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地师-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道:“既是众望所归,那朕就允了邬侍郎的提议。不过,若是派苏昊去汝宁府主持清丈之事,就不宜再以六品工部主事的名义去吧?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邬伯行道:“皇上圣明,老臣也以为,苏昊不宜再以工部的身份去汝宁。朝廷差苏昊去汝宁,名为清丈,实则还有督察百官、惩治与豪强勾结的官吏之责,所以应以都察院的名义去。老臣举荐苏昊为都察院都事,大家以为如何?”
邬伯行说着向众人投去一束意味深长的目光,那目光中分明在说:求粉,求顶,求赞!
方才“附议”的那十几个官员赶紧又跑出来了,不过,这一回万历的动作比他们更快。这些官员身形刚刚一动,万历就断喝了一声:“糊涂!”
这一嗓子,把大家都给震住了,那些官员手刚刚抬起来,连忙又放了下去,不知道万历想说什么。
万历看着邬伯行,皱着眉头说道:“邬侍郎,你搞错了吧?都事是七品,而苏昊现在的品级就已经是六品了。你让一个六品官改为七品官,这是举荐,还是弹劾?”
“呃……”邬伯行知道自己玩得有点过火了,不禁尴尬起来,他支吾道:“圣上恕罪,老臣刚才是失言了,其实老臣是想举荐苏昊为都察院经历,这是六品衔,不会辱没苏昊的功劳。”
“众位爱卿,大家觉得呢?”万历看着朝臣,沉声问道。
第263章侍读学士
“圣上,臣以为欠妥。”
不等其他人说话,王锡爵先站出来了。他早就看出来了,大家对于苏昊的怨念还没有消除,都在惦记着如何给苏昊添麻烦,他这个时候再不站出来替苏昊争取点利益,这个年轻人就给大家坑惨了。
“王先生请讲。”万历顺势把发言权交给了王锡爵。
王锡爵道:“邬侍郎举荐苏昊到汝宁视事,臣以为,这是一个好机会,能够让年轻人经经风雨,长长见识,所以臣赞成邬侍郎的举荐。”
“嗯,你说下去。”万历说道,他当然知道王锡爵这番话仅仅是一个铺垫而已,更重要的是后面的“但是”。
“但是……”王锡爵果然没有让万历失望,他说道,“汝宁之事,千头万绪,牵扯到的关系众多。以一六品官员前去巡视,只怕是不能服众啊。”
这话一说出来,邬伯行有些哑了。他推荐苏昊去汝宁府,原本就存着给苏昊挖个坑的目的。汝宁府的知府是正四品官,下面2个州的知州也都是从五品,品级比苏昊要高,苏昊虽然代表朝廷,但也无奈人微言轻,就算有什么本事也难以施展。王锡爵一语道破天机,就让邬伯行难以反驳了。
“依王先生之见,当如何做呢?”万历笑眯眯地问道。
王锡爵道:“有两个办法。其一,派一员品级较高的官员作为主官,以苏昊为辅官,前往汝宁。其二嘛……”
说到这,他拖了个长腔,意思是大家先表表态吧。如果觉得第一个方案可行,我这第二个方案就不提了。如果你们觉得第一个方案不可行,那我提第二个方案,你们就没资格反对了。
首辅申时行接过话头,说道:“符驭说的这第一个办法。申某觉得行不通。适才邬侍郎之意,在于历练新人,若是另派主官,如何能够起到历练的作用呢?再说,时下朝廷的事情也多得很,很多官员告假未归。朝中人手正缺,哪里还派得出什么高品级的官员去汝宁办事?汝宁的事情,毕竟还算不上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嘛。”
要说起来,明代的官场还真是挺自由的,谁觉得干活累了,就跟朝廷告个假。说自己有病啊,或者家里有什么大姑大姨有病啊,然后就可以歇了,这叫作“乞假归里”。至于假期多长,那完全是自己说了算的,想呆到什么时候就呆到什么时候。有时候皇帝急眼了,派人跑到官员老家去催人上班。人家回封信,说又有什么事,暂时不能回去,一来二去,又能拖上一年半载。
如果遇上父丧或者母丧,这个休假就更没啥可说了,守制27个月,你想上班都不行。当年张居正贵为首辅,就因为父丧不休假,被朝臣们抨击得体无完肤。守制这个规定。对于张居正这样的工作狂来说,是一种无奈,对于其他大多数混日子为生的官员来说,完全就是福利了。
按规定,守制期间除了不能出来当官之外。还不能应酬、不能举行庆典、不能为人口增长做贡献。但事实上,官员们除了严守第一条之外,其他的都不在意,完全就是27个月的带薪假期,只恨自己的爹娘太少,不能持续地为自己创造这种休长假的机会。
正因为官员大量休假,所以朝廷里的确是人手缺乏。王锡爵提出要派一名高品级官员去汝宁府,申时行第一个就不答应,算算人头,谁能腾出闲工夫来?再说,那种鸟不下蛋的穷地方,哪个官员愿意去吃苦?
“既是如此,那就只好采用臣的第二个方法了。”王锡爵说道,他其实也知道前一个方法就是用来堵大家的嘴的,他真正想说的,是第二个方法:“为了保证巡视汝宁的事情有所成效,必须擢升苏昊的官职。”
“如何擢升?”邬伯行急眼了,他推荐苏昊去汝宁府,原本是想给苏昊找点麻烦的,让王锡爵三绕两绕,这事居然成了给苏昊升官的由头了,这岂能容忍。
“王大学士,这苏昊本是六品官,调任都察院经历,也是六品,正好合适。若要擢升,莫非升他任佥都御史?这……这也太离谱了吧?”邬伯行说道。
都察院里的官职设置,也的确是有问题,经历是六品,再上一级就是佥都御史,却是四品。苏昊以一个六品的官衔去汝宁府办差,确实有点显得官小了。但要说一步就提拔到四品,又太夸张了。即便是万历和王锡爵,也不敢提这样的建议。
“这样吧,授苏昊一个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头衔,为从五品,与知州品级相当,他要下到州县去办什么事情,也就不用担心知州与他为难了。”申时行拍板道。
说到这个程度,众人都没有什么异议了。万历和王锡爵虽然觉得苏昊的官衔还是有点低,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再努力争取也没用,没准反而给苏昊拉来更多的仇恨。至于其他的朝臣们,大家想得更多的是苏昊到汝宁府去会栽多大的跟头,现在给他一个侍读学士的头衔,等他栽完跟头之后再给他摘掉,岂不更是大快人心的事情?
“王先生,你觉得让苏昊去汝宁府,他能够打开局面吗?”退朝之后,万历留下王锡爵,与他商量道。
王锡爵摇摇头道:“臣也说不准。苏昊其人行事不拘一格,别人办不成的事情,没准在他手里就办成了。臣以为,派他去试试也好,如果办不成,也能压压他的性子,让他变得更成熟一些。”
“也只能如此了。”万历叹道,“为什么朕看好的人,他们就非要与之为难呢?”
“圣上不必忧虑,说不定苏昊能够不负圣上的厚望,拿出成绩来,给这些人一个响亮的耳光呢。”王锡爵劝道。
万历道:“我只是担心,光给他一个从五品的衔,他还是举步维艰。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他年纪尚轻,根基又浅,再没有一个能够震慑人的头衔,如何能够成事?”
王锡爵道:“没关系,他不是还有一支勘舆营吗?让兵部下令,允其率勘舆营同去赴任,关键时候,手上有兵也能顶点用的。”
“好。”万历点点头,“对了,王先生,如果朕给苏昊一个钦差的名份,你觉得如何?”
王锡爵想了想,说道:“恐怕有些不妥。苏昊毕竟还年轻,如果权力过大,只怕他会滥用,届时反而会给圣上带来麻烦。若是圣上不放心,给他一道圣旨护身,也就罢了。”
“王先生所言有理,朕这就派人给他下密旨去。”万历答道。
几天以后,太监姜地带着万历的密旨,来到了淮安府,见到了苏昊。姜地向苏昊传达了万历的指示,又遵照李龙的吩咐,把朝堂上那些争论的内容都向苏昊复述了一番,使苏昊知道了派自己去汝宁府的前因后果。姜地最后把万历拟的密旨秘密地交给了苏昊,苏昊看过之后,嘱程仪收好,这可是他在汝宁府的护身符。
姜地宣完旨之后,并没有返回京城,而是留在了勘舆营中。勘舆营现在已经是营兵营,照常理是需要设置监军太监的,姜地就是内廷派出的监军太监。不过,姜地也向苏昊说过了,他的主子李龙交代过他,勘舆营的一切事务都由苏昊说了算,他这个监军只是摆设而已。当然,如果苏昊想率军谋反,姜地肯定不会无视的,这就是监军的作用了。
听说苏昊要奉旨前往汝宁,韩文既喜又忧。他比苏昊更了解朝廷上那点事,知道派苏昊去汝宁是有人给苏昊上眼药的结果,所以有几分担忧。他喜悦的地方,在于苏昊的品级又涨了半级,另外,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对于苏昊未来的仕途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至于苏昊在汝宁的差事能够办成什么样子,韩文反而不太担心。他相信,以苏昊的才能,在汝宁绝对不会一事无成。汝宁本来就是一个烂摊子,只要你多少有点政绩,就能够算是完成使命了。这不仅仅是韩文的想法,万历和王锡爵也是这样想的。
听说苏昊要离开淮安府,各州县的百姓都来了,他们带着鸡蛋、腊肉、红枣、花生、步鞋、鞋垫等等一切能够表达心意的礼物,把苏昊所呆的工部主事衙门围了个水泄不通。邓奎紧急调来了200名士兵在衙门外警戒,总算是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
苏昊是万历18年的初冬时节到淮安府来的,离开的时候是万历19年的初春,满打满算也就是半年多的时间。但在这半年多时间里,他先是剿灭了肆虐淮安的山贼和倭寇,然后替广大失地农民讨还了被豪强地主侵占的土地,最后则是查处了河道上的恶吏,替数以万计的河工讨回了被敲诈走的工钱。除此之外,淮安府利用清丈中罚没的豪强土地,安置了几千户流民,这个功劳自然也有苏昊的一份。
老百姓是最朴素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就拥戴谁,而不管你是读书人还是帝党、阉党。苏昊为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如今要离开淮安了,那些曾经得到他帮助的百姓,岂有不来送行之理?
忙碌了若干天,苏昊终于带着勘舆营启程了。韩文带着府署的官员们亲自送到城门口,又登上城头,目送着勘舆营走远。至于百姓们,则一直追到城外十里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地站住。当然,他们送的人也不仅仅是苏昊,还有苏昊从淮安带走的2000子弟兵。
第264章宿营刘店镇
从淮安到汝宁,有两条比较轻松的路可走。一条是顺运河南下,再溯长江而上,到武昌后,再弃舟登陆,沿陆路北上至汝宁。另一条则是走黄河逆流而上,到开封后再走陆路南下至汝宁。说这两条路轻松,是因为可以坐船走很长的一段,省去了走路之苦。
不过,勘舆营并没有选择这两条路,而是从淮安出发之后,沿陆路径直向西,经永城、柘城直插到开封以南,然后再折向南方,沿驿道前往汝宁。
选择这样走的理由,一是因为勘舆营现在多达2000人,很难找到那么多大船来乘坐;另一个原因,则是出于练兵的需要,再没有比长途行军更能够锻炼士兵的体力,以及培养部队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了。
大明的许多军队战斗力很差,打仗的时候士兵贪生怕死,明哲保身,对于军官的命令阳奉阴违。究其原因,在于官兵关系紧张,军官克扣军饷,把士兵当成了自己挣钱的工具,而士兵当然也就是能混且混,没必要为军官卖命了。
勘舆营不存在这种情况,苏昊从最早接受军方的委任开始,就把带兵当成了一种神圣的义务,这是他天然的禀性决定的。这两年来,他在其他方面想方设法地挣钱,唯有在养兵和练兵方面,不计成本,拿着自己的钱往军队里补贴,只求练出一支精兵,报效国家。
士兵们都不是缺心眼的,主将对自己如何,他们心里像明镜一般。苏昊把士兵当成人来对待,管他们吃饱吃好,士兵对于苏昊自然也存了忠贞不贰的心思,话里话外都是愿意为苏守备而死的誓言。
徐光祖、邓奎、张云龙等军官都是职业军人,能够遇到苏昊这样的主将,他们觉得十分幸运。有苏昊在后面大力支持,他们自然是拼尽全力去练兵。每天摸爬滚打,毫无怨言。
苏昊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在于提出了官兵平等的思想。与后世军队中的平等相比,苏昊这个思想已经大打折扣,他只是要求基层军官必须与士兵同吃同住,同时严格限制训练中的体罚行为。但仅仅能够这样做,就已经足以让士兵们感动得涕泪横流了。
至于苏昊闲来没事到营地中与普通士兵拉家常、问候问候士兵家里的男性和女性亲友之类。更是被士兵们铭记在心。
“改之啊,当守备就要有个当守备的样子,你昨天又去营中和当兵的掰手腕了吧?成何体统?”老兵徐光祖没事就会过来挑挑苏昊的毛病。
苏昊笑道:“徐叔,你不也天天和那些大兵一起吹牛打屁吗?对了,你跟士兵说你过去当兵的时候如何勾搭房东家的闺女,这样的事情以后可不能再说了。乱我军纪,知道吗?”
“呸!”徐光祖笑着唾了一口,“我这个千总是临时充任的,不定啥时候就被你免了。免了以后,我不就是一个大兵吗,和大兵们一起聊聊天,有何不可?”
苏昊道:“徐叔。就算是免了你的千总,你还是本营的荣誉顾问,是能享受待遇的。不过,和士兵打成一片,是咱们勘舆营必须要坚持的传统,上下同欲,才能百战百胜。”
徐光祖叹道:“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呢?可是我大明的军官。像你苏改之一样对待士兵的,能有几人?他们也就能够善待自己的那一小队亲兵,对阵之际,也就是靠那些亲兵去冲杀。说哪个将军的麾下会打仗,其实说的就是他的亲兵能打。”
苏昊道:“既是如此,那他为什么不把其他的兵都遣散了,光养一群亲兵就行了。”
徐光祖道:“你傻啊。兵部拨军饷,是按士兵的人头算的,把其他的兵遣散了,兵部还能给多少钱?我这样跟你说吧。有的将军,就是麾下养1万士兵,然后从每名士兵头上克扣5两银子,凑出5万两,养500名亲兵。
士兵名额越多,能够克扣下来的钱也越多,这样养的亲兵也就越多,他就越能打仗,你听懂了吗?”
徐光祖这话有点绕口,不过苏昊还是听明白了。说到底,明军中大多数的士兵所起的作用,就是替军官挣军饷,打仗的时候是指望不上他们的。既然不指望他们打仗,军官自然希望这些士兵干脆只有一个名字,而不需要实际存在。事实上,许多军官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所谓吃空饷的情况了。
兵部的官吏都知道军队中的这种情况,但却没有动力去改变这种情况。因为吃空饷是非常恶劣的欺诈行为,所以兵部经常要派人下去检查,看看军队里是不是真有这么多人。军官们为了应付检查,就临时找几个人来充人头,事后一人发几文钱当辛苦费。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上面的官吏也不是傻瓜,他们也知道下面的对策是怎么回事,但既然下面把事情做得大面上过得去了,下去检查的官员又何苦过于认真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拿个红包回京,岂不快哉?
套句时髦的话,这就是体制问题啊,幸好家大业大,也经得起折腾。明军虽然没有战斗力,但好歹有好几百万之众,临战之时,吓也能把敌人吓个跟头,这就足够了。至于说几十年之后一支农民起义军加上极北之处的一支八旗军就能够把大明掀翻,除了苏昊这样的穿越者,又有谁能预见到呢?
“唉,徐叔,这大明的体制问题,肉食者谋吧。我苏昊是个小人物,能够做的,也就是把我这一营人带好,也算对得起圣恩了。”苏昊打着马虎眼说道。
“你还得想着怎么对得起我。”徐光祖道,“老夫我先前被你骗到淮安,刚刚有点喜欢上那个地方,你又要去什么汝宁。汝宁那种地方,吃没什么吃的,玩没什么玩的,你让老夫上那干什么去?”
苏昊笑道:“徐叔,我听人说,汝宁女子甚是热情,徐叔就不想在汝宁喜迎第二春?”
“去你小子的!”徐光祖让苏昊给气笑了,“尽拿老头开玩笑!看看这天色也将晚了,前面有个镇子,咱们今日就在镇子上扎营吧。走了这么多天的路,嘴里淡出个鸟了,咱说好了,到镇子上,你要请我喝酒。”
“敢不从命!”苏昊毕恭毕敬地应道。
队伍向前面的镇子行进,斥候跑回来报告,说这个镇子叫刘店镇,位于从开封到汝宁的官道上。镇上有200多户人家,甚是繁华,酒肆、客栈、青楼,一应俱全。
“通知部队,在镇外扎营。每局派2人到镇上采办菜蔬,不许买酒,不许强买强卖,不许骚扰百姓,还有,禁止任何官兵涉足青楼。”邓奎冷冰冰地向传令兵下达了命令,这也是勘舆营的军规,没人敢于违犯的。
2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