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步唐玄奘后尘:丝绸路上--西出长安望葱岭-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墓壁画的精品,其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位于东侧的唐太宗昭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象征着帝王的尊严。“昭陵六骏”浮雕闻名世界,它是依照李世民驰骋疆场的六匹战马的形态雕刻成的。其中两匹今藏美国费城博物馆,是被列强盗窃出国的。
南边的汉武帝茂陵,是汉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冢夯筑,形似覆斗,雄奇伟壮。有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作陪,象征着昔日马踏匈奴的威风凛凛。尤其是霍去病墓石刻,依石拟形,浑厚生动,让人联想到天山南北的疆场,为争夺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而屡见不鲜的阵天的杀声。
北路的萧关应该是长安的北大门,那里已进入风沙地带,唐诗中说,那里的沙粒都钻入了马毛。东归的旅人至此,还有从边塞归长安而感叹“又作布衣还”或“几日到家山”的心情吗?
若从这里往北,是汉唐时贺兰山和阴山边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鲜卑族人口头创作的歌词,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对阴山风景的联想词。古称盐州的定边,是这一带的军事重镇。我不至一次地去过那里以至无定河两岸,“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是那么强烈地撞击着旅人的心。
西北边塞的安宁,向来是丝绸之路的福音。
六 古豳州
北线必经之路的古豳州,现在叫彬县。我曾多次到过这里,寻访过县境内的大佛寺和周祖公刘的土陵。
古豳州地处泾河边,一块富饶的盆地中。大佛寺筑在一处陡峻奇峭的石崖间,其神工鬼斧让人惊叹。车至崖下,顾不得品尝这里的特产豳州梨,也无意观赏枣木棒棰、蒜窝儿、擀杖之类雕刻品,即步入门楼,拾阶而上。
大佛寺原为庆寿寺,唐太宗贞观三年,李世民为母庆寿,由尉迟敬德监修所造。
大佛藏在门洞中的深窟里,幽谷间弥漫着潮气。这尊二十多米高的释迦牟尼像依崖趺坐,仅手指有两米长。大佛发式作螺髻形,面方,耳垂,披衣坦胸,其体态端严伟然,雕饰富丽生动,雍容丰满而古朴。整个窟壁雕着数不尽的小佛、菩萨和飞天,千姿百态,形象逼肖。次之于大佛洞的,东有千佛洞,西有罗汉洞,计石窟八孔。高崖上另有众多小石窟,踞奇险之处,不易登临。寺西不远处有一尊六米高的“丈八佛”,它当初从异地来,欲与大佛比高低而愧疚,便留在边上做弟子了。大佛寺楼高五层,登上高处扶栏远眺,斜照余光里的莽原山川煞是壮观。
从彬县城向东行八十公里,在泾河北岸的山谷之间,座落着周祖公刘的墓冢。丘垄高达50米,长约1500米,略呈梯形平面,至顶平坦,墓周占地达500多亩。
我坐在土陵村外的原畔上,俯视着河谷里的公刘墓,隐隐听得见泾河的水声。一位放羊老汉问我:“是来看人祖爷墓的吧?”我说是。老汉说:“笃公刘,匪居匪康。”老汉蓦地吟出诗句,让我大为惊讶。这是《诗经·大雅》中《公刘》篇的首句,是说好心的公刘,他不敢安居,只顾忙碌劳作,歌颂公刘从邰迁豳的业绩。放羊老汉可能不识多少字,也许是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留下来的,足以见得民间文化的力量。我面对的似乎不是放羊老汉,而是一位老学究。
经与老汉交谈,才知道远古时候公刘墓的守陵人,一代又一代繁衍了这个原畔上的土陵村。他们都是守陵人的后代,好文喜武,以稼穑为业,古风依然。
彬县城东有姜原圣母墓,圣母在郊野里踩了巨人的足印,因而怀孕生了后稷,还以为是不祥之物给抛弃了。野兽虫鸟都不伤害他,就又拣了回来,起名“弃”。这后稷很聪明,喜欢种树麻菽,教民耕稼技术,尧帝举他为农师。而公刘,就是后稷的曾孙,周文王的十代祖先。
当时,公刘的祖父丢了官职,出奔到了这地方,而后传至公刘。公刘厚于国人,不图自个安居,忙于修田收谷,带上弓箭盾牌,长矛板斧,和大伙儿出外打猎。在这块平原旷地里,人们越聚越多,有房住,用瓢舀着喝酒,有说有笑,过着好日子。公刘还带人远渡渭河,采来磨石,搬来锻石,坚固房基墙脚,一直到芮水湾的皇涧两岸,都住满了公刘的部落。豳人的土地宽广富饶,周民族由此逐渐振兴起来,因此受到人民的颂赞和后世的怀念。
这庞大的墓冢,有个讲究是一头大一头小,象一条鱼。在古豳州一带,庄稼人的坟墓也是沿袭了公刘墓的形状,而不象汉帝陵的履斗状的四棱见角,或唐王陵的又圆又尖。在公刘墓的南边,有一堆堆土丘,形成“珍珠串线”的美穴。原来是修墓时人们从关中取土,人山人海,陵上土够用了,运土的人便函将土倒在路边,形成了一串连绵的土丘。临河的墓崖下有一个渡口,叫石桥头,对岸山石壁立,唯山腰平处有两座土包,旁边有一眼泉水常流不断。传说公刘死后,他的两个女儿用衣襟包土,还携着酒壶,欲渡河封土祭奠。适逢泾河涨水,不能渡河,只好将土就地倾倒,将酒洒在地上,隔岸号哭。第二天,小土堆长成了大垄岗,泪水化作泉水,一直到今天没有枯竭。
放羊老汉告诉我说,在公刘墓周围,一山一水,一沟一壑,都因为人祖爷墓而有了生动的形象。长岭是一根根旗杆,土原是一面面旗帜,四山有龙、虎、龟、蛇之说,沟壑峁梁有十八罗汉、七十二将之喻。即使公刘墓上的花草,也非同一般,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有“土陵枳木”之说。如今,这里已经 是一座杏李桃梨俱有的花果山了。
我想,在古豳州,处于荒僻山野里的周祖公刘墓,有中华氏族的根底。 。。
七 法门寺
在关中平原西部的扶风北原上,有一座著名寺院,叫法门寺。
多年前,我先后两次造访过这里。当时寺院所在地还叫崇正镇,如今成了法门镇。我初次去的时候,法门寺塔周围一片荒芜,塔院里堆放着农田基建用的设施和农具。二回去时,塔身倒塌了一半,斜斜地立在暮色中。寺院里有几处亭台,几树花木,佛殿前一方留有膝盖印的青石,传说是一位叫巧姣的贞女告状时留下的。还有一方青石叫“卧虎石”,若泼去一瓢清水,便会幻化出一只斑驳的猛虎来。如此奇石,被作了若干年的打土坯的基石,石中所藏神物竟然毫发未损。
法门寺由东汉至北魏称阿育王寺,乃梵语“无忧”之意。古天竺国王被称为阿育王,在佛灭度后笃信佛法,在世界上修了八万四千塔,分葬佛的舍利,其中就有此扶风一塔。故因塔置寺,几经重修,至唐武德年间改为法门寺。明代重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残缺不全了。
现在看到的宝塔是1988年重建的,保持了明塔的外形和风貌。也就在重建发掘时,发现了塔下地宫的秘密,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一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使法门寺一举闻名国内外。
这里被称为“关中塔庙始祖”,曾经是唐宋两朝宫廷皇家寺院,唐代曾先后举行过数次送佛骨的大型仪式,将佛骨迎出地宫送到帝宫镬瞻,再送回地宫封供,循环往返七次之多。现今出土的珍贵文物,就是那时候,上皇室施舍的,计有大量金银珠宝、法器、丝绸锦缎等等。
舍利,意为“身骨”,通常是说释迦牟尼火葬后遗留下来的一种固体物,如佛舍利、佛牙舍利、佛指舍利。舍利又分法身舍利、生身舍利两种,前者为佛教经典,后者为火葬后的固体物,白色为骨舍利,黑色为发舍利,红色为肉舍利。法门寺出土的四枚佛指舍利,其中灵骨一枚,影骨三枚。灵骨为仅存于世的佛指舍利,属于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赵朴初诗句)。
如今,法门寺已经成了关中现代旅游业的一大名胜,盛况空前。
八 周原
《诗经·大雅·绵》中有“周原沃沃,堇荼如饴”的妙句,让我不至一次地领悟了这里的神奇。
这里是关中平原的西部,其地貌,正从缩窄闭合状态的宝鸡一带伸延过来,向东愈宽坦。而整个塬面,则由北山向渭河倾斜,以数十米或近百米的陡坎与阶地相接,呈现一块一块的梯形。深深湍流着的渭河,被枕在塬畔之下了。原野所依附着的是嵯峨的岐山山脉,天蓝蓝的没有云彩,山也蓝蓝的,恬静而肃穆。原野上,是秋风拂动着的刚刚出土的嫩绿的麦田与发黄的示收割完的玉米田,以及一处处烟树里的村落和土路上零星的行人。这里的一切,给人以安谧僻静之感,于自然无华的风景里,蕴含了一种古老而鲜活的情调。
怎么可以想象,三千年前的周人就在这片原野上生活的呢?就是一览无遗的这一片岐山下的土地,曾使一个小部落成为粗具规模的小国,封建制度开始萌芽,继而开辟了一个大朝代的呢?
我寻访过公刘迁居的豳地,在位于泾河峡谷里的山一样的公刘墓前蹀躞过半日。在那沟壑纵横的山野里,公刘这位农神后稷的子孙,,由邰迁豳,改善农业,颇有蓄积,得到了国人的赞颂。从追述周先公时农事的《豳风·七月》中,可以推想周先公是如何地重视鼓舞农夫的生产兴趣,以增强生产力,使部落兴旺起来的。到古公禀父手里,是由于无力抵抗戎狄侵略,率家室和亲近奴隶迁居这岐山下的周原的。当时,和其他地方的自由民,说古公是个仁人,扶老携幼都来归附,人口比居时更多。拿什么供给这些归附人的衣服食物呢。在戎狄威胁下,古公为缓和内部矛盾,采用了商朝原有的助耕制,使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周国里成为主要的生产关系。也就有周原这片肥美的堇菜苦菜都象糖一样的土地上,划田分地,挖沟泄水,繁衍生息着农神远祖的子孙。
这一切,我只能凭借历史的记忆而知晓,而脚下的土地,眼内的景物,难道就不能说明什么意义,不能告诉给我任何东西吗?
在这里的一个文物管理所里,我惊喜地看到了那遥远时代的遗物。这种惊喜,有对于历史的盛衰荣枯之感慨,有对于古代文化的敬仰与钦慕。掘自于周原地下的青铜器,其历史之久,数量之多,为世界所罕见。周人由迁岐之后,其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即今岐山县东北的京当和扶风县北的法门与黄堆交界处。这里的地下埋藏着西周青铜墙铁壁器的宝库,住住不是一件两件,一发现便是数十件上百件的窖藏铜器群。清光绪年间,扶风任家出土过著名的毛公鼎、大小克鼎和卫鼎,这窖铜器多达120余件。近在1976年,扶风庄白发现窖藏铜器103件,包括西周前中后三期,铸铭文的有74件。其中史墙盘为恭王时器,铭文近300字,缕述了微氏家族的业绩,奉献出了宝贵的西周史料。历史,远去了,而远古时候的遗物却存在于今人的眼前,邀得过往观客的匆匆一顾,使你琢磨人类童年时代的价值。那静默的遗物,似有青铜的铿锵声韵,以巨响回荡于天地之间,而震慑着后人的心魂。
透过放大镜,我看清了甲骨文主的字样。这就是《诗经·大雅·绵》中所说的“爰契我龟”吗?刻在龟板上的果真是神的主张吗?用烧灼龟甲来占卜,看龟甲上的裂纹来断吉凶,双把占卜的结果简单记述在甲上,这当是我国较早的文字。这些发黄的龟甲的的象形字,记述了怎样的吉祥与厄运呢?那背后面烧灼的焦黑的痕印,象有火星在迸飞,给你一种异常神秘的感觉。
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周人的屋脊和天沟处使用过的瓦,也当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同时,也有草拌泥和纯黄土夯打的土坯,即砖的前身了。墙面和屋内地面皆用黄土、沙子、石灰搅拌的三合土涂抹,其坚硬性犹如水泥。考古专家们根据岐山县京当凤雏村一处建筑遗址。用科学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三千年前的一座宫殿的复原图。房屋坐北朝南,其平面布局完整、壮观,结构谨严。以影壁、门道、中院、大厅、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有厢房,其间均有回廊,并有台阶通向院子,檐柱、廊柱和屋柱都排列得井然有序。有阴沟排水管或明槽,排水设备十分合理。而扶风黄堆齐家村的单个建筑遗址,房子则很狭小,显然是西周平民信过的地方。在这一方原野上,很有布局地分布着制作坊、制铜作坊、制陶作坊以及墓葬区,形成了一个规模宏伟的西周邑城。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是如何地源远流长。
从《诗经》的一些篇章可以想见,古公禀父是怎样在荒僻的周原上筑城郭室屋,拉绳栽桩,填土削墙,立起王都的郭门,建起大社坛。并如何以邑为单位居住归附人,改革戎狄旧俗,设立官司,形成了一个粗具规模的周国,继而强大到足以翦灭大国商的。往事越千年,历史如此无情,到哪里去寻找西周京城的踪影呢?在召陈村,我看到的是一片被刚刚填过遗址的平地,只一根细棍标志着方位。遗址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村落,则如岛屿般静静地泊于其间。寂灭了的周祖古公的业绩,与眼前的风景置于一处,是多么令人感叹啊!
我被一阵激昂的鸡啼所吸引,那是正午间村舍里充满生气的歌。炊烟随之升腾起来,在屋与树梢间相挽,弥漫了田园。从田里归来的人们,赶集归来的庄稼人,以及骑车子双双疾飞的青年男女,在绿野间的黄土路上过去了。鲜艳的红的衣衫或亮丽的白的背心,点缀着这绿的原野的色调。这使我想起西周的那些生活歌谣,女子如何求偶,盼望求婚的男子及时而来,别等到青春消逝。或是征人还乡,在细雨蒙蒙的路上如何想象恢复平民身分的可喜,想象那可能已经荒芜的家园,和正在思念他的妻子,而带着急切的盼望和几分担心憧憬那久别之后的重逢。
远逝了的情景,已融化在眼前暮秋的风物中了。这时候,我的心呀,也融入了这苍茫的雄沉的古原,而低徊留恋,不忍遽去,仿佛回到自己的故园一般。
九 凤翔
凤翔为古雍城,是丝绸之路关中西部的咽喉要地。
我在多年前到过这里,当时,秦公一号大墓的发现和开掘震惊于世,我作为记者到现场采访过。
春秋时代,秦人以此地为国都所在地,雍城外六公里的“北园”,成了秦朝统治者的陵园。据考古工作者探明,秦公陵园区南北 宽三公里,东西长七公里,占地面积达两万多公顷。陵区四周绵延十多公里的大型护陵壕沟,43座大墓中,有“中字形”的,有“甲”字形的,背西面东,呈雁翎形一路排开,规模宏伟,气势磅礴。
秦公一号大墓全长300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比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大墓大20倍。它不仅面积大,更让人惊骇的是它的殉人之多。《史记》、《诗经》记载说,秦穆公死后殉人达177人之众。从发掘资料看,其殉葬人牲有184具,由此解开了史学界多年的秘密,证实了秦王朝当时的奴隶制社会性质。所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如篆文石謦、金器、玉器、骨器,都充分证明了秦国人丰富的物质文化消灭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秦穆公是一位雄强有为的君主,在位的九年期间,一面同晋国作战,一面与边境内外的戎狄势力相抗争。公元前645年,秦国与晋国大战于今山西芮城的韩原一带,生俘晋惠公,先后夺得陕西东部洛河与黄河之间广阔的地域。随之攻袭郑国未遂,在剿灭偃师的“滑”部落回师途中,却于崤山遭遇晋兵伏击,全军覆灭,挫伤了东进的企图。之后突袭西戎,取得全胜。于是,东至晋陕之间的黄河,西至甘肃中部,统一成为秦国领地。
但秦穆公落了个残暴的恶名,殉人中竟有贤臣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便是一个例证。
要去看古雍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凤翔县城南。
我更感兴趣的是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留在这里的遗迹。用林语堂的话说,尽管苏东坡有那么辉煌的记录,他还是从基层干起来的。
嘉佑六年,也就是1061年,苏东坡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此地因为和甘肃南边的强邻西夏纠纷迭起,人力缺乏,民穷财尽。到任第一年,苏东坡盖了一栋小屋做官舍,屋前有池塘,花园里种了三十一种花,屋后还有一个小亭子。他时常到附近调查案情,解决拖延的案子,尽量多释放一些囚犯。也喜欢出游,上太白山,游黑水河,甚至远走到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去看一位朋友收藏的名画家吴道子的珍本或真迹。
这一年,凤翔天旱,好久都没有下雨了,农夫担心收成,除了求雨,没有别的办法。而求雨是地方官的事,苏东坡突然活跃起来,打算使出一切辨才,替农夫哀求神祗,降下雨来。苏东坡来到太白山顶替的天池,向龙王祈求降雨。下山之后不几日,果然下了一阵小雨。但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