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如此江山-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包括德宗一直信任的宰相卢杞。李怀光暂时得到满足,但双方的矛盾和猜忌已经无可挽回。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则是来自军队之间的对立。这就是李怀光的朔方军和李晟的神策军的对立。当时唐军开始围攻长安的朱泚,李怀光算是总指挥,但实际上各支军队各自驻扎,各自为政。其中李怀光军在咸阳,而李晟军在东渭桥。后来李怀光要求双方联营,于是李晟军从东渭桥转移到陈涛斜,与李怀光军相连。就在这个过程中,两军矛盾加深。主要原因在于“同工不同酬”。李晟军是神策军,属于中央禁军,所以历来待遇优厚,将士工资比地方藩镇的高很多,这本来也不难理解。但问题是,现在双方都同样在攻打长安,干的是同一件事情。况且,作为藩镇军队的朔方军,战功赫赫,不久之前还解了奉天之围呢。可待遇还是远不如李晟军,这就比较让人难以接受。
  当时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双方出军的时候,李怀光军总是军纪很差,掳掠抢劫不止;而李晟军总是纪律严明,不干这种事情。而且,李怀光军常常要将劫掠的物品分给李晟军——分赃!但李晟军从不接受。史书中记载了这个细节,自然是想说明李晟比李怀光来得纪律严明。这大概也是事实,但问题是,两军之所以有这样的差距,是和他们待遇不同有密切关系的。李怀光军的这种表现,尤其反映了他们微妙的心理状态:他们希望两军互惠互利,平起平坐。甚至希望拉神策军下水,大家同流合污。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德宗也是看在眼里。他曾经让大臣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先是希望各军都得到与神策军同样的待遇,可这完全无法做到,因为财政根本不能支持如此巨大的支出!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神策军的待遇是非常之优厚,实在超过藩镇诸军太多。
  李怀光则提出另一个方案:削减神策军的待遇。可见,李怀光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平等——这样大家也可以达到心理平衡,他也可以给朔方将士一个交代。但这个想法也不可能实现。
  在这种情形下,李怀光及其军队消极怠工,一连几个月下来,攻打长安几乎没有进展。李怀光与朝廷的矛盾再次加深。同时李晟不停向朝廷进奏,认为李怀光要反。
  果然,不久之后,李怀光公开声称,说自己已经和朱泚联兵,让德宗圣驾远避。虽说如此,可哪有这样的叛乱呢?既然造反,那就干到底,居然一边造反,还一边让“圣驾远避”?也算是搞笑。
  不管李怀光怎么想的,他造反的事实已经被认定。德宗在仓皇之中,从奉天向南出逃,一路顺利,一直来到梁州。
  此时,处境最危险的要数李晟的军队。当时李晟军驻扎在东渭桥,正好处于李怀光的咸阳和朱泚的长安中间,所以,如果双方真的联手合击李晟,那么神策军必将全军覆没。
  后来史书对于此时此境下的李晟,都过多地夸大了其英雄气概,认为他孤军在两强之间,坚强不屈,力挽狂澜。李晟的忠心孤胆,固然有可夸之处,但真实情形,恐怕并非如此。有记载表明,当时李晟卑词厚币,向李怀光示好。显然李晟是采取了低声下气的讨好姿态。当然,也可以把这个解读为李晟采取的示弱策略。但不管怎么说,和“坚强不屈”的描写还是有差距的。
  其实,最大的可能是李怀光摇摆不定,他其实并没有彻底和朝廷撕破脸,而是存心“坐山观虎斗”的。所以,李怀光一直没有采取什么举动,没有真的和朱泚联兵。一个月之后,他主动退出关中,撤到了山西。李晟算是躲过一劫。
  李怀光退出之后,关中地区就成了李晟和朱泚两军的决战战场。此时,对李晟来说,是大大地占优:关中地区各支军队,已经全面包围了长安,现在都受李晟节制,统一指挥。而朱泚军队基本龟缩在长安一城。其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即便如此,唐军的进攻还是很困难,于是德宗拍板引进了“强援”——吐蕃军队。五月,在河北战场上,朱滔也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与此同时,李晟发起了最后总攻,一举攻破长安城。
  战争过程非常顺利,以至于攻下长安之后,整个长安城都相当平静,较远的坊人过了一天才知道官军已经入城了。史书描写说:“公私安堵,秋毫无犯,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胜利的消息传到梁州,群臣都表示祝贺,奏称:“古之树勋,力复都邑者,往往有之,至于不惊宗庙,不易市肆,长安人不识旗鼓,安堵如初,三代以来未之有也。”德宗也感动地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这真是一场非常漂亮的胜利。
  至此,泾原之变的一场大戏算是基本收场了。李晟虽然登台晚了点,却是收网的人,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辉煌之后的失落
李晟的成功,是建立在李怀光的失败之上的。李怀光的军事功劳非常大,但政治上比较幼稚,犯了错误。这点无可推诿。但李怀光“叛乱”这个“事实”,是值得推敲的。
  李怀光及其军队的不满是真实的,但说到要造反叛乱,实在有点言过其实。事实上,李怀光在反与不反之间,称之为“跋扈”更确当。首先他没有对德宗怎么样,他只是公开宣称“吾今与朱泚连和,车驾且当远避”,但是一个真心要叛乱的人,怎么会如此宣称呢?也有资料说他曾经派了一支军队追击德宗但中途居然自己就逃走了。这也有点不可思议。其次,与朱泚联兵之举,应该不是事实。可能李怀光曾经和朱泚沟通过,但很明显双方并没有合作。
  李怀光的行为颇有奇怪和矛盾之处。大概一方面他对朝廷很不满,这个不满,有他自己的不满,也有他部下军队的不满。实际上,他的属下有很多胡人,他们对唐皇帝的忠诚度是相当可疑的。李怀光自己也不是汉人,而是靺鞨渤海人。显然,李怀光有这方面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他个人又不想真的造反——造反名声不好,下场也很可担忧。总之,李怀光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最后,李怀光往东退却的路线,是走向并占据山西的河中地区——之前,德宗授予了他河中节度使的头衔。他这也算是“回归本镇”。大概李怀光的目的是想效法河北藩镇,占据一块地盘后,自立为王,成为可以自己做主的一方军阀。这倒不失为一条退路。
  李怀光之功与过相较,功大于过。其实德宗也颇知李怀光的苦衷和无奈,因此,在后来也一直对李怀光抱有期待,期待李怀光能重新投向朝廷。后来德宗曾经悄悄地派宦官去河中和李怀光联系,想赦免他。
  结果事情暴露后,李晟公开弹劾宦官尹元贞“矫使”,将德宗的这个企图给阻住了。李晟的功劳都是在与李怀光对比之下才显得光辉。如果李怀光被赦免了,那人家的奉天救驾之功,恐怕还在李晟收复长安之上呢。这一步,那是非争不可的。
  李晟立刻上奏,宣称“赦怀光有五不可”,这些道理都没什么错。这个时候,李怀光是不能赦免了,否则中央权威更是丧失殆尽。但从李晟的角度来说,总是有点落井下石的意味。
  事实上,李怀光的“叛乱”,一半是由李晟促成的。在李怀光军和李晟军联营期间,双方矛盾的加深,就李晟来说,固然属于无可奈何,但他并没有积极弥合双方矛盾,没有促进朝廷和李怀光的和解,反而是拼命向朝廷揭发说李怀光要反。李晟并没有什么证据,只是自己推断,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诬告。
  说到吞并军队,反而是李晟自己开了这个先例。当他进军东渭桥的时候,这里本来驻扎着刘德信军,率领的就是那支神策子弟军。李晟到来之后,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刘德信,合并了这支军队。当时,李晟身为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是所有神策军的上司,指挥刘德信军本来也是合情合理,但他为什么要杀了刘德信呢?恐怕还是有抢夺功劳之嫌。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实刘德信也算是神策军大将,李晟随便就杀了,实在可算得上是跋扈的行为。
  如果我们可以认为李怀光并没有反叛中央的决心,那么李晟力抗李怀光军这项功劳,其实也就一笔勾销了。这样,属于李晟的军功,其实就是收复长安一项。收复长安固然重要,但这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换个将领,肯定也能拿下。而且就这种情形下,李晟还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搞定。当时李怀光屯兵八旬,也不到三个月。后来李晟在接驾的时候,就表示自己收复长安时间太迟了,有罪。当然,从为人处世角度讲,他这个态度,就是李怀光远远赶不上的地方。
  李晟军收复长安的时候,其实也干了很多坏事。当时朱泚的伪朝官员的所有家产,都被将士们吞并了。这明显属于擅自做主的行为。与李怀光军的公开劫掠,其实也相差不远。
  总的来说,李晟和李怀光相比,功劳不及李怀光,就罪过而言,除了没有公开不服朝廷之外,其他诸如杀将并军等行为,也是差不多的。李晟的最大“优点”,就是对朝廷一直表现出顺服姿态。从结果来看,李晟是一步登天,而李怀光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何止天壤之别啊。说起来,还真是有点不公平。
  但政治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关键之处,不能犯错。李怀光是不懂政治啊。李晟更懂政治,所以他成功了。
  在此后每次宴会及赏赐时,排第一的总是李晟,而第二的总是浑渌慕喽家沃U飧鲎危匀皇欠钐於压Τ嫉淖瘟恕6耸保罨彻庠蚧乖诤又校嗫嗨朗刈潘囊荒度值兀獾茸危前敫鲆裁挥辛恕
  尽管李晟非常成功,非常风光,但有趣的是,德宗很快就剥夺了他的大权,将他派往节镇去镇守边疆。很显然,德宗这是变相地贬了他。德宗的心态,是颇可玩味的。
  

八、将相不和
基本上,德宗后期,李晟在政治上比较失势。除了德宗本人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将相不和——李晟与宰相张延赏发生了深刻的矛盾。说起来,张延赏和李晟还是同年生的,可以互称一声同年兄了,无奈八字不合。
  张延赏也是个人物,书香门第,开元名相张嘉贞之子,博涉经史。而且也很有真才实干。就在建中四年(783),全国一片混乱之际,张延赏正做西川节度使。部将趁机造反,将他赶出了成都。他不动声色,杀了个回马枪,将叛乱一举平定,稳定了唐朝的西南一隅。功劳不细。
  张延赏确有宰相之才,德宗也颇为欣赏,在贞元元年(785)的时候,准备起用他为宰相。可就在任命下达的时候,被半路杀出的李晟给坚决阻挡了。
  李晟对张延赏意见这么大,原因却很小——因为一个营妓。唐代有很多官妓,地方政府、军队都有。军队的官妓称为营妓。大历十四年(779)的时候,李晟率神策军入蜀击退了吐蕃和南诏的进攻,大获全胜。当他凯旋的时候,偷偷带了一个叫高洪的西川营妓(插一句,著名女诗人薛涛,也当过西川官妓)。结果节度使张延赏听说后,大怒,立刻派人将营妓追回。
  这事看来是很有八卦内幕的。本来营妓脱籍送人的佳话,也是常见。李晟为什么要不告而取呢?想来是张延赏不愿意,所以甚至不惜和李晟翻脸,也要追回高洪,多半是因为张延赏也很喜欢她。李晟武将出身,内宠也不少,但他自诩家风严谨,想来也不是太随便之人。何以对此事如此难以忘怀呢?自然也可以理解为他对这个高洪旧情难忘吧?
  这样说来,两人就是为了一个营妓而争风了。想必这个高洪有过人之处,以至于迷倒了这样两位大人物。可惜史载不明,这虽属臆测,但也合情合理。
  事实上,多年之后的李晟,对此事仍然耿耿于怀,甚至不惜力阻张延赏当宰相。要知道,这可是大大得罪人的事情,不啻与人结仇。这份恨意,那可真是不简单。对于此事,古人就颇有批评,认为李晟太不该小题大做了。不过如果考虑到感情因素的话,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德宗为了照顾李晟面子,硬是将任命收回。不过他又特地将韩滉找来,让他来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因为韩滉和李晟关系不错。一番说和之后,终于还是任命了张延赏为宰相。
  不久之后,在一次宴席上,皇帝亲自做调和工作:拿出一段“瑞锦”,让两人分别系上,表示和解之意。皇帝出马,那是天大的面子。两人似乎已经握手言和。
  不过接下来的一幕,却是大出意外。李晟当场表示,为了表示和解的诚意,他愿意和张延赏结为儿女亲家。没想到张延赏断然拒绝。李晟很生气地说:“我是武夫,有什么旧恶,一杯酒之间也就烟消云散了。你们这些所谓知识分子,脾气倒是大得很,冒犯不得呢。虽然表面笑眯眯的,其实心里还是含恨。你不许婚,肯定是因为你心里愤怒未解!”这真是戏剧化的一幕,俨然是新版结局的《将相和》了。
  这样,两人矛盾不仅没有化解,反而越发严重。
  此后张延赏一直身居宰相,主持大政。而李晟显然遭到了抑制。虽然表面上,李晟仍然不停地得以加官晋爵,宠荣不断,但在重大决策上,基本上都没有参与的权力了。甚至在一些军政大事上,张延赏专门与李晟反其道而行。
  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和吐蕃和谈之上。李晟一直是强硬派,对吐蕃也颇有胜绩。但德宗皇帝一直对吐蕃抱有好感,几次三番打算和谈。贞元三年(787)的时候,张延赏力驳李晟的反对意见,积极促成了和谈。结果就在双方会盟的时候,吐蕃突然翻脸,把唐朝将官们杀的杀,抓的抓,唐军几乎全部覆没。一场“结盟”变成了“劫盟”。
  经此事件后,张延赏惭惧交加,不久就去世了。把互相不合的意气之争带到国家大事上,就很不合适了。
  从两人交恶的过程来看,李晟发难在先,张延赏报复在后,应该各打五十大板。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九、父子名将(1)
唐前期最著名的将门世家是薛仁贵开创的薛家将,而唐后期最出名的则是李晟开创的李家将。
  李晟军事方面算不上非常出色,但地位崇高,有“再造唐室”之誉。不过李晟有个儿子,却指挥了可能是唐朝最出名的一次战役,这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是李晟的第八个儿子。
  李晟儿子挺多,有十几个,很多都做到了高官,基本上都在各个藩镇做节帅。史书上说李家嫉恶好善,治家也很有礼法。愿、宪、愬、听四子皆任节度使。并评价说,这是“大忠所庇,斯圣神之报应也”。
  其实都应该托赖他们父亲李晟。因为这些儿子基本上都属于“骄奢淫逸”之徒,都有点二世祖。其中第十个儿子李听做过十个藩镇的节帅,收受贿赂,赋敛百姓,穷奢极欲,无所不为,最后居然还能官居一品,得以善死。史书上也不禁感叹:“非西平(李晟封爵西平郡王)之遗德,焉能及此乎!”
  其他儿子也大多类此。老大李愿做高官,一事无成,“务在声色,不计其余”。第十一子李惎“累官至右龙武大将军,沉湎酒色,恣为豪侈,积债至数千万”。其实这种状态很正常,高官显贵之家,往往无德无才,多败家子。
  这里面,李愬算是一个另类。李晟内宠很多,李愬的母亲大概出身不高,估计是个八姨太之类的,而且很早就死了。在李晟这么多儿子中,李愬基本上属于没什么地位的一个。这点在后来做官的时候,很明显看得出来。他在做刺史的时候,因为管理工作特别出色而受到过嘉奖,应该说是很有能力,但他一直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徘徊,大多是卿监和东宫官。
  可正是因为他在李晟众多儿子中没有什么地位,所以反倒成就了他。他从小发愤图强,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与其他兄弟们骄奢淫逸完全不同。他一方面洁身自好,另一方面又“有筹略,善骑射”,可谓有德有才,有勇有谋,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
  虽然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元和年间在朝廷攻打淮西镇的时候,他终于脱颖而出,成就了一个传奇,维系了家族的将门威风。
  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宪宗是德宗的孙子(中间的顺宗做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他一上台,就完全改变了德宗的作风,积极谋求平定跋扈割据的藩镇们。到了元和十一年(816),这个计划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平定淮西。
  淮西是淮南西道的简称,治所在蔡州(今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位于今河南南部一带。淮西地处中原腹地,位置很重要,一直是个老牌的强藩。早在德宗建中年间,李希烈就曾在淮西叛乱称帝,后被手下将领吴少诚干掉,算是平定了叛乱。但淮西镇的这些将士,这些割据的基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