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万户侯-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人发现一辆马车运走了十几口大箱子,事后清点库房才知道,那里面竟是库存的官银,足足有十万两啊!”

李清站在废墟前一言不发,他的大脑里一片空白,只不停地浮现出一张张狰狞的笑脸,李琮、杨国忠甚至李林甫,在他眼前来回晃动,他的拳头渐渐捏紧,这哪里是一场大火,分明是向他宣战的信号。

不知何时,天空开始飘起了蒙蒙细雨,如针尖般又细又密,淋湿了他的头发和衣服,但他仍然一动不动,仿佛一座雕像,崔焕几次想命人拿伞给他遮雨,可话到嘴边都忍住了,李清巍然屹立,身上散发的杀气让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

只有荔非守瑜心中一阵惊讶,恍惚间,李清又变回了千里奔袭的沙州都督,那斩断决伐的果敢、那杀人如麻的冷酷、那个敢亲手砍掉吐蕃赞普脑袋的大唐将军,这一刻又重新复活了。

“回去!”

李清声音嘶哑,声音低沉而不容抗拒,回去自然不是回长安,而是回他的宿地,崔焕一呆,立刻连声命令,“快去!”收拾馆驿,给侍郎大人歇息,旁边的衙役、从人一阵手忙脚乱,唤来马车、鸣锣开道,簇拥着李清向府前街而去。

就在李清刚刚离开,百步外,寒山寺的竹林里闪一个瘦小的男人,他目光阴骛地盯着李清走远,一转身,跑过枫桥,没入一条小巷之中,约半个时辰后,这个瘦小的男人出现在胥门附近的一座大宅前,他并不走正门,而是在侧门有规律地敲了三下,门开了,男人一闪而入,快步向中厅走去,中厅在这所宅院的第二进,为主人日常起居的主要活动之地,此刻,一青年男子斜躺在罗汉床上,眯着眼睛欣赏几个舞姬的表演,他身材瘦高,仿佛一根竹竿,脸色苍白得没有半点血色,但眼睛一圈却十分乌黑,眼袋明显下垂,这是典型的纵欲过度的表现,此人自然就是庆王之子、新平郡王李俅。

李俅来苏州已有半月,由于崔焕认识他,所以他来苏州后一直深居简出,在幕后指挥着一切。

自开元后,江南一带已渐渐成为大唐的经济中心,每年为长安输送去大量的物资,维持着帝国的运转,这里土地肥沃、商业发达,吸引了大批的皇亲国戚来此置业,庆王李琮也不例外,除了扬州外,苏州一地也有他大量的产业,田庄、店铺数不胜数,现在李俅所住的这个大宅院,便是庆王的一处产业,大宅中房舍众多,结构复杂,里面养了不少武功高强之人,当初李清在扬州被刺,刺客便是从这里派出,这座宅子其实就是李琮在江南的总部所在地。

这时,一名手下在门口禀报道:“殿下,乙三来了,说有重要情报。”

“让他进来!”李俅挥了挥手,命舞姬们先退下去。

‘乙三’就是那个瘦小男人的代号,他正是汴水上那两个刺客中的一人,滑入江中赶回来报告李清和永王勾结的那个蒋干,可惜同伴被抓住的情形他没有看见,不过,既然李清生龙活虎出现在苏州,也就意味着他的同伴失手了。

“属下参见殿下!”

“站起来说话吧!”

李俅命他平身,笑眯眯先道:“上次你汇报李清与永王有勾结的情报,老王爷已经批转回来,十分嘉奖我们,有不少赏赐,晚上我会赏一份给你。来!你给我说说看,又有什么重要情况?”

“属下在枫桥看见李清了,和崔焕一起,戒备异常森严。”

乙三心中揣揣不安,李清的出现不就证明他们刺杀的失败吗?虽然他是提前走了,但或许就是因为他的提前走导致任务的失败,而且他隐隐有一种不安的预感,李清和永王勾结一事似乎有点草率了。

李俅却似乎并不在意,经过一次扬州的失败,他已经不敢小视对手,况且父王的最新指示已经将暗杀李清改成了将他绊在苏州,策略的改变或许意味着父王入主东宫的可能性在增加,他不愿此时节外生枝,若登了位,还怕杀不了他吗?

李俅心情轻快,他是父王唯一的儿子,若父王能登大宝,是不是意味着他也有一天将披上龙袍呢?生父李瑛的阴影在他心中已渐渐淡去,抱揽万里山河的野心迅速开始膨胀。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他就是为柜坊之事而来,他自然会在那里露面,以后要动动脑子,不要总拿鸡毛当令箭,什么叫重要情报?你要想想清楚再来禀报!”

李俅挥了挥手,不耐烦道:“去吧!继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没有我的命令,不准轻举妄动。”

乙三见小王爷没有深究,他心中稍稍松了口气,不敢再多言一句,便迅速离开了宅子。

李俅虽然在下属面前表现得浑不在意,但李清的忽然出现还是使他紧张起来,他一来苏州便立刻去视察被烧毁的柜坊,足可见此事在他心中的重要性,李俅背着手走了几步,仰头思索此案留下的破绽。

“不行,任何可能出现的苗头都不能让它留下来!”他打定主意,立刻唤来一人,在他耳边低声命道:“……将他们全家……一个不留!”

……

李清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望着窗外的蒙蒙细雨发怔,从离开长安至今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归宿,王忠嗣的被捕在他心中敲响了警钟,这位忠心耿耿为大唐戍边的名将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落得如此下场,相反,安禄山却节节高升,最近又有封王的传闻。

李隆基在他心中的神话渐渐破灭,他糊涂吗?不!他一点也不糊涂,老谋深算、步步设局,可是他的出发点却错了,在君权和国家利益面前,李隆基毫不犹豫地倒向了前者,这是历史的宿命,安史之乱的爆发也和此无不关系,李清淡淡地苦笑一下,自己呢?又何尝不是这样,自己在沙州击败吐蕃、夺下石堡城,擅杀吐蕃赞普,或许触动了他心底深处的某根神经,于是,便给自己罩上笼头、取下战鞍,圈养在长安,一晃就是四年,现在已经是天宝八年了,依然找不到抑制安禄山的有效措施,而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安禄山之乱,他如何在险恶的朝堂斗争中生存下去,也是让他不得不面对的危机,一项盐税改革,就不知有多少宗室权贵恨不得要食他的肉、寝他的皮,不管是那个新皇即位,就算享受了他改革带来滚滚财源,但也一样要拿他开刀,以换取宗室权贵的支持,这就是政治,西汉晁错之死不就是一个绝妙的注脚吗?

窗外,一树红梅在春雨中怒放,锦簇繁盛,花香在潮湿的空气中飘散,使李清精神一振,将来的事先放一放,他的思路又回到了这件纵火案中,早在他听到十万两官银失踪的消息,他心中便有了疑问,是事先就失踪还是在大火中被劫?直到看了现场,有人在起火时看见马车运走了银箱,他才能确定了这其中的蹊跷,自从三年前会昌县柜坊发生税钱被盗案件,他便下了严令,各地柜坊的钱必须当天入库,所以可以断定,这十万两白银必然是从库房里被劫走,但库房却没有一点打斗的痕迹和死人,说明大火起时,库房大门是紧闭着的,并没有谁躲进去逃难,在熊熊的大火中居然还能找到钥匙,从容进去取银,这倒真是奇怪了。

李清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冷冷的笑意,这再明显不过,有人内外勾结,事先打开了库门,才有这种火中取栗之事发生,而这个人必然就藏在几个幸存的人中间,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便立刻起身高声令道:“准备马车,再去柜坊现场!”

第二百六十七章 蓄势

当李清再次赶到柜坊废墟,天色已近黄昏,姑苏上空的细雨依然下个不停,偶然可以看见船娘撑着长长的竹蒿,小船悄无声息地从狭窄小街旁同样狭窄的小河里穿过。

众多护卫簇拥着李清的马车,浩浩荡荡在弯曲狭长的小路上行使,这是苏州少见的情景,路人早早地避开了,行至枫桥,得到李清通知的刺史崔焕和吴城县令也匆匆赶到。

“李侍郎,可有急事?”崔焕掀开轿帘,走到李清身边问道。

李清却沉思不语,他径直走到井边,井上的轱辘也已经被烧毁,残木斜斜地躺在井上,过一会儿,他捡起一块拳头大的青石扔进去,半晌,才听见‘咚!’地一声,石块闷声入水,按间隔时间来推算,这口井少说也有五丈深,他又探手摸了摸井壁,触手处长满了青苔,异常光滑,根本就无处借力。

“崔大人,我记得你说过,有人跳井逃生,可我却觉得,跳进井里活命的可能性极小,崔刺史觉得其中可有蹊跷?”

经李清一提醒,崔焕也走到井边,向里面看了看道:“侍郎大人的意思,其中有内奸不成?”

“不错,必定是有内奸,否则如何能运走十万两白银?”

李清一指水井,冷笑道:“这跳井逃生之人便是最大的嫌疑。”

“跳井逃生之事我也只是耳闻,并未亲见。”

崔焕回头向站在远处的吴城县县令招手喊道:“周县令,请过来一下。”

周县令年近四十,是开元二十七年进士,长一张饼子脸,几个白麻子仿佛饼上的芝麻,格外引人注目,失火那晚,他便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官员。

听刺史大人叫他,周县令急忙上前施礼:“大人,有何吩咐?”

“我来问你,跳井逃生之事是你说的。那你可亲眼看见他是从井里捞起来?”

周县令想了想,摇头道:“我没有亲眼看见,当时现场很乱,救火的百姓极多,有人扶来一个浑身水淋淋的执事,他自己说是跳井逃生,我也没细想,便当真了。”

崔焕和李清对望一眼,又追问道:“那几个幸存之人是你安置的,你可知道他们的住处?尤其是那个跳井之人。”

“下官都知晓,那跳井之人姓胡,就住在阊门附近。”

苏州阊门离枫桥并不远,约三里地左右,为回馆驿顺路,只一刻钟,一行人便赶到了阊门。

“那就是胡执事家。”周县令手一指,不由惊讶地停住了脚步,只见那栋老宅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站在外围的人踮脚探头,议论纷纷,不知发生了何事?

“闪开,官府来人了!”人群立刻分出一条道来,周县令带了几个人冲进屋去,崔焕正要跟上,却被李清一把抓住。

“我们来晚一步!”李清摇了摇头,不用再看了,这必然是对方也发现了这个漏洞,先一步杀人灭口。

片刻,周县令脚步沉重地走出屋来,低声道:“一家六口全部都死了。”

“怎么死的?”李清继续问道。

“回禀侍郎大人,他们似乎在吃饭时遭袭,都死在客堂里,皆是割喉而死,下手部位、轻重都是一样,而且尚有体温。”

李清想了想道:“在同一间屋里,且死法一致,说明凶手下手极快,不等他们跑开便完成了凶案,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必然是武功很高之人,体温尚有,凶手一定还在城内。”

李清霍然转身对崔焕道:“崔大人,请立刻封城,挨家挨户搜查,尤其要仔细搜查从京城来的人。”

很快,苏州城四门轰然关上,几队衙役在地保的带领下,开始挨家挨户核对户籍、清点人数,其实李清也知道没有军队的参与,这种搜查的作用并不大,不过是走走形式罢了,无凭无据,谁都可能是凶手,同样谁都可能不是,他的真正目的不过是想借机找到庆王在苏州的大本营。

掌灯时分,搜查草草结束,没有任何线索,今天的发现就仿佛一个肥皂泡,李清刚刚触到它,便砰然破裂,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来苏州的第一天就这么充实而又失落地结束了。

……

长安,夜色同样降临,却没有纷纷细雨,一轮弯月挂在天空,空气寒冷而又干燥,庆王府内灯火早早地亮了,每一间屋子都点着灯,这是李琮的习惯,他不喜欢黑暗,他喜欢眼前一片光明,连睡觉也要一夜点灯到天亮,这和他黑暗的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近几天,李琮几乎夜夜失眠,废太子之事就仿佛跌跌不休的股市,无数的利好传闻在回荡,却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东西出台,李亨依然高坐在东宫里,王忠嗣也还关在大理寺天牢,一切都似乎嘎然而止,李隆基也不再有任何表态,就这么不死不活地将庆王、永王之流挂在半空中。

“殿下,你就歇息一下吧!”老管家垂手站在书房门口,象一只定时鸣叫的布谷钟,一次又一次地恳求庆王歇息,‘砰’一只飞砚砸出,将老管家身旁的墙壁砸了一个大坑,书房里传来李琮恶狠狠的声音:“滚下去,再罗嗦我就命人砍了你。”

老管家唬了一大跳,正在犹豫时,李琮的军师王道士悠然从后面走来,他拱拱手对老管家笑道:“就不要再管他了,他要歇息会直接在书房里睡的。”

“可是,王爷已经三天没合眼了啊!”

王军师轻轻拍了拍管家的肩膀,劝道:“你就回去吧!让我来开导他,一定有效!”

老管家无奈,只得去了,王军师转身敲了敲开着的房门,高声道:“殿下,我可以进来吗?”

“啊!先生回来了!”屏风背后闪出一张憔悴的脸庞,三日不见,他明显瘦了一大圈,脸色乌青、眼袋浮肿,眼睛里布满了红丝,李琮一把抓住王军师的手腕,几乎是在用哀求的口吻说道:“先生让本王等得好苦,你总算回来了。”

王军师三天前有事回了终南山,刚刚返回,他深知人性,选了一个恰当的时机暂时离开,却是为了更好的留在庆王身边,这正如钓鱼,一味地猛拉猛拽未必能将大鱼钓上,适当地放一放,反而能轻松地将大鱼拖上岸。

“殿下先别急,坐下来慢慢说,听说殿下三日未眠,老道深为忧虑,吃好睡好,方才是长久养生之道啊!”

王军师话题一转,淡淡笑道:“庆王想必是为东宫之事烦恼吧!”

“正是此事!”

李琮拉着他的手,象小孩子赌气道:“先生为我解了眼前之危,我方能安心睡觉。”

王军师微微一笑:“殿下以为何危之有?”

“先生请坐下说话。”

李琮亲自给王军师拉了椅子,请他坐下,这才长叹一声道:“但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东宫之变来势汹汹,现在却突然沉默了,难道又和上次一样,无疾而终?”

“殿下错了,这次绝不同于上次,皇上之所以沉默,是因为他在等待,焉不闻黎明之前最为黑暗吗?”

“等待?”庆王不理解地摇了摇头,“太子与王忠嗣密晤被抓,这正是时机,为何还要等,我实在不明白,请先生教我。”

王军师沉思片刻,方徐徐道:“皇上具体在等什么,我也猜不透,不过从皇上此番动作来看,他布局已久,太子今回应该是逃不出他的手心,大局已定,废太子只是时间早晚罢了,这里我倒不担心,我担心的是苏州那边,一但柜坊纵火案被李清查出,恐怕会坏了殿下的大事,白白便宜了永王。”

李琮正听得欢喜,可王军师的最后一句话却令他毛骨悚然,确实是这样,苏州那边传来消息,李清和永王有勾结,那章仇党极可能转向支持永王,柜坊纵火案一旦被查出,父皇岂会轻饶了自己。

想到此,李琮不禁暗恨李林甫,要不是他的挑唆,自己岂会干那件蠢事,最后成骑虎之势,他急忙道:“我已经命令俅儿那边暂停行动,不要打草惊蛇!”

“不!”王军师缓缓摇头,眼睛里透出阴阴的笑意,“现在反而要闹出一些事端,不过不能用我们的人,殿下懂我的意思吗?”

李琮迟疑一下,略有点结巴道:“先生的意思可是要分散李清的注意力?”

“这只是附带作用,老道真正的目的还是要趁乱杀了李清,永王不是在苏州也有势力吗?如果查到最后发现李清之死是永王所为,殿下,你说最后会有什么效果?”

李琮呆了半晌,这才恍然大悟,他急起身向王军师深施一礼,“先生不愧是本王的子房,先生的话本王当言听计从。”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远处隐隐有杂乱的车马声,老管家匆匆跑来,在门口禀报道:“王爷,李相国派人送了些土特产,我们是收还是不收?”

李琮一怔,旁边的王军师却立刻反应过来,他急道:“殿下,快命人收下,李相国必有密信在里面。”

第二百六十八章 各逞心机

运送物品之人是李林甫的侍卫长,东西已交割完毕,但他依然在门外徘徊,迟迟不肯离去,这时,庆王李琮匆匆从府内出来,李林甫的侍卫长立刻上前行了个半跪礼,递上一封信笺道:

“殿下,这些时令果蔬是李相国得皇上准许,特地派给各位亲王,这是清单,请殿下过目。”

清单哪里还需他亲自过目,李琮虽然较愚笨,但这封信的含义他心中却十分清楚,抖开信笺,借着大门上几盏大灯笼的微光,他迅速地扫了一眼里面的内容,随即将信贴身收好,脸微微拉长了道:“请转告李相国,他的好意本王心领了,有些事情我自有分寸。”

说罢,李琮转身走回了府中,早已等候在此的王军师立刻迎了上来,急问道:“相国怎么说?”

“只有一句诗,什么‘江南早春桂鱼肥,藕塘深处不思归。’”

李琮将信递给他,语气中透出不悦道:“要我杀李清就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