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秘密战-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陕北之行改变了斯诺的看法,在斯诺的心目中;共产党已经从土匪变成中国的希望之星!而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又使世界认识了中共。①
好几个延安老保卫向作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斯诺直言不讳地问毛泽东:“国民党方面认为,周兴是中共的特务头子?”
毛泽东笑答:“我以为,周兴是无产阶级的宝剑!”
保卫干部都知道,斯大林曾经赞扬:“契卡(肃反委员会)是无产阶级出鞘的宝剑!”
周兴对询问自己的同志解释:“毛主席所说的无产阶级的宝剑不是指我个人,而是指当时在党的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保安处这个组织。”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贺龙提意见了:“保安处是宝剑,军队是什么?”
由此,中共的保卫系统就没有自诩“宝剑”。建国后,公安部长罗瑞卿提出以“盾牌”作为公安的标志。而国家安全部门的标志,则是二者兼有——“剑与盾”。
当事人俱已作古,这个故事的准确性尚难论定,但是,“宝剑”与“盾牌”,至今仍是中国情报、保卫战线的象征。
中共的传统是强调集体的作用,其实,就个人而言,老情报老保卫,哪个不是一把锋锐的宝剑?
周兴在延安驻守12年,解放战争后期参加南京和重庆的接管,后任公安部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云南省省长、省委第一书记。在中共的情报、保卫系统中,也是一个重量级人物。
第一章 特务 特科 特区
中共“情报大师”李克农与张学良秘密谈判(1)
从周兴答斯诺问可以看出,中共情报、保卫工作正在发生政策变化。
遵义会议之后,中共中央逐步纠正过去的左倾政策。面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又改变过去的阶级革命政策,转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此时,国民党被日本逼得走投无路,也试探与共产党合作。蒋介石有意要打通与中共中
央直接联系的通道,遂委托他的郎舅宋子文去完成这一使命。宋子文求助于二姐宋庆龄介绍关系,联络陕北的中共中央。1936年1月,宋庆龄委托董健吾去陕北送信。董健吾过去是中共特科成员,公开身份是牧师,又是宋子文的大学同学,是个国共双方都能接受的信使。宋庆龄叮嘱董健吾:此行重要,将来益国匪浅。董健吾带着密信远赴西安,由张学良派飞机送到肤施(延安),再由当地东北军骑兵护送,行程六天到达瓦窑堡。面见中共中央领导人之后,董健吾又把复信带回南京,面交宋庆龄,再由宋庆龄转给国民党中央。历史应该记载: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从1936年初国共最高领导沟通信息而起步。
南京向陕北伸出了触角,就近的西安岂能落后?
此时,在陕北根据地围剿红军的国民党部队,除了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队以外,主要是杨虎城的西北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中共中央决定积极开展对这三支部队的工作。当年在中央苏区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主张与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联合反蒋,若不是被左倾领导否定,也许就用不到放弃中央苏区进行长征。当年的中央领导错过时机,将革命导向危局;现在的中共中央果断抓住历史机遇,主动向东北军、西北军展开统战工作。
东北军统帅张学良早想同中共建立联系,却苦于无从着手。1928年的时候,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率领东北军进占北平,公然开进苏联领事馆,把共产党的领袖李大钊捉来绞杀了!后来,日本军部暗杀张作霖,张学良接掌东北军,试图与共产党建立联系。鉴于东北军抗日愿望强烈,中共北方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就派刘澜波在东北军中活动。但是,当时敌军工作的方针是要兵不要官,因此在军官中没有建立党组织。张学良被国民党委任为剿共副总司令,大面上还得和自己的盟兄蒋介石站在一起。蒋介石却利用张学良对自己的信任,强令东北军不打日本打红军。于是,“不抵抗将军”张学良恶名传天下。1936年初,位于陕北剿共前线的张学良,主动派人到上海找共产党,正好在宋庆龄家中碰到刚从敌营逃脱尚未恢复组织关系的刘鼎。1936年3月,刘鼎到西安与张学良会谈,之后亲赴陕北向中央汇报。
西北军统帅杨虎城则早已同中共地下组织建立联系。1929年杨虎城在河南驻军时,就使用地下共产党员宋绮云任秘书。这个宋绮云于1941年被军统密捕,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与杨虎城一起被害,其幼子宋振中就是《红岩》小说中的小萝卜头。1930年杨虎城主持陕甘军政时期,又任命地下共产党员南汉宸为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南汉宸又介绍同乡李直峰任西安绥靖公署机要秘书,秘密侦察破译密码电报。后来,蒋介石免去杨虎城的陕西省政府主席职务,强令驱逐南汉宸。但是,杨虎城身边还有秘密共产党员,警卫团团长张汉民就是一个。潘自立去川北红四方面军,汪锋到红二十五军,张庆孚到陕北,陈刚到西安,都由张汉民掩护。1935年3月,西北军奉命与红二十五军作战,旅长张汉民身在曹营心在汉,所部被红军顺利歼灭。令人痛惜的是,俘虏了张汉民的红军部队怎么也不相信这个敌军旅长是自己人,硬是把这个共产党员给枪毙了!而且,张汉民为了证实自己身份说出红二十六军首长的关系,竟然又成为肃反中错整刘志丹等人的证据!1935年冬,毛泽东派汪锋到西安与杨虎城联络,杨虎城怕汪锋是国民党特务,先扣押起来,经其他共产党员证实之后,才与中共方面签订协议。毛泽东又派自己的秘书张文彬作为红军代表留在西安,公开身份是十七路军总指挥部政治处主任秘书。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西安方向的统战工作,专门成立中共中央联络局(又称西北联络局),首任局长就是中央特科“龙潭三杰”之首李克农。此前,李克农从事过情报工作、保卫工作,现在又进入统战工作领域。中共对李克农的官方评价是“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作者却愿意采用一个更有学术味道的称呼:“情报大师”。无论放在中国范围评价还是放在世界范围评价,李克农的情报功绩与情报才能,都堪称大师。
李克农1899年生于安徽巢县。父亲在芜湖海关任职,家道小康。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李克农在芜湖上学时就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19年在抗税斗争中被捕。李克农与安庆的一批五四运动健将,受中共委托创建民生中学,成为安徽革命运动的一个基地。1926年,李克农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打到安徽时,共产党员李克农担任国民党芜湖县党部的宣传部长。蒋介石在上海联合青帮压制共产党领导的工会,同时指派芜湖的青帮头子任公安局长,同左派争权。中共芜湖特别支部指派李克农打入青帮。
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事变,在上海屠杀共产党人。两天后,蒋介石致电芜湖,调青帮头子去上海商议。李克农当晚就将情况报告中共芜湖特支。特支立即布置身份暴露的党员转移。17日,芜湖青帮成立“清党委员会”,当晚李克农又秘报中共特支,第二天早上芜湖爆发反革命事变,革命力量已经大多转移。受到通缉的李克农在芜湖练得化身本领,一时校长,一时流浪汉,一时教师,一时军官,巧妙与敌周旋。李克农的情报生涯,也许可以从这时算起。
第一章 特务 特科 特区
中共“情报大师”李克农与张学良秘密谈判(2)
1928年初,李克农转往上海,第二年冬天同钱壮飞、胡底考入徐恩曾的无线电学校,又潜入国民党特务机关。这个三人小组获取国民党特务的核心机密,为保护地下组织和根据地红军提供重要情报。1931年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党中央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李克农临危不乱,及时将钱壮飞获得的警报转告中央,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
李克农揭露顾顺章叛变之后,从白区潜往苏区,任江西省保卫分局执行部长、国家政治
保卫局执行部长、红军工作部部长。长征中,担任中央纵队卫戍司令,负责保卫中央安全。
李克农任局长的中共中央联络局,重点开展东北军、西北军工作。李克农首先从东北军俘虏工作入手。东北军团长高福源在战斗中被俘,痛惜自己没有死在抗日战场,却要受共产党羞辱,没想到却受到共产党的优待。擅长话剧创作的李克农,亲自改写了一个剧本《你走错了路》,描写一个国民党团长被红军俘虏之后,掉转枪口打日本的故事。高福源在台下看着这出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戏剧,忍不住放声大哭。第二天,高福源就主动约见李克农,表示要劝说张学良与红军联合抗日。李克农精心策划,安排高福源逐步行动。高福源返回东北军后直接向张学良汇报,又受张学良委派回到红军驻地谈判。这样,共产党与东北军的联络沟通了。
1936年2月,李克农作为红军代表,到东北军驻地洛川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各守驻地,互不侵犯。3月3日,从南京返回的张学良,亲自驾驶飞机到达洛川。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公开身份的共产党人,直截了当地问:“你是干什么工作的?”
李克农知道自己的情工身份名声在外,就回答了一个公开身份:“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双方坦率交谈。张学良提出共产党应该改变“反蒋抗日”的主张。李克农阐述了共产党对日作战的方略。分歧越来越小,3月5日,达成红军与东北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初步协定。
3月9日,中共全权代表周恩来亲自抵达东北军驻守的延安城,与张学良在天主教堂举行谈判。
这次谈判不仅改变了西北政局,还改变了中国历史。公元2001年,百岁老人张学良在夏威夷还说:“周恩来是我一生之中最敬佩的人!”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西安的统战工作,成立由周恩来领导的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大力开展对东北军工作。还派叶剑英到张学良部任中共中央常驻代表,开展对东北军、西北军和整个西北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
大敌当前,联合抗日成为全国人心所向。蒋介石却背道而驰,亲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剿共战争。西北友军不肯自相残杀,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了!
形势骤变,共产党、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对蒋谈判,也三位一体备战中央军。东北军调兵潼关,阻止中央军入陕。张学良主动将延安让给共产党。①
延安(1)
共产党由此得到陕北最大的城市延安。
延安从此成了共产党发家兴旺的根据地。
共产党夺取天下之后,更是将延安看作革命圣地!
这个延安,有何神圣?
1984年作者随电影《巍巍昆仑》的摄制组到了延安。这个从未到过的地方,似乎与自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父母就是在这里相爱成婚,兄长就是在这里出生……临行之前,父母反复叮嘱:抗大在城里,保安处在后沟,延河可一定要去,日本投降那天我们在河滩闹了一夜……
当作者到了延安,当作者用亲切的目光四处巡视,却不免大大失望:这个地方太穷了!养育众多百姓的黄土地,光秃秃的难见树木,农田全靠雨水;诗歌吟唱的延河水,徒涉几步就过去了,据说雨季还要涨洪水;如若这里不是圣地延安,怕要用上穷山恶水的称谓。脑子里缠绕着一个不宜出口的问题:就这么个穷地方,凭什么让一个困境中的政党成了气候?
来到毛泽东住过的枣园村,特型演员赶紧寻找领袖的感觉。作者和村干部谈起毛泽东,那汉子蹲在地上说:“当年,我大(父亲)是村长,我是娃,毛主席常跟我家人谝(聊天)。对了,你们回去,叫马海德回来看看。”
作者回北京哪里见得到那些著名人物。可这乡村干部的语气,就像说起自家长辈一样从容。
这部电影描写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转战陕北,摄制组选中当地一支毛驴队充当临时演员。领头的陕北老汉头扎白头巾,身穿大棉袄,挽腰棉裤的裤裆都磨出一个大洞,标准的受苦人形象。摄制组正在埋头调整机位,一曲信天游萦绕耳边,那韵味引得众人停手。循声看去,那驴队的领头老汉正在忘情地唱着,一双老眼放肆地仰望坡上抱娃的婆姨(妇女)!电影摄制组的姑娘小伙儿见过的歌唱家多了,今天却都被这个陕北老汉给镇了!老汉自由自在地唱着,仿佛自己就是普天之下最会唱歌又最为多情的人!别人看去,也承认这老汉肯定是普天之下最为快乐的人!耐不住上去同老汉谝几句,更令作者吃惊:这老汉原来是个老红军!因为回家养伤一度中断革命历史,现在享受老八路补助,不过,养家糊口还要靠赶驴挣钱贴补。这延安怎么这样对待老干部?刚要抱打不平,又得知这陕北遍地都是老革命,穿着挽腰棉裤的是老红军,街头卖菜的是老八路,到了这延安,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军人就没有一个再敢摆资格!
拍摄毛泽东撤离延安的场面需要上千群众演员,因为要找家有破旧衣服的农民,只得到几十里外的山沟中找人。摄影师担心,这些山沟里出来的群众演员会不会胆怯惊慌,会不会总是盯着镜头看。拍摄开始了,老大爷赶着牛车,默默地走着,老大娘双眼含泪,默默地走着,所有的群众演员都自尊地通过镜头前面,没有一人扫一眼那洋玩艺儿!北京来的电影人举起大拇指钦佩陕北老乡!
作者心中感叹:中国的地域文化相当丰富,任何地方都不敢小看。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那时候,人们大概不会像1984年的作者,自以为正在进入一块圣地。但是,1937年的人们,却又不会像作者1984年初见延安时那样失望。
那年月,到得延安,就是穷途末路之中见到一块宝地!
延安是陕北的“大”地方,古来就是州府所在,专区级别的城市。
中共中央到达西北根据地的时候,这块落脚地不过有延长、延川、保安等6座县城,游击区分布在陕北、陇东17县。陕北的县城,也就是个小镇子,一条街道、一个衙门(县政府),一间邮电局,一支保安队,五脏不全的一只小麻雀。中共中央就够精简的了,一个县城也摆不下。共产党的根基在农村根据地,国民党的本事在城市交通线。中央苏区曾是共产党最大的根据地,有15座县城,250万人口,但是,州府级别的城市,只是打下过漳州、赣州,住了没几天就撤出了。西北苏区的规模本来就小得多,延安、绥德、定边、庆阳等专区城市又钉在游击区域之中,驻守州府的国民党军队随时可以发兵下乡扫荡。苏区的区长、县长,整天把大印装在兜里,随时准备跑反(陕北词汇,词义在转移与逃亡之间)。没有延安的西北根据地,就像个不足月的胎儿,还没长出心脏。
这次获得延安,共产党的西北根据地就能够成人、出生、见天日了!
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第二天就决定放弃延安。14日,张学良驾驶飞机到延安迎接周恩来。周恩来带领叶剑英、李克农、曾山等人从瓦窑堡到达延安,周、叶、李立即乘机去西安,留下曾山接管延安。
曾山住进延安师范学校,迎面碰上教务主任林迪生。这林迪生在上海时同曾山一个党支部,后来留学日本,再回到上海时中央已经撤离,接不上组织关系就来延安找党。林迪生告诉曾山,张学良一走东北军就撤出延安了,留在城里的还有国民党的县党部、保安团,听说共产党的干部留住在师范,就打算夜里动手。曾山这个接管大员,又得连夜脱逃。看来,凡是宝地,都不能让你轻易得手。待到17日红军大队赶到,曾山才扬眉吐气地开进延安。①
这延安本是陕北交通枢纽。向南大路通往西安,西北走向定边、宁夏,东北连接绥德、内蒙。往来的商旅繁荣了这里的市集,延安城里街道纵横,商店、旅社、戏台、庙宇,应有尽有,还有高大的城墙环抱全城,活脱脱一座像模像样的城池。延安内外,四通八达的大路可行汽车,东门外还有飞机场,更使这里有了一些现代气息。
延安(2)
得到这样一座繁华城池,中共中央却并未搬入官衙,毛泽东、张闻天等人选择了凤凰山脚的窑洞居住。这窑洞可是中国北方民居的一大发明。黄土高原土质密实,垂直切下土壁,向内挖个弧顶洞穴,安上门就可以居住了。这种建筑节省砖石,不用木梁,讲究的砌上石圈,也很体面。整个山体都是保温隔热层,洞内冬暖夏凉,而且还是天然的防空洞。从延河望去,延安城的砖瓦平房逶迤而上,一直连上凤凰山脚的窑洞,那窑洞又一层层挖上去,活像巨大的楼房,这延安真是雄伟!
毛泽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