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看谁是小人-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强求别人应邀
在社交场台,有很多人喜欢用强迫的方式邀请别人,别人明明不愿意,他们仍然坚持邀请,其实,他们是忽略了拒绝者的想法和立场。
  这种人面对对方拒绝时,会一再重申自己的意见,以为如此对方就不会再拒绝。观察这些不顾对方推辞仍一再邀请的人,可推测其大概有四种想法。
  1。把对方的拒绝看成客套
  这时,邀请人就会继续对对方说:“你不必这么客气嘛!”但对方如果再次拒绝,他仍要求:“我看你真是太客气了,现在已经下班了,你就轻松一点,不必这么认真嘛!”一再发挥他推己及人之心。
  2。主观地以为对方如果拒绝,就等于断绝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当对方推辞时,他们会觉得很失望,认为对方太不给面子了。这种人遭到对方拒绝时,则会表示:“我诚心地邀请你,你却一再拒绝,真是太不够意思了!”
  这种人试图勉强对方,当对方推脱说:“你实在有所不知,我已经和太太约好了,所以真的没空来!”邀请人仍不放弃,还故意讽剌他:“我看你是怕太太吧!”以话中有话的方式来刺激对方。甚至邀请者还会联想:就是他太太在破坏我们两个人间的感情。
  3。邀请人一个人玩乐时,会觉得寂寞而缺乏勇气所以邀请的对象都是固定的
  田于邀请人和被邀请人有共同玩乐的经验,且认为两个人的搭档天衣无缝,所以就想勉强两个人同乐借以壮胆。换句话说,真实邀请人是依赖对方,因此无法独自取乐而勉强对方。
  4。邀请人希望对方满足其虚荣心,听他炫耀,或让他宣泄心中不满或恼怒的情绪
  只要仔细分析邀请人的动机,就可以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种强迫行为。这类人希望自己邀请的对象能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所以完全忽略别人的权利和心理动机。
   。。

常把“我”挂在嘴边
与人交谈时,常可听到有的人开口闭口都是”我……”“我的……”,这种话听来着实刺耳,但偏偏这种情形却屡见不鲜。
  要特别指出的是,成人也会说这类话。因为这种话,事实上应是在幼儿学会说“妈妈”的同时,就已经学会的语言。而发生在成人身上时,便表示这种人不会考虑对方的立场,一心只希望显示他自己的存在,才会开口闭口话题都围绕着“我”打转。
  说这些话的人既已成人,为什么仍使用这类语言?这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幼儿在哺乳时期,与母亲之间会有一种身心合二为一的安全感,到了断奶时期,这种感觉就会受到威胁。断奶时期的幼儿,为了免除这种受到威胁的不安,会想办法寻回以前的安全感,正好这个阶段是他们开始学习语言的时期,所以他们第一句会说的话,大概都是“妈妈”,因为呼唤母亲,正表示其需要安全感。
  此外,孩子学会“我”这一类的语言,是为了向母亲提醒他的存在,想从母亲那儿寻回以前的安全感。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如果没有母亲的悉心照顾,便无法生存,所以可以说与母亲有密切的依存关系。
  因此,幼儿强调“我”,以便从母亲那儿得到安全感;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为获得安全感也频频使用“我”。但在成人的世界中,惯用这种词汇的人,就表示想向对方夸耀自己的成就;同时,想用这种话,较易让对方确认自己的存在。
  换句话说,在你面前的这个人,正在期望从你那儿得到一句赞扬,只要你说句“嗯!不错”、“原来如此”,就可以满足对方的期望,对方的存在只要被认同,就能够心满意足。
  因此,如果我们要与这种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绝不要忽视对方,甚至露出厌烦的表情,因为一旦对其表示不耐烦,对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
  通常,成人后仍对自己的存在没有自信的人,由于无法与环境保持协调,所以多半有与围围环境对立的倾向,以便确认自己。但相反地,能确认自己存在的成熟之人,就能够适应环境,也就不会经常强调“我”这个字眼。
  经常把“我”挂在嘴边的人,并不代表他们对别人采取强迫的态度,只是由于尚停留于幼稚阶段,为了强调自己,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他们的存在。
  

言必称“绝对”未必真绝对
20世纪上半叶,人们还认定“人类绝对不可能登上月球”,没想到后来我们亲眼目睹了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的情景。
  “绝对”的含义原本是强调某件事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极端程度。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绝对”所表达的意思,却减轻了其原来所具有的强烈程度。
  比如说,在公共汽车上,我们经常可听到女中学生不加考虑地一再使用这个字眼。另外,在工作场所,我们也常听到人们动不动就说:“我认为绝对只有这个办法可行……”
  有种人他的绰号就可以叫“绝对先生”。其实,根本没有人相信他的“绝对”,因为每每他的绝对,总会被其他人想出办法来推翻。
  经常爱说“绝对”的人,大半都自一种爱自己的倾向,一旦自己的过失遭到别人纠正或指责时,为了隐瞒自己内心的不安,他就会想办法保护自己,利用“绝对只有这个办法”的说法,企图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基于此点,我们就可明了,这种人所以有“绝对”,不过是在坦白地告诉别人:“我的能力仅止于此,所以除此法外别无他法。”由于这种人的想法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们只能依自己主观、狭隘的视野,想出一些不适用的想法,而且通常不会产生很大的效果。
  田于这类人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设想,一切的想法都是独断、自我的,所以这种人可说是目中无人的傲慢人物。
  此外,使用“绝对”除可作为其爱自己的证明或防卫性的借口外,也可作为自己有过错时的挡箭牌。例如,“从今以后我绝不再犯”,借立誓使自己免受伤害。但这种人的“绝对”是最靠不住的,因为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绝不可能不再犯,为了掩饰自己的这种自知之明,所以才在不知不觉中又说“绝对”。
  再看,“绝对”也往往是男女交往中的甜言蜜语,例如“我绝对不离开你”之类的话,当然这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双方在交往一段时间以后,为传达彼此深厚的爱情,也会使用“绝对”一词,但这与信口表达的“绝对”是大相径庭的,已成了一种真心相许的肺腑之言了。所以,男女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别轻易用“绝对”一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动辄抱怨是心理幼稚的表现
我们常可听到,有人抱怨说:“××对我实在是太冷淡了。”但若我们自己在与××交往时,或许确有地方如人所言——冷酷而无人情味,但多数时候他不是个“冷淡”的人。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会呢?
  当事人之所以批评对方过于冷淡,实因当事人对对方存有过度的期望,一旦对方与自己预期的状况不符,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就会成为其埋怨冷淡的理由。因此可知,当事人的这种要求,只是希望对方凡事以自己为重心,换句话说,就是当事人希望对方对自己有所表示的依赖心理。
  在工作单位中,除了有关工作方面的事情外,有的上司对下属的私事,也事事干涉,好管闲事,所以许多下属在遭上司指责时心中很不服气。
  通常,公司大部分的职员,都会为这种上司冠上“温暖人物”之名,虽然是一种讥讽,但也反映出大部分上班族之间彼此冷漠的情形。有些主管为了满足职员们的期望,当自己下属到了适婚期时,还积极替他们物色对象,自愿充当媒人。虽说这完全是照顾下属的一片好意,但受到这种“礼遇”的职员们,其心理又是如何呢?
  经常抱怨别人过于冷淡的职员,通常他的事均由父母准备妥当了,所以他们也已习惯依赖别人;现在既然主管如此关心他们的婚姻,他们当然也就有一种期待之心。但反过来说,他们也将自己的家庭与工作环境混淆,把自己家中的行为带入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了。
  这些职员通常想借此表现其依赖心,并消除独身的寂寞,一旦主管的照顾无法满足他的期待时,就会反过来指责上司“太过冷淡”。
  还有一种人,虽不会要求别人事事为自己准备完善,但因其刚进入社会不久,感觉寂寞之余,还会有无人可依附的空虚感。例如,两三人结伴到小吃店或酒吧吃饭喝酒,当对方无法体会这种孤单心理而不带感伤地道别时,就会说“你太冷淡了”;而且,往往认为“你是我的好朋友,却对我如此冷淡”。这种人很容易把他人视为亲密的对象,甚至不考虑对方的想法,就对其抱怨,毫不体谅对方的立场。
  由于有了这种幼稚的心态,就常常会认为对方如果是自己的好友,就应对自己多表示一些友爱或服务,才能维系永远的友谊。其实,这种心理源于害怕寂寞,所以他才用这种话来为自己辩解。
  

常说“过去算了”
朋友间即使关系再亲密,也可能会有摩擦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往往不仔细反省、检讨事情的经过,以探究失和的原因,而简单地说:“唉呀!上次的事情过去也就算了,不要再提它”,或声称“我们可以从头再来”,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彼此的冲突。
  另一种提议和好的人,是由于内心愧疚,有罪恶感,觉得自己理亏,所以才先向对方低头,提议“过去的事就让它烟消云散吧”。
  当然如果对方已先提出和好的建议,另一方虽然内心仍难免稍存芥蒂,也会因此豁然开朗,深觉对方是个有气度的人而对他抱有好感。
  此外,同一工作单位的同事或情侣、夫妻间,也往往会因微不足道的小误会而产生摩擦,但若因此心中长存怨恨的话,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更趋恶化。
  所以,要解除这种暂时的冷淡关系,“既往不咎”是非常重要的。不记恨过去的事,才有希望言归于好。
  而常把“过去了就算了”或“重新再来”这类话挂在嘴边的人,到底是抱着何种心态呢?既然这种人惯用这些话,可知他们一定是常引起纠纷。生存于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难免会与人发生纠纷,但问题是这种人为调整暂时被破坏的人际关系所采用的“过去算了”之类的方式却有待商榷。
  他们草率地使用这类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忽略心中仍存在着更难解开的心结,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似乎恢复了与对方的关系,而且也已不念旧恶,呈现平静的心境。但人真能如此轻易地既往不咎吗?
  一个人如果真的完全不在乎过去的纠纷,他就不会再说“过去了就算了”之类的话,只要他说出这种话,就表示心中一定还介意这件事,才会刻意说这种话来掩饰。
  根据这点,我们可看出,这个人所说的话,并非为对方而说,而是为自己说的。换句话说,此人内心中仍存有愤怒、憎恶、反感,为避免这种冲动让人发觉,而隐藏这种恐惧和不安,所以他才会动不动就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而这种行为,正表示出他极力压抑的心理。
  滥用这些话的人,代表他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虽然他本人也许未曾意识到,但这种抑制的能量,却会在无意识中累积,一旦累积的力量逐渐增强时,就会化为怨恨的情感而爆发,因此我们不可忽略这种人的心态。
  即使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难免会因误会或意见对立而破裂,但只要设法了解彼此的真意,尊重对方的意见,则不仅可化解误会,更可增进彼此关系。
  

喜欢拽的人的内心是怎样的
没有比拽的人更难应付的了。有某位影视明星,在飞机即将起飞的时候还不将往后倾斜的椅子扶正,当空姐前去提醒的时候,她还大发雷霆地说:“你这个笨蛋,小心工作不保。”
  拽得忘乎所以的人就是大笨蛋的样本。而且还恬不知耻地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得意,四处张扬,这正是笨蛋的表现。
  因为有程度、地位、名誉与财富所以骄傲,而一般人也认为并接受有权力的人就是会拽。总裁可以在公司和业界拽;飞机头等舱的乘客因为付了很多钱,所以可以对空姐拽;大明星因为有众多的追捧者更是拽得无以复加。这是现实世界的现实,所以买了便宜机票坐经济舱的人是不能拽的。
  拽的人就是因为平常拽惯了,就连对与自己的权力、财力毫无关联的人也拽,愚蠢至极。这类型的笨蛋,或许就连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也是会得意忘形的。
  不过,越拽的人越是胆小,心理学说,拽的人就是借着拽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
  所以,面对这样的人,也就只有彻底地奉承,让他更加的拽,拽到无以复加。
  总之,无论他做什么都奉承他,就算他的鞋子和衣服不怎么搭,也要说:“今天穿的鞋子很好看呢,是意大利制造的吧?果然品位与众不同呢!”“真是获益良多啊。光是能和你在一起,我就很幸运呢!”不仅是对方,就连说的人自己都会觉得面红耳赤的阿谀之词,不妨就厚着脸皮说出来。
  就因为是很明显的阿谀谄媚,对方或许也会这么想:“难不成实际上他是在捉弄或取笑我?”就是要这样才是达到效果了。赞美之后还是赞美,即使对方会感到有些疑惑,但因为被赞美所以心情会很好,而且,越拽的人原本就喜欢别人奉承,所以就会像吸毒一样越陷越深。
  这样一来,就算是成功了。接着就看你怎么摆布他了。
  

外表看起来像坏人的人真坏吗
在社会这个形形色色的群体中,有一些人天生就长着一副坏人的脸孔。在报刊杂志上画人物肖像画,经常就会拿政经界名人开涮。
  在日本,有一名知名的插画家,就曾经画过当时权倾一时的小泽一郎的肖像漫画。那张肖像漫画,是一张不折不扣的坏人脸。该名描画家在谈及此事的曾说:“坏人脸和坏人是不一样的。小泽先生虽然有一张坏人脸,但并不是坏人。”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一张坏人脸的人就是一个坏人。
  或者可以说,“坏人不见得有一张坏人脸,但有着坏人脸的人肯定就是坏人”。
  小泽一郎过去大权在握、大举操作黑幕的时候,就连一般的政治人物都要以礼相待的资深政治人物,小泽一郎也不放在眼里,照样采取高压姿态来恫吓、掌控,其手腕令人畏惧。然而失去权力之后的小泽一郎,坏人脸的色彩却大大变淡了。也许是因为现在想使坏也使不出来的缘故吧?这姑且不论,为什么政治界的坏人脸会那么多?或许是因为,在那个世界“昨日的朋友是今日的敌人”是常识,在权力斗争之下可以毫不在乎地出卖朋友和伙伴的缘故吧。此外,为了争夺利益而相互厮杀,脸相不坏才怪。
  有着一张坏人脸的人多半就是坏人,能这么认为的话,应该就可以避免遭受坏人的危害了吧。
  “他虽然脸长得很坏,但是人品很好,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喔。”就算朋友这么介绍,也最好不要全盘相信,带着警戒,仔细地观察他的性格再说,这样是比较安全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脸孔没有现实感的人
什么是没有现实感的脸孔?就是活了几十年,却没有一般人应有的辛苦、努力与体验所交织成的脸孔。没有显露出生活的真实感的脸孔,同时也是没有受到一点污染的清纯脸孔。
  颜色过于显著,也就是明显地表现出辛苦或者疲态的脸孔,也是有问题的;但是,没有现实感的脸孔,有时候问题也不亚于前者。
  这类型的脸孔,经常可以在政府高层官员、文体明星、家族企业接班人等人身上看到。
  以公务员来说,地方上的公务员、中央的低阶官员也时常可以见到。以男性居多,女性则较少见。
  脸色冷淡、无表情,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是这类型人的特征。
  有些可以让人感受其家教似乎不错,但也并不是完全如此。他们大多脸色苍白,但基本上并非所谓的白皙。有些还时常带着异样的开朗笑容。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没有现实感的脸孔?就是因为他们虽一路努力向上,但却没有吃太多的苦便获得高学历或较高的地位,并有不错的社会评价。但是,人性上的历练少,所以表情也少。
  以公务员的情况来说,不管是高阶官员还是低阶官员,他们的一生都受到保障,不需要太辛苦就可以获得生活所需,所以有些人才会在感情或者情绪上有所欠缺。不管怎么说,他们本质上多是薄情的人。
  这类人既有社会地位,外表看起来也是个正派的人,但有时候却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有着即使背叛别人也毫不在乎的冷酷无情。
  例如,抛弃心爱的妻子儿女而转向其他女人。这类型的人的脸孔容易给人爽朗的错觉,不能不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