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看谁是小人-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的部位。
  3。挠脖子
  说谎者讲话时常用写字的那只手的食指挠耳垂下方部位。有趣的是这种手势通常要挠上五次左右。
  4。摸鼻子
  这种手势是老练、乔装的形式。摸鼻子手势包括在鼻子下方揉几下,或者很快地揉一下,甚至摸鼻子也摸得特别快,几乎不容易察觉到。有一种关于摸鼻子手势产生的解释是:当相反的想法进入脑子时,潜意识就会指令手去掩嘴。然而在掩嘴的最后时刻,为了使动作不明显表现出来,手又不知不觉地离开面部,快速摸鼻子就这样形成了。
  5。搓耳朵
  这种手势常暗示着听者没有听出谎言。搓耳朵的变化形式还包括拉耳朵,这种手势是小孩子双手掩耳动作在成人动作中的一种重现。搓耳的说谎者还会用手拉拉耳垂或将整个耳朵朝前弯曲在耳孔上,后一种手势也是听者厌烦了的标志。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这几种小动作虽不是判定谎言的直接依据,但是起码能给你识人作为一种参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从面部表情看穿谎言(1)
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说实话也可以说谎话,而且常常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说实话又说谎话。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时常利用面部表情来作为掩饰和伪装其真实思想感情的“面具”。例如,因违章而受到交警训斥的司机,为了避免把事情搞得更糟,往往故作笑脸,表现得服服帖帖;一对正在家中相互赌气的夫妻,一旦有贵客来访,便会装出没事的样子,笑脸相迎由于面部表情动作生物性与社会性的两重性,它既然包含了情不自禁的表情,也包含了有意控制的表情。就前者而言,可以看到真实的表情;就后者而言,可以自觉地对面部肌肉加以控制,从而以虚假的表情来干扰真实的表情。
  1。可靠肌肉
  许多人虽然不能故意地把嘴角往下拉,但是在觉得悲伤、忧愁的时候,其嘴角却会自动下拉。正因为这一类面部肌肉难以用意志加以控制,所以情绪心理学家把其称为“可靠肌肉”。
  “可靠肌肉”的主要活动地点是额头。当人们在悲伤、忧愁、焦虑以及产生负罪感时,面部最引人注意的是额头,其余部分常常没有特殊的表情动作。
  当人在害怕、着急、担忧之时,眉毛会奇特地扬起,上眼皮会抬起而且拉紧,扬眉常可以作为感叹和惊奇的信号,或者作为不相信和有所怀疑的信号。
  伤心时嘴角下撇,欢快时嘴角提升,委屈时嘴巴微撅,惊讶时嘴巴张开等等。其中,生气时最容易辨别的印迹就是嘴唇变薄,即可以看到的嘴唇红色部分会减少,但嘴唇并不会萎缩或压紧。假装生气而产生的嘴唇变薄,往往是故意压紧嘴唇所造成的。
  2。瞳孔变化
  瞳孔的大小变化也反映情绪活动的变化。当情绪激动时,瞳孔就会扩大,这种情形是说谎者自己无法控制的,而且说谎者往往也不会想到要花精力去防止或掩盖这一泄露秘密的印迹。当然,瞳孔扩大只表明情绪激动,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情绪却不能仅由此得出结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注视方向
  眼睛的注视方向或视线能反映出人的心情和意向。例如,在社交场合,地位不同的人,其注视方向就有明显不同,小人物总是倾向于注视大人物,而大人物则习惯于忽视小人物。比如一个和善顺从的小人物走进会场,他的眼光会先逡巡全场,然后盯住那些大人物瞧。每当谈笑、争议或表示个人意见时,小人物的视线总会瞟向大人物,以观察其反应;而大人物在谈话时则明显自顾自,只注视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不过在质问时,大人物会直视对方,而小人物则往往不敢回以正视,回答时视线不住地往下低垂或望向别处。
  在通常情况下,眼睛的注视方向及其停留时间所流露的信息主要有:
  眼对眼的长久凝视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与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通常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平均值时,常可被认为对对方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此平均值者,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对方本人都不怎么感兴趣。
  视线停留在对方两眼与胸部之间的形区域,表示亲密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两眼与嘴部之间的形区域,为社交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前额与双眼之间的△形区域,则为旨在造成严肃气氛的注视。
  回避对方的视线常表明不愿被对方看穿自己的心理活动,或心虚,或害臊,抑可能是厌恶、拒绝。

从面部表情看穿谎言(2)
偷偷地看人一眼又不想被发觉,等于是在说:“我不敢正视你,但又忍不住想看你。”
  歪仰着头、也斜着眼睛看人,是一种盛气凌人或满不在乎的表示,其意思等于是说:“你算老几?”或者“你能把我怎么样?”
  视线闪烁不定或左顾右盼,常产生于内心不稳定或不诚实之时。
  眼睛不住地朝地下看,常产生于心情沮丧或悲伤之时。
  说到测谎,人们注意得最多的是“正视”。人们总是怀疑那些不敢对己正眼相看的人,认为他们必定有某些事情需要加以掩饰。说谎本身就会使说谎者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视线与对方相会,看到对方那怀疑、探究的目光则更会引起心理紧张的加剧,因此说谎者会本能地回避与对方的视线相接触,以降低紧张程度。
  4。眨眼频度
  人通常每分钟眨眼5~8次。眨眼这个动作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反应,此外,当人的情绪产生波动时,眨眼的动作就会明显增加。
  因情绪的不同而产生的眨眼方式有连眨、超眨、挤眼等。连眨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连续眨眼,通常是犹豫不决或考虑不成熟的表现,有时也是竭力抑制激动的表现。超眨是指那种幅度夸张、速度较慢的眨眼动作,它通常用于表示假装惊讶的戏剧性表情,仿佛是在说:“我不相信我的眼睛,所以大大地眨一下以擦亮它们,来确定我所看到的是事实。”
  挤眼是用一只眼睛给某人使眼角,表示两人之间有某种默契。它所传达的信息是:“你和我此刻所拥有的秘密,其他人无从得知。”在社交场合,两个朋友间互挤眼睛,是表示他们对某个问题有共通的感受或看法。但两个陌生人之间若挤眼睛,则无论性别为何,通常都有强烈的*意味。
  如果眨眼的时候眼皮不是立即回收,而是保持闭上长达1秒钟或1秒钟以上,就成为闭眼。这种闭眼动作是下意识的,当事人自己很难意识到,它表示厌烦、不感兴趣或藐视、蔑视等意思,而且不同程度地暗示出当事人高人一等、目中无人的消极态度。在社交场合有这种习惯的人,往往是性情高傲或孤芳自赏者。
  5。肤色变化
  面颊的颜色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变红和变白。
  人们最常见的面颊变红经常出现在害羞、羞愧或尴尬等情形中,脸红也是愤怒的表示,愤怒时,面颊瞬时转为通红而不是由面颊中心慢慢扩散开来。
  当愤怒中的人们想极力抑制自己的怒气和克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时,其面颊肤色会变得苍白,当人们处于惊骇的情绪状态下,面颊肤色也会变得苍白。
  面颊肤色的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造成的,是难以人为控制或掩饰的。但也可能他所要隐瞒的正是羞愧或惊恐本身。
  6。表情时间
  表情的时间长短也可反映出说谎的印迹。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表情的停顿时间、起始时间(开始表情时所花的时间)和消逝时间(表情消失时所花去的时间)。
  停顿时间长的表情很可能都是假的,比如10秒钟或10秒钟以上的时间,甚至是停顿5秒钟时间的表情也可能是不真实的。除了那种极其强烈的情绪感受,比如欣喜若狂,勃然大怒,悲痛欲绝等之外,自然的表情都不会超过4~5秒钟;而且,即使是非常激动的情绪,其表情也不可能持续太久,而是一阵阵地、短暂地出现。只有象征性表情和嘲弄式表情是长时间地存在着的。
  起始时间和消逝时间,其长短是没有固定标准可言的,如果惊讶的表情是真的,则可能起始时间、停顿时间与消逝时间都很短,加起来还不到1秒钟。如果这种表情的时间很长的话,就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嘲弄式惊讶,亦即故意装出惊讶的表情来嘲弄对方;二是装出惊讶,即没有受惊却故意摆出惊讶的样子来;三是象征性惊讶。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怎样装出惊讶的表情,但是装得极像者非常少,因为自然的惊讶表情起始时间与消逝时间都很短。
   。。

察颜观色识破谎言
俗话说,放屁脸红,做贼心虚。通过察颜观色可以判断一个人是说谎话还是说实话。
  日常生活中,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而言,身体语言和自然语言有明显的差异,那就是身体语言的用法,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人们最真实的感觉和最内在的需要与渴望,因此对身体语言的仔细观察,不仅有助于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同时还能真实地发现说话者不肯在言谈中直接透露的实情。这种情况的存在为我们透过语言看透说谎者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可以透过说谎者身体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发现说谎者隐藏的目的。
  说谎的人说话时总是扯开嗓门,慢条斯理,他们还会出口误,重复句子,改变话题,反复地说:“嗯、啊、哼、哈”之类。说谎者也总是避免使用事实,而是更多地用一般的语言,并且常常在谈话中卖关子以减少露馅的可能性。说话的速度也可以提供线索,但是通常是以不同于这个人平常说话的方式出现的。一般说来,着急的、说话快的人在说谎时,由于着急加剧,往往会放慢说话的速度。然而,那些通常不着急的人在说谎时,一般会说得比平时快。
  据说,人在说谎时很少笑,如果他们笑了,那也是非常勉强的,是挤出来的笑。勉强地笑出现得较快,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以不规则的方式消失。识别假笑的另一种方式是寻找眼睛与嘴巴之间的不协调,因为一个说谎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迫使眼睛发笑。
  手是人的另一张面孔,是发现说谎者的一个非常有用的线索,实验表明,那些被要求去表演自己说谎能力的人常急剧地减少了手的动作。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手能够表达多种信息。因此,那些想说谎的人,由于担心自己的手会泄露他在说谎,便往往试图使自己的手保持不动,或者把它们藏起来。如前边介绍关于说谎者的小动作一节所述,在观察手的时候,还要注意说话人在说话时是否不自然地进行自我触摸,如摸鼻子、下巴和嘴巴。通过这种方式,说谎者可以在欺骗跟他说话的人的过程中得到放松,消除紧张。而且,与手势相伴的是,说谎者往往不停地变换姿态。
  除眼睛外,脸部表情是说谎者最容易作伪的部位。这给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诚意时带来了麻烦,因为研究表明,有信任感的听者更多地注意说话者的脸部及其表情,而不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因此,既然脸部最难揭露骗局,那么,作为一个持怀疑态度的听者,你应该更多地注意说话者的声音、眼睛和手势。
  尽管骗子很懂得心理学,又很会演戏,巧舌如簧,能把稻草说成金条,把死尸说活,活人说死,伪装得几乎滴水不漏,但是,假的毕竟是假的,只要你注意观察,细加分辨,就会发现,即使在他们精心纺织的谎言下,仍有大量的破绽和堵不完的漏洞,任他怎么遮掩也遮掩不住。识破谎言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认清对方的目的,搞清了他的目的,任他变换什么花招,都可以玩之于股掌而不至于上当受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利用证据对付谎言
要使说谎者说出实话,最高明的手法就是拿出有效的证据,尤其是物证,它的效果更大。
  拿出有力的证据来做武器,是识破谎言最好的手法。不但可用来对付*的丈夫,同时也可用来对付政治上的谎言。不管对方如何狡辩,只要我们有确凿的证据,他就不得不俯首承认。
  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如何运用这些证据,如果运用不当,证据也会失去效用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时机是否运用得当?如果事情过了很久,我们才拿出证据来印证,那么证据的价值可能就大大地减低了。
  如果我们在提出证据之后,还让对方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不是又让他获得了一个答辩的机会吗?
  那么,证据要同时提出还是逐项提出来呢?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看证据的价值以及当时的状况来决定。
  至于我们握有的证据究竟有多少,绝不能让对方知道。尤其是当你只有少许证据的时候,更要绝对保密。总之,证据是一种秘密武器,证据愈少愈要珍惜,否则失败的将是你而不是对方。
  不到决定性的时候,不要让对方知道,或者显露自己手中的证据。你必须一面静听对方的陈述,一面在暗中对照证据;同时,也要考虑对方手中证据的可靠性,使紧握在手上的证据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以上所说的方法,到底使用哪一种比较好呢?当然,这要看对方的情况而定了。有时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收到效果。
  我们并不是像警察一样,要使犯人坦白,我们只是想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去透视别人,如何诱使别人说实话。
  如果我们像警察一样,以审问犯人的方式去对待别人,那不是会得罪许多的人吗?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才是。
  

从言辞看穿谎言
说谎者最为留意的正是说话时言辞或字眼的选择,因为他不可能控制和伪装自己的全部行为细节,他只能掩饰、伪装别人最注意的地方。
  由于懂得人们注意的重点是言辞,因此说谎者常常谨慎地选择字眼,对不愿出口的话仔细加以掩饰。他们懂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另外,用言辞来捏造或隐瞒一件事情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也很容易事先全部写下来进行练习。
  此外,说谎者还可以通过说话而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改自己的“台词”。
  1。口误、笔误
  十分令人惊奇的是,很多说谎者都是由于言辞方面的失误而露馅的,他们没能仔细地编造好其想说的话。
  即使是十分谨慎的说谎者,也会有失口露馅的时候,弗洛伊德将之称为口误。
  人们常会在言辞里违逆己意,同时在内心中潜抑着矛盾,以致稍一大意就会说出本不想说的或相反的话,从而在口误之中暴露了内心的不诚实。因此,口误的必然情形便是说话者要抑制自己不要提到某件事或不要说出自己所不愿说的东西,但又因某种原因而“说走了样”。口误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背叛。
  当然,也应注意,许多情况下说谎者并不一定会出现口误。
  与口误相近的还有笔误。在很多情况下,笔误也是内心自我的一种走样的表达方式。
  有研究表明,人们在书写比在说话的时候更容易发生错误,即使在一些极须庄重、严谨的情形下也概莫能外。
  面对书写(印刷)上的错误,人们常常难以确定谁是真正的祸首,尽管当事人多半会以“意外差错”或“技术性错误”等等藉口来加以解释,然而其中往往潜伏着内心冲突甚至“别有用心”。
  笔误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思绪常常会因为内心潜抑的思潮而游离笔端,或者联想到其他事情,只要稍不注意,这种思想就会悄然侵入笔端,造成笔误。
  2。声调
  在判断一个人说话时的情绪和意图时,固然要听他究竟说些什么,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更要听他怎样说,亦即从他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起伏、节奏、速度、转折和停顿中领会“言外之意”。
  当说谎是为了掩饰恐惧或愤怒之感时,声音通常会比较大也比较高,说话的速度也比较快;当说谎是为了掩饰忧伤的感受时,声音就会与之相反。那种担心露馅的心理会使声调带有恐惧感;那种“良心责备”的负罪感所产生的声调效果会与忧伤所产生的极为相近。
  不过,声调提高本身并不是说谎的象征,它只是恐惧、愤怒或激动的象征。
  与此相应,没有声调提高的迹象也同样并不意味着没有说谎。
  3。停顿
  人在说谎的时候,另一常见的言辞印迹便是停顿,如停顿的过于长久或过于频繁。
  产生这类说谎印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说谎者可能事先未准备好“台词”,因而可能会在临场时产生犹豫或错误。其二,即使说谎者已经把“台词”准备得很充分,也可能会由于担心露馅而临时怯场,忘了所编的“台词”;或者由于突发性的意外事件的干扰而产生了情绪波动和思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