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夺宫: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政变的描写大而空:“神龙元年春正月……癸亥,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这段记载以白描手法讲述了皇太子李显率领羽林军官兵冲入禁宫诛杀佞臣张易之、张昌宗的事。李显趁机摄取政权,武则天传位给他。仿佛这是皇太子李显为母亲武则天做了一件好事,获得了母亲给予天下的奖赏。
而《唐中宗李显本纪》的记载则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监国,总司庶政。大赦天下。凤阁侍郎韦承庆、正谏大夫房融、司礼卿崔神庆等下狱。甲辰,命地官侍郎樊忱往京师告庙陵。司刑少卿兼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为凤阁鸾台平章事……乙巳,则天传位于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宫,大赦天下,唯易之党与不在原限。”李显的传记相当程度上是与武则天的传记相矛盾的。在李显的传记中,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主谋并不是皇太子李显。李显只是被动参与者。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等五位重臣策划了杀奸臣逼宫的行动。李显被他们推举为新皇帝。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是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五个人的合传。《敬晖传》写传主“神龙元年,转右羽林将军。以诛张易之、昌宗功,加金紫光禄大夫,擢拜侍中,赐爵平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寻进封齐国公。”这篇传记只说传主有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功劳,对过程毫不涉及。《袁恕己传》则说:“敬晖等将诛张易之兄弟,恕己预其谋议,又从相王统率南衙兵仗,以备非常。”这句话有两条消息:一是袁恕己参与了诛杀奸臣的谋划活动;二是袁恕己随从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相王李旦(武则天的儿子、李显的弟弟)率领南衙军队参与了政变。《崔玄暐传》也只简单地说:“寻以预诛张易之功,擢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崔玄暐有诛贼拥立之功,却不提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劳。《桓彦范传》是五个人传记中,也是《旧唐书》所有章节中对神龙政变描述最为详细具体的。我们就根据他的传记,再联系其他的枝节内容,尽可能地还原整个的重要政变。
继承人风波(2)
二
698年,武则天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如此平淡的表述可能无法表现当时的紧张与复杂。被贬放的李显的回京问题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问题。问题的来源在于皇帝武则天的性别。武则天是女皇,百年之后皇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李姓的李显或李旦,还是传给同姓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呢?在西欧政治上,这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封建礼法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这是有关国体国运的根本问题。皇帝姓氏的变更意味着王朝的更替。武则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继承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显继承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现在大臣们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集体亮出观点,是对武则天政权无声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武则天花费了比其他帝王要重得多的代价才攀登上权力的顶峰,异常珍惜手中的权力。自从登上帝位之后,她就一直思考着继承人的问题。到了晚年后,武则天更是时刻没有忘记这个隐患。内心深处,李家和武家难以取舍。跃跃欲试的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同姓后代;李显、李旦两个儿子憨厚老实,为人谨慎,而且都做过皇帝。大臣们心中对李唐王朝的感情难以磨灭,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够恢复李姓。从这个角度来看,精明的武三思等人相比李显兄弟来说处于劣势。大臣们用各自的方式劝告武则天应当将帝位传给儿子。只有这样,武则天在升入天国之后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孙后代的供奉。而如果将帝位传给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继位者会去供奉、祭祀自己的祖父牌位。到那时候,作为姑母的武则天的地位是尴尬的。武则天自然知道这样的可能性,但要她将天下拱手还给李姓,自己结束武周王朝,她又于心不忍,难于下手。
“为什么天下只能由男子来做帝王?”继承人问题也好,宗法制也好,最根本的思考又回归到了这个问题。武则天不得不哀叹,武周王朝仍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导的天下。虽然武则天花了十多年时间来树立女皇的权威,将政治制度涂抹上女性色彩,最后还是失败了。继承人问题的困扰证明一代女皇十多年来的性别抗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随着武则天的病重,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流传甚广的《狄公案》中有武则天的男宠、佞臣张易之向狄仁杰询问自保之策的内容。狄仁杰就建议张易之去劝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丞相狄仁杰是坚定的李显支持者。当时武则天很有意思立武三思为太子,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却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又让庐陵王李显去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非庐陵王莫属。”武则天大怒,拂袖而去。后来武则天又向大臣提问:“朕常常梦见双陆不胜,做何解释?”在场的狄仁杰和王方庆同时回答说:“双陆不胜是无子的意思。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就危险了。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弥留之际,诏令陛下监国。陛下登基,君临四海已经有十多年了,现在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姑侄与母子关系,哪个更亲?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武则天终于感悟了。
武则天终于在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回长安。李显到长安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敷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说:“还给你太子!”狄仁杰下拜顿首,转悲为喜,又说:“太子虽然回来了,可大家还不知道,人言纷纷,怎么取信他人呢?”武则天就安排李显公开出现,安排大礼迎还。朝野大悦。之前有许多人多次奏请武则天迎还太子,都没有成功。只有狄仁杰通过母子天性劝说,使得武则天下定了决心。
继承人风波(3)
《狄公案》的这个说法有很大文学加工的痕迹。但是基本史实是正确的:武则天在朝臣的劝说下,最终将废帝——儿子李显迎回长安,立为太子。
三
圣历元年(698年)的秋天,当长安的使者风急火燎地来到房州李显的软禁地门口的时候,李显一家人陷入了绝望之中。
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消极的反应呢?这要从他的坎坷经历中寻找答案。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在唐高宗的八个儿子中排序第七。李显先是被封为周王,后改封英王,似乎与皇位无缘。860年,当李治的第三位皇太子李贤被武则天废黜后,英王李显被立为皇太子。3年后唐高宗病逝,李显即位成为唐中宗。李显的即位让不满足监国地位的母亲武则天如鲠在喉,在不到1个月后就以李显一句要给岳父韦氏授官的气话废黜了皇位还没坐稳的李显。被降封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
不客气地说,李显性格懦弱、胆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个做傀儡的好材料。李显做太子时曾写过一首《石淙》诗:“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全诗水平一般,境界平常,但是最后一句“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很能表达出一个战战兢兢,不敢有所作为的懦弱皇子的感情。做了皇帝后,李显某次游览了秦始皇陵后写了首《幸秦始皇陵》:“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这首诗在怀古诗中也是“凡品”,只是将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交待了一下而已。也许,李显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提高素质上面,而是放在了保命上面。
母亲武则天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顾一切的君主。唐高宗的第一个太子李忠因为不是武则天所生,很快就被废黜杀死。武则天的长子李弘第二个被立为太子,但在一些思想观念上冲撞了母亲,“暴薨”,起因不明。次子李贤是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也因为不甘心做傀儡尔被废,4年后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杀。作为第四个太子的李显有三个哥哥的“榜样”,自然知道轻重。即使事事唯母亲命令行事,也很快被母亲抓住把柄废黜了。被软禁的李显明白,自己不论是在囚禁地“暴薨”,还是被赐死,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偏偏外面有很多反对武则天的人打出了推翻武周、匡复李显的旗号。这简直是将李显往死路上逼,更加剧了李显内心的恐惧。他越来越担心暴戾强硬的母亲会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权力威胁,那时她是不会因为母子之情而放过自己的。
在流放地和软禁居所的唐中宗李显过着非人的生活。如果说他是囚犯,他承担着远比囚犯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李显的黑暗生活是遍布危险的,每一天都在等待着死亡的到来。那可怕的死亡随时可能来访,而它到来的日子非但不能放松,相反是更可怕的煎熬。李显多年来一直惶惶不安,常常在夜里被噩梦惊醒,睁着惊恐的眼睛看着星星落下,旭日升起。有时李显也想到了自杀。但他懦弱惯了,硬是积聚不起自杀的勇气。
现在,长安的使者终于来到了。《旧唐书》说:“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李显每一次听到有长安的使者前来,就间歇性精神失常,惶恐地要找刀子自杀。这一次,他也没有例外。只是陪伴他的妻子韦氏横下一条心,劝丈夫说:“人生祸福无常,最后免不了一死。我们是皇室贵胄,何苦这样呢?”于是这一次,李显夫妻俩手拉着手昂然出去迎接使者。
使者打开诏书宣读:“立庐陵王为太子,还于东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暗流汹涌(1)
一
差一点自杀的李显突然间成了太子,回归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回长安后,李显除了继续夹着尾巴做人外,变得聪明了许多。李显决心将自己“改造”成武家人,向武家靠拢。他将一个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又将一个女儿(安乐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李显与武家联姻,亲上加亲,是想通过子女关系稳固自己的地位。他的行为得到了武则天的赞许。武则天内心中最留意武家和李家两家人在自己死后的关系。现在有意扶为继承人的李显主动与武家搞好关系,她是赞许的。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为身后能够平缓转移权力,武则天大赦天下。刚好武则天生病了,这次赦免的范围很大。朝廷命令自文明元年(684年)以后得罪的人,除扬、豫、博三州及各案的魁首之外,都下诏免罪。
武则天已经提前为身后事作准备了。她环顾四周,最放不下心来的还是武家的子孙。她已明确了李显的继承人地位,但怎么安抚武家人的情绪呢,怎么确保武家人日后的安全和权威呢?恰好之前,北方边界的契丹部落起兵反叛,部落首领自号可汗。这伙契丹就是日后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只是此时尚未强大,只能算是掀起了一场小叛乱而已。但武则天采取了大张旗鼓的方式平定叛乱。她任命多个武家子弟参加平叛。许多大臣对用大炮打蚊子的方式颇有微词,但武则天还是迅速调集大军托付武家子弟出发征讨。平叛事小,借平叛为武家子弟聚拢实力,树立军功事大。此时的武则天隐约为身后武家子弟的命运担心了。她希望李家和武家能够和睦相处,同保富贵。
晚年武则天在潜意识中有两个隐约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一,她准确认识到了自己死后武周王朝将被颠覆,李氏皇族将复辟唐朝。第二,她意识到了武家子弟势力的权力基础全在自己身上。自己死后,在群臣中名声不佳的武家子弟失去了权力保障,命运堪忧。最坏的结果是,武周王朝被颠覆,武家子弟也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武则天要避免这样的结果出现,起码要保证武家子弟的安全。所以她要抓住任何机会来确保这样的目标。
武则天要抓紧有限的时间进行政治布局。
二
武则天的布局被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严重破坏了。
所谓的男宠,就是面首,是以身体取悦权贵的男人。武则天有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处理完繁重的政务后,武则天需要有人安慰,需要有人陪伴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则天被权力折磨得愈发孤独寂寞,心灵空虚。这也许是所有最高统治者“高处不胜寒”的通病。这个时候,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填补了武则天的心理空白。
张易之是武则天晚年最大的宠臣。他是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词,具备做男宠的基本条件,而且条件相当优越。张家是官宦世家,原本不用走上做面首的道路。起初,张易之以门荫担任了尚乘奉御,做了一个小官。这样的官职和张易之的野心很不相称。飞来横福,太平公主推荐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入侍禁中”,去满足母亲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后来张昌宗又向武则天推荐了哥哥张易之。张易之比弟弟会办事,懂得伺候女人,深得武则天的恩宠。张易之的官职也迅速蹿升,历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受赐田宅玉帛无数,与张昌宗专权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武则天的子侄们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我们知道,和领导走得最近的人最容易狐假虎威,为所欲为。张易之兄弟就凭此专擅了武则天晚年朝政。
张易之兄弟肮脏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皇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永泰郡主兄妹俩就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责骂太子李显,严令李显鞫问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女儿自缢。张易之兄弟在杀死太子子女后,又下了一步臭棋,将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一下,张易之兄弟将李家和武家子弟都给得罪了。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家各子弟在反对张易之兄弟一事上很快达成了共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暗流汹涌(2)
张易之兄弟并非政治白痴,为什么会下出这样的臭棋呢?既然权力能够扭曲人性,自然也能让人丧失理智和判断力。即使再稳重谨慎的人在巨大的权势到手后也可能得意忘形,疏于防范。张易之兄弟就属于这样的情况。他们将自己放在了李、武两家的对立面,丝毫不考虑张家在武则天死后的命运。
李重润兄妹死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开始串联往来,进行秘密磋商。
三
武则天对张易之兄弟的身后事并不关心。他们对武则天来说只是男宠。男宠不需要被安排什么出路。
武则天在忙什么呢?她还需要为自己身后挑选合格的丞相。武则天挑中的人是张柬之。《张柬之传》有关神龙元年的事情写道:“及诛张易之兄弟,柬之首谋其事。”张柬之此时因功进封汉阳郡王。武则天挑选的辅政丞相张柬之竟然成了神龙政变的主谋。不知道是武则天看走了眼,还是历史的必然性使然?
张柬之能够成为丞相,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奇迹。张柬之虽然能力出众、资历老,但在神龙元年的时候已经80岁了。80岁的老人在现在也算是高寿,在唐朝的时候简直就是“人瑞”了。选择张柬之处理后事,武则天看重的可能是他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抱负。张柬之任职官场多年,人脉广,经验足,懂技巧,具备应对乱政的能力。
据说前丞相狄仁杰就极力推荐张柬之接替自己。狄仁杰是武则天最重要、最信任的大臣。武则天称帝后,李唐宗室大臣大多遇害,只有狄仁杰忠城、正直、能干而深得偏爱。狄仁杰也许是少数几个敢于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