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之门之血色睢阳-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史之血与生死抉择
观中国著名守城战,如刘秀守昆阳、郝昭守陈仓、韦孝宽守玉壁、张巡守睢阳、吕文焕守襄阳、王坚守钓鱼岛、袁崇焕守宁远……其中最苦莫过于睢阳。
睢阳守战意义重大,唐人韩愈曾说,“无睢阳就无江淮,无睢阳就无大唐”。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在前方与安庆绪、史思明作战,重整乾坤,收复河山。而李唐江山的后方,就在睢阳背后未遭战祸之毒的江淮、江汉之地,可谓李唐江山的粮仓国库。贼军尹子奇挥师南下,直犯睢阳,妄图进入江淮之地。在河南一地,位高爵尊的官员如贺兰进明、许叔冀等竟视睢阳而不顾,仅张巡以清源县令,位卑不敢忘国忧,起兵于雍丘,转战于宁陵,见睢阳危困挺身而出,挺立于睢阳城上指挥战事,兵寡不轻言弃城,维护李唐半壁江山免遭战乱。
然而,评价张巡却是个难题。为了守住睢阳,张巡不惜采取人食人,以生命换取生存资源的办法,血战到底。历史沉重叫人无法承受,中华文化传统价值最闪光就是人本精神,生命无贵贱。遥想当时兵临城下,睢阳城里的老百姓,面对饥饿,面对吃人的军队,面对城外的军队,面对被吃的白骨,他们是什么心情?历史是活下来的人写的,包括睢阳保卫战也是活下来的人写的。如果让他们回魂来写历史,绝不会讴歌张巡的,他们是怎么死的?是被声称保护你的人吃掉,被有义务保护你的军队吃掉。张巡算不算英雄?以人食人来维系一城的战斗力,这是人性最悲哀的、最惨痛的黑暗,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张巡大义吃人?大义吃人就可以去歌颂?我矛盾着,甚至想回到睢阳城,但是我怕回到睢阳,万一也落入大义的军队的肚子。我还会有勇气去吗?
我在矛盾中写下了《浴血睢阳》,试图去了解这场苦战,了解这座城市,了解张巡……然而当我写下去,发现一个英雄浓重的悲哀。有人曾这样打了个比方来形容张巡以人食人进行抵抗的意义:一列火车冲到了一个岔道口,这个岔道口有一个扳道工。两条道上,一个道上有10个人,一个道上有1000个人。不论这个扳道工怎么选择,都必须要死人,你说他怎么办?如果死人就有罪,那么这个扳道工无论怎么做都有罪。这下这个扳道工麻烦了,其实他可以选择逃避,作视而不见离开,但是逃避不是更可耻吗?张巡就像这个扳道工,他义无反顾的扳到死10人的那个道,连自己也搭进去了。这样的人难道不是英雄,不是伟丈夫?
张巡并不是睢阳太守,原本只是小小的清源县令,他挺身而出来到睢阳来干吗?难道他只是为兄弟情义,来和睢阳太守许远陪葬的?中国有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以天下为己任,驰援睢阳,他不仅想保住睢阳,而且还想保住睢阳之后的江淮之地。因此,他一个非常有血性、有家国观念的人。
睢阳面对粮尽援绝死守万难的局面,作为守军统帅张巡眼前的选择项有如下:一降敌,二弃城,三战死,四就是血战到底,与睢阳共存亡。
选择降敌。降敌最简单。降敌也有种种,比如说假降,三国时期蜀国的姜维就这么做过,取得信任之后,再狠狠的干它一场。这一招连叛军史思明学得很好,先反唐后投唐再反唐,而且一路下来反倒坐大了自己;后来许叔冀都学得不错。张巡选择降敌,尹子奇虽恨他却不得不服,如此帅才,安能不重用?所以很有可能不仅保全性命而且升官发财。
但是投降的代价多大?史料说明了这么一个铁的事实:叛军才是地地道道的惨无人道的禽兽军队。长安城“安史之乱”前原有人口过百万,两京千里之地人口过千万,安军屠戮过后,潼关至虎牢关数百里之内仅余千户,遭杀戮者占到当地人口的99%,邓州方城县战前过万户,战后仅余200多户,98%的人口被屠杀。怪不得杜甫在《春望》中如此感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繁华的长安城竟成空城一座。叛军几乎每城必屠,钱财衣物全部抢光,精壮男丁用来挑担,妇女用来奸淫,老弱病幼全用刀槊砍杀,遇上反抗更是动用各种酷刑,如肢解、腰斩等。两京之地变成一片废墟,许多人都逃到雎阳之后的江淮避难。在当时,江淮已经是数百万老百姓的避难之所、苟活之地。可想而知,张巡为什么要如此死守睢阳了。
选择弃城。弃城也不难,弃城东奔也是个选择项,许远是一城之主守土有责,不可弃城;而张巡属于客军,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放弃。再说张巡手下猛将如云,可以令南霁云、雷万春等作先锋,突围出去,然后招兵买马,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也不失一个好办法。但是选择弃城,睢阳城里的老百姓还不是面临屠城之灾?而且丢了睢阳之城,贼军依旧挥军南下,直入江淮之地,原来的八个多月的抵抗就失去了意义。
选择战死。战死最光荣,反正是粮尽援绝,明知苦撑不能长久,不如英勇战死来得痛快,虽然过于草率,但是敌众我寡,战死不降,忠臣死节,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不过,问题又来了:战死之后睢阳还是落入贼手,江淮还不是向贼军敞开了,遭受兵燹。可谓死又何难,保睢阳却是万难。
张巡权衡得失,于是选择了最难的血战到底。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我血荐轩辕”,张巡守睢阳拼死顽抗,城破后又慷慨就义,的确做到了“血荐轩辕”,难能可贵的是,甚至让“将以有为”的南霁云慷慨赴死,决不留给贼军一丝一毫。不仅如此,他还“我以他血荐轩辕”,牺牲睢阳城军民,以鲜活的生命换取生存资源,是一个最彻底的不降主义者。而正是“以他人血荐轩辕”竟引来了人们的质疑,批判起他不惜“吃人”的不投降主义。 。 想看书来
吃人事件
说到睢阳守战,就不能撇开吃人事件。吃人始作俑者并非张巡,据《旧唐书》所载早在张巡以妾犒军之前,睢阳已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可见,以生命换取生存资源的生存法则已在睢阳城中发挥作用,也可以这么说,人食人已是睢阳城中非常时期的一种生存状态。“以人食人求生存”并不是张巡的选项,吃人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面对饥肠辘辘的睢阳军民,他心急如焚,恨不能自杀或割肉劳军,但他又是一军之帅,自杀或割肉劳军之后,谁来指挥这场战争?他也不可能拿一个平民开刀,落得个吃人魔王的称号,所以只有委屈家人,也算是作自我牺牲的表率吧,杀了自己的爱妾劳军。
还有,以人食人而求生求存,只是张巡的暂缓之计,并不是长久之计。粮荒城危之际,守城军民把希望寄托在了周边的军镇,特别是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从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讨兵未果后做出近乎自残的行为,如咬掉自己的手指以示求过兵,之后又留下一箭以示誓杀贺兰进明,可以看出,张巡对南霁云下了什么命令。张巡不是不知吃人的罪过,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壮士断臂之举,恨只恨贺兰进明没有出兵,以致后来将暂缓之计无可奈何的变成了长久之计,直至城破。
是粮尽援绝,才致使张巡作出非常之策,所以吃人的责任还得从这里找起。
那么,引起粮荒的人是谁?是嗣虢王李巨。时任河南节度使的他见睢阳有六万石储粮,便夺睢阳之粮的一半,去接济濮阳和济阴两郡。更可恨的是,济阴太守高承义得了一万五千便连人带粮投降了叛军。如果不是李巨瞎指挥,不夺睢阳粮草,那么也不至于发生人食人的惨剧。而且睢阳粮草丰裕很有能够守下去,尹子奇也决无攻破睢阳之可能。
那么,为什么会援绝?睢阳并不是深陷于敌区,孤城一座,无法解围。环顾睢阳四周,贺兰进明在临淮、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他们的品阶官秩都比张巡要高,拥兵之数远远大于张巡和许远,他们都见死不救。直面的说,是他们的见死不救才使睢阳城出现“援绝”的局面。睢阳守战期间,河南节度使先是李巨,后为贺兰进明所代,最后才为张镐所代。前二任中的李巨不仅坐视睢阳城危,而且趁机夺粮资敌;而贺兰进明更是笙歌燕舞,事关不已高高挂起!即使张镐上任,命睢阳周边各军镇驰援睢阳,濠州刺史闾丘晓明明收到了张镐的命令,还是迟迟不援。“见死不救”才是援绝的症结所在。睢阳守城战悲壮,重在悲,可救而不救!
网络上曾有一个叫阿明利的人专门写了篇文章讨论张巡吃人事件,极尽诋毁张巡、南霁云等人的能事,说他们应永下地狱。他说:“老鹰追鸽,佛祖并没去找只鸡鸭来替代鸽子,而是割己身肉饲鹰。这只是佛经寓言,但也证明需要牺牲时,真英雄、真仁者应该用自己去牺牲,而非让别人去牺牲。还说基督拯救世界,首先把自己送上十字架,而未让别人代自己上十字架,其门徒甚多被下油锅、支解、剥皮而无怨的,也一样证明了,要牺牲的时候,首先该牺牲自己。”
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迂腐而且幼稚。佛祖是普渡不了众生,基督是拯救不了这个世界,世界从古至今依然是强食弱肉。面对杀人如麻、以杀人为乐的贼兵,难道要张巡学佛祖和基督,贼人喜欢屠城,就奉上睢阳军民血肉之躯给贼军练刀?可能阿明利还会认为,这很好,以生命来赌侵略者的良知,甚至振振有词拿出第二次世界战期间巴黎宣布是不设防的城市来面对德国纳粹侵略者作为例证。如果不捐城,要顽抗到底,没有粮食供应了,张巡要以生命换取生存资源,就要像佛祖、基督一样,作表率先自杀,献出自己的一身肉劳军。不要忘记,张巡是守军统帅,岂能轻死?兵失主帅,何以组织抵抗。
再说,犹太人算是学透了基督精神了吧,放弃反抗,结果进入了集中营,面临种族大屠杀。所以说,你可以满口仁义道德,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舍身精神,但是刽子手从不会这仁慈,他们关心的刀口是否锋利,一口气能杀多少人。南京沦陷,日本人斩杀大比拼,血淋淋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
阿明利,我告诉你:战场不是佛院教堂,那里是事关生死,但是为了更多的人免遭屠戮,需要牺牲的时候,包括以生命换取生存资源。
关于英雄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本精神,吃人自然是犯了人本精神的大忌,估计没有人会把吃人的人推上英雄的行列。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有几个变态的,喜欢吃人,如隋末唐初时的朱粲就喜欢吃人,他对军士们说:“世上最美的食物还能超过人肉了?只要国中有人,我就不用担心没有军粮!”他是每攻下一座城镇,就下令把弱小的男女分给各部,需要时就杀着吃。后来,朱粲降唐,高祖李渊部将段确接受投降并劳军。宴席间,段确饭酒半醉时,对朱粲开玩笑说:“听说你爱吃人肉,那到底是什么滋味啊?”朱粲反唇相讥说:“如果刚喝过酒的人,他的肉就像糟藏猪肉一样!”段确大怒骂道:“你这狂贼,既然已入我唐朝,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还敢吃人吗?”朱粲大怒,竟真的烹了段确,食其肉。
张巡则不同,带头吃人是被逼无奈的义举。当然,我坚决反对他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作为代价保存战斗力的做法,但我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继续坚守睢阳。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壮士断臂,更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不投降的硬气。有所失才有所得,失去的是睢阳城军民的生命,保全的可能是睢阳城背后数以百万的平民百姓。如此决定,没有见识,没有魄力的人是决定不下的。张巡能够如此做,眼光长远,便是英雄。
朱粲是暴戾无道,被李世民生擒于洛水上斩杀。死后;当地人痛恨其人残忍;用石头砖瓦砸毁其尸。而张巡死后,睢阳、江淮之地都有立庙配享,直至今日香火不绝。可见,两人有本质的区别。
英雄总有点缺憾,就像事物总有两面,英雄也不例外,有光辉的一面,也是阴暗的一面。唐太宗形象光辉,荡涤隋末乱势,以贞观之治开创盛唐气象,可谓千古一帝。而正是这位千古一帝亲手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斩草除根将他们的子女包括刚出生的婴儿也一并杀死,并且把一些有姿色的妻妾占为己有。我想这些并不是小辫子的问题,而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从这些来看,唐太宗和隋殇帝并无任何区别,甚至更是荒淫无道至极、残忍至极。我们却以他的贞观之治开创煌煌的大唐盛世之功绩,忘记了他的瑕疵,大度的奉为贤君明主,万世帝王之楷模。同样,我们总是以“成王败寇”的观点品评人物,如白起长平之战,我们称道于他的胜绩而罔闻于被他坑杀的四十余万赵兵,司马迁为之立传,后人更是将他和韩信、霍去病、李靖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兵家泰斗;即使郭子仪郭令公这等胸襟坦荡之人,也有坑杀贼将薛忠义骑兵七千人之举……无论夺权还是战争,不流血是不可能的,哪个英雄手上不沾着血?可惜,杀人和吃人不同,即使你吃的是死人,也逃不掉后人来戮脊梁骨的命运。
历朝历代总有人指摘张巡,唐代就有人肆意攻击,幸先有张籍后有韩愈为之辩护。但是攻击并未停止,直至清代王夫之也有所品评,说:张巡“捐生殉国,血战以保障江、淮”的功绩是“出颜杲卿、李澄之上”。但是,他更认为,“守孤城,绝外援,粮尽而馁,君子于此,惟一死而志事毕矣”,“过此者,则愆尤之府矣,适以贼仁戕义而已矣,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所以,他的结论:“其食人也,不谓之不仁也不可” (《读通鉴论》)。王夫之的意思就是:粮尽援绝之下,就得英勇战死,以成全君子之名。王夫之仅仅看到睢阳城的百姓,而没有看到长安洛阳两京之间因一场安史之乱,百姓幸存率只有百分之一,没有深刻的去想一想万一贼军攻破睢阳进入江淮之后的惨状。他书生意气太重,历史观是短视的。而且,我一直这么认为:君子往往做不了英雄,也保护不了老百姓。
鲁迅有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张巡可能有瑕疵,但终究是战士。贺兰进明之流诗写得再美,官做得再大,也终免不了成为嗡嗡的苍蝇。
生命的价值
睢阳到底吃掉了多少人?有人作了推算过,三万人是夸大其辞了。睢阳守战不是六千八百唐军在作战,而是睢阳军民一起作战,这场战争最不应忘记的是睢阳百姓。经过十个月的守战,睢阳百姓早就军人化了。睢阳百姓的损失应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逃逸,一部分是战死,一部分确实被吃了。而将睢阳城百姓的损失全部算在张巡头上,那未免也太恶毒了。这很有可能就是安史之乱后,一些位高爵尊的官员为自己开脱见死不救的罪责,而肆意攻击污蔑张巡,如贺兰进明之流。
战争不是道德的问题。战争,特别是两军对决城下,根本没有什么道义可言。如果道德大行于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秩序纲常宛然,就根本不会产生什么乱臣贼子,世界早就大同。两军对决,适用的是生存法则。生存法则可能很冷血,人性的恶便在这里上演,而人性的光辉也同时折射出来。
柏杨说得很对,“睢阳之围,我们没有歌,只有泣,那是已瘦成一把骨头的女人和孩子们,被宰杀时痛彻骨髓的哀泣。”我们没有歌,只有泣,是因为贺兰进明等见死不救;我们没有歌,只有泣,是因为张巡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我们没有歌,只有泣,是因为睢阳城的百姓竟被大义的守军所食;
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华夷多少次融合,中国已经不再是中原之地的大小,而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现在,有人在质疑岳飞抗金了。这金人也不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早已融入华族之中。原来的反抗不是多余吗?甚至认为民族英雄不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杀人魔王?再过千年万年,世界大同,民族隔阂就不复存在,那么这些英雄们,怒发冲冠的英雄、咬牙切齿的英雄们,历史能不能再给予下面的评论?我们都无法肯定。
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相信在人类历史上有两种精神将永远闪光,那就是战斗的精神和牺牲精神。要战斗就免不了牺牲。而战斗和牺牲就是是让更多的人免遭战乱,幸福的活下去。历史就这样淌着血,和着无辜的血和忠烈的血,其间流动人性的高贵和残酷,一一汇入这苍茫的人类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