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唐-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日,杨泰这倒霉孩子是没事玩自焚挂掉的好不?哥们什么时候那么屌了,还七进七出,敢情儿将哥们比拟常山赵子龙了。

    第三,因为苏定方的夸大其词,李二陛下竟然给自己加封了武勋,正六品的武勋位骁骑尉。

    自此,郭业也明白他这个横空出世的西川小都护,是几品官儿了。

    李二陛下在圣旨中说得很明白,以正六品的骁骑尉,出任西川小都护一职,统领小都护府上下。

    唐代的官阶是极为复杂的,可分为四种: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

    所谓的职事官,就是具体职掌的事务。比如郭业这个西川小都护,就是职事官。

    所谓的散官,便是职事官的品阶。

    散官又分文武散官,文散官,顾名思义就是文官的品阶,共二十九阶,最低一阶是从九品的将士郎,而最高一级便是前文提及的开府仪同三司。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陇西县令就等于职事官,而不代表陇西县令就是七品,这要看该县令是几阶散官,通常的县令都是文散官第十九阶的宣德郎出任,第十九阶,乃是七品。

    所以通常我们都说七品县令,其实县令只是他的职事官,七品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县令,文散官都排名第十九阶的宣德郎。

    久而久之,便都以为县令都属七品。

    其实也有六品县令,比如长安京畿一带的县衙,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加上近水楼台先得月,几乎都由文散官第十四阶的朝议郎出任。

    拿后世的官场来解释,也许会更加通俗易懂,例如,某某市的市委书记。

    那么市委书记便是他的职事官,而正厅级便是他的文散官。

    同样,不是所有的市委书记都是正厅级,比如县级市的市委书记,他便是正处级或者副厅级,正处或副厅级便是他的文散官。

    同理,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基本都是副部级,那么副部级便是他的文散官。

    职事不代表官阶。

    至于武散官就更好理解了,武官的品阶嘛,康宝的宣节校尉便是武散官。大家也可以理解成后世的军衔。

    从下士,中士,一路往上数,少校少将上将,大将,元帅。

    以上文武散官是历朝历代的主流官阶。

    当然还有另外两种,勋与爵。

    爵,很好理解,公侯伯子男。

    勋,功勋也,亦分文武二勋。

    文勋,专封文臣及为朝廷出谋划策的大才之士,类似咱们现在的中科院院士,国务院特聘专家,特聘顾问等荣誉头衔,虽没实权,但享受国务院津贴及其待遇。

    武勋,则尽不相同,全靠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靠军功累积而成,非大军功者,不授勋。

    影视剧中常常看到,某某少年领兵打了胜仗,立了偌大军功,朝廷给封了一个某某侯,某某公。

    这是纯属扯淡,误导青少年。

    无论是盛世大唐,还是乌烟瘴气的晚清,一个非皇亲国戚之人想要封个爵位,并非仅仅军功就可,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可缺。

    爵位的封赐,是及其严格的,尺度不掌握在朝中大臣手中,而是掌握中历朝历代的皇亲宗室手中。

    哪个皇室愿意一个外姓人突然闯进来,打破一家之姓的和谐?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家族企业,里头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部门经理与主任,都是同一个家族同姓之人。

    突然董事长召来一个外姓人,说要让他进入家族管理层,提拔他当个副总经理,这些家族成员能干吗?

    封爵同样是这么一个道理。

    大唐为什么成为古往今来第一盛世,很有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李二陛下兴建了凌烟阁,里头二十四功臣中至少有二十人是非皇室中人,却都封了国公之爵位。

    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可见李氏皇族对功臣的赐爵尺度之大。

    但是武勋官就不一样了,他是游离在皇亲宗室外的一个特殊群体。

    既不属于散官群体,又不属于赐爵行列。

    武勋自成一个体系,分十二阶,亦称十二转,从最高一阶的上柱国开始、依次是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

    武骑尉,第一阶,相当于从七品,以此类推,第十二阶的上柱国就相当于从二品。

    如果哪一天,累积军功,蹭蹭往上涨,武勋位升迁到了上柱国,升无可升之时,那么离封爵真心不远矣。

    特别是身在厚待功臣的大唐盛世

    郭业喃喃自语:骁骑尉,哥们如今也是有武勋傍身之人了?次奥

    一声感叹,他将眼神从宦官身上转移到了苏定方身上,眼神中充满了感激。

    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能捞来一个寻常文武官吏终极一辈子的光阴,兴许都得不到的勋官。

    他知道自己这个正六品的骁骑尉,虽然是素来大方的李二陛下因为杨泰之死,欣喜之下心血来潮授予的。

    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是苏定方给自己争取而来的。

    如果不是苏定方在奏折中瞎扯淡,夸大其词,给自己乱添功劳,自己哪里跟这骁骑尉的武勋位挨得着边儿呢?

    那宣旨宦官在前,郭业不好明着冲苏定方说些什么,只得无声地张张嘴,打了一个谢谢的口型。

    苏定方坦然受之,颔首回笑,也打了一个口型,貌似告诉郭业,这是你小子应得的,你我两不相欠。

    咳咳,咳咳,郭小都护?

    宣旨宦官又是一阵催促,道:您该谢恩哩。

    郭业啊的一声,故作皇恩浩荡受宠若惊的样子,又冲着长安方向作揖山呼万岁。

    那宦官很是满意郭业的表现,不由脱口赞道:郭小都护真是年轻有为啊,不及弱冠之龄,却已然成了六品骁骑尉,坐镇掌管一方军机,啧啧,羡煞我等庸碌狗辈了。

    郭业连忙转身,都说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这没了蛋蛋的太监,纵是长得敦厚老实,内心肯定还是阴暗面居多。

    郭业不想得罪这种时常在宫中行走之人,立即拱手堆笑道:内侍大人远道而来,委实辛苦,我已遣人备下薄酒,为你与苏大人接风洗尘来着。

    嘿嘿

    宦官一阵柔笑,稍稍轻掩一下嘴后,娘娘腔道:郭小都护真是伶俐的很哟,难怪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成就,前途当真不可限量哩。

    内侍大人谬赞,请,这边请

    不不不,喝酒吃饭之事儿不着忙,

    宣旨宦官摇头婉拒了郭业的邀请,收敛笑意,神色再次凝重地说道:老奴这里还有正经事儿要跟郭小都护说哩,大事未操办完,老奴怎敢去饮酒?

    我了个去

    郭业再次目瞪口呆,敢情两道圣旨完了,还有啥圣谕口讯不成?

    汗颜捉急一阵后,郭业喃喃问道:内侍大人,莫非陛下还有口谕训诫臣下?

    非也,非也,非陛下圣谕也

    宦官尖锐阴柔的声音中带着几许的和善笑意,边笑边摇头而说。

第二百八十三章 顺公公传话() 
宦官说完要说之话后,通过苏定方从中穿针引线,郭业也大致了解了这个宦官的来历。

    前来宣旨的宦官,姓董名顺,年四十,在宫中任正六品的内侍省内给事一职。

    所谓的内侍省便是朝廷太监机构,唐代内侍省下辖六局亦称六司,统领宫中近三万宦官。

    因而,唐初所有宦官不叫太监,太监是对有品阶有资历的少部分宦官一种称呼。更多得是因为内侍省的缘故,凡宦官者,皆被称为内侍。

    久而久之,太监这个称呼到了后期才广泛应用起来

    至于有人称宦官为公公,这就更有说头了,凡内侍省各局掌事,或六品以上内侍太监,方有资格称之为公公。

    也就是说,公公这个称呼,不是哪个内侍太监都可以称呼的,这是对有一定品阶宦官的尊称。

    而董顺这个六品内给事正好到了公公的门槛儿

    内侍省的头头儿叫内常侍,正五品,是宫中所有太监的老大。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内,皇宫大内;常侍,长时间侍候皇族中人。非皇家心腹宦官,不得出任此职。

    至于董顺这个六品内给事一职,虽说品阶不比正五品的内常侍,但是胜在亲近,谁也不敢小觑。

    与谁亲近?自然是与皇帝亲近。

    内侍省一共有十个内给事,他们从来不参与管事,唯独服务皇帝一人。

    十名内给事各司其职,有替皇帝传送奏折的,有伺候皇帝在御书房办公的,有替皇帝上朝下朝伴驾喧声的,有替皇帝传召大臣的。

    而董顺这个内给事,则是负责替皇帝宣旨传谕,出宫劳军一事。

    宦官有好有坏,但是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地方官吏,都没有人愿意去得罪宦官。

    一嘛是人家在天子身边,好坏一句话都能抵得上你在地方折腾一年半载的,二嘛是甭管宦官好坏,割了蛋蛋的宦官就非正常男人,内心多少有些阴暗和不正常。

    能不得罪,尽量少得罪为妙。

    郭业亦是如此,开口闭口便是内侍大人,轰得董顺眉开眼笑,自觉大有面子。

    董顺捏着嗓子低声细语,将最后要说的话轻声道出之后,此次出宫的任务方才宣告结束。

    郭业立马招来关鸠鸠与朱胖子这两个自己身边最会溜须拍马的家伙,陪着董顺前往了望山楼。

    董顺宣旨前,郭府新宅本的一干人等本就是夜中共饮,此时夜色正浓,关、朱二人领着董顺出府,正应了夜宴董顺的景儿。

    不一会儿,在郭业的吩咐下,康宝,程二牛,阮老三等人相继离开郭府,前往望山楼而去。

    他希翼自己的手下越多人去陪衬,越让董顺觉得受到礼遇受到重视。

    并言称,自己与苏定方二人随后便会如约而至

    董顺在朱胖子、关鸠鸠二人相伴下离去,宅中大堂仅剩郭业与苏定方二人。

    此时堂中各处掌着盏盏明亮烛灯,灯火甚是通明,两人脸上神情清晰可见。

    苏定方依然故我,铁塔般两米有余的身子屹立堂上,活脱灯下巨灵神,甚是威武。

    虽不说话,眼睛却是没有一丝移动地盯着郭业身上,久久才开口叹道:呵呵,你小子倒是好福气,竟然萌授了六品武勋官。以后便是打断了双腿,也不用愁了。

    我呸!

    郭业暗啐一声,恨不得仰起头来,吐口吐沫到大高个苏定方的脸上。

    什么叫打断了双腿也不用愁了?

    他知道苏定方这话是什么意思,其实并非咒骂之意。而是指朝廷对文武勋官各个品阶都有不同的待遇,六品勋官,朝廷每年至少能发放米粮五百石,以作厚待。

    五百石的粮食,甭说一家十口吃一年了,就是百口人也吃不完。

    继而,郭业自动无视这张破嘴,相反,抱以笑意地拱手道:能萌授武勋骁骑尉,嘿嘿,也是我始料未及之事。虽说陛下皇恩浩荡不敢忘,但是苏郎将此次举荐之功,我也是终生不敢忘啊!

    别,大可不必!

    苏定方还是那么不给郭业面子,径直拒绝了郭业的示好,一副公事公办的口吻说道:本将说过,这次是沾了你的光,这些都是你应得的。而且,托你鸿福,本将不日便要随顺公公一块儿进长安面圣了。

    啊?苏定方不日要进长安面圣?

    当即反应过来惊喜问道:这么说,苏大人这是要升迁入长安了?

    升不升迁,本官不得而知,顺公公也未讲明。不过陛下让顺公公传旨,让本将先进兵部历练一番再做安排。

    兵部?

    那可是掌管全国军事力量的国防部啊!

    而且李二陛下先让苏定方进兵部历练,后再做安排,这可是要重用苏定方,栽培苏定方的征兆啊。

    郭业总算是定下了心来,果然,苏定方还是走回了他原先的人生轨迹。

    栽培,重用,独挡一方,名震天下,千古名将。

    欣喜之下,郭业拱手道贺:恭喜恭喜,苏郎将,这是要高升的吉兆啊,啧啧,果然你也是一个有大福缘之人哩。

    呵呵

    臭屁的苏定方闻此喜庆话,纵是一张臭脸也不由咧嘴笑开来,缓缓点头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无所谓高升不高升

    切

    郭业借着烛影被风吹斜的空档儿,暗中白了一眼苏定方,草,你不装冷酷,不装逼能死?

    继而又想起刚才董顺与自己传来的话,不由沉吟讶道:那么,这一次,咱们三儿可以结伴而行,一起赶赴长安了?

    苏定方闻言,耳中自然也响起了刚才董顺对郭业的传话。

    深思熟虑一番之后,并没有表现出与郭业一般的雀跃,相反很是谨慎地问道:你确定这个时候,你要进长安?

    郭业惊疑,反问道:怎么?莫非里面另有玄机不成?

    说着又自顾沉吟道:刚才顺公公的话,你不是也听见了吗?难道我要硬生生拒绝掉不成?而且能进长安拜见那位大人,未尝不是一份大机缘啊,你也知道,我出身草根,毫无背景,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不是?

    呵呵

    苏定方晒然一笑,看着郭业的眼神,俨然一种年纪轻,见识浅薄的味道在里头。

    笑罢,语意深邃地说道:郭小子,你我算是相交一场,我受你这份恩情自然有着一份香火情,你觉得我会坑害于你吗?

    郭业斩钉截铁,摇头答道:不会!

    苏定方听罢很是满意,语重心长地叮嘱道:现在四下无人,你再将顺公公刚才那番话自个儿念叨一遍,好好体会个中玄机吧。

    呃

    郭业思索了一下,原原本本地照着记忆,念道:顺公公刚才传话,让我三天后启程奔赴长安,说是

第二百八十四章 礼部尚书的邀请() 
礼部尚书李纲,素来爱惜人才。欣闻骁骑尉郭业年不及弱冠,却是勇冠西川,更以十七稚龄,统率三千西川虎贲,坐镇大唐西川门户,实乃难得之将才。李纲老大人爱才心切,诚邀郭小都护赴长安,入吏部尚书府一叙。老大人乃是两朝元老,蒙太上皇看重,得当今陛下倚重,如若老大人肯对郭小都护照拂一二,当真是前途无量啊!

    郭业原原本本,一字不落地将董顺刚才的传话念诵了出来,仔细回味着这话中的个中玄机。

    要说这礼部尚书李纲,郭业并不陌生,在后世史籍中多少知道一些他的资料。

    李纲此人,最最出名的不是他有多么位高权重,也不是他有多么博古通今,学识渊博。

    而是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太子詹事。

    太子詹事是干嘛使得?他的主要职责便是辅导太子好好读书,天天向上;教授太子礼义廉耻,以仁治国,以孝顺上,教导太子好好做人,争取做一个人人称道的好太子。

    说穿了,他就是太子的老师。

    如果将来太子登基做了皇帝,那么他就是帝师。

    其实这重身份还足以让李纲名扬千古,真正让他名声在外的是,这糟老头子竟然做过三任太子詹事,也就是说三位太子的老师。

    他曾经担任过前隋太子杨勇的太子詹事,就是那位被弟弟隋炀帝杨广喀嚓掉的正牌太子哥哥。

    他曾经担任过李渊长子,前太子李建成的太子詹事,不过李建成时运不济,玄武门事变中也死在了弟弟,小狼狗李世民的手中。

    如今他第三次复出,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继续出任太子詹事。这一次他担任的是李世民的长子,太子李承乾的太子詹事。

    也许,李纲这位倒霉大儒就是一个魔咒,哪个太子爷摊上他当老师,绝对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苏定方不知道当今太子李承乾的将来,郭业这个后来人怎会不懂?

    李承乾,太宗长子,在贞观元年即太宗即位那一年,便被册封为太子,成了国储。

    不过李承乾还是无法逃脱李纲带来的魔咒,一直被自己那位狡猾狡猾的弟弟魏王李泰算计,与他争夺储位。

    在贞观十七年,看着李泰越来越得父皇李二陛下的宠幸,李承乾这小子胆子一肥,直接勾搭起自己的心腹起兵造反。

    结果可想而知,还是被他的天可汗父亲李二陛下给无情地镇压了下来。

    先是剥夺太子储位,而后圈禁,两年后,本应继承大宝的太子李承乾郁郁而死。死后别说国储之葬,就连个亲王级别的葬礼都木有,被以国公礼而葬之。

    总得算起来,李承乾也是间接死于弟弟的手中。

    从以上三位太子殿下的人生轨迹和下场来看

    三位太子都拜李纲为太子詹事,引为太子师,而最终,三位太子都是福薄之人,离帝王宝座始终差了一步,而且直接或间接死于自己的兄弟之手。

    郭业想着这种种怪事巧事,不由叹道,这位礼部尚书老李头可不是一般的丧门星,简直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