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锁定红海-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拉伯世界与中国(1)
越来越多收集的资料显示,中国商朝前后的历史与阿拉伯半岛的历史肯定相关。从语言的扩散情况看,在大约3500年前全球人类在一个广大的区域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可以从语言研究方面得到一些证据。其实从后来中国有大批的回民这一事实就可以推导出这一结论,从那里到中国来并不那么困难,他们一直都有同样来到中国的动力与通道。
按照我的逻辑,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潜在的“回民”。从地理与气候上,我们没有明显的理由说,大约4000年前与近2000年内这个时段有什么根本的条件改变而扰乱了中东诸多民族一直向中国迁徙交流的规律。这些走向中国的渠道从远古至今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不把唐宋之前迁徙过来的人们称呼为“回民”罢了。
今天“回民”人口大约为900万,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人口位居第三。如此多的存在量似乎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当然,“回民”并非全部是从阿拉伯半岛来的,但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回民”今天分散的地区也给了我们另外的启发。他们集中在宁夏、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偏北地区。
从地中海西岸到东岸,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内地,有一种文字在广泛使用,尽管它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但总的来说围绕着“迦南文字”和“腓尼基文字”展开。这一语言痕迹提示我们,“阿拉伯化”实际上并非是随着###教在公元7世纪开始的一场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亚伯拉罕为“多国的父”(《圣经》语)一点也不是夸张,他子孙后代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能力,以上提到的两种语言都与亚伯拉罕的后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不仅是犹太人的祖先,阿拉伯人同样也承认他为祖先。
3300年前的中国脱离了“腓尼基文”的字母文字系统,转向一种发音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目前看“(原始)南阿文字①”是与其最接近的一种文字,两者有可能为同源。此外,“南阿文字”目前还有一个分支存在,它是埃塞俄比亚的国语:阿姆哈拉语(Amharic)。
有人说,我手头的证据不能充分证明甲骨文源于“南阿”文,倒有可能传播的渠道是相反的。有人问道:为什么“南阿”文字不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呢?这个可能性也存在。
尽管一般人认为“南阿”文字起源于“原始迦南”文字,时间可能早到公元前1500年,但是通常意义的“南阿”文字出现在大约公元前500年,当然有可能从中国传播过去。成熟期的“南阿”只出现于南部沿阿拉伯海附近地区,这里正是通往中国的最近的中东港口,假如当初中东就是世界文明的核心,从这里出发并在东亚等地繁殖一些近亲文明是可以理解的。最终这种文字在埃塞俄比亚落脚,说明了埃塞俄比亚与中国地区之间可能有过的密切文化、政治联系。
我之所以倾向于“南阿”为甲骨文的源头,主要理由为:1,甲骨文比“南阿”复杂,一般来说,源头应该简单;2,当时中东文明比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文明整体更发达。当然,这些理由并不十分充分。其实“南阿”文字的许多符号在中国远古就存在,比如仰韶以及夏文化里就有出现。到底谁影响了谁,这确实是个问题,但已经可以确定的是,两地之间有联系。
让我们先来看看今天的阿拉伯地区包括哪些国家,这个事实可以启发我们对于古代历史的认识,因为文化的传播一般因为相对稳定的地理条件是有规律性的。当然完全以今天的“阿拉伯地区”来归结3000年前的“文明同化区”是不严谨的,但有参考总比没有好。史前史的委屈就在这里,总得用一些“不严谨”来替代空白。我们的许多有价值的线索都不得不建立在一些“不严谨”之上。好在我们知道这一缺陷,对之保持一定的警惕就可以了,因为并非我们所有的证据都是类比,某些地方我们还是有铁的证据。我们的任务是探索,是资料的积累,不是赌博,所以冒险不仅是值得的,而且是必须的。
阿拉伯人聚居的阿拉伯半岛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今日中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只有30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
古代中东的核心发达地区,包括两河流域、波斯、埃及以及希腊,比今天的中国版图大不了太多,估计唐代或者清代时期中国的最大版图面积与之较为接近。假如把“中东”考虑为一个整体有些假设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我们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版图内发生的任何交流,中国人不怀疑远古时期中国人曾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来回穿梭,那么中东内部的交流也应当不存在问题。既然在如此大的区域内交流不存在问题,那么中国这个板块与中东板块之间的交流也不应该存在问题。这个比喻更形象一些。
今天的“阿拉伯地区”涉及到亚非欧三大洲,尽管狭义上的阿拉伯人只指那些操阿拉伯语的人群以及主要集中在阿拉伯半岛地区的人们,但广义上的阿拉伯世界却要广大得多。有22个国家明确属于“阿拉伯世界”,包括: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特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埃及、苏丹、索马里、吉布提、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位于莫桑比克海峡的科摩罗群岛。①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阿拉伯世界与中国(2)
“阿拉伯世界”与中国文明起源究竟有无联系?有,并且关系很大。不过我得补充一句,由于我的研究中国人与犹太人有关已经深入人心,这个补充是必要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只是文化上存在区别,人种差别并不太大。在###教兴起的公元7世纪之前,信仰犹太教与基督教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真的并没有今天这样大的分别,他们甚至穿同样的衣服,说同样的语言,有一个(大多数人认同的)共同祖先:亚伯拉罕。但在今天,他们势同水火。假如亚伯拉罕在天有灵看到今天的一切,他肯定认为还不如当初真把儿子献祭给上帝呢!他的后代在他的家园故土上你死我活争战不休,亲者痛仇者快。
上面的议论并非大话,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很可能在古代中国的土地上共同对付了一些敌人才建立了夏、商、周。在“三代”之前中国地区是有许多土著的,我认为红海附近主要以闪族为代表的人们来到中国建立了夏、商、周政权。当然,夏、商、周本身的更替或许就是他们曾经的矛盾与斗争的一种体现。
本书讨论的基础建立在这样的推论之上:夏朝由夏甲后代建立;“商朝”与今天红海附近的也门、沙特地区有很大的联系(不排除与地中海东岸也有联系);周朝由亚伯拉罕的一支后人建立,他们有明显的犹太痕迹。
夏甲被公认为阿拉伯人的祖先,这个女人有着耀眼而神秘的背景。她是“三代”的开始。
尽管中国人常常拿“5000年文明”来表达历史的悠久,但这只是个没人当真的文学概念,中国人自己比较认同的历史是从4000年前的夏朝开始的,世界上比较认同中国的历史从3600年前的商朝开始算起。并且中华文明的基础是由“夏商周”三代奠定的。假如我们认定中华文明确实与夏甲和红海文明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那我不得不说,中华文明实际上可能更多曾经属于阿拉伯文明。当然,是属于###前文明。
我一直相信在中国与阿拉伯海之间存在着联系,也就是说,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西南部)与中东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海上联系。
在无动力时代到底人们是否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国明代的郑和做到了这一点。他依靠的只是风力和人力,仅用大约2~3年他就从东非回到了中国。这正巧合了我曾经推测过的史前时期中东到中国一趟的时间:3年。这段海路不仅郑和实践了,1980年一位爱尔兰航海探险家也亲自驾驶了一艘原始无动力帆船沿这条海路借季风航行过。从南部阿拉伯半岛的阿曼起程,经阿拉伯海、印度、斯里兰卡、印度洋、苏门答腊、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到中国的广州,共6000海里,行程220天,“这次了不起的航行再次证明了中国阿曼的古代海上贸易绝非‘天方夜谭’”①。
是否还有其他证据间接证明古代人远航的能力呢?张光直先生在《古代中国考古学》一书中(440页)说:“实际上,从东北到华北的交通,可能更多地通过海岸的路线;在龙山文化时期,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在文化上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其相互间的联系,只能通过航海船只来进行。”
。 想看书来
特殊的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与其他地方相比有其特殊之处。它地处古代世界两大文明之间,北部是“两河流域”,南方与古埃及相连,所以阿拉伯地区在上古深受南北两大文明的影响。甚至可以说,阿拉伯半岛串起了两大文明,承担起了两大文明的融合与传播的重任,这一传播通道不仅包括北方的西奈半岛,也包括了红海南端狭窄的曼德海峡。西奈半岛与曼德海峡由于承担重要的交流中枢功能,所以这两个地区在古埃及与两河文明辉煌时期也成为非常特殊的发达地区,他们也随着这两大文明的陨落而衰败。
假如由阿拉伯人向中东之外的区域传播文明,在许多方面肯定会给人许多“似是而非”的感觉,既像两河流域又像古埃及文明,最后就只能肯定他们属于独立的一种文明。比如在中国的某些文明经常因为这样的似是而非而难下结论,因为不能完全对应。再加上本土化,所以寻找古代的一些文明根源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尽管阿拉伯半岛的上古历史残缺不全,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那里曾经存在过的高频率人群流动现象,并且历史确实记载了他们曾经群体外迁的一些事实,不过很遗憾并不具体,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去向哪里。迫使这一事件的发生,我认为可能与沙漠化有一定的关系。
这里由于三面环水,所以还是“海上民族”的栖息地。地中海东岸善水的腓尼基人在环非洲航行之后被埃及法老称为“地中海的马车夫”。可以说沿海的阿拉伯半岛地区到处都有腓尼基人的痕迹。甚至距离地中海最远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阿曼地区都是古代腓尼基人的落脚地,可见腓尼基人影响之大①。这一有据可查的历史现象也引发了另一问题:腓尼基文字为什么会广泛传播,甚至中国夏都(今天河南偃师)以及西北地区也竟然有腓尼基文字出现。这说明,他们人到哪里,他们的文明便传播到哪里。或者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方向说,假如这些人自古与东亚地区的人们有密切联系,那么他们到哪里就会把部分中国本土积累的文明包括文字带向哪里。
假如不考虑详细真实的道路的话,直线距离今天中国最近的阿拉伯地区是阿曼湾的阿曼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他们到中国境内的西北地区只需经过伊朗、阿富汗,大约只1000公里多一点即可进入中国境内。
距离阿曼湾不远处的也门与阿曼有着近似的民族与文化成分。但也门由于面临红海、与古埃及相邻、把守亚丁湾的进出口、生产香料这些优势,在3000多年前它很快成长为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所以也门很可能选择了另外一个与中国的交接点:从中国南部与东部海路,进入中原。这个动力部分来自商业的巨大利润,也可能在沙漠化的威胁之下有寻找另外一个家园的急迫任务。
此外,应该重视阿拉伯半岛与中国的另一个交接点,就是地中海东岸地区与中国西北的陆地区域。
由于7世纪的###教运动,我们很难看到之前的阿拉伯历史,中国对这一地区的历史研究不太充分,尤其是南部阿拉伯地区更是薄弱环节。我找到的资料都是一鳞半爪,拼凑不可避免。这也给我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严谨”的学者必须以放弃研究为代价去保全“严谨”的名节,但我愿意承担着“牵强附会”的恶名先行去探险。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一个概念:“南部阿拉伯”文字不是一般我们说的“阿拉伯文字”,它是一种具有象形特征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有一定继承关系的文字。“南部阿拉伯文字”与“阿拉伯文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字体系,尽管最初两者是同源的,那就是“原始迦南文字”衍生出腓尼基文字,然后才有了“阿拉伯文字”;而“南部阿拉伯文字”却与腓尼基文字并行发展为另外一个体系,这个支系的继承者为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语。
这些文字的现状与变化可粗略勾勒出一幅历史的演变轨迹。大约3700年前,腓尼基人和阿拉伯人曾经广泛深入到过中国西北地区,无论他们从地中海东部直接过去还是从阿曼湾经伊朗、阿富汗到达,中国的仰韶文化区与夏朝统治区均留下了阿拉伯半岛人们的“手迹”。当然,我们甚至可以怀疑迦南文字以及腓尼基文字都是从中国生发演变并流传过去的。
但是在中国的东部明显有另外一拨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这批人来自中国本地,还是外部的不同民族影响了他们,没有答案,总之甲骨文神秘地出现。实际上中国的甲骨文包含了许多现有已知的古老文字,它基本上遵循了中东象形文字的逻辑,但是就基本材料上(即相当于偏旁部首或者常用符号上)却明显囊括了“腓尼基文字”、“南阿文字”、甚至“希腊文字”等。这个文字特征说明了在甲骨文字产生的时代,中国地区与以上这些文字的使用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有拼凑起来的证据就我自己看来已经是“铁证如山”:有文字上的,如甲骨文与“南阿”的神秘联系;有实物上的,如大量阿拉伯绥贝在河南殷墟的发掘,亚丁湾海贝在四川“三星堆”的发现等;红海到中国之间古代航海的可能性已得到多方面验证——也门人认为至少在商朝期间两地就有联系。南部阿拉伯地区(也门)在3000年前“香料王国”时期的突然崛起更是他们可以把政治势力扩张到远东去的重要证据。
。 想看书来
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两个海湾
东北角 波斯湾 由于临近“两河流域”,阿联酋与阿曼等波斯湾地区10000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迹象。8000年前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这一地区进入铜石并用时期,之后就出现了农牧业。请注意这里是距离中国最近的一个地区,所有中国西北地区的文明发展都需要仔细鉴别是否与中东这一区域发生了联系,尤其是通过印度河流域而发生联系的可能。
考古发现阿联酋地区曾经有外来的彩陶,大约5000年前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制陶业。中国新疆地区常见的坎儿井在铁器时代几乎同时也出现于阿拉伯半岛地区。
中国西北地区的众多民族还显示出来自水边的海洋痕迹,当我们设想他们来自其他地区的同时,不能忽略波斯湾与阿曼湾。
在提倡多加关注也门地区与中国古代东部地区的联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波斯湾地区与中国的海上联系。
“中国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明州、扬州等地南航向西经印度半岛西海岸至海湾,是古代中国和阿拉伯的海上重要航线。中国的丝绸、陶器等,经此路销往阿拉伯半岛及其以远地方;阿拉伯半岛和海湾的香料、珍珠等运往中国,故亦称之为‘香料之路’。①”那么西汉之前两地之间的联系是否也采取过同样一条老路呢?
东南角 红海亚丁湾 也门与阿曼紧邻,在许多方面与波斯湾南面的沿海地区相似,但也存在区别。
“也门”(Yaman)的意思是“右边”,这是相对于“麦加”(Mecca)而言,“左边”是“叙利亚”(Sha‘m)。从这个称谓上也可以看出它曾经在文化上是阿拉伯世界这一广大地区的一部分,并且曾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尽管也门地区水草丰美,但在今天占地面积却不够大。尤其是整个阿拉伯半岛地区缺少大的河流贯穿其中,所以始终没有如“两河流域”或者尼罗河那样的“大河文明”出现,以至于许多人对几千年前的阿拉伯文明一片茫然,他们只知道7世纪之后的###文明与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创造的文明,而对上古的阿拉伯文明存有疑虑。当然这一地区文明的失忆还有其他致因。
很幸运地,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与商朝并列的朦胧的也门历史。也门在“公元前2000~前1000年,为麦因王国②时期。麦因人从事农耕和手工业,已经开始水坝和沟渠建设。他们还精于商业,商队足迹除抵达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叙利亚之外,还远至埃及、东非及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公元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