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苏联1991-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0轰炸机上挂满了核弹头,即使飞跃在波罗的海三国的上空也没人敢下手,一旦那些核弹爆炸,爱沙尼亚同样逃不过变成切尔诺贝利的命运。
米格27的驾驶员得到的命令是全程监控图160轰炸机的动向,只有他经过首都上空的时候才能进行拦截。爱沙尼亚空军也很无奈,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强盗大摇大摆的闯进你家搬东西,你却因为不够他人强壮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为所欲为。
所以爱沙尼亚总统阿诺德在接到这个消息的那一瞬间,脸色同样没有好看到哪里去。他甚至想冲到会议室的外面,看看是否那架轰炸机正将炸弹下落的方位对准了自己。
“亚纳耶夫,你这算什么?用核武器来威胁我们?”阿诺德牙齿咬的咯咯直响,在强大的苏联武装力量面前,整个爱沙尼亚就像待宰的羔羊。
“威胁?阿诺德总统你太看得起你自己了。”亚纳耶夫摇摇头,他的手拎着一支钢笔,想要将它伫立在桌面上,“波罗的海三国这样的国家根本用不着出动苏联的压轴杀器。换一句你们听得懂的话来说,三个波罗的海全部武装加起来,能当得上莫斯科几个师?别太高看了自己,苏联从来不害怕你们这种小角色,只是在你们背后推波助澜的那些家伙,才是我真正要打击的对象。”
“而且现在那群家伙可能已经按耐不住了,我需要做的就是再舔一把柴火。”亚纳耶夫把树立在桌面上的钢笔轻轻推到,笔尖正好指向爱沙尼亚爱沙尼亚总统阿诺德,就像一柄利剑,直指人心。这支笔代表着他要最后出动的一张手牌,苏联的装甲师。爱沙尼亚武装力量作为一个国家的陆军,包括后勤人员加起来还不够苏联两个装甲师塞牙缝。
至此,亚纳耶夫除了保命的底牌撒旦洲际导弹之外,全部手牌已经全部打完了。接下来就看北约国家会不会因为他的强硬态度而有所收敛了。
t72坦克犹如一条钢铁长龙,挤满了这条通往边境的公路。这支整装待发的坦克装甲师统一将炮火的方向瞄准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方向。坦克的履带在转动,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将踏碎阻拦在他们面前的所有障碍。
士兵踏着整齐的步伐,目光坚毅的望向远方。手中的ak74步枪整装待发,他们高唱着从队伍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苏维埃进行曲》,奔赴向遥远的战场。政委站在他们中间,一同将这这首由亚纳耶夫亲自操刀的雄壮军歌,唱响前线。
雌鹿直升机从士兵头顶掠过,螺旋桨转动下带起的音浪,将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带向远方。让那些胆敢冒犯苏联国家,第一次由内心深处产生最原始的恐惧。
“我们苏维埃将惩戒世界!”
坦克碾压路面的轰鸣声惊起栖息在路边树上的飞鸟,金灿的麦田倒向战争齿轮经过的方向,爱沙尼亚边境小镇上的东正教堂里,彩绘玻璃窗在流弹眷顾下变成满地碎片。人民惊慌的望着这些突然出现的侵略者,一如1956年布达佩斯市民恐惧的眼神。
“从波罗的海直到太平洋!”
驻守在爱沙尼亚边境的哨站,叼着香烟的士兵甚至忘了点火,眼睁睁的看着似乎望不到边际的装甲洪流从他们身边穿梭而过。然后被人摁倒在地,缴了枪械。直到最后一刻他都不相信所谓的钢铁洪流真的就是一望无际的战争汪洋。
“十月歌颂响彻大地!”
爱沙尼亚装甲部队在钢铁洪流面前根本没有半点还手之力,所谓号称能够抵御苏联坦克进攻的“马奇诺”战略防线被轻而易举的撕破,源源不断的苏联坦克长驱直入甚至没遇上多大的损失。
“苏维埃红色巨熊即将抵达!”
爱沙尼亚陆军部队终于绝望了,之前的骄傲在这一刻瞬间支离破碎,他们现在才明白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根本不是苏联坦克师的对手,很快成建制的溃败和投降,就像当初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一样,苏联部队完全掌控了局势。从进攻开始到结束,只花了不到四个小时的时间。而当初爱沙尼亚陆军总司令向阿诺德保证他们可以阻拦苏联部队一个星期,直到北约联合军队赶到苏联境内。
“乌拉!”
第二十四章 侥幸获胜()
与德国部队的夸张作秀成反比的是,苏联军队几乎是秘而不宣的闪电行动,大规模集群装甲部队毫无征兆的突进爱沙尼亚,甚至让远隔一个波兰加白俄罗斯的东德边线部队惊慌失色,在他们记忆深处,还保留着对齐声高喊着乌拉,攻克国会大厦的苏联军队最原始的恐惧。那些西德军队开始在边境犹豫踌躇,而曾经的东德人民军士兵却对苏联的强硬态度鼓掌喝彩。
亚纳耶夫还将这次的军事行动命名为大雷雨计划,与历史上未被付诸实施的苏军二战计划同名,只不过攻打的对象不是柏林,而是塔林。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还没放弃最后抵抗的阿诺德总统跟亚纳耶夫在谈判桌上做着最后的僵持与对峙。虽然被人不停宣告爱沙尼亚各地驻守军队的沦陷,但阿诺德始终没有挪动自己的脚步离开这里。
“恭喜你,亚纳耶夫,你赢了。多么精彩的袭击计划,民航客机装载士兵突袭机场,伪装的邮轮装载了装甲车攻占码头,简直就是布拉格行动的翻版。稍有不同的是你要比赫鲁晓夫有胆量的多,你是一边坐在谈判桌上步步相逼,一边看着你的对手如何失魂落魄,丢盔弃甲,满足了吧?幸福了吧?恭喜你又摧毁掉了一个原本能脱离邪恶帝国魔爪的国家。”爱沙尼亚总统阿诺德是唯一一个还没有离开谈判桌的人。维陶塔斯和阿纳托利早就在苏联开始进攻的时候就被送出了塔林。本来阿诺德也是应该要离开的政要之一,但是他坚决拒绝了这一请求。
“那些支持我的民众还在这片土地上,假如我走了,人民会怎么看待我?我宁愿成为暴政的牺牲者,用来唤醒更多的人,也不愿做一个逃跑的懦夫。”阿诺德这次斩钉截铁要死磕到底的态度倒比上次准备建立流亡政府的打算要有骨气的多。或许他知道就算建立了流亡政府,也不过是回天乏术,因为苏维埃对这片土地,拥有绝对的掌控权。
所以当占领了塔林国际机场的苏军的空降部队包围了会议室的时候,阿诺德让身边的人放下武器投降,而亚纳耶夫则摆摆手示意空降部队不要为难爱沙尼亚总统阿诺德。亚纳耶夫已经快超过13个小时没有离开这间会议室了,他望了一眼被北欧橡树枝叶环绕的三头蓝色狮子的爱沙尼亚国徽,慢慢说道,“其实之前我已经给过你们机会了,是你们太过相信北约。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没有自身的实力而将自己命运托付给他人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遗憾的是北约似乎把你们当做弃子。进入波罗的海徘徊的舰队已经撤走,德国装甲军队吓破了胆识,现在你们唯一的希望也就是北约的居中调停了。不过你也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假如能逼迫北约那群老狐狸能跟自己走向谈判桌,那么波罗的海危机亚纳耶夫可以说赢了一半了。剩下的另一半,就是接下来北约对其他东欧国家的态度。
“继续成为你的邪恶帝国加盟国有什么好处吗?大独裁总统。”反正现在阿诺德已经身陷囹圄,他也不介意破罐子破摔,直接斥责道,“看看你们这群侵略者统治爱沙尼亚的时候我们的人民遭受了多大的罪过,我们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从1710年开始,爱沙尼亚就受沙俄统治长达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才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才仅仅过了一天,德军就占领塔林,然后11月,你们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沙尼亚拥有主权。”
“在你们糟糕的统治之下,塔林已经没有了未来。那些大清洗,那些大饥荒,那些因为苏维埃暴政而死去的人民,永远等待不到该来的正义和审判。克里姆林宫的暴徒们!总有一天你们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之上,永远不能翻身!”
最后一句话阿诺德几乎是咆哮着吼出声,但这些直指人心的指责在亚纳耶夫看来不过是哭闹的小孩子向大人诉苦般不可理喻。有苦有罪去找斯大林,找赫鲁晓夫,甚至找列宁去发泄,质问我干什么?我唯一能做的不过就是送你去见他们而已。
“爱沙尼亚曾经的命运怎样我一点都不感兴趣。”亚纳耶夫将一份文件丢到阿诺德的面前,“但是你们在谈判桌上应该看完这份文件再来跟我谈独立问题的。”
阿诺德带着疑惑的眼神接过文件,打开封面,里面的内容却让他越看越激动,也不顾自己身处险境,就在亚纳耶夫面前详细的翻阅这份文件。过了许久,他才抬起头,叹了一口气,“一个国家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制度?这么好的方案为什么谈判开始之前你不将他当做筹码丢出来?”
“一开始你们也没有给过我机会,事实上这是你们加盟国最好的选择。你们除了不能在外交上享受对外主权,没有保持自己军队的权利,必须由莫斯科派驻军队。不能随意与主权国家签订关涉到主权的条约之外,其他经济条约除外。在经济上你们享有极大的自主权利,甚至可以整改政党,改变自己的政治制度,民主选举加盟国行政特首,但在国土统一问题上必须向莫斯科中央负责,莫斯科中央有权废除任何一位有独立倾向的特首,然后再由民众选举产生新特首。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按时缴税,不能将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例如电力,重型工业制造业承包给私人,尤其是国外的商人,还有不能在本国宣布**为非法政党。”
这就是亚纳耶夫的大棒加蜜枣政策,先用军事实力威慑住东欧诸国蠢蠢欲动的野心,然后再用经济利益让他妥协。事实上莫斯科当局也做了相当大的牺牲和妥协,如果继续采用高压政策就算用军事手段暂时收复了加盟国之间的平静,也只是为下一次的风暴酝酿时机而已。
而且到时候的反扑,将会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亚纳耶夫很大程度上照搬了他国政治制度,只是在一些政治主权问题上抓的很紧,而经济问题比较宽松。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想独立不就是因为贫穷么?行,我就给你机会去自我发展,但是主权问题方面你依旧是苏联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
如果总结下来,这份文件就是激进版本的《捷克斯洛伐克**行动纲领》,只要加盟国主权在手,只要他们按时缴税,所谓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红色北极熊根本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台的这份文件也是亚纳耶夫和雷日科夫两个人反复讨论多日的结果。
“看来上帝没有抛弃爱沙尼亚!”阿诺德总统激动的流下泪水,自己多年苦苦争取的,不就是有朝一日国家可以自行发展么?虽然暂时没有争取到国家应有的主权,但相比之前的控制,苏联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但随即亚纳耶夫就将坏消息告诉阿诺德,“当然,恐怕爱沙尼亚的民主选举你是没有份了,阿诺德。鉴于你煽动爱沙尼亚公民反对苏联统治,基本可以算是叛国罪无疑,你接下来会有几个星期在法庭上度过,而接下来几年都会在西伯利亚一年有八个月是冰天雪地的监狱里无聊的打发时间。”
第二十五章 自由世界的恐慌()
第一个先不淡定的就是德国政府了,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现在都差点成了惊弓之鸟,不但本来想让苏维埃屈服的计划流产,还让军队产生了对红色帝国莫名的恐惧。←尤其是他们听到庞大的帝国装甲军团只花了不到四个小时就完全瓦解了一个国家的武装,足以让这群驻扎在波兰和德国东部边境的士兵胆战心惊。
并且莫斯科放出了狠话,假如北约集团继续在苏联固有的领土上胡作非为的话,他们一点都不介意将波罗的海三国危机转变成另一版本的古巴导弹危机。这时受到教训的赫尔穆特才明白过来,苏联依旧是实力强大的超级帝国,不会因为戈尔巴乔夫执政十几年的软弱就会变成二流国家。只要一位强硬的领导人接手,哪怕内部集团危机重重也能继续再压制西方十几年。
在没有跟北约盟友打招呼的前提下,德国政府第一个发表声明,称德国在边境的行动只是一次大规模的演习,完全符合国际规定。希望苏联方面可以克制,对于波罗的海问题,德国表示深表遗憾,同时期待莫斯科跟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可以向友好合作方面发展。
德国官方的发言反而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而且这句话就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外交部发言人鲍里斯·德米特里耶维奇·潘金也早已拟定好了发言稿,声称波罗的海危机是苏联内政问题,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借助此次危机干涉苏联内政。无论是谁,都将受到**的惩戒。尤其是那些从斯卡格拉克海峡进来却又灰溜溜的跑回去的强盗。
“这些西伯利亚的强盗们真是可怕的怪物,。快,给我接通电话,我要跟白宫联系一下。”赫尔穆特·科尔神情紧张的说道,他才不要让德国成为北约和华约交锋的第一线战场。
同样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的还有英国国防大臣汤姆·金和英国首相约翰·梅杰,事实上这次他们也没有预料到日不落海军费尽心机想要在欧洲海域展现自己力量的时候居然遭到对方无情的嘲讽打脸。
对此英国民众对政府是嘘声一片,bbc英国广播电视台尽情的嘲讽道,“我们政府海军原本是想像高傲的胜利者一般将那些该死的强盗从波罗的海赶出去,却没想到自己却像丧家犬一样被人从芬兰湾里赶了出来。天知道每年纳税人缴的那么多的税款被这些政府用在了哪里?”
“大不列颠已经两次在全世界面前丢脸了,如果说第一次是苏联不可理喻的蛮横的话,第二次可是我们将脸伸过去让对方狠狠的扇耳光!”首相约翰·梅杰有些气急败坏,这次的事件足以让那些虎视眈眈他位置的政敌抓到把柄,而且如此糟糕的外交表现也让他的民意支持率下降了好几个百分点。
“但这不是好事么,我的首相大人?”国防大臣汤姆·金公开跟约翰·梅杰唱反调。
“好事?”约翰·梅杰刚要发怒,看到国防大臣那张平静的脸瞬间又冷静了下来,作为本届政府对外政策智囊之一,汤姆·金的确有他思考事情的过人之处,“你来说一下这样糟糕的场面怎么就变成好事了?”
“向议会要钱,重新振作海军的时候到了。利用此次事件首相大人大可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向民众宣传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重要之处。这样一来在舆论的压力之下议会根本不可能再截宰军队的预算了,加大预算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再建设几艘驱逐舰。”汤姆·金用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桌面,每说一句话他就停顿一下,就像是在总结说过的话一样。
汤姆·金是政府中出名的鹰派人物,在他看来没有一个没有强大海军的英国等同于断了翅膀的雄鹰一样残缺不全。遗憾的是自从二战之后,英**队便从原来的海上霸主退居二线,而近年来财政上的拮据也让英国舰队建设计划一拖再拖。
“好吧,这也算是一个无奈举措吧。”约翰·梅杰无奈的说道,他扶着额头自言自语,“就是不知道我们北约的盟友法国人现在是什么心情,真心希望这次的事件之后,它还能继续跟北约保持精密联系。”
“放心吧,首相大人。”汤姆·金信心满满的说道,“虽然法国人对美国强势崛起一直抱着不冷不热的态度,但是在苏俄问题上,它跟我们绝对是同一阵线的盟友。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身边有一个让人顺不安稳的邻居。”
法国人倒没有像英国人那样耿耿于怀的放在心上,事实上看到德国和英国吃蔫的表情还在暗中嘲笑,作为一个一直想要光复拿破仑荣耀,成为欧洲诸国统领的法国领袖,从戴高乐时代开始,就在荆棘遍地的光复之路上寻找可能的出路。遗憾的是法国到现在除了口号其他都一无所有,向来看不惯的英国人和美国紧紧团结在一起。虽然在几十年前就和世仇德国握手言和,但是一直自诩欧洲正统的法国人却在内心深处对德国抱着深深的成见。
或许法国只是象征性的缘故,苏联对法兰西的作为倒是嘴下留情,只是没有直接说法国巴黎公社是**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只是讲希望法国政府在对外问题上能够认清形式,不要做出非理智的行动,并且希望能够跟法国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的对峙。
按照外交术语的法则来讲,前两句都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在最后一句话,更深层次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的对峙。很明显,美国人在这里嗅出了危险的信号。
“你是说苏联有意拉拢法国人?这怎么可能?按照他们的对外政策就是要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