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一点的是,关羽手下没有那么多的战俘,“只有区区”30000人而已。
但是,三万这个数字,也只是相对项羽和白起的那20万人来说的,在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粮食储备下,一下子多了这30000人的预算,也是一个令关羽很头疼的问题。
眼下,迅速拿下襄阳和樊城才是重中之重,根本就没有时间管着这30000俘虏,要知道,关羽的正规军才30000人啊,又没有时间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
没有时间教育改造意味着把他们马上编入军队掉转枪口和昔日的同僚作战也是无从谈起,如果只有几千人还好办,指挥的过来,30000人,万一哗变怎么办?所以,要么就地遣散,要么像白起和项羽那样坑杀,要么押解回后方再行处理,也就这么三个办法而已。
三个做法都是有利有弊,就地遣散,可以缓解经济压力,但是,一旦又归入曹军的作战序列怎么办?他们都是职业军人啊,离了这个手艺,他们还能干什么?真能老老实实的回去屯田?笑话,真要有这份“勤劳”的心思的话,也就不来冒着死亡的危险出来当兵了;
坑杀,是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可以令敌人胆寒,坏处嘛,有两个,一个是前面讲的,你今天坑杀士兵,日后就会被读书人用笔把你给“坑杀”了,涂抹星子就把你淹死了,还水淹七军呢你,罗贯中也不会把你给捧成八百年也出不来的武圣,另一个坏处就是对于眼下围攻襄阳的进程会造成反效果:反正也是死,还不如抵抗到底,当年长平之战以后,秦军围攻邯郸久攻不下,就是因为坑杀之后激起了赵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也有秦军损失不小,强弩之末的原因),而项羽敢这么干,是因为杀了这二十万,秦军的抵抗力量也就被彻底瓦解了,无所谓反抗与否。
但是,关羽则要顾及这些,一个是顾及自己的名誉,一个顾及樊城中的反抗力度。
押解回去慢慢的消化呢?其实这也只不过是把矛盾暂时转移而已,因为这30000人还是存在的,还要消耗粮食,只不过是眼不见心不烦,甩给了后面的糜芳而已。
两权相害取其轻,现在是三权,其实客观点说,还是坑杀这个办法最为有利——这里不是在教唆关羽犯罪,有曹仁在,樊城已经不会放弃抵抗了,你再玩仁义又能有多大的效果呢?我是畜生,是因为我站在关羽立场之上,而不是所谓的什么人道主义立场之上,假惺惺的在战争圈子里,尤其是惨烈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圈子里探讨仁义其实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个所谓的礼仪之邦在这件事上一直是自欺欺人,他们总以为一个人,一个政权成功与否要和仁义挂钩,实际上这只是一套理论而已,现实里完全行不通,成王败寇,成功了,仁义再往上套也来得及,汉武帝驱逐匈奴难道是用仁义道德谈判改造而来的吗?当然是打出来的。
战争这玩意和金钱是两码事,对于君子来说,可以爱财,取之有道,但是,战争还要讲究套路,讲究仁义就有点迂腐了,兵者,本身就是不祥之物,既然玩了就要有个心理准备,太脆弱的话就不要来,从结果来看,这30000人是抵抗中被射杀还是俘虏之后被坑杀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说再多的也没有用,《投名状》中的庞青云已经做出了解释:逼于无奈。
但是,大胜之余的关羽,很显然还没有被逼到这个份上,看多了《春秋》之后又沾点迂腐之气,所以,也就没有选择这个极端的办法,而是采用了第三种策略:押解回后方监管。
关羽的想法也许是好的,慢慢改造,说不定可以为己所用,反正只是暂时关着而已。
但是,如果关羽不能迅速的解决眼下的樊城—襄阳问题的话,那么这个就算是隐患了,即便是拿下襄阳成功了,这个举措也是有些弊端的,再配合另两大失误,这个选择完全构成了导火索的先决要素,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30000俘虏被优待只是一个开始。
连带着引出的第二个败笔,那就是把这个大包袱甩给了后方之后,进一步恶化了关羽与糜芳之间本就不咋地的关系,也制约了前方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同时,也给潜伏在身后的孙权下黑手制造了口实。
32—11:失策,后防不稳(2)
糜芳同志,好久没有正式出场了,其实之前的出场也是一个大龙套,给刘备做龙套,给哥哥糜竺做龙套。
身为一员武将,干点惊世骇俗的事情也算是不虚此生啊,估计他很郁闷,一直想鼓捣点动静出来。
现在,终于给他机会表演了。
但是,扮演一个大反派却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刘备没有想到,糜竺没有想到,肇事者关羽也没有想到。
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在三大帮派当中,糜芳,还有他的哥哥糜竺,属于比较死心塌地的*帮的,虽然没有关羽、张飞、赵云这么显眼,可是,真的是很忠心,当时,刘备丢掉了好不容易到手的徐州,在他身上砸了血本的糜竺兄弟眼看就要竹篮打水一场空,曹操却发来了邀请函,请他们去当官。
结果被兄弟二人严词拒绝。
由此可见,忠诚度是没有问题的,在那个最艰难的岁月里,糜芳都没有抛弃刘备,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在背后捅关羽一刀呢?
他和关羽之间僵硬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掩盖关羽“仁义”造成的失误的最好借口。
但是,关羽不是傻子啊,真要是和糜芳闹得不可开交的话,又怎么会把糜芳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关羽是一个很磊落的人,他没有因为自己和糜芳之间有些摩擦而就打击报复,还是很信得过他的能力和为人,不会在公事上也和自己对着干,对于糜芳的能力,我们从后面投降东吴杀敌立功的表现来看,作为一个武将还是比较合格,不说优秀,打个65分还是没有问题吧?
有着对刘备的忠心,哥哥一家又在益州,关羽相信把他放在这里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至于具体的工作,除了防御后方,提防孙权的进攻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给关羽的前锋部队运输粮草。
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依照糜芳的能力,做到这些也是不困难的,但是,当于禁的这支俘虏大军押解到后方之后,危机开始显现出来。
第一个就是吃饭的问题,以及监护精力的牵扯,第二个就是延误了对前方粮草的输送,你想啊,梅雨季节,本身就是加大了运输供给难度,还要兼顾30000俘虏的问题——当然要给他们吃的了,不然的话,慢慢的折磨死还不如坑杀掉算了啊。
后勤出了问题,自然引起关羽的不满,他可不管是什么地方出了纰漏,身为南郡太守+后勤部长,我就找你糜芳负责,于是,就发表了一些不满的言论,例如等我回去不收拾你之类的。
这就像某位大牌球员面对媒体和镜头,口无遮拦的言论引爆了深埋已久的更衣室危机一样,很不合适宜,触动了糜芳有点敏感的神经。
不过,这还不是导致他公然反水的根本原因,否则的话,糜芳的忠诚度实在是不值一提,而且也会让关羽“仁义”之举的罪过更大一些,充其量只是埋下一个伏笔而已,当吕蒙大兵压境,再加上虞翻的一番忽悠,以及士人的背叛,糜芳一迷糊,走上了不归路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了——就像生死关头,于禁做出了令人失望的选择一样。
关羽押解战俘回后方导致的最重要的一个失误就是给孙权的出兵造成了一个很好的口实,虽然说孙权出兵是早就计划好的,但是,最后还是做出来了就是因为关羽下面的这个举动,由于粮食不够,后面又暂时送不上来,有点狗急跳墙的关羽就想去打劫。
当然不会打劫自己人了,也不会去扰民,曹操的粮食又不会双手奉上,那就只好去同盟那里去“暂借”一下。
说是暂借,其实就是打劫。
严肃点!没看我们这里打劫呢吗?!
关羽面对有些二乎的东吴人民,如是说道。
但是,这些只是我们传统的认识而已,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32—12:失策,后防不稳(3)
《“匪首”关羽悍然撕碎友好协定,擅自抢占东吴屯扎在湘关的军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了江东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俨然成了孙权发动荆州事变的最有利的借口:看吧,先动手的是关羽,欺负我们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我还能忍吗?我要把他抢得东西拿回来!这只不过是自卫而已。
至于最后用一种近似于无耻的手段自卫到了强占关羽老巢,并且将“抢劫犯”彻底摆平收编,首脑被枭首的地步,未免有点量刑过重了吧。
而且,这也是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很难界定关羽是不是真的打劫了,单纯根据“受害人”孙权的报案的话,也就是给扣上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帽子而已。
所以,眼下除了被东吴政府控制的媒介之外,真正有些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们关注的是:关羽究竟抢了孙权的粮食吗?还有就是为什么要急不可耐的去抢东吴的粮食呢?
他们力图发掘出事情的真相——比如我。
这件事如果单从表面来看,单从关羽是否具备犯罪的潜意识来看还是很正常的,你想啊,添了几万人的非劳动力人口,前方打仗打的日益激烈,口粮需求激增,而糜芳又无法及时的运粮上来,逼于无奈的关羽只好去跑到孙权那里去“借”了。
不过这么想的话那么世界上就出了监狱之外没有其他的建筑物了,除了囚犯之外就没有其他身份的社会人员了,因为最起码我们男人都带着最基本的性犯罪工具。
所以,这个问题的争议随之而来,一者,其实关羽始终都没有放松对东吴的戒备。
即便是因为后来新来的边防司令陆逊的低眉顺眼而逐渐放松了警惕,可是,从后来吕蒙后来的偷袭手段(兵不血刃的进程就可以看出来)靠的还不是真正的军事打击,而是改装成商人浑水摸鱼来,关羽对东吴的烽火防御体系始终都在正常运转,始终被敌人所忌惮。
那么,以此来看的话,关羽不会不明白这么强行打劫的话难保会给孙权那里制造什么口实出来,这个时侯自己已经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襄阳了,还是不要节外生枝的好一些啊。
二者,孙权怎么会那么简单的就被说抢就抢了?
你想啊,孙权或者说吕蒙和陆逊会把那么重要的辎重放在三国边境地带?这事估计也就是二战的时候苏联干出来了(和德国正式开火前夕把许多战略物资放在边境线上结果猝不及防的损失惨重),要知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啊,而且,就算是集体脑残一下真的给放了,陆逊和吕蒙作为久经沙场的统帅是那种放松警惕的人吗?难道不会有重兵把守?关羽肯定不会集中重兵前去打劫,要是那样的话,还不如先把襄阳给打下来,反正里面有的是,何必多得罪一个人?所以,这里面,看似平常的事件里面肯定有猫腻。
而这个猫腻十有*是和陆逊有关系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2—13:失策,后防不稳(4)
前面已经说过了,陆逊同学接替吕蒙镇守边境,就已经意味着江东方面的荆州攻略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说他在时刻关注着关羽方面军的动向。
正因为这样,他才能时刻的,准确到位的拍着关羽的马屁,在关羽的每一次取胜,尤其是水淹七军之后,都“称赞”关羽的英明神武,那么陆逊就不可能不知道关羽现在面临的粮草匮乏的头疼问题。
而在这两封拍马屁的信件中,这样两句话是不能忽视的:
第一句是第一封信中的(其实不知道是第几封信,如果当时有手机的话,估计已经被陆逊的暧昧短信给爆满了)——“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第二句则是第二封信中的——“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
虽然拍马屁是这两封信的主旋律,但是,这两句话也算是陆逊代表孙权做了两点政治承诺。
第一点承诺:我们还是盟友,对于将军您的胜利果实,我们也是感到欣慰无比,希望您能再接再厉;
第二点承诺:我陆逊,是一个笨蛋,只不过是一个书生而已,打仗,也就是欺负欺负土匪,这种大战役是玩不转的,所以,根本就使不出力来,只是看您威德远播,只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也算大家没有白白同盟一场啊。
作为一线指挥,陆逊的这一手法玩的十分高明,对症下药,戳中了关羽的软肋,不是关羽自大的软肋(虽然有点),而是关羽军团眼下无论是资源还是兵力都有些匮乏,捉襟见肘的这一大软肋。
关羽自然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会像自己的偶像老大刘备那样的阴险(阴险必须承认),一边玩着外交辞令,一边谋划军事进攻。
真的是很阴险,不过,那个时侯,一个追求权谋至上的社会形态下,很正常,即便是现代社会的战争不是也同样龌龊不堪吗?
——不要忘记老祖宗的训示:兵者,诡道也。这不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啊。
所以,对于关羽“擅取”湘关米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根据“受害者”孙权的一面之词,认为是关羽的神经过于大条以及饥不择食,连盟友的财产都不放过,实在是陆逊这边有幕后黑手的推动。
而且,对于这件事,直接触动孙权“脆弱”的神经,悍然发动荆州事变的关键事件,关羽传中只字未提,只是在吴书中大书特书而已,退一步来看,即便是在吴书中,也有值得玩味的地方,虽然吴书的立场是关羽“擅取湘关米”,可是,前面还有一句,“托以粮乏”。
也就是说关羽没有无耻到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直接开抢,而是打了招呼,至少是找的理由,我没有粮食了。
在关羽看来,这个是正当理由,虽然在东吴人看来,这个只是借口,真是笑话,关羽有必要占这点便宜吗?如果关羽粮食充足的话会来抢这点东西吗?当然不会了,造成这种“美丽误会”的自然是陆逊的那两句话。
陆逊,不是简单的老百姓,而是抛头露面的军界领导人,是新任的边防司令,他的言论,尤其是公开场合的讲话,那都是代表着国家的政策的,关羽自然也可以拿来引用,参照:本来我们就是同盟嘛,而且你前面说了,虽然不出人可是出力的,那我就去拿好了。
“擅取”,也说明这次行动还是比较和谐的,没有什么摩擦,关羽来拿,人家也就乖乖的给了。
但是,我们还要再重申一下陆逊的无耻,当他确定关羽拿了那些自己许诺的粮食之后,马上就给孙权打报告: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
本来是东吴极其阴险的一次策划,关羽中招了,但是,最后屎盆子还是扣在了二爷的头上,有点冤,此时的他就像一个名人,陆逊就像一个二十四小时跟踪的狗仔队(和吕蒙轮班),你说,敌暗我明,能不中招吗?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防不胜防啊。
事实也许就是这样,关羽根本就没有什么过激行为,孙权如果不这么说,自己就是师出无名,必须强调关羽的不是,而关羽呢?吃了没有法律意识的亏,人家孙权吸取教训了,你怎么就没有和陆逊进一步签个合同什么的呢?就算是人家有意向,但是,不是还没有落实到合同上嘛,当初怎么占的便宜这么快就给忘记了?看来,不光是现代社会需要契约精神,古代也是啊。
不管怎么说,虽然孙权早晚会打这一仗,关羽军粮匮乏,“擅取”湘关米还是一个最好的借口,如果于禁的三万大军被关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处理掉,不会造成粮荒的话,也许会好一点,要不怎么说好人难做呢,关羽这辈子为刘备所累,就着荆州的问题干了不少无赖的事情,唯独在这里,人道主义一下,可是,还是被老天惩罚了。
当然了,这个还不是主要原因,他只能说是一个表面原因,下面就是根本原因了,那就是前面已经无数次说过的荆州所属权的纷争,老掉牙的话题,但是,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尤其是在这个敏感时刻,我们可以把这个话题换个包装:关羽和曹操在外交舞台上的博弈,博弈的对象就是争取到孙权这颗棋子,让他为己所用。
传统观点,关羽还是昏招迭出,尤其是政治婚姻事件上,显得很是草率,以至于让孙权不满,进而引爆了战争。
但是,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txt小说上传分享
32—14:失策,后防不稳(5)
中国人向来是不缺少政治智慧的,尤其是在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的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