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气特别旺盛,对胜利充满了坚定的信心。〃霍普金斯的莫斯科之行坚定了美国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决心和信心。9月初,美国援助苏联的第一个船队启航,驶往阿尔汉格尔斯克。
  8月10,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纽芬兰的阿金夏港举行战时第一次会晤,共同商讨国际形势以及联合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政策。8月14日,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成为英美两国政治联盟的标志,对于动员和鼓舞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团结,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侵略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该宪章后来也成了联合国宪章的蓝图。
  在大西洋会议上,罗斯福与丘吉尔还联名致函斯大林,建议召开苏、美、英三国会议,共同商讨对德作战和援助苏联问题。斯大林欣然同意。
  第28节:身残志坚……罗斯福2005年04月20日
  9月29日,苏、美、英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亲自参加了会议。10月1日,三国签署第一个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英美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和物资;苏联则向英美提供原料。莫斯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苏美英三国反法西斯联盟的初步确立。
  10月30日,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宣布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11月7日,美国又宣布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为提供援助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到1941年底,英国向苏联援助了669架飞机、487辆坦克和301支反坦克枪;美国向苏联援助了204架飞机、182辆坦克,以及18。9万部战地电话、67万英里长的电话线和4。5万吨带刺铁丝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对日宣战,德美也相互宣战。美国从此正式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加拿大、萨尔瓦多、南非、中国、〃自由法国〃和波兰等国也相继对日本宣战,战争波及到全世界4/5的人口。随着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不断扩张战争,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也进一步得到壮大和发展。
  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在召开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军事会议,通盘商讨两国的联合作战计划。会议期间,美国提议对轴心国作战的所有同盟国家,共同签署一项《联合国家宣言》。
  经过与各国磋商之后,1942年1月1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签字国保证运用其全部力量击败法西斯轴心国;签字国保证不与法西斯国家合作,不单独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确立,也为以后的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精彩旁白:在《美利坚杂志》上,霍普金斯记述了与斯大林的会面:〃他说话绝不重复。他知道他的部队正在开枪射击……打得准,打得狠。他同我握手时,短促、坚定而又有礼貌。他热情地微笑着。没有一句话、一种姿势、一种格调是多余的。真像是在对着一个完全协调的机器……一部有才智的机器……说话。……………当他站起来望着我离开时,谁也忘不了这个俄国独裁者的形象……严肃、坚决、满脸皱纹的容貌。他穿着合身的短外衣和结实而宽松下垂的裤子,脚穿一双镜子一般闪亮发光的靴子。他没有佩戴文武官员的任何勋章。他身躯硕大,敦敦实实地站稳脚跟,大有橄榄球教练所一心向往的中锋的模样。他双手巨大,像他的意志一样坚定有力。〃
  ……解力夫著《身残志坚……罗斯福》
  29.卡萨布兰卡会议
  盟军在非洲的胜利,使美英两国领导人深受鼓舞,他们非常希望与斯大林会晤,共商击败德国的战略方针。1942年12月2日,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说:〃最使我心情激动的考虑,就是我渴望和你会谈。我建议在非洲某一个安全的地方秘密会晤,这对我们三个人都很方便。时间约在1月15至20日。〃丘吉尔也向斯大林发出了同样的邀请。
  然而,此时苏军正在全力围歼斯大林格勒城下的鲍卢斯集团军,斯大林无暇离开莫斯科。12月6日,斯大林答复罗斯福和丘吉尔说,他赞成3国首脑开会商讨军事战略,〃但是非常遗憾,我无法离开苏联。现在正是重要关头,对我来说,即使离开一天也不可能。〃
  于是,罗斯福便与丘吉尔商定,他们各自携带参谋人员一起到北非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一次两国首脑会议,以便了解战地情况,商讨1943年的作战方略。
  1943年1月12日,邱吉尔首先到达卡萨布兰卡,住进安法郊区的一所别墅。1月14日下午,罗斯福乘飞机横渡大西洋也来到了卡萨布兰卡,会议随即正式召开,历时10天。
  1月23日,在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罗斯福与丘吉尔决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确定了1943年英美联军的进攻方向。罗斯福接受了丘吉尔竭力兜售的计划……进攻〃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攻占西西里岛,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迫使意大利投降,然后从巴尔干切入欧洲腹地。
  第29节:新郎已到,新娘何在2005年04月20日
  第二件事,美英两国把各自支持的法国政治首脑吉罗德和戴高乐硬拉到一起,结成〃强迫婚姻〃。吉罗德是美国特工从法国南部营救出来的一位法国将军,美国支持他成为未来法国的政治首脑;戴高乐则是英国一直支持的〃自由法国〃运动的领导人。鉴于盟军即将重返欧洲,罗斯福和丘吉尔都觉得有必要使法国的两派首脑联合起来。1月24日,吉罗德与戴高乐在罗斯福和丘吉尔面前作了一次〃勉强的握手〃,两人同意组成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同任主席。后来,缺乏政治才干的吉罗德很快便被戴高乐排挤了出去。
  第三件事,盟国第一次明确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迫使轴心国无条件投降。1月24日,当着丘吉尔的面,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总统和首相在考虑了世界大战的局势之后,比以往更加确信:只有彻底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世界才能恢复和平。这就是我们能够把战争的目的非常简单地表述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据说,这个宣言是罗斯福一个人想出来的,是他长时间以来深思熟虑的结果。在罗斯福讲这番话的时候,邱吉尔表情尴尬,说明他们事先并未谈及此事。丘吉尔随后强作笑容,讲了两句赞成的话,毫无热情地提议为〃无条件投降〃干杯。
  精彩旁白:戴高乐身上很有〃法兰西民族的性格〃,他不肯受人摆布,拒不前往卡萨布兰卡。罗斯福催促说:〃新郎已到,新娘何在?〃丘吉尔于是向戴高乐施加最大的压力,威胁说他不会支持他反对美国盟友的:〃在罗斯福和你之间,我挑选大的。〃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32.德黑兰会议
  随着盟国在各条战线上的顺利进军,苏、美、英三国首脑觉得有必要尽快召开高峰会议,协调对德作战的方针和商讨战后欧洲的安排问题。关于会议的地点,斯大林坚持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因为他要亲自指挥红军作战,不能离国境太远。另外,苏、美、英三国在伊朗当时都驻有军队,安全有保障。
  但是,德黑兰也是当时近东的一个国际间谍中心。出于安全的考虑,盟国情报人员建议三国首脑分别下榻在各自的使馆内。苏联和英国的大使馆相距不远,但美国使馆离得很远。于是,斯大林邀请罗斯福一行搬到苏联使馆来住,腾出单独的一座楼房供美国客人用。罗斯福欣然接受。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战时举行了第一次会晤,史称德黑兰会议。
  11月28日下午,斯大林从自己的住地走到罗斯福的别墅,作礼节性的会晤。罗斯福与斯大林谈了戴高乐问题。斯大林说,战后〃法国不应当再回到印度支那,法国必须为他们同德国的罪恶合作付出代价〃。罗斯福说,〃他百分之百地同意斯大林元帅的意见〃,并说他〃曾同蒋介石讨论过在印度支那实行托管制度的可能性〃。
  谈话中,苏美首脑又谈及印度问题。罗斯福说,〃最好不要同丘吉尔先生讨论印度问题,因为丘吉尔先生对那个问题没有解决办法〃。斯大林表示同意,认为〃这是一个触及英国人痛处的问题〃。两人谈了半个多小时,丘吉尔一行来了,于是正式举行第一次会议。
  在为期4天的会议上,三巨头主要讨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战后如何处置德国问题、未来的国际组织问题、波兰疆界问题和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问题。
  为了加速击溃德国法西斯,三巨头讨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丘吉尔仍然竭力兜售他的〃柔软的下腹部〃战略,要求把重点放在地中海战役上;斯大林坚持认为,意大利离德国心脏很远,对德国威胁不大,难以减轻苏军的负担,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法国攻入德国本土。
  罗斯福对丘吉尔的用意看得很清楚,他私下说:〃当丘吉尔为他入侵巴尔干的主张辩护时,房间里每个人都明白他的真正用意何在。他迫切想攻入中欧,使红军无法进入奥地利和罗马尼亚,甚至匈牙利也不让红军进入。斯大林明白这…点,我明白这一点,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经过激烈争论之后,三国首脑终于达成了最令人鼓舞的决议:1944年5月在法国登陆,实施〃霸王战役〃。这是德黑兰会议取得的成果。
  第30节:打起仗来都像野兽2005年04月20日
  三国首脑随后就战后处置德国问题交换了意见。罗斯福主张战后把德国分割成5部分,〃分别实行自治〃,〃要使德国人忘掉'帝国'这个概念〃,因为一个强大的德国会把世界再次拖入战争。丘吉尔认为〃普鲁士是发动战争的祸害,应予以严惩,但对其余部分应宽容些〃。斯大林认为,〃要分割德国,那就应当是真正的分割〃,他不认为〃德国人之间有什么不同〃。最后,三巨头决定,此事交给欧洲咨询委员会来进一步研究。
  关于战后建立国际组织这一问题,罗斯福已考虑很久了。早在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罗斯福已经开始对外界宣传他的主张。〃联合国家〃(UnitedNations)一词也是罗斯福想出来的,可能是从〃合众国〃(UnitedStates)一词派生出来的。
  斯大林赞成未来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性的。丘吉尔倾向于设立地区委员会。德黑兰会议在这个问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留待会后继续研究。
  关于波兰疆界问题,主要是在斯大林和丘吉尔之间讨论的。斯大林明确表示,苏波边界应是1939年的边界,即苏联继续保有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丘吉尔希望以此换取苏联尊重英国在巴尔干的传统利益。斯大林原则上同意了丘吉尔的意见。
  最后,斯大林明确表示,击垮德国法西斯后,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苏联要求得到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罗斯福提出中国大连港可作为〃自由港〃。
  1943年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后者作为秘密文件,当时没有公布。会议公报最后说:〃我们怀着希望和决心来到这里。我们作为事实上的朋友而在这里分手。〃
  精彩旁白:在正式场合讲话中,斯大林总是对〃德国法西斯〃和〃优秀的德国人〃加以区别。可是。私下里他却说:〃德国人全都一个样,北方人和南方人毫无差别,打起仗来都像野兽。〃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34.阿登战役
  巴黎解放之后,艾森豪威尔秣马厉兵,指挥盟军兵分几路向德国边境挺进。1944年8月29日,巴顿麾下的美军占领了马恩河上的夏龙,9月1日攻占凡尔登,9月7日强渡摩泽尔河。英国第2集团军于9月3日解放了布鲁塞尔,9月4日攻占重要港口安特卫普,直到荷兰边界。加拿大第1集团军沿海岸向东北扫荡,解放了许多海港,9月15日占领了比利时的泽布拉赫,肃清了英吉利海峡沿岸的德军。另一路美军于9月10日解放了卢森堡首都卢森堡城,9月11日进抵德国边境。到9月21日,盟军各路大军在德国边境连成一体,准备向德国发起全面进攻。
  此时,德军经过3个多月的战斗,损失惨重,西线战场上只剩下了49个师,而且每师兵力还不到一半。德军将领普遍认为,阵线已经无法防守,必须迅速撤到莱茵河东岸,据险顽抗。但是,希特勒坚决不准德军后退一步,同时竭泽而渔,减少后勤人员,增加作战部队,海军和空军人员也转为步兵,还下令实行〃总体战〃体制,强迫增加军工生产,强征16~60岁的德国男人参军。到1944年11月,希特勒又拼凑了18个师的新兵,派到西线战场。
  1944年11月底,希特勒悄悄地将25个德军师集结到比利时东南部的阿登前沿阵地,准备重温4年的闪电突袭美梦,再一次从这里突破盟军防线,直插到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迫使西欧盟国缔结单独和约,以便他腾出手来集中对付东线的苏联战场。对这个代号为〃莱茵河上值更〃的反扑计划,德国将军们毫无信心,西线总司令龙德斯泰特私下里叹息说:〃安特卫普?如果我们能到达默兹河,我们就跪下来感谢上帝!〃
  当时,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但是,盟军认为,阿登地域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因此在宽115公里的地段上只配置了美军第1集团军所属的5个师,总计8。3万人、242辆坦克、182门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门火炮。而德军进攻部队却有官兵25万人,装备9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800架飞机、2617门火炮和迫击炮。
  第31节:受到怀疑而被拘捕2005年04月20日
  在进攻前夕,德军还实施了〃麒麟〃计划。派出一支由党卫军特种部队和第150坦克旅、会讲英语的约2000人的突击队,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盟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些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盟军士兵因受到怀疑而被拘捕。
  1944年12月16日清晨5点30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起了猛烈的反扑攻势。中线德军进展最快,12月17日晚一举包围了美军一个新兵师的2个团,2天后俘虏了8000名美军。12月18日,德军进抵巴斯托尼,夺取了通往默兹河的交通要道。美军随即与德军展开了白热化的巴斯托尼争夺战。12月25日,德军攻入了距离默兹河只有4英里的小镇塞莱斯,达到了阿登大反攻的顶峰。当日,德军第2装甲师与美军第2装甲师爆发激战,德军阵亡2500人、1050人被俘,全部88辆坦克损失了81辆。这一战,美军第2装甲师获得了〃活动地狱〃的称号。
  1945年1月3日,德军动用2个军的兵力对巴斯托尼进行了最后一次猛烈争夺,最后还是被巴顿将军的猛烈还击打退了。1月8日,希特勒被迫命令德军撤退到豪法里兹西部。1月12日,苏军在东线提前发动进攻配合作战,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支援东线作战。美军乘胜追击,但是遭到冰雪阻滞,1月16日进展到豪法里兹。1月28日,德军终于又被赶回了德国边境,恢复了原来的战线。
  阿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最大的一次阵地战,双方投入将近60个师。经此一战,德军伤亡81834人、损失坦克324辆、飞机320架。盟军1万人阵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损失坦克733辆、飞机592架。双方相当,但是盟军能够迅速得到补充,而德军却不能,此后,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挡盟军的进攻了。
  精彩旁白:1944年12月19日,在艾森豪威尔主持的军事会议上,巴顿将军针对德军的阿登反扑兴奋地叫喊起来:〃嗨,我们要沉着镇静,让这些狗崽子往远里冲,一直冲到巴黎才好,那时就真能把他们一段一段地分割,一口一口地吃掉!〃
  ……(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著《远征欧陆》
  35.苏军大反攻
  经历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等重大胜利之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而德军则在苏联战场上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被迫转入全线战略防御。
  1943年底,苏德战场上力量的对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军兵力已经发展到630多万人,而德军及其仆从国兵力只有490万人,苏军作战部队人数超过敌军30%,坦克、大炮超过敌军70%、飞机超过敌军170%。苏军的实力已占据压倒优势,稳操胜券,具备了发动全面反攻的条件。
  于是,斯大林抓住有利时机,从1944年初开始接连发动了10次重大战役,苏联史上称为〃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