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时间一长,张角也不把自己当一般人了,开始觊觎那个龙椅。

  这个时候,曾经学过的谶纬学说以及教科书《太平经》上的“五行”理论就派上用场了,先是提出一个理论,*到家的汉王朝(苍天)已经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应该由代表土德的黄天,也就是他们太平道取而代之,至于什么是最佳时机,也是张角根据“五行”理论,捏指一算算出来的,那就是甲子年甲子日(公元184年)。

  这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句政治口号的理论根源。

  方针和口号都确定了,张角从各个分舵反馈上来的信息也告诉他,教众没有反对意见,无条件支持领袖的决断。

  那就甩开膀子干吧。

  张角的计划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而要重创敌人的话,那就干脆一刀插进敌人的心脏吧。

02—03:信仰与生存问题(3)
前面说了,太平道教徒的阶级成分很复杂,不光有地方政府的官僚参加,连中央内务府的宦官们也成了其中的一员。

  而被宗教洗脑成功的宦官最高级别者,是一个叫封谞的家伙,这位在大名鼎鼎的十常侍中排行第三位——如果以十大元帅对号入座的话,那么封谞就是三号人物*了。

  张角的“下家”(也有可能是三兄弟出马)究竟怎么把封谞给吸引进组织一直是一件很蹊跷的事情,难道真的是被感化了?

  不是没有,不过可能性太低,封谞如果还真的有点良知的话,也不会混迹到三号人物的位置上,而且,他现在已经是十常侍中比较靠前的了,就算冒险谋逆成功,又能怎么样呢?张角的政治承诺还不至于达到300%的利润标准吧?很难想象衣食无忧的封谞要干这种事情。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是最大的了,那就是封谞想上位,因为封谞虽然排位比较靠前,可是,十常侍老三,这种“荣誉”来自于《三国演义》,历史上的十常侍是在张让和赵忠指挥下的一个十二宦官小集团,这几位和封谞一样,都是任职为中常侍,看着人家的亲戚结党营私,横行乡里,封谞未免让他有些心里不平衡,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赌一把,赌成功的话就可以把张让这几个看着碍眼的家伙干掉(也不排除觉醒了的因素)。

  不蒸包子争口气,已经享受到了人间的一切的封谞没有别的要求了,就想弥补下这个遗憾——当然了,好处还是应该有的,事成之后,从张角那里得到的肯定要比现在上一个台阶。

  之后,因为在封谞这里面的突破性进展,张角决定,按照算出来的计划起事,中平元年,也就是184年的3月5日,发动全国性暴动,封谞等人作为内应,让东汉朝廷毫无还手之,为此,分舵主中最受信任的马元义同志勇敢的担当起来张角的第三只手的重任(仅次于张宝和张梁),他的任务比较繁重,大小一把抓,先是跑到荆州、扬州一带(也就是自己的地盘)搞串联,拉起了一支数万规模的部队,作为暴动的主力军,陆续的往邺城集中,妥当之后,马元义又来到京师加强和内应们的联络,到时候接应暴动的主力部队。毕竟,这一刀捅的比较到位的话,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一切运转都很正常,张角表面看很轻松,很平稳,其实心里应该是既兴奋又紧张的,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可是,会成功吗?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东汉政府的正规军会不堪一击吗?

  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在距离三月五日这个伟大的日子不到半个月的时候,看似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出事了。

  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

  一个来自山东(济南)的叫做唐周的家伙成了可耻的叛徒,跑到政府机关告密,让张角的伟大计划曝光了。

  就像封谞有可能被太平道“感化”一样,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也许唐周本来就是一个出色的间谍,有哪位聪明人士觉察到太平道的异常,于是,就派他先去卧底,然后关键时刻拆台,还有一个月就启动终极计划了,难道还不算是关键时刻吗?

  不管怎么样,这个叛徒的地位都不是很低,首先,他知晓马元义这位头牌马仔的全部行踪,知道封谞这些内应,知道起义的时间和部分方案,要知道,这都是地下组织的核心资料啊。

  看到这份告密信,再联系一下这些天不断集中到邺城的外来人口异常流动现象,一切都是很明显的事情了,于是,政府首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俩字:抓!杀!

  于是,封谞一干卧底下狱,地下党负责人马元义被捕,然后在洛阳残忍的车裂(再过一段时间这种罪行就该换成凌迟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知道了太平邪教徒的暗号和联络方式之后,就该大开杀戒了,没有多长时间,被杀掉的教众就已经达到了1000多人。

  形势巨变,就看张角怎么应对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02—04:信仰与生存问题(4)
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办法了,总不能坐以待毙吧?起义吧,计划没有变化快,套用一句《炊事班的故事》台词:现在就去!

  张角告诉他的两位弟弟,弟弟又传达给各位通讯员,通讯员转达各地的分舵主,分舵主联系各位分舵主助理通知散布在各州县的教徒。

  一连串的人肉搜索后,几十万规模的教民成了暴民,纷纷向各地政府州县发动了猛烈的冲击。

  由于起事的时候,凸显本教派的教义(土德、黄天),也为了区分敌我,起事者一律头缠黄巾。

  这就是黄巾起义了。

  既然身份变了,名称也要变,根据《太平经》中的“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理论,张角号称天公将军,两个弟弟依次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

  梦想的一刻虽然有些波折,不过终究还是全盘出炉了。

  也算是张角们的信仰实现了一大步吧。

  只不过到现在为止,张角曾经的信仰现如今被稀释了多少,就是一个问题了。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主导,全国性的纯血统农民起义。

  之前虽然说还有陈胜和两汉间的绿林赤眉,不过前者更多的是代表着不满于暴秦的六国贵族(陈胜本人也是一个低级军官,因为完不成任务了不得已而为之)复古主义,绿林赤眉则是在起义没有多久,就被大量的企图扫除王莽的刘姓子弟和贵族把持,其中,还孕育了刘秀出来,而且,这两只义军各自占据着半边天,难分伯仲。

  唯有黄巾起义,参与的主体成分始终是教民,而教民的阶级成分复杂不假,主体还是农民,更加重要的是,领袖张角,完全是发掘于民间,没有皇族血统(哪怕是没落的),没有足够的人脉和金钱优势,完全是靠着自己对道教思想的信仰和超强的忽悠、传销本领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宗教团体,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凝聚力。

  看上去似乎是因为张角解决了中国底层大众长久以来存在的信仰危机,颠覆了传统中的皇权,构建了一个以自己和所尊奉的道教为主体的精神世界,进而领导他们开辟一个新世界。

  只是,说到底,还是因为张角解决了老百姓的生存问题(理论上),太平道可以迅猛发展的一大前提就是当时窘迫的经济环境,如果放在太平盛世,也许会有局部的骚乱,可是,张角的忽悠本事提高十倍,也掀不起这么大的风浪。

  因为他们的教众坚信跟着老大造反就可以有饭吃,而不是坚信跟着太平道就可以让所有的大众都脱离贫困。

  这一点从起义初期的一些状况就可以看出来,由于东汉统治者低估了黄巾军的规模,再加上当时除了边地*少数民族武装叛乱的正规军(以及少许禁军)有战斗力之外,地方上的军队就是警察+保安大队的水准,所以,太平道的打砸抢进行的十分顺利。

  如果真是有信仰,有组织严密的话,这些进攻应该在有序的指挥下进行,也就是说不是为了抢东西而抢东西,占领一个地方应该想着如何站住脚,发展队伍并且扩大根据地。

  黄巾军的表现则是杀掉贪官污吏和走狗爪牙,然后就是开仓,抢东西,抢完再去下一个地方。

  典型的流寇,抢粮抢钱,还不是为了生存问题吗?

  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黄巾军的二次扩军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在打砸抢过程中,很多当地的老百姓跟着一起抢,抢完杀完就加入了黄巾军,再去别的地方抢。

  信仰的建立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培养和积累,而不是顿悟,即便有顿悟,也不包括这些吃不饱的老百姓,因为很明显,在接受太平道的教义之前,他们看到的是跟着这伙起义军可以抢到东西吃饱饭(应该有一部分人连起义军是什么名字干什么的都不太清楚)。

  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信仰,就是吃。

  吃饱,生存下去,就可以了。

  甚至连吃好的问题都没有考虑。

  这一恶果完全是统治者造成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掘坟墓,因为愚民政策在方便自己管理的同时,也方便了野心家忽悠,吃饱,这个忽悠的成本太低了,野心家甚至连武器都不要提供,只要拿起闲置在家的农具去官府抢就可以了。

  野心家要付出的成本只不过是胆略和足以鼓动人心的政治口号——一定要大实话,别咬文嚼字,中心就是吃好喝好。

  这都助长了黄巾军的迅速扩张。一时间,东汉政府各地纷纷告急,XX县失守的公文雪片一样积压在国务院的办公桌前。

  看上去不可一世的东汉政府就要完蛋了。

  但是信仰还是生存作为主导的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帮着张角剁的大汉朝奄奄一息的时候,也刺伤了自己。

  没有办法,队伍扩张太快,大量的饥民、目的不纯者混进了“革命队伍”,在导致战斗力(本来就不高)急速下降的同时,也使得信仰问题发生了混乱,而张角本身的也出了一些纰漏:他太相信他的成名模式——传销了,所以,还是无为而治,放任各地的分舵主们自己去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去哪抢就去哪抢。

  本来就没有什么过硬的军事素质,一群刚刚放下锄头,拿起屠刀的农民而已,打砸抢的兴奋劲不会保持太长的时间,不久的将来,战斗力就要大滑坡了。

  刘姓子孙们的反击时刻到了。

  只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张角带来的,严格的说,张角只不过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

  什么都出来了,唯独希望没有。

  一个群魔乱舞(群雄乱舞)的时刻到了。

02—05:三个火枪手反击(1)
当对马元义们手起刀落的时候,实际掌权者——皇帝、宦官还有外戚们以为故事也就到此为止了,革命的火种就此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剩下的不过是一些虾兵蟹将而已。

  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内讧。

  不过想错了,一群因为饥饿而把愤怒和不满压抑了很久的良民们突然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破坏力。

  官兵们有些抵抗不住了。

  中央的常委们有些忐忑不安:这一股洪流可以抵抗得住吗?二百年了,难道天汉的运数已经到了?

  他们由此联想到了绿林和赤眉,甚至是陈胜。

  这都是不太遥远的事情。

  该动点真功夫了,看来这股打着太平道旗帜的乱党和那些边地的少数民族游骑不同,至少,有一个统一的领袖和超越了吃喝的政治口号。

  这是最可怕的。

  混迹中国这么多年的大佬们明白,必须要使出全力,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尽一分薄力,也许会因为这次发动群众会让权力格局发生变动,不过,总比权力真的要堕落到群众手中强吧?

  天汉的统治者,汉灵帝,打出的第一张王牌就是发动真正的中流砥柱,出来组织真正的正规军剿杀这群土匪。

  不过,在这之前,有人先行动了。

  一批同情党锢之祸的官僚认为翻案的机会到了,于是,在皇甫嵩和吕疆代表的一批臣子接着剿杀黄巾大献策的机会上书皇帝,要求为党锢之祸中被冷冻的清流和官僚解冻。

  皇甫嵩的奏章还是比较低调的,这也符合他一贯的性格,作为边陲武将世家,他在没有放松武术修为,勤习弓马的同时,还注意补习文化课,而在政治立场上,除了宣誓效忠大汉王室的同时还很注意保护自己,当初陈藩和窦武征召他为官好几次,都被我们的皇甫同学婉拒,最后是灵帝出马,才当上了议郎,然后迁为北地太守。

  这次围剿黄巾,朝廷广发英雄帖,征收合理性建议,皇甫嵩的奏折中阐述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就是解除党禁,这个算是抓思想;

  第二个就是拿出皇帝自己腰包里面的钱以及西园出产的良马,分发给前线的将士,虽然说国库还没有空虚到急需皇帝私人小金库的地步,可是,这样也是为了挽回人心,激励士气,毕竟之前卖官已经捞了不少了,所以,这一招虽然是经济政策和军事政策范畴,可是,抓的还是思想和人心,趁现在还有救,尽量挽回吧。

  对于皇甫嵩的建议,皇帝立刻同意了第二条,而对于第一条,有点犹豫,毕竟,承认自己犯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看看汉灵帝还是有一些犹豫,吕疆出马了,既然好好说话不行,那就只好吓唬了:党锢久积,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

  意思就是,党锢分子和清流精英一直对于被政治压迫,剥夺合法的政治权利不满,万一借着这个机会和黄巾军寻求合作,那可就完蛋了。

  换句话说,在吕疆看来,这么做并不是很没有面子的认错,而是在拉拢一些动摇分子。

  本应该在国立大学中培养出来的统治阶级精英成了动摇落后分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和讽刺。

  一听这话,汉灵帝出了一身冷汗,是啊,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连宦官都已经和黄金乱贼勾搭在了一起,何况是这些受气的知识分子?

  所以,这个计划立刻批准了,一夜之间恢复了那些正面人物的政治权利和名誉。

  既然最大的心理障碍被平复了,下面就该尽职尽责的为扫荡黄巾军做贡献了吧?

  当然没有问题了。

  汉灵帝打出的第一波攻击就是在三个火枪手的率领下组织的一次小高潮。

  这三个火枪手就是前面提到的皇甫嵩,即将出场的朱儁和卢植。

  之后和黄巾军的作战中,这三个名字将会多次出现。

  先来认识这三位吧。

02—06:三个火枪手反击(2)
皇甫嵩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不光有能力,资历也很丰富,他是度辽将军皇甫规的侄儿,老爸是雁门太守皇甫节。

  此次黄巾起义爆发,皇甫嵩从北地太守升迁为左中郎将。

  再看朱儁,相比于皇甫嵩,这位老兄走的是一条底层的崛起之路,早年丧父,靠的是母亲贩卖小本的丝绸品为生——这一点和刘备很相似,都是老爸死得早,和母亲相依为命。

  区别在于朱儁不像刘备那样不着四六,到处花天酒地,胡吃海塞,而是“以孝养致名”,长大后,也是从低级官僚做起,为县门下书佐,这个时候才显示出自己轻财重义,培育名声的一面。

  最有名的是有一次,同郡周规,辟公府,走的时候拿了点公款,“假郡库钱百万”,后来仓库管理员因为上面的压力要他赶快把亏空堵上,这个周规家里没有钱,眼看就要前途尽毁的时候,朱儁出马了——其实他也没有钱,只好偷偷的把母亲的那些商品拿出来填补上去,总算解了周规的燃眉之急。

  老妈知道之后很生气,做生意的成本都没有了,等于回到了解放前,真是家贼难防啊,朱儁的回答是:小损大益,初贫后富,此当然理也。

  果然,没有多久,好处就找上门了,县长度尚认为朱儁这个人很不简单,于是就向上级韦毅推荐,我们的朱儁就有了进军市里的机会。

  混了几年,被太守尹端聘为主簿。

  没有多久,朱儁又有了表现的机会,领导尹端在征讨叛党许昭的战争中失利了,被上级领导参了一本,按照国家条令,输球输人的尹端是应被杀头的。

  眼见大势已去,朱儁私下凑了几百金跑到京师,找到相关部门打点关系,这才免去一死,只不过官降三级而已。

  尹端很高兴,不用死了嘛,可是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逃过一劫的,而朱儁也一直没有说过。

  朱儁到底说没有说,这事不好讲,毕竟还是作为一件功绩被史官们记载下来了,可见,朱儁很会做人。

  然后朱儁的升迁之道变得一帆风顺了,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又升迁为兰陵令,因为政绩不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