兵不少,但是,这么短的时间也就是恢复到150000而已(战斗力还要打一个折扣),拿掉了120000还有多少?要知道,单是汉中的驻守兵力就是达到了30000人。
下面再看80000人这个版本,这个算是有确切记载的,裴注《傅子》有载:
“陆逊大破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
刘备后来确实是被打得所剩无几,所以,由此来判断刘备的总兵力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30000中(也可以理解为150000人)抽出了80000人作战,调动了三分之二左右,也很符合刘备慷慨激昂的决心和喊出去的口号。
但是,遗憾的是,细细调查一番,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最低标准的数字也是有水分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刘备在三条线上分别投入的兵力吧。 。。
36—13:制霸,四三三↑(7)
锋线上是刘备投资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很像莫拉蒂,呵呵),《魏书》载孙权表,说:
“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
吴班、冯习、张南统帅的就是这45000人左右的大军(步兵为主,骑兵为辅),另外,还有沙摩柯的外援雇佣兵,估计在5000人到10000人左右。
中场方面,黄权算是有单独领兵的权力,但是,由于不是战场上的主力,主要是负责在侧翼保护刘备,防止曹魏的侵袭,所以兵力很是“单薄”,不过5000左右而已,刘备的本部人马还是按照最后被杀敌数来判断,从“陆逊围攻刘备于马鞍山,蜀军死者万数”来看,刘备本部兵力当在15000左右,至于向宠,乃是刘备帐下大将,所以,所率人马也包含在刘备之内。
张飞带领的一支10000大军呢?由于是在到达江州被害,而赵云被刘备留在江州,所以,这只人马应该是原地待命,后来赵云出征到达永安,应该就是以这只部队为主干,至于另外几位,都是以防守为主,根本就不会参与到进攻中来,所以,有多少人可以忽略不计了。
那么把眼下比较确实的数字加起来的话也就可以得出刘备东征的进攻兵力究竟有多少了,吴班,冯习40000+加上沙摩柯10000…加上黄权5000+加上刘备15000+加上赵云10000约等于80000人。
看上去80000人这个数字是差不多了,但是要考虑到的是,赵云的10000人是在大局已定之后才出征,而且是防御永安,没有发生战斗,黄权的5000人也不是用于和东吴作战的主力部队。
这样一来,真正投入到东征战场上的兵力不过是65000人而已,而且,还要考虑到一点,沙摩柯的部队,并没有参加到第一阶段中来,夷陵之战是从章武元年7月开始,这年年底,武陵蛮夷在金元攻势下发表声明,“遣使请兵”,最后,在章武二年的2月之后,马良把现款打进帐户,这才在沙摩柯的带领下,真正的“群起响应”,也就是说,这10000人是在开打半年之后才加入。
所以,一番去粗取精之后,参加了章武元年7月的誓师大会的蜀军主力不过是55000到60000而已。
从750000到120000,再到80000,最后,偶算出了最后的55000到60000。
有点寒酸吗?可是,看看刘备的总兵力130000,其实已经不少了。
刘备主席,竭尽全力才砸出了这么些人,才60000人左右,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受制于人员质量和数量,技战术打法进一步被限制,在这里,我们还会发现,刘备军以步兵为主,骑兵和水军少得可怜,加在一起不过万人,这里面骑兵少了一些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骑兵很精贵,袁绍当年也是以步兵为主,但是水军也少得很,并且不是应对东吴就可以看出,刘备根本就不想在水战中决胜负,毕竟水军精锐全砸在荆州战役了,本来就没有优势,现在更不行了,所以,刘备选择了陆战,而路线也随之确定:
巫——秭归一线。
这里,也就是当年陆逊趁势占据的地方。
他知道,刘备在水军尽失的情况下只能从这里打出一条通道来,所以,早就做好了准备。
那么第二个结论是什么呢?
刘备的战略意图很值得怀疑。
说白点,就是刘备这一仗希望得到什么,其实还是很不确定的。
这个一方面要看数字,令一方面也要有具体的战役过程来做佐证。
数字已经分析完了,下面就从具体的战役过程里来看刘备葫芦里面究竟卖的什么药。
第一波出发的大军就是锋线组合:吴班+冯习+张南的40000大军。
目标:巫县—秭归。
36—14:制霸,四三三↑(8)
夷陵之战里面具体可以分为三大阶段,从刘备的角度来看是进攻阶段,相持阶段和溃败阶段,这三个阶段是通过巫县—秭归战役、猇亭战役、涿乡战役和马鞍山战役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整场比赛下来,双方一共打进了四球。
这场比赛,分出了胜负。
刘备同志,在先进一球的情况下因为种种原因被东吴主帅陆逊成功逆转,1:3输掉了这场比赛。
首先,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球是怎么进的吧。
当初,陆逊击破秭归、夷陵之后,便留下了一支部队把守峡道,长江三峡成了东吴对蜀汉的屏障,也成了刘备东征的第一个障碍。
留守部队是谁呢?除了当初攻略这里的水军将领李异之外,还有刘阿等人,兵力不详,根绝后来交到陆逊手中50000大军来看,此时这里还不是主力,不会超过10000人,所以,即便是三流三叉戟,可是吴班和冯习的推进还是很顺利,不消片刻,便占领了秭归。
进球,来的就是这么容易,下底传中,吴班高高跃起,头球一顶,直挂死角。
1:0,刘备领先。
占领了巫县和秭归之后,刘备随即跟进,并且进一步展开了部署,一方面,主力锋线摊开,准备组织下一次攻势,同时,黄权压上,驻扎在长江北岸,而马良揣着支票前往武陵一带活动,争取外援雇佣军。
第一战役巫县—秭归就此结束,刘备完胜,但是,他明白,这顶多也就是热身运动而已,因为东吴的正规主力军还没有出现,眼下歼敌数量不多,没有有效的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陆逊带着李异和刘阿属于主动的撤退,根本就没有和刘备发生真正的对抗,一方面,刘备军士气正盛,一方面孙权给予的主力部队还没有集结完毕,所以,陆逊决定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
所以,随着孙权真正的调兵遣将,苦日子还在后头呢,这样一来,刘备就只有一个选择了:闪电战。
趁着孙权的主力部队还没有跟进的情况下再接再厉,快中取胜,乱中取胜,才是王道。
但是,刘备接下来的表现则是令人摸不着头脑了,虽然是主要是因为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让刘备有点无从下嘴的感觉,但是,刘备本身却是有点毫无作为,这一战,因为是陆逊的主动战略退却,所以,应该是很快就结束了战斗,而从章武元年7月开战到章武二年正月之间,整整半年的时间里,刘备一直在原地踏步。
直到二年正月,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才有了进一步的实质性动作。
2月,刘备亲率中军主力(15000人)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
陆逊,年纪轻轻,却是老谋深算,孙权给了他50000大军,帐下大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看看人家的阵容配置,再看看刘备的,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啊)全部到位,却是主动战略收缩,坚守不出,他有着如意算盘,可以理解。
但是刘备呢?
他居然也采用了防守反击。
前面说了,这一带多为崇山峻岭,根本就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作战(骑兵带多了也没有什么用),所以,他老人家就索性稳扎稳打,于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大约50个营寨。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侯刘备军已经深入东吴国境300公里左右了,而且被曹丕,被后人所诟病的连营体系已经构建起来了(有关这个做法是不是弱智行为后面自有论述)。
问题在于,之前的将近半年的时间里,自己士气正盛的半年时间里,刘备在干什么?
所以,这充分说明此次东征的战略意图并没有我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