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救民族危亡,争取〃与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希特勒的宣传蛊惑下,纳粹党员人数不断上升。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取得政权之后,希特勒深受鼓舞。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召集〃褐衫队〃在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政变,〃进军统帅大厅〃。但是,在进军途中,德国警察阻止并逮捕了暴动者,希特勒也被投入了监狱。
  第5节:寻求新的生存空间2005年04月20日
  在兰德斯堡监狱服刑的9个月里,希特勒整理了他的法西斯思想,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明确地透露了他的称霸世界的大计: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接着是消灭法国、英国和俄国。然后,建立一个〃建筑于奴隶制和不平等思想上的伟大的新社会〃,由〃雅利安优等民族〃日耳曼人统治全世界。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风雨飘摇中的德国议会民主制度。当时德国经济急剧下滑,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减少了69%,7万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高达800万人。面对困难,最后一个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联合政府竟然宣布辞职,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于是,根据宪法,国家权力在危急时刻转入兴登堡总统一人之手。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元帅不断地任命〃总统临时内阁〃,颁布〃总统暂行法令〃,国会和民主制度被束之高阁,共和国体制实际上已经有名无实了。
  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极度混乱的政治局势为希特勒提供了飞黄腾达的良机。在1932年7月的大选中,希特勒极力煽动德国人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宣扬〃强权国家是改善经济的前提〃。这些主张赢得了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工业家们的欢心,纳粹党最后获得了37。3%的选票,一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纳粹党上台之后,〃褐衫队〃和党卫军立即冲上街头,肆意跟踪、殴打和杀害一切政敌。2月27日,纳粹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随即颁布了《保护人民和国家的紧急法案》,废止了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4月1日起,希特勒禁止犹太人经商,4月26日成立秘密警察……盖世太保。5月2日,德国政府取缔工会,6月27日,希特勒勒令解散德国社会民主党,7月14日,希特勒颁布禁止成立新政党的法律,使纳粹党成为德国惟一的政党。
  同年7月,希特勒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将国家经济分成工业、能源、银行保险和手工业等6个部门,将全国划分为18个经济省。德国经济开始转入战争轨道,控制物资出口,主要进口军需物品,钢铁、军火、燃料和化学合成等军事工业得到了重点扶持和迅速的发展。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病逝,希特勒接管了总统职权,自封为〃德意志国家和人民的元首〃,称呼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完全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希特勒加紧了将德国改造为战争机器的步伐。1935年3月5日,希特勒宣布建立国防军,13日下令建设空军,16日发表重整军备宣言,颁布国防法令,恢复普遍义务征兵制,17日全德国举行庆祝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1936年3月1日,希特勒下令实施训练计划。7月22日,希特勒派兵援助西班牙的法西斯叛乱。1937年,希特勒又与臭味相投的墨索里尼结盟,建立了侵略战争同盟〃罗马…柏林轴心〃。
  1938年,希特勒自任国防部长,组建直属于他个人的国防军司令部,掌握了完全的军事统帅权。德国的军费迅猛增长,从1933年的7亿马克一路飙升至1938年的600多亿马克,增幅近百倍之多。陆军从1935年的30个师增至到1938年的51个师。1938年时,空军仅有368架飞机,到1939年便猛增至8295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支空军。在军火生产上,1939年德国的产量已达美国、英国两国总和的2倍多,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精彩旁白:〃我的优点就是不受任何理论上或者道德上的清规戒律的约束。〃〃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德)阿道夫·希特勒著《我的奋斗》
  5.以邻为壑的绥靖政策
  战争的脚步正在迅速地迫近,法西斯的铁蹄和狰狞的叫嚣声已经清晰可闻了。但是,西方列强们的应对之道却是以邻为壑的绥靖政策。
  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厮杀之后,英国、法国等老牌欧洲强国虽然在表面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自身的实力也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到处是残垣断壁,山河破碎,今非昔比,没有了往日横行世界、称霸欧洲的锋芒和锐气。
  沉重的战争负担耗光了英国的老本,不仅被迫卖掉了10亿英镑的国外投资,还欠了美国44亿美元的债务。由于实力的衰落和工业生产的下降,大英帝国称雄250年之久的海上霸主地位也开始动摇了。伴随着各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政府内外交困,以至于战后的几届保守党和工党政府都因为无力缓解危局而辞职。
  第6节:代价再高也不为过2005年04月20日
  内外交困之下,战后的历届英国政府都以恢复国内经济和解决帝国内部问题为执政重点,强调〃经济危险是必须对付的最紧迫的危险,其他事务必须让位、必须等待。〃重整军备不得影响经济恢复,同时幻想以虚张声势的外交手段来保持既有的霸权地位。1935年时,德国的空军实力已经超过了英国。而张伯伦政府却认为重整军备将〃压垮这个国家的脊背〃,一面大幅度削减军事预算,一面严格限制英国军队的规模,主张〃退守帝国〃,在军事上撤出欧洲。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的法国,战后情况更为糟糕。战争损失高达2000亿法郎,劳动力损失约为136。5万人,战后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57%,农业萎缩到发生粮食危机的程度。而且,一向以高利贷者著称的法国已经变得负债累累,欠美国的外债就有40亿美元。本来指望从德国的战争赔款中捞回血本,结果又在美国、英国的威压下和德国的抵制下弄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由于国力衰落,经济极度困难,法国政局一直处于动荡和混乱之中。从1925年4月到1934年2月,来去匆匆的法国政府竟然更换了17届之多;仅1933年一年里,法国内阁就走马灯似地换了7届。内政的困难与混乱使得法国在外交上更加难以保持连续性、坚定性和独立性,只能追随英国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侵略行径推行苟且偷安的绥靖政策。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赢家……美国……又如何呢?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从战前的负债累累一跃而为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债主。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都流进了美国的腰包,纽约取代伦敦成了世界金融的中心。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美国都取代英国成了西方世界的领袖。
  但是,美国远离欧洲和亚洲,依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然屏障,美国并不担心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之手会伸向自己。同时,从建国之始,美国就流行着孤立主义的历史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异常活跃,极力鼓吹撇开国联,不参加任何联盟,不卷入、不牵连任何国际义务,散布和平幻想,掩盖战争危险,主张裁减军备、避免战争,〃代价再高也不为过〃。
  迫于孤立主义思潮的压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届美国总统在竞选时都不得不顺应这一潮流,保证不卷入战争,不把选民的孩子送到国外去打仗。因此,美国总统往往在外交上推行〃中立〃、〃不偏不倚〃和〃武器禁运〃等政策,坐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到处挑起战火,肆意侵略。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也给欧美各国留下了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因此,和平主义思想和厌战、畏战情绪在西方社会十分盛行。同时,作为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等也感到心满意足,幻想从此天下太平。法国的和平主义尤其严重,认为自己要得到的已经都得到了,剩下的就是保住既得利益了。士兵们认为军事训练已经没有必要,驻地的娱乐中心成了部队的活动重心,酒精中毒的现象在军人中间非常普遍。
  绥靖政策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就是,20世纪初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根本对抗。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直接冲击了西方列强的统治体系和殖民地后方。因此,西方列强都非常仇视新生的苏联,对共产主义威胁惶恐不安,千方百计地削弱苏联和限制共产主义的影响。于是,处于苏联与法国、英国之间的德国便被看成了阻止〃共产主义威胁〃的〃壁垒〃。〃祸水东引〃便成了西方列强反苏、镇压欧洲革命的政策选择。为此,英国甚至公然喊出了〃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
  英国首相鲍德温也曾再三声言:〃假如一定要打仗的话,我希望看到布尔什维克与纳粹打起来。〃另一位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如意算盘打得更响:〃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卷入了。〃
  然而,绥靖政策并没有给西方带来和平,反而怂恿、加速了法西斯侵略者的战争步伐。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悍然入侵东非小国埃塞俄比亚。对此,英、法等国的反应只是发表一份空洞的谴责声明。法国外长赖法尔甚至额手称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墨索里尼的侵略成功,使希特勒深受鼓舞。
  第7节:大难临头各自飞2005年04月20日
  1936年3月,希特勒公然宣布废除《罗加诺公约》,出兵进占莱因非军事区。英、法等国的反应依然是软弱无力的谴责声明。随即,希特勒又下令在德、法边境修筑了〃齐格菲防线〃,为发动进攻做好准备。
  1938年初,为了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希特勒在奥地利制造骚乱,寻找并吞奥地利的借口。3月12日,德国直接向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辞职,许士尼格被迫接受。接任的新总理同意邀请德军进驻奥地利,德军随即占领奥地利全境。13日,宣布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面对德国肆无忌惮的侵略行径,英国、法国、美国表面上仍然发表了抗议,实际上却认为德奥合并〃势在必行〃。1938年4月初,英、法、美三国政府分别承认了德国并吞奥地利的现实,撤回驻奥使馆,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不费一枪一弹,德国便轻易地吞并了一个主权国家,这对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几个月之后,希特勒又开始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他一方面谎称捷克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遭受了〃迫害〃,一面陈兵边境,要求割让苏台德地区。正当捷克斯洛伐克急需英、法等西方大国主持正义、伸出援手的时候,英、法等国却已经决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取德国的〃谅解〃。
  危急关头,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法国总理达拉第的支持下,主动求见希特勒,明确表示〃承认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请求希特勒在他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协商之前不要动武。随后,在英、法的联手威胁和劝诱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接受了割地的建议。之后,张伯伦飞赴德国会见希特勒,并提议召开四国首脑会议,讨论领土转交事宜。
  1938年9月30日,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在10天之内割让苏台德地区以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给德国。作为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却不能与会,只是在会后由英国代表通知他们结果,并且告知〃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
  希特勒又一次兵不血刃地实现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
  《慕尼黑协议》签字后,张伯伦带着他事先拟好的《英德宣言》,单独会见了希特勒。竭力向希特勒陈述,只有加强英德合作,才能解决欧洲和世界和平问题。为了进一步麻痹英国,希特勒慷慨地在宣言上签了字。随后,法国总理达拉第也得到了一份《法德宣言》。
  当日,张伯伦踌躇满志地返回伦敦。一下飞机,就拿出《英德宣言》向欢迎的人群挥舞,兴奋地宣布:〃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精彩旁白:〃这些阴谋家,在西班牙问题上,在中国问题上,在奥地利和捷克问题上,不但并无丝毫制止侵略的意思,而且相反,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实则是'坐山观虎斗'。世界上多少人被张伯伦及其伙伴的甜蜜演说所蒙蔽,而不知道他们笑里藏刀的可怕。〃
  ……《毛泽东选集》
  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滋养下,希特勒一口一个,干净利索地吃掉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侵略的欲望越发炙热,仿佛一只发疯的狂犬,血口獠牙,随时准备扑向下一个目标。
  这一点,全世界都看在眼里,只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各打各的算盘。英国、法国手持希特勒签字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自以为得到了〃光荣的和平〃,一心想要〃祸水东引〃,将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美国远在大洋彼岸,有恃无恐。唯有苏联无遮无拦,胆战心惊地暴露在希特勒的炮口之下。
  而此时的苏联,刚刚经历了1936年至1939年的清党肃反运动,逮捕了500多万人,枪决了50多万人。领导十月革命的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15人被处决,首届苏维埃中央政府的16名成员被处决了12人。斯大林的铁腕已经牢牢地掌握了苏联。
  第8节:下定决心粉碎波兰2005年04月20日
  鉴于战争的威胁日愈迫近,斯大林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在1938年开始的苏联第3个五年计划中,国防工业投资占到整个工业投资的1/4以上,许多民用企业纷纷改建为军需工厂。同时号召和组织妇女参加工业生产,掌握男子的工种,建立劳动后备军。另一方面,斯大林也在国际上寻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在斯大林的一再建议下,1939年4月15日,英国、法国、苏联三国在莫斯科举行了关于互助反侵略的谈判。会谈中,苏联向英国、法国建议: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三国反侵略互助条约;三国共同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但是,英国和法国实际上仍然热衷于绥靖政策、幻想着〃祸水东引〃,对苏联的建议十分冷淡,使得谈判持续了将近4个月还是毫无结果。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对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唯恐三国一旦结盟,将使德国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因此。希特勒抓住英、法、苏三国彼此猜疑的矛盾,大耍两面手段。一方面暗中与英国秘密会谈,英国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另一方面,又一再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犯苏联,希望改善关系,使两国关系〃安定化、正常化〃。
  1939年8月20日,急不可耐的希特勒直接致电斯大林,要求苏联同意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赴苏会谈签约。
  而此时的苏联也同样面临着腹背受敌的现实危险。在远东地区,日本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国与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又在紧锣密鼓地谈判结成军事同盟。危机当前,苏联既然得不到英国和法国的合作,也就但求自保了;斯大林做出重大决策:同意里宾特洛甫前来莫斯科。
  8月23日,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飞抵莫斯科。当日,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施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该条约的签订,表明苏联在战争中将保持〃中立〃,实际上是回敬了英法〃祸水东引〃的企图。而德国则借此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可以毫无顾忌地去进攻波兰了。
  希特勒有一个相当深刻的看法,认为斯大林的原动力来自〃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比来自共产主义的为多。里宾特洛甫也认为斯大林是现代的伊凡雷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又与德国达成了《附属秘密议定书》,这笔秘密交易充分地暴露了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根据苏德之间的秘密协议,在德国进攻波兰的同时,1939年9月17日,苏联也从东线进攻波兰,派出60万红军占领了共约20万平方公里的波兰领土。同年11月,苏联又出兵芬兰,抢占了4万多平方公里芬兰领土。随后,又迫使立陶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