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八六一-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条约的签订,都具有特定的时间性,当时看起来合理在也合理。所以这条约嘛,还得按现在的实际情况来。”曾纪泽委婉的强调了自己的主张。

“诚如殿下所言,那是否贵国与英法美,乃至其他欧洲国家的条约,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呢。如果是这样的,那我看我有必要照会其他各国,对贵国的这一举措进行磋商。”洛克夫是在威胁。

况且如果真的要修改中俄条约的话,那很可能就是给了西方列强一个信号,使他们觉得之前与清国签订的条约将得不到保障,而在这个时候,西方国家便有可能联合起来对大明施压,这是曾纪泽所不愿看到的。

“这只是一个程序而已,至于究竟该不该修约,这还要我大明皇帝陛下来决定。本王所说的一切,并不代表本国朝廷的意思。”曾纪泽有所退让,将这个烫水的山芋暂时抛给了远在南京的曾皇。

曾纪泽是明廷中与西方接触最广泛而密切的一位实力派人物,他们都清楚这位倾向于开放的王爷在明廷中说话的份量,也是因为,洛克夫才在去往南京之前,先跟曾纪泽会面。但现下曾纪泽打起了外交辞令,洛克夫也无可奈何,只好连夜起程去往南京。

而曾纪泽为拖延他南下的速度,特意暗下密令给各地方政府,要他们想方设法的设置障碍,耽误沙俄使团的行程。

而曾纪泽也意识到这件事意义之重大,自己必须亲自回一趟南京商议此事,同时,他还要通过曾皇向鲍超施压,使其尽快的率部进攻河南。而由于电报线路的铺设,曾纪泽即使远在南京,也不至于太过影响对前线战事的指挥。

12月初的时候,曾纪泽先行赶回了上海,以便顺道先处理一些事宜,首先,曾纪泽视察了已初具规模的上海船舶制造局,该局自两年前建立,目前已建立了一座中型船坞,三座小型船坞。但因技术力量尚薄弱的原因,只能自行仿建小吨位级的民用蒸汽轮船,主要业务则是负责东海舰队现有舰船的维修工作。

技术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没有各行各业工业化的同步发展,造船业也是难以崛起,因为该行业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代表的是这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和工业实力。

但曾纪泽等不了那么久,中国不比日本那样海上一隅,列强对他们也没那么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可以关起门来不受干扰的大搞维新。中国不可以,内忧外患接连不断,想要发展工业是举步维艰,曾纪泽必须利用他脑中的“天机”,来为大明寻找到一些捷径。

“听说那东西到货了,带本王去瞧一瞧吧。”这是曾纪泽视察船舶局的第一句话。时任该局总办已经是上海本地出身的商人宋洋,他原本办了一家纺纱厂,凭借着其卓越的经验才能,进而短短数年的时间内,占领了上海百分之十五的市场。曾纪泽看中了他的经营管理才能,便将其聘为了船舶局的总办。

宋洋道:“三天前刚刚从法国运抵,我按照王爷的保密令,我们专为其建了一座秘密船坞,王爷请随我来吧。”

在宋洋的引领下,曾纪泽穿越规模庞大的船舶局厂房,来到了码头末头的一处小船坞,这里对外的名义则是小型蒸汽轮船修理厂。

火把点燃,船坞内部尽收眼底,在中央的水道之中,安静的停放着一艘大约十几米长的狭长船只,其上用白帆布覆盖。

“把布掀起来吧。”宋洋挥手下令。

七八个工人一齐用力,哗的一下将那帆布扯开,其下那神秘之船终于露出了他的庐山真面目。在场没有见过此船的人均是吃了一惊,私下里议论纷纷。

“这是什么船啊,怎么连甲板也没有?”

“对啊,你瞧那中央还有一个井盖子。”

“长得也怪异,好像根削尖了两边的大葱似的。”

曾纪泽听着众人的议论,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意,他看着那怪异的船,眉宇中闪烁着一种兴奋,仿佛看到的是一柄可助他开天辟地的利剑,于是他高声道:“各位,这就是咱们大明海军下一步将要主要发展装备的舰型,今天本王让你们也开开眼界,心里有个底。另外,这东西它还有一个学名,叫做‘潜艇’。”(未完待续,首发

第二百二十四章技术难题

说意大利艺术大师兼发明家达奇最早进行了关于计,而荷兰物理学家科尼斯雷尔则成功的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能够潜入水下,并能在水下行进的“船”。首发其后百余年间,潜艇的发展缓慢。但18纪到19纪间的一系列战争,很快促使了潜艇这种新式舰廷的飞速发展。从美国独立战争时的“海龟”号,到拿破时代的“鹦鹉螺”号,再到美国内战时的“亨莱”号,潜艇的发展十分迅速。

然而一直制约潜艇应用的驱动难题,直至蒸汽动力出现以后,才使潜艇的设想变得现实起来。

在这一方面,法国人走在了前面,他们在两年前建造了一艘名为“潜水员”号的潜艇,第一次使用了一部功率为80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机作动力,能在水下航行3水时。尽管其动力装置有了质的飞跃,但由于潜艇在水下时蒸汽机需要的空气无法保障,并且稳定性很差,故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世界上大多数的科技进步,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才成功的,而曾纪泽的优势就是他有一架梯子,可以直接越过那些尚未出现的巨人,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在算好了时间之后,曾纪泽通过驻法国的领事馆,成功的将“潜水员”号潜艇买下,并将该潜艇的设计者萨姆朗,以及他的设计团队聘请到了中国。

曾纪泽给这位失意地设计师许以高额的研究费用,和相当可观薪金,使他和他的团队愿意留在中国,为船舶制造局继续进行潜艇的改进与研究。

“吴王殿下,很荣幸能够见到你。这一天我已经期待很久了。”当布朗见到这位给了一个全新机会的中国王爷时,心情特别的激动,忍不住上前抱住曾纪泽就来了一个法国式的亲吻礼,这让曾纪泽和在场的其他中国人都感到有点不适和尴尬。

“布朗先生,很高兴你能加入我们大明的研究机构,我这里会为你提供最好研究舞台。”曾纪泽微笑着,极力保持着淡定。

“荣光见过王爷。”接着上来打招呼的是从美国留学归来地机械专业毕业生向荣光,他也是根据曾纪泽“偷师”计划而安排在布朗身边的一员。

“怎么样年轻人。你对这艘潜艇有什么看法?”曾纪泽亲切地问。

“我在美国内战中。曾亲眼见识过美国人发明地潜艇。那地确是一种十分神奇地武器。像‘亨莱’号就曾成功地摧毁过联邦军地一艘巡洋艘。可以想象。潜艇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战争中一种致胜地武器。”

年轻人总是有满脑子地想法。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给眼前这位重要地人物。向荣光滔滔不绝。接着道:“不过‘亨莱’号地成功是具有偶然性地。否则内战这么多年。也就不会只出现过这一次成功地战例。而布朗先生发明地蒸汽驱动潜艇。我认为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地。它成功地将潜艇地广泛应用变得现实可行。”

“说得不错。接着说下去。”看来向荣光是做足了功课。对潜艇深有一番自己地见解。这让曾纪泽很是欣赏。

“可是前两天试潜之后。我发现潜水员号也有一个致命地缺陷。那就是下潜之后。蒸汽机运输所需要地空气无法满足。所以造成下潜地时间十分短暂。这样地话。潜艇依然没办法提高它地实用性。”向荣光敏地注意到了这一点。这同样也是目前潜艇在世界范围内尚需要解决地问题。

曾纪泽赞许地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了布朗:“布朗先生。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向分析的不错,这也是一直令我头疼的难题,不过殿下放心,只要你给我足够的时间与资金,我和我地团队一定能够解决的。

”布朗满怀信心。

曾纪泽有地是资金,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等待,对于这些仍在探索地迷宫中寻找出路的人们,曾纪泽只有亲自为他们指明方向。

“我听说德国地西门子公司研制的电动机不错,既然蒸汽机无法满足水下潜航,那么无需空气的电动机应该是可行的吧。”曾纪泽揭开了一层前途的迷零。

这个提议令在场的工程师们精神为之一振,但布朗马上道:“电动机我也曾考虑过,但这东西只能用电池来驱动,成本太高,根本不适用于实战装备。”

“那如果改用蓄电池呢,我听说贵国的一位科学家,早在1860明了这种可以重复充电的电池,也许你们可以考虑一纪泽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

曾纪泽的提议是极具跳跃性的,也许这样的发展方向,别人需要数年或十数年才能寻到到,而曾纪泽却一下子跨越了好多年,所以布朗这些人的思维也得跟着跳跃性上升。

好一会,向荣光最后回味过来,马上道:“蓄电池的配电动机,这的确是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但是为蓄电池充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似乎还没发明一种高效的发电机。”

“这你们就不必担心了,本王会委托另一个研究团队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完成电力蒸汽双驱动的潜艇设计。”曾纪泽胸有成绣。

曾纪泽在视察过船舶局之后,旋即又去视察了刚刚成立不到两个半月的“纪泽-爱迪生实验室”。曾纪泽养这些人也是白养的,实验室成立之初,他便给交待给爱迪生一个项目,作为对他能力的考察,当然,曾纪泽用暗示的方式,为项目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殿下你来的正好,这个项目我已经顺利完成了,实验的效果非常好,你要不要试一试。”爱迪生兴奋的将曾纪泽迎入刚刚落成不久的实验室,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他的工作成果。

实验室目前有三个工作间,技术人员二十三名,其中从美国聘来的工程师十七名,本土大学毕业生六名。实验室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团队研究模式,虽然以爱迪生为牵头人,但研究过程却是群策群力,便于集众人的经验与智慧。

爱迪生要展示的是一台电报自动记录机,自电报发明并应用之后,电报的接收一直是人工操作,这就容易造成收报员听辩电报信号声的过程中有所忽略或误判,而电报自动记录机则可以将电报信号转换成长短不同的线条,记录于纸上,然后收报员再根据这种线码进行翻译,这样一来,便可以大大减少收报过的失误率。

当然,爱迪生凭他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研制出来的,但曾纪泽提示他这个机器的关键部位在于一根碳棒的使用,有了这样关键性的提醒,爱迪生和他的团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加班加点,便研究出了现在这台成品。

爱迪生向他解释了工作原理,并当场操作示范了几回,那台机器平稳的运行着,曾纪泽也算是机械专业出身,凭他的敏锐的专业嗅觉,他断定这个发明是成功的。

“恭喜你啊,这个发明应该会让电报公司的盛总办高兴很久吧。托马斯,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曾纪泽当场对爱迪生予以赞扬,并当即宣布要为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发放第一笔数额诱人的发明奖金。

“这要归功于我的伙伴们,当然,更离不开殿下你的提醒,说真的,我尊敬的殿下,如果你转行不当王爷,改当科学家的话,你非常有潜力成为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开着玩笑。

“也许吧,说不定有一天我失业了,就会回到这个实验室替你打工了。”曾纪泽的话引起人们一阵笑。短暂的庆祝之后,他马上又给了爱迪生新的项目。

曾纪泽给他的项目是要他改进现有的发电机,使其能够输出电池那样大的电流,来为他的潜艇提供动力。

三十年前,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在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原理公之于世后,法国人皮克希应用该理论制成了最初的发电机。

历史上,德国人西门子将在1867年对发电机做出重大改进,而这种新式的发电机能产生出皮克发电机所远不能相比的强大电流,可以说西门子发电机是现代发电机的原型。

“我也曾经关注过一段皮克发电机,那很可能将是一个改变人类世界进程的发明,不过想要增强它的电流强度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一次我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验。”爱迪生的表情很凝重。

曾经泽笑了笑,轻松道:“本王也做过些小研究,或许对你有所帮助。本王觉得关键就在于磁铁的磁力问题,你可以试一试用电磁铁代替永久磁铁,也许你会发现些什么想不到的效果。”

“电磁铁?”爱迪生一副闻所未闻的困惑表情。(未完待续,首发

第二百二十五章实验室

但很快,爱迪生便恍然大悟,口中兴奋的叫着:“呀,我怎么没想到呢。”

其实电磁铁早在发电机发明之前便已被发明,那是1822年,法国的两位物理学家发现,当电流通过其中有铁块的绕线时,它便能使绕线中的铁块磁化,这实际上就是电磁铁原理的最初发现。

一年之后,斯特金也在了一次类似的实验:他在一根并非是磁铁棒的U型铁棒上绕了18圈铜裸线,当铜线与伏打电池接通时,绕在U型棒上的铜线圈即产生了密集的磁场,这样就使U型棒变成了一块电磁铁。这种全新的磁铁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大放多倍,甚至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铁块。而当电源切断后,U型铁棒便立刻失去磁性,成为一根普通的铁棒。

电磁铁的发明迅速的在欧美传播开来,18311年,美国电学家亨利对电磁铁进行了一系列革新,用绝缘导线代替裸铜导线,并将之一圈圈的紧密的绕在一起,于是,这种更新型的电磁铁体积并不大,却能吸起1吨重的铁块。

爱迪生是美国人,痴心于发明创造的他,不可能没有关注过本国人所发明的电磁铁。只是,将电磁铁与发电机联系起来,一旦想到了就会觉得霍然开朗,非常简单,但关键就是“想到了”这三个字,那必须是反复的实验与偶然所得的灵感相结合才能出现地产物。

现在爱迪生有实验的决心与毅力,而曾纪泽则是给了他最重要的灵感。而就是这一点灵感,顿时让他整个人都亮了起来。

面对爱迪生的兴奋与叹服的目光,曾纪泽倒显得很从容,接着,他又给了爱迪生第二个项目,他要爱迪生改进现有的蓄电池,使其成本更低,更加实用。

当然,曾纪泽同样为爱迪生指出了发明的方向。1860年法国人普朗泰发明的铅酸蓄电池因为内置硫酸,在搬运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危险,而且供电时间太短,被称为短命电池。

历史上,爱迪生会在1902年用碱性溶液代替硫酸,并用相对稳定的~和铁代替铅。而这种负极为铁粉,正极为氧化~,电解质为氢氧化或氧化水溶液的蓄电池结构坚固、经久耐用。当年爱迪生做过一个实验,他用新电池组装了6部电动车,行程5000里,每充一次电,可走1C0里。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伟大地发明,如果没这个发明,现代工业发展也许就要滞后好几十年的时间。

曾纪泽把原本就应该属于爱迪生地发明诀窍告诉他。这一次他就不用再做“盗版”者了。只不过是把自己地发明提前了近30年而已。

“殿下。你……你真是一个不可思议地人啊。”在听过了曾纪泽一个又一个地突发“灵感”之后。爱迪生更觉得这位中国王爷就仿佛是一个迷一样。你永远也无法预料到他地头脑中还有多少令人难以置信地想法。

“没什么不可思议地。本王只不过嘴上说说罢了。真要做出实物来。还得靠你们这些专业人士。”曾纪泽不想在这件事上谈论太多。而在解释与他身份不想符地种种科学方面事情时。他也总是以“灵感”。或是“业余爱好”敷衍而过。

在匆匆忙忙地处理完一系列地正事之后。曾纪泽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为了尽快赶往南京。他已经吩咐东海舰队抽调出一艘炮舰。明天一早就护送自己出发。

而在离开之前。他还一个人必须要去看望。

时近黄昏。曾纪泽身着便衣进入了租界。而白震山等十几号亲兵也换上了便装。一路凝神警戒。护送他来到了同济医学堂。

这座曾纪泽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至今已成立四年,她的第一批毕业生有的出国深造,而有的已经走出校门,服务于大明新医学事业。

一场秋雨方过,校园地水泥路上湿迹斑斑,林荫道旁,枯叶零零散散的装点着红白相间的石板人行道。正对着大门的主教学楼中,隐隐约约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依现在的时间来看,应该有些班级还在上最后一节课。

时而可见怀抱书本的学生从教学楼中走出,穿过左面疏林石径,去往那喷泉旁边的图书馆。曾纪泽记得这座图书馆是他以个人的名义赠建的,校方为了表示感谢,还特意将这座楼命名为“纪泽楼”。

细细回想,那还是三年前地事情吧!时光如水,转瞬即逝,这话还真说的不错。

曾纪泽心中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