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哲学启蒙-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国家、阶层等都莫过于维持存在的既有良好。社会的自我维持一方面源自其内部的生生不息,另一方面更是因为组成社会的无数个体自我维持的力量的促进,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结果。社会的一切都源自个体,社会的自我维持其实是无数个体的自我维持的集体表现。——生命的存在在于维持,不仅可以通过个体的存在表现出来,同样可以通过群体的存在(社会)表现出来。

  3.

  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和宏观层面的社会上看到的生命对自身无处不在的维持有更深的背景。生命究其本质与非生命的最大不同之处即在于它是一个相对运动的系统,新陈代谢是生命最根本的标志。因而生命的维持乃是对作为生命所具有的最关键之处的维持,亦即对新陈代谢、对相对于非生命的运动的维持。

  尽管种间差异广泛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但是因为人们总是不自觉的将这个差异与优越性相提并论,故而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差异仍然显得非常巨大。而在实际上,尽管与其他物种的差异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物种差异之间也无所谓优劣之分。作为纷繁芜杂的生物圈的一分子,人无疑不同于其他物种,然而这正如其他物种不同于人一样。人类毫无疑问与其他物种分享共同的生命属性,而没有被神话的条件。

  人从其他生物尤其是进化程度较低的生物上看到了不同于人的生活的生存,甚至除了人,所有其他生命存在都仅仅是机械式的,完全维持式的。对自身的维持,维持活着的状态以及维持新陈代谢的进行便是这些生命的全部。人往往对这些生命的存在过程冠以“生存”,而将自己的生存称为“生活”,多么高尚的两个字!

  在对生命最重要属性——新陈代谢——的维持上,人做的并不比任何一个低等生命要少。如果说人把其他生命的全部内容称为“生存”是真实的,那么称自己的所作所为叫做“生活”则不过是自欺欺人。动物的一生无疑是孜孜以求于自我维持的一生,而人的一生同样无外于此。只是相对于其他生命,人一生中对自我的维持,对新陈代谢这一生命本质形态的维持已经超脱了基本的口腹之需。在没有衣食之虞的人那里,精神上的需求后来居上。这个与其他生物的差异往往被人们做孰优孰劣的比较,二者之间的平等地位被忽略了。

  事实上,所有需要都是源于对个体自身的维持,肉体上或者精神上的需求都无外乎这一点。对自我的维持贯穿生命的始终,是生命的全部所在。人的一生,尽管在神经活动上较其他生命丰富的多,但是在对生命的自我维持方面所做的却一点都不比其他生命少。人的一生,其实与其他生命一样,一切都在于维持,维持便是一切。从这个角度讲,“生活”与“生存”完全处于同一层次,如果说“生活”与“生存”到底有什么不同的话,可能仅仅在于“生活”这个人造的并专属于人的词能使人在自恋中得到更好的维持罢了。

  4.

  生命相对于非生命的最大不同便在于新陈代谢,在于动态的平衡。生命必然保持并且仅仅保持相对于非生命的不同之处。人作为生命的一种与其他生命形态在自我维持上没有不同,对新陈代谢这一关乎生命是否存在的特点的维持甚至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的所谓理性。不论人的需求层次是多么的参差不齐,所有的需要都源自缺乏,所有追求都源自为保持更好的活着这一需要。人的需要同其他生命哪怕是最低级的生命一样,是对生命本身的维持。这种维持,好似一块石头始终保持着它现存的状态一样,是如此的自然而然、不言自明,毫无理性、也不需要理性。理性在人类个体和全体的存在中同样不能发挥作用,自诩拥有智慧的人们非但不能认识这一点,往往还坚信人生存在的意义。理性或许能让人变得聪明,知道人生不过如此,但是在这一天普遍到来之前(实际上永远不会到来,因为永远不存在什么理性),人还是要以彻底的谬误和愚昧为代价。并且在这种看似高尚的追求之下,绝大多数人也能四平八稳的度过一生。

  生命相对于非生命的不同属性决定了一切生命现象。在生命现象方面,各个物种只有形式的不同,而被生命的属性所决定的处境则完全一样。单细胞生物只有简单的结构并完成同样简单的生命活动,而灵长类动物则有复杂的躯体并完成复杂的活动,但无论是蓝藻还是黑猩猩,它们的生命活动都是基于生命既有的进行。一切生命现象都是生命运动的结果,反过来说,一切生命现象都使生命运动得以延续。并且,正如生命现象源自生命运动一样,所有生命现象都作用于并且仅仅作用于对生命运动的维持。进化程度低的生命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显,但是即便是进化程度高的生物,生命的全部所在也仅仅是对生命自身的维持,而非其他。

  生活中的一切没有比这更高的意义。

  一切仅仅在于维持,万物都在于维持,即使有比人更高级的存在物也不能超越这一点。如果说在人看来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无疑只会使人强化生的信念,只会使更多的人更坚定的逃避死亡,从而也只会使人生停留在这种似非而是的、难以被承认却又难以撼动的较低级的层次,停留在维持的层次。

  人生在于维持,所谓理性存在下对人生意义的寻求,乃是因为非理性存在的本质下对死亡的天然回避的又一表现。人生意义之类被归于理性范畴的东西,其实质无一不是非理性的。人的趋生避死的生命存在,在人生了无意思的情况下做无谓的维持显然都是超乎理性的力量的结果。

  而这种非理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

  二.导致维持的表象背后的力的均衡

  无数人之所以能安然度过一生,即使人生充满风浪也丝毫不能影响到生命的安全,人之所以在总体上不能体验到*的情况下如此不费吹灰之力的维持着自身,都是因为人生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均衡的状态。这种均衡状态使人生很难加速或减速前进,从而很多人的人生,包括那些在外人看来是叱咤风云的人的一生,其实都是波澜不惊的度过。这种均衡在所有生命中普遍存在。从最原始简单的到最精巧复杂的,均衡使一切生命得以维持现有的状态。

  生命和非生命作为物质存在的两种状态,它们之间的作用就成为均衡状态背后的主角。与遍布宇宙的非生命相比,生命的出现俨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并且由非生命物质构成,在消亡之后也复归于非生命,非生命世界对生命的同化作用时刻存在,贯穿生命过程始终,是这种同化作用构成了上述均衡状态的一极。它对生命而言是唯一但是足以致命的阻力。

  与这种对生命的强大但难以察觉的同化作用相比,生命自身的成长力量要清楚许多,生命本身显然就是成长力量的一个鲜明体现。而在人类看来,生命的这种成长的力量乃是进步与积极的,而这种所谓的向上、进步的力量又无处不在。凡是生命,其存在无一例外的都受到这种成长力量的驱使。这种力量乃是作为生命所具有的不同于非生命的内驱力。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生命得以开始、进行、延续,得以生生不息。与作为阻力的非生命世界对生命的同化作用相反,生命的内驱力是生命存在的动力,是它使生命得以维持,使生命不至于被非生命的汪洋淹没。

  作为生命均衡状态的另一极,生命内驱力可以认为是程序化的。生命个体从一个受精卵(或者其他形式的初始状态)开始延续它的历程直至衰亡,其间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无一例外。是这种固化下来的程序化的生命内驱力的作用使生命得以抵御非生命世界时时刻刻的侵袭,使个体能在发育完成之后将生命之棒传递给下一代,并在下一代个体成熟之时才终结,从而使生命之花常开不败。这种高度自动化的程序远远超出了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是这种程序化了的内驱力使生命现象得以纷繁芜杂、世代相传。一片死寂的非生命世界终于能出现生命现象,就如荒漠上绽放一朵鲜花。自生命诞生直至人类出现,生命现象愈加繁盛,而这一切归功于生命的这种内驱力。从只能存活原始厌氧细菌的古老地球到今天已经因为人类而大大改观的全球化了的世界,生命内驱力似乎要将生命推入一个充满缤纷幻彩的境界,而那些地方曾经是非生命世界的地盘。

  生命的内驱力乃是生命真正的奇迹所在,然而人们对于生命内驱力的解释却无一不搪塞敷衍。的确,正如人们不可能以公平的非道德的眼光看待自身,也正如人不可能以公正的观点看待其实并不存在意义的人生一样,人不可能真正意识到生命内驱力的本质。人的身体所拥有的能力,显然是为了(也仅仅是为了)使人能更好的活着,此外的事情,人不需关心,也无能为力。

  总之,在内驱力的作用下,生命得以在非生命的世界中一枝独秀。生命的内驱力和非生命世界对生命世界时时刻刻的同化相互抵消,使生命得以在生死两讫间保持均衡。

  导致维持的并非力,而是力的均衡。这种均衡对生命而言至关重要。

  有了这种均衡,人生从而不需努力的自然得以维持,人生从而有付出便有收获,从而有了可以得到回报的追求,对生命的维持从而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和理智,对生命的无意义从而也不需要费尽心思纠缠不休。在作为动力的生命内驱力和作为阻力的非生命世界对生命的同化作用的均衡下,人生得以平稳的、从容不迫的进行,既没有充满欢喜,也没有充满悲伤(我们看到的某些人物的惊涛骇浪的一生在本人看来是无所谓波澜起伏的)。只有在这种没有大喜大悲的情境下,人生才没有加速或者减速的自然而然的走完它的旅程,并且在生命力到达顶峰时将火种延续给走向成长的下一代。如此往复循环,生命得到自然的维持,生命内驱力和非生命世界对生命的同化在相互作用下的均衡功不可没。

  无数安然存在、波澜不惊的人生都是这种力的均衡的结果,并且只要有生命的内驱力和作为阻力的非生命世界对人生的同化保持均衡,人生也就决不会有什么波浪。形象的说,生命相对于周围的世界,就好像作为精密机械的渺小的潜艇相对于简单而又浩瀚无际的海洋一般。海洋不会主动有所作为,潜艇受到的阻力取决于它本身的动力,而它的均衡状态来自于自身动力与海水阻力的均衡。假如潜艇没有了动力,则也无所谓阻力;而若它受到了巨大的阻力的作用,乃是因为它本身有同样澎湃的动力使然。生命相对于非生命就是如此。生命个体在这种力的均衡状态下是持续前进的,而它前进的原始动力则来自亲代那已经开始逐渐变弱的生命力量。生命的前进也是基本稳定的,因为作用于生命的动力和阻力基本均衡。

  三.惯性定律的广义表述

  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在非生命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惯性,在生命世界中同样普遍存在;适用于非生命世界的惯性,同样适用于生命世界。生命和非生命的一切均有保持其自身现有状态的趋势,直到有外力打破这种趋势为止。这就是惯性定律的广义表述。

  均衡的人生是作为动力的生命力和作为阻力的外界力量相互抵消的结果。人生之所以能维持活着的状态,乃是因为它当前就是这样的状态,亦即它当前就是活着的。人生的均衡乃是保持其自身当前状态的惯性属性使然。

  四.补充说明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用惯性定律来从根本上解释诸多生命现象可能招致误解。牛顿的定律诞生已经有数百年,惯性的本质早已被后来者作充分详尽的研究,而单靠惯性定律也被证明无法解释物理学深入发展后的诸多疑问(如粒子运动)。“惯性”仍然只是近似,或者严格的说,仍然是有待被指正的错误。频繁使用“惯性”一词似乎使我的理论带有很明显的先天不足,一种由用词不当带来的麻烦……

  然而可以这么说,鉴于对生命的非生命本质的观点深信不疑(这将在第二编《生命的本质》中被详细论述),我倾向于采用为人熟知的自然科学领域的词汇来描述生命现象,它们也便于被用来阐述这里的观点。因而,“惯性”在本文中的频繁出现并不代表对某一个科学观点的迷信。我更愿意看到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在自己的观点指导下为了更容易被理解而采取的较为轻松的方便之举,它更代表着对生命与非生命本质相同的观点的确信,它也代表对一个伟大的科学观点的尊重。

  实际上我从根本上不相信世界是可知的,也不存在什么真理。用惯性定律解释生命可能存在太多未知的谬误。对这些谬误的发现和修正需要未来做更加艰深的探索。然而正如惯性定律在提出后一度统治物理学界、而且至今仍然可以在相当范围内指导人们的认知一样,用惯性来解释生命现象固然伴随着很多缺陷,但它仍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比较合理的解释生命世界的诸多现象。因而,即便物理学上的惯性定律有朝一日不再被广泛接受,但是如果用在发展程度远逊于自然科学、然而又本质相通的人文科学领域,惯性理论仍然大有可为。

  以上繁文缛节似的文字的目的却是非常简单,我希望通过这些描述阐明几个不为人知但又浅显易懂的观点,并试图让读者相信这些道理是简单的。

  非理性的人生中的一切都与意义毫无关联,所谓人生意义下对死亡的天然回避不过是一种超乎理性乃至生命范围的力量的结果。对这种力量的最为简明的解释可以用“惯性”来说明。。 最好的txt下载网

惯性对人的适用
惯性对人的适用

  一.列车的比喻对快乐及人生中的惯性的阐释

  二.惯性下的快乐及对快乐的追求

  三.总体的快乐何以始终是生活的幻影

  四.惯性定律对快乐原则和强迫重复原则的涵盖

  五.人生的橄榄状剖面的缩影(及其衍生)对人生中的惯性的阐释

  六.惯性对人的总体适用

  
  一.列车的比喻对快乐及人生中的惯性的阐释

  人生就像一列运行中的列车,而感觉就像其中的乘客。列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匀速前进的,没有减速也没有加速。加速的感觉总是美妙的但那总是很短暂。并且无论速度多快,如果保持在匀速的状态,我们便始终没有加速的感觉;同样,无论运行的速度多么快,些须的减速也总是能让我们感觉到,而这相当于产生痛苦。

  人世间的很多事情经过发掘总是能产生快乐,但更多的时刻我们并不会以享受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是有相应原因的。无论生活在什么层次的人,只要他已经适应了他的生活,就如匀速行驶的列车一样,不再有心情的起伏,一切自然而然,也就谈不上从中获得乐趣。而我们如果已经习惯于在较高的速度上驰骋,那么速度的丁点提高便不会让我们欢喜异常;而对于在较低速度层次上的生活,同样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感觉便明显的多。

  不仅如此,人们往往对快乐感觉迟钝,而对不幸却体味甚深。古往今来悲剧给人的震撼力往往超出喜剧,更有“所有喜剧以婚姻为终结,而死亡终结所有悲剧”的说法。这可以在惯性的解释下清晰起来。以100km/h运行的列车提速50km/h对结果的影响(33%)当然没有在同样速度下减速50km/h对结果的影响(100%)来得明显。人们漠视“本该”快乐的事情的同时对痛苦却记忆犹新、以及总体上悲剧较喜剧更为不朽的原因正是如此。婚姻之所以能成为喜剧的坟墓不是婚姻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婚姻意味着确定,意味着上升的两性关系开始平稳,恋爱愈发热烈的美妙感觉渐渐程序化,代之以婚姻后可以清晰预见的匀速和稳定。与此同时死亡最终使人不再继续承受巨大的悲伤,乃是因为只有停止运行才是减速的终结,强烈持久的痛苦只有死亡才能最终结束。至少对悲剧而言,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它也是人们可以实际获得的唯一可以最终终结悲剧的途径。

  然而正如在《为什么不选择死亡》部分所阐述的,大众对自杀讳莫如深并不是因为人生有什么意义,而是因为这是对群体观念的冒犯。具体的说,是因为大众均处于生存的状态,尽管均衡状态的层次不同,但是都处在相对接近的个体环境里,社会因此和谐。而自杀者的出现使这种均衡受到强烈的冲击,犹如拥挤的单行线上突然出现一辆抛锚的汽车所造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