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八六一-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运见过曾大人。”当这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报上姓名时,曾纪泽为之一动。
王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此人乃清末著名地经学家、文学家,虽历居官位不高,却是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历史上曾收杨度、齐白石、廖平、刘光第等名人为徒。
此人还有一项不为人知的专长,他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精通“帝王之术”的人。
帝王之术是什么东西?
自法家创之初,便有三派之说,分别为慎道的“势”派,商鞅的“法”派,以及申不害的“术”派。
在春秋战国期间,这三派都曾经使单得推行它的国家变得强大,但由于法家学说毕竟刻薄寡恩,缺少仁爱的外衣包装,所以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战国末期,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就是荀子。
荀子是孔子的门生,他虽然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而且也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他对儒家学说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在传统儒家的“仁政”主张基础上,加入了“法治”的思想。于是乎,中国帝王的权智文化…………帝王之术诞生了。
荀子有两个著名的学生,一个是韩非,另一个就是李斯,他们都是最初精通帝王之术的人。
归根结底,帝王之术的精髓,便是不管你奉行什么样的统治理念,一定要给自己穿一件“仁”和“义”的合法外衣,在这个仁义的掩饰下,再动用所谓法家思想,如此,才能使得自己的统治延续。
号称精通帝王之术的王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候,跑到这金陵来投奔自己,曾纪泽不用想也知道他有何目的。
历史上有传闻,说是王运曾数度劝曾国藩称帝,但都被拒绝了。曾纪泽不敢确定这段野史是否为真,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王运正是自己需要的人,前些时候他还曾托人四处搜罗此人,不想他游历在外,不知所踪,而这个时候却又不请自来,正是合乎了曾纪泽的心意。
“久仰王先生大名,当年先生在父亲大人幕下时,未能及时讨教,实在是遗憾。不想先生今日能大驾光临,实在是三生有幸,先生一定要对纪泽有所赐教啊。”曾纪泽惯有的客气。
王运呵呵一笑,扬眉道:“大公子客气了,能助大公子成就千古大业,应该是王运三生有幸才对。”
第一百二十二章献策
这王运也果真是好大胆,一见面言语便如此直白,曾纪泽自然不会轻易托出心事,便是笑道:“先生过奖了,这攻克安庆的大功,自然要归于父亲和九叔,我只不过是做了些鸡毛蒜外的协助罢了,谈不上什么功绩。”
曾纪泽故意装做听不明白他的话中深意,王运笑得有点异样,侧眼瞧了瞧左右,曾纪泽会意,便向白震山道:“你们都先下去吧,我与王先生有事要谈,没我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准打扰。”
白震山带着那些亲兵知趣而退,曾纪泽请王运坐下,亲自为他看了一杯茶,很是谦逊的说道:“先生远道而来,纪泽以茶带酒,敬先生杯,纪泽有许多事情,还得向先生讨教,还请先生不吝赐教,以解纪泽之惑了。”
王运这回倒又不急了,很是悠然的品过香茗,笑道:“运一介书生而已,怎敢言赐教二字。大公子有什么不解,倒也不妨说出来,我这个旁观者或许能给点意见。”
“先生谦虚了。”曾纪泽又开始了他的引诱加陷阱式谈话,“我听闻先生曾在肃中堂幕下效力,想必对于朝廷中的事,深有见解。不瞒先生说,如今金陵克复在即,发匪旦夕可灭,到时天下太平了,就不知朝廷……确切的说是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会样对待我们这些平叛有功之臣,先生可分析一王运抚须侃侃而言:“东边那位心存仁厚,是个没主意的主,倒还好说。西边那位可就截然不同了,此人城府深沉,好弄权术,性情最是阴险,若论玩弄权术阴谋,只怕朝中无一人是她对手。”
他顿了顿,接着道:“至于恭亲王嘛。不过一志大才疏、谋而不决的贵戚而已,对付下边的人还免强可以,但我以为,他早晚要被西边那位斗下去。”
王运的评判基本符合历史对这三个的论断,曾纪泽心想这王运号称精通帝王之术,单就其识人的眼光来看。确实是有一番能耐的。
他点头道:“若如此说来,恭王如果能掌权,那对咱们这些湘系、淮系的人来说,算是比较合适了。”
王运摇头道:“那可未必,其实无论是西边那位,还是恭王,像大公子这些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在他们满人眼中,都不过一介奴才而已。我敢断定。发匪一灭,各位地下场只有一个。”
曾纪泽瞪大睁,想听听他要说的后话。可是在意料之中。
王运故弄玄虚了半天。道出了四个字…………兔死狗烹!
曾纪泽故作惊讶之状:“不会吧。朝廷能有这么无情吗?”
王运不屑道:“这不是无情不无情地事。自古以来。哪个帝王不是如此。何况当今主宰天下地。是他们满人。大公子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是你。会充许异族之人。功高盖主。掌握军权吗?”
曾纪泽开始表现出焦躁之意。他来回踱步。思索再三。低声问道:“那依先生之意。我等该如何应对。”
王运竖起了两根手指。胸有成竹地说道:“大公子不必惊慌。我早就为你挑选了两条通天之路。”
曾纪泽拱手道:“原闻其详。”
“本来,先帝应该牢记周公辅成王的三训。效法本朝多尔衮辅顺治爷地先例,任命恭王为摄政王,将幼子托付与他,再嘱咐肃中堂尽心协助恭王。这样尽管新主冲龄,政局也会确保稳定。然先帝已去,自然就不能再苛论什么。”
“但那两宫太后违背先帝遗命,发动政变,擅杀肃中堂,夺八大臣辅政之权。搞什么所谓垂帘听政。此后宫干政,国之大祸也。我以为。当今之计,大公子在灭发匪之后,就该劝说曾公,提兵入朝,申明祖制,说明不能行两宫垂帘听政的道理,再与恭王相商议,用湘淮两系之人,入朝共同辅政。如此,则内有贤明之士,外有湘淮重兵,则我大清国即使遭遇暴风骤雨之袭,天崩地裂之灾祸,也可上下同心,朝野协力,稳如磐石。”
王运顿了一顿,道:“最重要的是,此举可保湘淮两系汉臣高枕无忧。不知大公子以为如何?”
王运之策,曾纪泽不是没有考虑过,但觉中间所受羁绊太多,成功不易,便是放弃了。
曾纪泽坐回了椅子,神色渐变得淡然,饮了一口茶,问道:“那先生的第二策又是什么?”
曾纪泽的表现无疑是拒绝了,对于王运而言,如同寒冬中的一盆冷水劈头浇身,他兴致勃勃的表情立时蔫了一半。不过也许是在曾国藩那里受到的打击已经习惯了,他定了定神,又托出了第二个计策。
“若大公子觉得刚才所说不妥当的话,可效仿陈桥旧事,奉曾公为主,在金陵高举义旗,为万民做主。以曾公今日之德望与实力,运可担保,不仅天下响应,四方影从,就连朝中不少满臣也会心悦诚服地拥戴。”
这番话算是说到了曾纪泽的心窝子里去了,这几年来,还是第一次有人主动的向他提出劝进之词,曾纪泽也算是遇到了一个知音。不过这王运也算好大地胆子,二人之前平未有深交,这乍一见面,便是提出这等惊天之策,可见这人实在是急切的想把他这一身的帝王之术施展出来。
曾纪泽当然不会因为他三言两语,也跟着慷慨激昂,坦露心迹起来。他听罢便做震怒之色,拍案而起,喝道:“王运你好大的胆子,竟然蛊惑本官做这等大逆不道之事,你到底是何居心,就不怕本官将你绑了,押送北京治你死罪吗!”
王运仰天大笑:“运为曾氏一族和湘淮两系数十万将士而言,运为天下苍生而言,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华夏的气运,那么多人的身家性命,皆握于大公子之手,此乃天赐予,若不取之,反必为祸。运言尽如此,若是大公子还执迷不悟,那就事妨取了运的项上人头,去朝廷那里讨赏吧。”
自古文人多傲骨,曾纪泽倒是想看一看,这王运是不说得的话跟他的胆色一样令人佩服。他当下一拍桌案,叫道:“你以为本官会那么傻吗,我看你一定是奸人派来陷害我曾家地。本官若将你送往北京,你必定倒打一耙,诬陷我曾家有谋逆之心。哼哼,本官偏就不上你的当,来人啊!”
白震山等人闻讯,持刀冲将进来。曾纪泽指着王运道:“将这人先绑了,再架一口油锅,将他就地给我油炸了。”
白震山从未见过曾纪泽会有如此残忍之举,但他也未有半点质疑,立刻吩咐亲兵将大笑不止的王运给绑了,又令人抬来一口大铁锅装满了油,就在这大帐之内堆起了柴禾,点起了火,油锅架上,不多时便滚滚沸腾。
王运由始至终都坦然而笑,根本不将滚滚的油汁放在眼中。曾纪泽瞧着他那副大义凌然,视死如归的样子就想笑,心道:“装吧,继续装,老子看你还能撑多久。”
曾纪泽不动声色,正色道:“逆贼王运,事至如此,你可有悔过之心吗,或许本官念你糊涂,就饶你一条性命也未尝不可。”
王运冷笑一声:“我既敢来,就不惧死,曾纪泽,你也太小看我了,区区一口油锅,就想吓倒我吗。”
曾纪泽不屑一哼:“那好吧,就让我看看你的皮肉是不是和你这张嘴皮子一样硬,来啊,将这大逆不道之徒投入油锅。”
白震山等人正要动手,王运厉声喝道:“用不着你们动手,我自行上路便是。”
曾纪泽便示意白震山等不要动手,他仍然没有点破之意,铁了心要看着王运露出人之贪生怕死本性。
王运仰天悲笑:“我王运死不足惜,只可怜苍生无辜,我汉人子孙,不知还要给满人奴役多少世啊,哈哈,哈哈…………”
他大笑着,大步走向那油锅,竟是全无惧色,抬腿就要往锅中跳。
曾纪泽没料到这王运一代大经,并非空口泛泛之徒,这一腔誓死之心,足以感天动地。他情知不能再演下去了,急呼:“快,快将先生拦住。”
白震山反应极快,一听曾纪泽下令,飞跃过去,生生将一条腿已快踏入油锅的王运拖了回来。
曾纪泽急忙上前,亲自将王运扶起,亲自为他解开束缚,拱手一礼,歉然道:“此等大事,纪泽万不敢轻信于人,故才设此一局,以试先生之心。得罪之处,还望先生大人大量,多多见谅了。”
王运那是抱着必死决心而去的,岂知最后的关头曾纪泽地态度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硬是将他从鬼门关里拖了回来。纵然是再不怕死的人,从鬼门关里绕一圈回来,也难免会惊魂未定。
王运是愣怔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迅即明白了曾纪泽用意,心道:“这位大公子喜怒不形于色,心中所思所想,连我也难以猜透,竟被他给唬过去了。这个人,实在是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啊,看来我这一回是没看错人。”
第一百二十三章炮
曾纪泽命人将油锅撤去,亲自扶着王运坐下,斟茶一杯亲手奉上,笑道:“先生先喝杯茶,压压惊吧。”
王运接过茶来一口吞尽,自己又拿起茶壶自斟自饮,一连灌下三大杯,激动的情绪这才缓缓稳定下来。
他定了半天神,这才恢复到往昔的神采,说道:“大公子,看来你是赞同我方才之言了,不知你是准备做周公,还是明太祖呀?”
曾纪泽道:“先生这话可就错了,不管是周公,还是明太祖,我可都没有这个资格,你可不要把我往火炕里推呀。”
王运又是一怔,猛然间醒悟,笑道:“是我口误了,应该是你想让曾公做哪一位圣人才对?”
曾纪泽站起身来,背手立于帐门,远眺着云卷云舒,不紧不慢的说道:“这江南距北京隔着千山万水,若不能将半壁山河整成一块,想要入朝伸明祖制,只怕是不易呀。”
王运眼睛一亮,起身道:“那大公子是想让曾公做明太祖了!如此甚好,我汉家江山被满人窃去也有两百多年了,正如当年蒙元入侵一样。曾公若能举起义旗,天下汉人百姓自然是群起而归心,驱逐满夷将不在话下。”
曾纪泽摇摇头,笑道:“先生只怕是将事情想的太容易了,满人虽和蒙元一样,是外夷入主中华,但两者却还有很大的区别的。”
蒙元虽占据中华,但其统治者却制定了相当森严的等级制度,从理论到实际都将汉人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满人统治下的清朝虽然同样存在等级差别,但却在其“满汉一家”的舆论宣传下渐渐淡化。而相比较蒙人拥有汉人女子“初夜权”这等残暴的特权,满人事实上拥有的特权就要逊色的多了。
忽必烈建立地元朝以汉地为统汉中心,尽管他个人对汉人文化十分崇尚,但他的子孙们们固执的执绝汉化。他们甚至会在大都的皇宫中盖上蒙古式的帐篷,当仿效汉人式的上朝结束后,他们就会躲进蒙古包中。继续过着他们野蛮落后地游牧生活。
而短命的元王朝也以事实证明,拒绝汉化的外族,很难获得这块汉化文化根深蒂固土地的长久统治权。
相比而言。满人地汉化不但比较“彻底”。而且还俱有“创新性”。他们全盘地吸收了汉人地文化。并将其中不利于他们统治地部分剔除。如乾隆修四库全书。他们又将汉人文化中地糟粕发扬光大。如“三纲五常”地思想在清朝发展到了极致。
正是因为这样。汉人才被改造成没有思想地奴隶。满清就是依靠这种卑鄙地洗脑。逐渐获得了汉人对他们统治地正统性地承认。
而一个政权一旦为民众视为“正统”。那么。“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样地民族大旗就将不再有原来那样强大地号召力。
所以王运说什么“天下汉人百姓群起而归心”。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设想罢了。
曾纪泽几句话将其中地因果难易讲得清清楚楚。王运自信读透天下之事。却也自愧不如曾纪泽看得深刻。但他毕竟不是一般人。经曾纪泽这么一提醒。思想境界立刻便有了一个提升。
“民心这东西。其实也易收买。对于普通地老百姓。可以施以小恩小惠。比如减些租税。替他们伸以冤情。这些无知地百姓自然就会跟从。面对于士绅们。能争取自然要想方设法争取。争取不到。那也尽量使他们保持观望地态度。当然。什么华夷之辨。保教保种地口号。还是会起一点作用地。做到这两点。那就基本解除了一统天下地基本阻力。剩下要做地。就是看大公子你们怎样施展兵略了。”
王运的分析不无道理,但却忽视了洋人这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不过曾纪泽心中自有决断,也不需要给每一个幕僚都讲得清清楚楚。王运,同样只不过是他可以利用的一个人才罢了。
“这些具体的事,待拿下金陵再考虑也不迟,我身边正缺先生这样眼光独道,谋略深远的人才,既然先生与我有共同的目标,那就请先生留下来,助我一臂之力吧。”
对于曾纪泽地邀请。王运是欣然应诺。
在将王运收入幕下不久。远在苏州的韩殿甲给又给曾纪泽送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主持下的苏州炮局正式竣工。不久之前,已经投入到了生产之中。
枪炮枪炮,二者的重要性不分上下。而大炮又号称是战争之王,可以说在那样一个精确攻击落后的年代,威力大,杀伤范围广的大炮,在很大程度上将是决定战争胜利的致命武器。
早在曾纪泽建立上海武器制造局,批量生产步枪之时,他就在酝酿着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制炮军工厂。但火炮的生产,对于技术地要求更高,尤其是对于炮身材料地要求,本国落后的冶炼技术,则是对火炮自产地最大限制。
尽管有大冶冶炼厂,以及很快就能投入生产的徐州冶炼厂,而且这两座冶炼厂都采用的是西方先进的冶炼技术,所炼之铜铁,基本能满足枪炮生产的质量要求。但在火炮制造技术还不成熟之时,曾纪泽不可能将这些宝贵的资源投入到消耗巨大的火炮制造摸索中去。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曾纪泽决定将本国的火炮生产,全面的仿造普鲁士克虏伯军工厂。而该厂最著名的是基生产的性能优良的克虏伯钢炮,在当时的世界而言,连西方国家的炼钢技术也未必很成熟。
1811年,费里德里希。克虏伯在普鲁士创办了克瞄伯铸铜厂,这里克虏伯家族企业举起的肇始,事实上,克虏伯是以钢铁起家。
费里德里希。克虏伯过世后,其子阿尔费雷德继承父业,在他的经营下,克虏伯公司有了迅猛的发展。由于铁路的出现。克虏伯公司将经营范围扩大到铁轨和火车的车轮制造上,接着首先将著名的贝色麻炼钢法和平炉炼钢法引入欧洲。
有趣的是,阿尔费雷德为了证明其生产钢地优质,于50年代开始制造枪炮,起初只有外国购买,在普鲁士却无人问津。直到70年代的普法战争中。克虏伯炮显示了优良的性能,为普鲁士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为克虏伯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