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请叫我威廉三世-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这样,数十名狙击手组成的狙击部队开始不断骚扰这支俄军部队,每隔一两分钟树林中就会传出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个俄国军官栽落马下。俄军骑兵们愤怒了,他们狠狠地挥动手里的马鞭,接着风一般朝传出枪声大概的方向冲去,然而德军狙击手也是骑兵,而且更为熟悉这里的地形。追过去的俄军骑兵非但连对方的身影都没有看到,还不时被树上的挂雷所炸中。

就这样,在整整一个上午的行军中,帕柳卡夫损失了1000匹战马、200名士兵和73名各级军官。直到基蒙出现在俄国人的视线之中,他才松下一口气来,然而他并不晓得,这仅仅是恶梦的开始。

此时的基蒙已经不再是半个月前遭到俄军突袭而残破不堪的基蒙,德军已经将这里修建成为一座要塞式的城市,环形野战阵地将城市紧紧保护着,许多蘑菇般的碉堡散布在阵地上,数十门重型要塞炮几天前刚刚从德国国内运来,并已经安装在城市里面的数个炮台里,超过2万名德军步兵早已在各自的战位上严阵以待,另外还有十几列德国制造的装甲列车则在铁路线上来回巡视着。

“老样子,骑兵包围基蒙并切断它与外界的联系,炮兵进行1个小时的火力准备,步兵随后发起冲击!”帕柳卡夫上将刚刚说完,却发现亚斯维力熟悉的身影并不在他身旁,临时的副官显然还不是很适应这个角色,他手忙脚乱地记录完上将的命令之后,匆匆忙忙地跑开了。

有些参加过前次突袭基蒙行动的骑兵轻车熟路地带着其他人向基蒙侧翼运动,结果却遭到德军装甲列车上猛烈火力的阻击。由坚实的装甲、各种口径火炮和众多机枪武装的装甲列车成为一座座名副其实的移动堡垒,俄国骑兵只要出现在铁路附近,很快便会被这种钢铁怪兽驱赶。

基蒙城内,包括105毫米榴弹炮或加农炮、150毫米重榴弹炮在内的一门门重炮缓缓升起炮口,其中2门射程11公里的305毫米铁路炮更是令人生畏。城外俄军炮兵正在准备炮击的时候,城内的重炮就已经开始轰鸣,两架德国侦察机也适时地出现在基蒙附近,为己方的炮火进行指引和校射。俄军炮兵阵地顿时变得混乱不堪,尤其是305毫米巨型炮弹落下的时候,整个大地都在剧烈震动,半个小时之后,帕柳卡夫上将带来的一百多门各式大炮几乎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最后,俄军步兵不得不在没有重炮掩护的情况下对基蒙城外的德军阵地发起进攻,德军有地雷区、铁丝网、壕沟、机枪、大炮,而这些俄国步兵只有手中的步枪和少量机枪,结果可想而知。看着满地白黑两色的尸体,连帕柳卡夫都不禁老泪纵横。

“撤退!”帕柳卡夫不再理会阿格列尼要求全力进攻的命令,留下近万具俄军步骑兵尸体黯然撤回树林。

血海 第三十四章 华沙,我来了

在得到俄军进攻基蒙失败的消息之后,辰天与弗朗索瓦相视一笑,阿格列尼似乎已经江郎才尽了,居然企图故伎重施突袭基蒙,可惜基蒙的防御今非昔比,再也不会成为德军的麦城了。

在比亚韦斯托克,阿格列尼在炮兵遭到打击之后也没有再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正午时分,双方阵地都飘起炊烟和食物的香味,德军士兵们坐在战壕底部享受着美味的面包、香肠和土豆汤,俄军士兵得到的食物也不差,只是他们的用餐则不断德军飞机打断。

时间就在这种平静而压抑的气氛中匆匆流走,漫长的一个下午阿格列尼都在他的指挥部里、在他的大地图千痛苦的思索着,选择撤退也就意味着放弃对德军的夹击之势,然而继续等待的话却很难有所突破。相比之下,辰天和他的士兵们就没有那么烦恼,德军士兵们在战壕里面舒服地睡起午觉,辰天则不断收到马肯森和奥尔格发来的战报。西面部队势如破竹,后勤部队则紧张而有序地将油料弹药供应给奥尔格的装甲部队,让它们能够全力冲击俄军战线。在损失了大量火炮之后,俄军的抵抗变得愈发虚弱无力。

德国飞行员们则是最为忙碌的人,他们一次次从机场起飞,一次次飞临战场上空投弹,使得阿格列尼的士兵只能勉强趁着轰炸的间隙打个盹。

夜幕降临的时候,马肯森和奥尔格的部队利用这一整天宝贵的时间已经向俄军纵深推进了50公里,俄军在指挥官列茨斯基将军的指挥下临时构筑的两道防线在德军装甲部队前显得不堪一击,无奈之下,列茨斯基最终下命全军退守华沙,而德军也暂时停止了追击。

比亚韦斯托克东面的德军阵地上亮起上百盏探照灯,光柱来回扫视着阵地前沿、战场中央和俄军阵地。整个世界仿佛已经入眠,远处不时传来猫头鹰呜呜的声音,几只大胆的田鼠则悄悄钻出来透透气。夏末的夜晚非常凉爽,德军士兵们坐在战壕里面,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小声聊天,气氛显得非常轻松和融洽,哨兵们则紧紧关注着对面的一举一动。

“对于阿格列尼来说,进攻基蒙无望,比亚韦斯托克正面的防线又是如此坚不可摧,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在这里继续与我们对峙,但是这样的话对于俄国第9集团军和东面的战局毫无帮助;要么绕过比亚韦斯托克,即先折返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在通过明斯克…华沙剩余的一条铁路线前往华沙,在这之后或是前出与俄国第9集团军一道抵御德军进攻,或是在华沙就地防守。”在德军指挥部里,辰天用红色的铅笔在地图上标出俄军可能的行动方向,一遍解释着自己的推测,弗朗索瓦和其他参谋则仔细地盯着地冥思苦想着。

“那他会不会带着部队撤退到明斯克就地组织防御?”弗朗索瓦托着下巴问道。

霍夫曼摇了摇头,“可能性不大!我们现在的目标不在白俄罗斯地区,而是俄属波兰和加里西亚的俄军主力,进攻明斯克对于我们来说太过深入俄境,白俄罗斯的当地居民可不会像波兰人这样袖手旁观!”

“的确!深入白俄罗斯并不能彻底截断俄军的后勤补给,对于我们的后勤保障来说反而是巨大的考验!相反,华沙距离这里仅仅100多英里,距离德国本土也不远,因为,不管阿格列尼有什么打算,我们都要尽快向华沙进军!”辰天环视了一圈,众人神色各异。

“俄国人经营华沙已久,他们修建了大量的永久防御工事,攻下它恐怕要费点力气!”霍夫曼拿出一叠文件,快速翻阅之后说道:“华沙是俄西南集团军群的后勤基地,加里西亚前线俄军的补给都是通过这里运往前线的。目前驻扎在这里的俄军部队包括2个守备师、1个骑兵师,可能有3…5个在与奥匈联军作战中消耗较大步兵师再此休整,加上从雷夫河西面溃退的俄第9集团军10余万残兵,俄国人将组织起大约20万部队防守华沙。”

“华沙是一座地势低洼的城市,维斯瓦河由南向北纵贯市区。目前华沙居民约有80万,大部分是波兰人,俄国人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城市面积150平方公里,市内街道纵横,建筑淋漓,非常适合进行巷战。俄国人在波兰四角都修建了中型要塞,其防御主要集中在西南面朝向奥地利和西北面朝向德国的方向上,这次我们却是从东北面进攻,因此我们所要面对的俄军防御工事并不多,俄军只能以野战防御和巷战来抵抗我们的进攻!”霍夫曼津津有味地讲解着,仿佛德军已经兵临波兰城下一般。

“不管怎样,先将雷夫河大桥一带的铁路先修好吧!然后我们根据阿格列尼所部的动向进行下一步行动!说不定这个不死心的家伙还会趁夜发动一次进攻呢!”辰天正说着,通信官跑进来报告了俄军正在运动的情况。

德军前沿阵地上。

“有情况!”

随着哨兵的喊叫,德军士兵们纷纷将脑袋探出战壕,对面俄军阵地上一片晃动的人影,他们似乎正在积极调动之中,远处隐约传来大炮移动沉闷的声音。

“除了观察哨以外,其余人员全部退到后方掩体中!”军官们来回奔走传达着命令,尖顶头盔迅速移动起来,在交通壕中汇聚成为一条流动的小溪,仅仅几分钟时间,德军前沿阵地几乎空无一人。

辰天看着指挥室一角的座钟,当时间指向12点的时候,数百门俄军大炮刹那间发出咆哮,像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来宣泄长久以来的压抑和不满。晴朗的夜空下,俄军炮弹和火焰在德军阵地上纷花乱落。开始的时候强烈而刺眼的光亮持续了数秒之久,爆炸声连成一片,很快,天幕又黯淡下去,直到下一波炮弹落下时,阵地上才又重新沸腾起来。

阿格列尼这次亲临前线,一批批俄军士兵在他的注视下爬出战壕排列队形,墨绿的军装在黑夜中只有一片懵懂的影子,黑色的巨涛在阵地千汇集完成之后,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向德军阵地冲去。此时俄军的炮火开始向德军防御纵深延伸,呆在后方掩体里面的德军士兵明显感觉到地面的震感越来越强烈,巨大的声波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士兵们纷纷长大嘴巴用手捂住耳朵。

看到夜幕下炮弹爆炸产生的绚丽烟火,阿格列尼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他的对手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使得他的部队无法使用飞机和气球进行侦察和校射,炮火准确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一整天的轰炸中,他更是损失了百分之三十的大炮和超过一半的弹药,从后方运送弹药而来的火车也在德军空袭中遭到很大的损失。在炮击持续一个多小时之后,他的炮弹也几乎告罄,幸而此时他的士兵在黑暗的掩护下已经冲近了德军的第一道铁丝网。

尽管炮声尚未平息,德军军官们还是站在掩体出口处大声喊叫着,一顶顶尖顶钢盔涌出掩体重新朝前沿阵地跑去,炮弹不时在交通壕周围爆炸,士兵们尽量压低脑袋前进着,相比带着布帽的俄军士兵,德军标志性的尖顶钢盔给予士兵们很好的保护,当然德国本土的工厂内正在生产一种新式头盔,能够为士兵们的头部提供更好的保护,据说这些钢盔将首先装备第一批进攻英国本土的德军部队。

与德军士兵一同前进的是那些黑不溜秋的铁疙瘩,它们车身上的白色铁十字在爆炸的火光下显得忽明忽暗,不过还是给予步兵们莫大的信心支持。

德军阵地上的碉堡最先喷出火舌,接着步兵战壕也变得活跃起来,子弹在夜幕下有着比白天更为明显的轨迹,也给双方士兵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黎明时分才渐渐平息下来,俄军投入了包括普通步兵和骑兵在内的几乎所有兵力,他们甚至一度突入到德军前沿阵地并发生了残酷的白刃战,但德军最终还是凭借坚固的防线、顽强的意志力和坦克的机动防守将俄军拒之门外。

天色渐亮的时候,德军飞机迫不及待地飞临战场,然而它们却发现俄军正在撤退。

很快,俄军撤退的消息让一夜未眠的德军官兵们欢呼雀跃起来,兴奋的表情驱走了他们脸上浅浅的疲惫。

撤退的俄军则遭到德军飞机的不断骚扰,在与帕柳卡夫所部会合之后,阿格列尼最终带着20万疲惫不堪的士兵退回到白俄罗斯。在一天一夜的战斗中,他损失了许多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士兵和大批装备,参加夜战的普通俄军部队更是显示出孱弱的战斗力。

阿格列尼带着部队通过铁路一直退往白俄罗斯的中心——明斯克,在那里,10余万新征募的士兵补充到他的部队里,表面上他指挥的部队实力大增,然而这些新兵不仅缺乏训练,更有一半的士兵连步枪都没有,上级给他们的命令是缴获同德奥军队的武器补充自己。

辰天这面,除了留下弗朗索瓦的第1军防守比亚韦斯托克和基蒙外,辰天亲帅其余部队开始向华沙挺进。不过由于撤退的俄军沿途破坏铁路,直到9月28日东普鲁士军团的装甲军、第2、3步兵军才来到华沙城外,辰天一面命令部队就地休整准备发动进攻,一面积极联系奥匈盟军。

在辰天的部队进攻俄国第9集团军时,奥匈联军也向俄西南集团军群发起猛烈进攻。原本占据优势的俄国西南集团军群在先后抽调了近50万军队用于对付德国东普鲁士军团之后,实力大减,整个集团军群仅剩下不到100万部队,大批火炮更是在雷夫河一线损失殆尽;相比之下,从全国以及塞尔维亚战场紧急征调援军的奥匈军队已经增加到120余万,部队在半个月休整之后士气也大幅回升,加上两支德国后备军的加入,奥匈军队在与俄军的鏖战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俄军正在步步后退,其主要交战地域已经后退到华沙西面仅100英里的罗兹一带。

血海 第三十五章 决战波兰

波兰,一块古老的土地,这里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其铜储量占世界的10%。从陆路、水路来说,这里都是东、西、南、北相通的中心枢纽,所以波兰也被称为欧洲十字路口。正是这种地形和地理位置,导致波兰连年战争,几个世纪以来波兰的版图也一改再改。

从17世纪中叶起波兰开始走向衰落,农奴制强化,封建割据严重;“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外国人有资格竞选)致使王位频繁更迭,外国人为王者不乏其数,1572—1795年总共11位国王中有7名外国人;“自由否决权”制度(议会决议只要有一人反对便不能通过)使波兰无法实行有效统治,从17世纪中叶起约100年间召开的55次议会上,有48次未作出任何决议。政局混乱的波兰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其东邻俄国视波兰为自己通往西欧的障碍,北方战争后成为波兰的最大侵略者。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继承了削弱波兰的政策,其西邻普鲁士和南邻奥地利也对波兰有领土野心。在1772年8月、1793年1月、1795年1月,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

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从欧洲地图上消失。

从1914年8月开始,波兰大地上又一次烽烟四起,数百万外国士兵在波兰人的土地上相互搏杀,受苦受难最多的却是无辜的波兰人。

这天,居住在罗兹附近的波兰人带着茫然与无助的眼神刚刚送走一批垂头丧气的东方侵略者,很快又迎来一批来自西方的新主人。

在一个小山包上,几个将领模样的人纵马立于高处,如同阅兵式一般检阅着行进中的那一列列士兵。

那群将领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将显得鹤立鸡群,他穿着大约属于上个世纪的元帅军服,头戴传统的奥地利蓝色军帽,金色的帽徽几乎占据军帽的整个正面,衣领由两片醒目的鲜红领章所覆盖,上衣镶嵌着两排明晃晃的大金属扣,灰色裤子两边绣着金色的条纹;其他军官的军服色调也基本一致,只有领章和裤子上的条纹颜色黯淡一些,一个骑兵手持一面金黄色的大旗表情严肃地立于他们旁边。

下面行军的奥军士兵4人一排,组成一个个长长的矩形队列。士兵们大多戴着镶嵌大徽标的蓝色军帽,蓝色上装、灰色裤子与以前的普鲁士军队非常相似,领章和袖口都是传统的鲜红色。

那位白发元帅就是奥军主要统帅之一,弗里德里希大公。此时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涌动着的深蓝波浪,大公心里不禁豪情万丈,他麾下4个集团军百万大军正在紧紧追赶伊万诺夫将军的俄西南集团军群。正是这群俄国人,在半个月前打得奥匈联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弗里德里希发誓要好好出出这口恶气。不过若是没有德国东普鲁士军团突然从俄军后路杀出,他和他的士兵不出意外的话将被俄军彻底击溃,同时在加里西亚损失了大批优秀而富有经验的官兵之后,奥匈帝国的军队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战争结束后整个帝国也被列强瓜分,使得奥军在后人心目中仅留下一些模糊不清的印象。

实际上,奥匈帝国是个民族结构极其复杂的国家,据统计在战争爆发之初,奥匈联军的民族构成包括31%的克罗地亚人、20%的匈牙利人、16%的德奥裔人、14%意大利裔、12%捷克及斯洛伐克人、4%波兰及罗马尼亚人、3%的斯洛文尼亚人,这样杂多的民族构成给训练和作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个奥匈联军的军官如果不会讲4种以上语言,便不能算称职。

奥匈帝国所有20-43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服兵役,因此战争爆发时,奥匈联军是欧洲当时规模最大军队之一,其可以动员的兵力达到370万,仅次于沙俄的650万和德国的450万。

奥匈帝国曾雄霸欧洲,20世纪初仍是显赫的强国,开战之初它的工业产量居世界第六位,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4%。奥匈帝国拥有发达的军火工业,斯科达兵工厂是世界最大兵工厂之一,在欧洲享有盛名,但奥匈国内民族众多,矛盾纷织;教育落后,军队中的文盲士兵众多。因此奥匈帝国的军事机器效率低下,与沙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