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隋王朝-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吹皆谡馀哟笫值谋澈笏滩氐氖前傩盏奈薇揉翟购颓谐萃春蕖
  基于此等前因,百姓也就自然而然地对这些前来为自己解除痛苦的隋军表示出欢迎的态度。尤其是一些经历过梁末侯景之乱的老人,都感叹着这两支同样来自北方的军队之间的表现居然如此大相径庭,连声说“这是几十年间少有的王道之师”。而做为王道之师主帅的杨广,自然是镇江城内最受欢迎的人物。难得的是,这位晋王所表现出来的亲民姿态也使得百姓们对金枝玉叶的看法有了彻底的改观。
  “晋王是位菩萨心肠的好人啊!”
  短短三天之内,这样的风评就在城内外传扬开了。以王者的尊贵却能主动来到民间访贫问苦,打击强暴,又一次让百姓见识了与率兽食人的陈后主天差地远的贤明上位者。
  自打出任南征总帅以来,杨广从没有过如此的闲适,感觉上仿佛回到了在并州的日子。是日早晨,他起了个绝早,梳洗完毕后,迎着冷利的晨风在院里练了一趟拳脚,活活筋骨,再和随侍从在侧的骁果中郎将宇文承都对舞一路剑。待二人头顶都升起淡淡的白色蒸气后,东边的天际才透出一抹淡青色的亮光,接着,全城所有的公鸡开始不约而同地啼鸣起来。
  “你伯父去江北几日了?”
  随手将手中的剑丢给宇文承都的同时,杨广问道。
  “已经三日了。”承都接剑的同时回答道。他的伯父就是宇文述,三日前被杨广派回江北去调集大军,准备渡江决战。但是由于陈水军的出动,显然受到了阻隔。
  “看来是赶不上决战了。”
  杨广挥了挥手,仿佛是在驱赶着飘荡在头顶的困扰之云。反正战事方面横竖有高颎,自己也就乐得在后面收拾人心,借机提升自己的人望。在他看来,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完全不逊于疆场上的性命搏杀,因而做起来也是乐此不疲。
  用过早餐后,他照例又带着骁果军在街头亲自巡视了一番,但没有多作停留,就立刻赶回行辕。因为那里正有一位应张衡之邀前来拜访的重要客人在书房内等待他的接见。
  “顾言先生,侬一路辛苦了。”
  杨广人未入客厅,声已先至,一口标准的吴侬软语立刻让那位负手背对房门而立的客人惊讶地转过身来。是一位相当瘦弱的年轻人,看上去比杨广也大不了几岁,从一对薄薄的嘴唇看去,显然是一位言词便给之士。顾言为字,姓名则是柳辩。
  从姓氏上可知,他与那位现任隋臣的柳彧系出同门。事实上也却是如此。自魏晋时代,柳氏就是河东地方(今山西)的名门望族。永嘉之乱后分为两支,留在故乡的就是柳彧的那一支,另外一支做为逃难者渡过长江,到达南方。柳辩就是出自南迁这一支。经历三百年的沧桑,原来的北国名门已经完全融入了南方社会,客居之地的方言也变成了柳辩本人的家乡话。这也就难怪他在北方军队的营地之中忽然听到吴侬软语,会产生极大的好奇之心。
  “参见晋王殿下。”
  惊讶归于惊讶,但名门出身的良好教养还是使他表现出得体的礼仪。有趣的是,当身为北人的杨广用江南方言来问候客人的时候,柳辩却报之以略嫌生涩的北方官话。
  “先生不必拘束,本藩可以听懂侬的口音。”
  如此对答下来,柳辩这才确认杨广确乎有着一口十分地道的吴侬软语。语言的相通立刻化解了初次见面的陌生感觉。趁着等待的时间,他已经用目光对书房主人的品味做出了一番探究,得出的结论是——此人不俗!
  这里陈设的桌椅几案十分简朴,但非常洁净,上面的插瓶内供着数支寒梅,悠然绽放。周遭的墙壁上不见刀剑角弓,却挂了几面古琴和一些书画,角落之中还有一只烹茶用的红泥小炉,不时腾起的袅袅青烟散发出恬淡清雅的余韵。
  真正占据房间主角地位的还是书籍。除了通常武人所必备的兵法书之外,更多的还是堆积于床头案上不计其数的儒典、佛经,更多的则是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尤其还有南朝著名文化人沈约、鲍照、江淹等人的诗集更使他心亲切之感。他信手拣了几本翻看了一下,发现书页的边角都有些翻卷过的折痕,字里行间还有许多披注,证明它们都是主人时常翻阅的,而非临时拿出来装门面的样子货。
  “真是名副其实的书房啊!想不到粗鄙的北人之中也有爱好学问,手不释卷者!”
  向来以文采风流自负的南方世族无法不对这样的人物产生好感,柳辩自不例外。因此,他改变了长揖不拜的初衷,而改为深深一躬到地。同时,他在心中这样解释:我所敬佩的是你的学问,而不是你的权势。
  杨广很客气地请柳辩落座,然后亲手为他燃起红炉烹茶。这样一种情景,几乎使得柳辩在瞬间产生出不知置身何地之感。及至杨广亲自奉茶,他才如梦初醒般起身逊谢。
  “先生是远来之客,也是第一位出现在这间书房之内的真正江南世族。本藩在北方就已经万分钦慕,只恨生也晚矣,不能见乌衣燕子,不能共曲水流觞。”
  乌衣指的是乌衣巷,是建康城乃至整个南朝的时代象征。在这个常年为爽朗沉静的绿意所覆盖的街区之中,诞生过许多在南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中,以“振奋永嘉南渡以来趋于衰颓之人心”而著称的王导和“谈笑间治退百年来罕有之大敌”的谢安最具代表性。以他们为代表的王谢两大豪门也因此而成为江南世族之中的翘楚。当然,除了他们之外,这两家还涌现出许多在历史上大著其名的人物,比如发起“曲水流觞”这等风雅盛事的王羲之,就有着不逊于其叔父王导的名望。
  这件事情发生在杨广所处时代之前约三百年的东晋永和九年(纪元353年)的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被后世尊为“书法圣人”的王羲之偕四十二位名噪一时的才子,在一个叫做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地方聚会。他们散坐河边,将斟满的酒杯放在一片荷叶上,从上游放下,任由水流推动而前,飘至一人面前便取而饮之,然后赋诗一首,再依次传递向下。聚会结束之后,这些诗句被编辑成一本《兰亭集》,由王羲之为其亲手做序。关于这本诗集,在文学史上倒没有太多的表现,反而是这篇序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一件杰出的艺术瑰宝,又随着被唐太宗携入坟墓殉葬而消失,最终化作一个略带遗憾的永恒传说。
  至于参加这次兰亭会的其他人物在历史上也不同程度得留下了各自的足迹。其中最为出名者首推谢安。此外,还有孙绰。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上谏的良臣;许询,与孙绰齐名的诗人,以三卷诗集留下了不灭的文采;支遁,一代名僧,对于经文有着深入的研究,并有许多专业著述,其事迹被载入记录宋代之前佛教名人的《名僧录》。有这些出色的人物参与的兰亭会,应该是有史以来最为风雅的节日聚会了。
  这些南朝人一向引以为傲的人或事如今出自一个北人之口,并得到相当的推崇,做为听众柳辩自然是大为舒服。从他脸上露出的愉快表情上,杨广已经测知自己的对症下药之策已经奏效,于是谈话在距离被拉近的情况下,很快便切入了正题。
  “先生远来,有何平江南之计以教本藩?”
  “据在下看来,江南陈氏多行不义,丧尽人心,其势力恰如风口之残烛,实不足当一风之力,又怎能抗拒明主驭雄师而的显行天诛呢?”
  “先生的意思是陈已毕亡?”
  “毕亡无疑,顷覆只在顷刻之间!”说到此处,柳辩话锋一转,“但收一国易,收一国人心却难。”
  “愿闻其详!”
  杨广表情肃穆,宛如一个听讲的蒙童,这种态度立刻激发了柳辩的诲人不倦之心,多年来怀才不遇所压抑下来的满腹言论立刻如决堤的洪水般一泻千里。
  “自永嘉之乱以来,天下分崩离析垂三百年,民心苦乱亦久矣。社稷凌悌,人心不古,君王视民如草芥,百姓视君如寇仇,故而改朝换代之事,无时无之。何以至此?关键是大乱之后,道义丧尽,理教难行,明器败坏,教化不彰。君不知民,民不奉君,上无懿德,下无臣节,故而昏君奸佞屡见不鲜,以至历代国祚不永,威德日衰。”
  “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杨广不失时机地击节赞叹,愈发助长了柳辩的谈性。
  “所以说,方今之计,如欲江南长治久安,必须做到‘收拾人心’四字!”
  “请先生再说详细些吧。”
  “人心者,泛而论之乃指天下人心之向背。人心所盼为何?莫过于‘奚我后,后其来苏’。后者,能行先王之道的明君。然则,何谓先王之道?无非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以归仁’!若能做到一个仁字,则天下人必争相以归之。故而孟子又云,‘仁者无敌’!只要事事以仁义为先,则普天之下,孰能与抗之?若此,则治国平天下之期,殆不远矣。”
  “本藩自幼便读孟子,然从未听说过对孟子之道解释得如此透彻的妙论。”
  “依在下入城以来的所见所闻,殿下在‘仁’字上做的已经很好了。江南苦暴政久矣,百姓盼王师解救‘如大旱之望云霓’。殿下的善政只须推而广之,使恩泽遍及江南,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盛况亦指日可待矣。”
  “公言甚是。”
  听到这里,杨广喜不自胜,手掌在案上一击,袍袖却不小心带倒了旁边的茶杯,幸而他手急眼快,一把按住已经滚到边缘的杯子。然则,整整一杯滚烫的茶水却泼到袍子上,湮湿一片。但他没做声,若无其事地将空茶杯放回到一个稳妥的地方。这一切,柳辩看在眼中,心中又是一番感慨,只是没有外露,继续侃侃而谈道:
  “仅仅做到了‘仁’还远远不足。盖‘仁’者不过是治平乱世的基础而已,就象当年汉高祖入秦的约法三章,只是废黜了秦的苛政,但后来还要用叔孙通之议来确定‘礼’,才使得汉朝真正成为一个国家。所以,殿下在广施仁义之际,也当兴复礼教,这样才能赢得天下的士心。士乃四民之首,天下智慧所集。士安,则四民皆安。”
  “先生的意思是要本藩以礼安士吗?”
  “正是。士所重者,礼也。自魏晋以来,礼仪日渐废弛,‘非汤武而薄周孔’之论甚嚣尘上,人心寝衰,礼道不张,上无君父,下失臣节。民不谐于官,官不忠于君,君亦不知天。故而昏暴滋炽,上下离心,海内分崩,天下离析。可知六朝更替,兴衰只在瞬息之间。今殿下收江南,首要之处在于以复礼而收人心,得人心者,天下不足平也!”
  “先生此论深获本藩之心,但不知收人心,复礼教,当从何处入手?”
  迎着杨广热切的目光,柳辩莞尔一笑道:“殿下何以明知故问?张建平四方游说,莫非是他自己的主意不成?”
  张建平就是张衡的字。他奉命四处活动的事情被柳辩一语道破,杨广也不尴尬,只是微微一笑道:“凡事皆瞒不过先生啊。只是本藩虽知世有桃源,奈何不得其门而入。”
  “为江南万千士民之福祗,柳某不才,愿做引路之人。”
  “先生此举,功德无量啊。本藩代江南亿万生民谢先生!”
  说着,杨广起身便拜,柳辩哪里敢受,连忙伸手相搀。杨广趁机握住他的手说道:“江南崇佛日久,闻先生是天台智顗大师的方外之友,盼能代为致意。待江南初平,本藩愿拜在大师座下,聆听教诲。”
  听杨广提起智顗的名字,柳辩顿时恍然大悟,暗暗连呼“妙极”。同时,经过此番谈话,杨广的谦恭下士和机敏才智也使得他对北人刮目相看。当他辞别出门,在张衡的陪同下走在秩序井然的街头时,他特意借故和一些市民谈了谈,知道城内百姓得隋军开仓放赈,因此虽处战争之中,这个年过得却比往常更加红火了些。可见各种悬灯结彩的喜庆气氛绝非故作姿态的虚饰。及至回到馆驿后,柳辩的心情依旧在激荡着。他从来只见官府的差役士兵如狼似虎,破坏民生,从未见过主动维护治安,赈济贫民的情景。那些百姓眼中的感激神情和盈眶之泪,久久地没有从他的眼前消逝。
  “未来拨乱反正,拯斯民于水火者非斯人乎?”
  这样的问题,从他的心中如闪电般飞起,然后盘旋着久久不能散去……
  

第二十八章 偏师决战(3)
整个白昼,陈军都在白土岗一线忙于布阵,钟山和新林的隋军除了严密监视之外,也没有更多动作。就这样,战场上的第一个夜晚在对峙的气氛中悄然降临了。
  被陈后主抱以绝大期许的中护军鲁广达,此时正驻立于山岗之上北面的夯土城砦中,观察着隋军的动静。黑夜虽然挡住了他的视线,但某种莫名的情绪告诉他,夜幕背后肯定藏着些什么。
  “也许今夜就会发生不测之事。”
  因着这个念头,他吩咐加派岗哨,严密防备偷营劫寨。其他士兵即使休息也必须枕戈待旦,时刻准备交战。吩咐之后,他还不放心,亲自巡察了一番,直到对一切都感到满意,这才回到自己的帐篷里。
  他很想如往常那样在灯火之下展开书卷一直读到深夜,但心思却总是静不下来。眼中的书页上的那些字迹本来应该是很清晰的,但是现在却仿佛成心和他作对似的,初时纠结成一团团莫可名状的东西,使他根本捕捉不到任何轨迹。不久后,这些墨块就活动起来,渐渐脱离了书页,在虚幻的半空中化作许多黑衣小人,一路婆娑歌舞着、围绕着鲁广达的头顶盘旋了一阵,就倏忽间凝聚成一股象这夜色一样漆黑的烟雾四散而去,只留下诡异的喧哗从未知的、遥远的空间传来……
  “不对,这不是幻觉!”
  多年戎马生涯养成的直觉向他发出警报。他的身体如弹簧般跳了起来,同时庆幸自己还未卸去盔甲的明智之举。
  “发生了什么?”他向同样闻声而至的亲兵问道。
  “隋军来袭!”
  “慌什么!”
  对着惊惶失措的报告人,鲁广达不满地喝斥道。他相信自己的布置至少不会在短期内因为这次夜袭而崩溃,但他必须立刻赶到城砦那里去督战。
  在他看来,带兵这件事情并不如何玄妙,只要做到“身先士卒,生死相共”这八个字就足够了。所以,每次出阵均是将在前,兵在后,盔甲堂皇,直将个战场当作皇家的阅武殿堂了。由此反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威势,过去与之交战的齐、周军只要看到这样一支甲胄粲然,突驰而来的部队,便会发声喊“鲁将军来啦”,即节节退却,不敢直膺其锋。渐渐地,其他各路人马在摸到了这个规律后,每逢危急,也会冒用鲁广达的旗号,往往就能化险为夷。
  然则,这次来袭的隋军虽然看到了“鲁”字战旗,却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反而不断呐喊着冲杀过来,看样子再过不久便会薄于城砦之下。
  “天色太黑,难辨真伪,不可轻易出击!”
  在下定了这个判断后,鲁广达下令只须依托城砦,使用弓箭反击。陈军阵中立刻乱箭齐发,黑夜之中但闻杀声、弓弦声、金属刺入肉体的钝声和死伤者的哀嚎声,看不清敌军究竟来了多少,又死伤了多少。
  “不要停顿!敌军不退就继续用弓箭找呼!”
  在抱定了这样的宗旨后,在大约持续了半个时辰的射击后,对面的喊杀声终于渐渐平息了下去。
  “地情不明,继续警戒。等到天明后,一切自有分晓。”
  这道命令刚刚下达不久,对面又响起了喊杀声。
  “这是什么偷袭?”鲁广达觑着敌人的动向,疑惑地思考着。既然名为袭击,必然要利用夜晚的掩护,偃旗息鼓,悄然靠近。现在这样大吹大擂,正面直进的方式和白昼里的冲锋毫无区别。
  据情报侦知,与自己对阵的敌将贺若弼也是一位行伍出身的老练用兵家,断不至做出这种大违常规而且破绽百出的愚行。那么,除此之外,唯一的解释就是对方是在用佯攻来隐藏某种秘密的策略。
  “难道是声东击西,意在吸引本军的注意力,然后去偷袭临侧友军吗?”
  将孔范称为友军,对鲁广达而言是件极不舒服的事情。因这个名字而产生的恶心感,比摸到凉滑无比的蛇皮还要难受上几分。如非眼前这等迫不得已的情况,鲁广达一定会拒绝这样一种安排。但是,他毕竟久经战阵,知道在眼前这种布阵不利的情况下绝非做意气之争的时候,因此还是派出精细人前往临侧阵中去探看消息,并提醒孔范小心。
  “想不到区区几个隋军,就让咱们堂堂的鲁大将军吓破了胆吗?请你敬告他,如果需要援兵,请明白说出来,不要为了面子故意危言耸听。此乃惑乱军心,为敌张目的愚蠢行为!”
  在得到孔范这种傲慢无礼的回复后,鲁广达除了冷笑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