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场干部与群众的谈判:信访干部-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潮到达单位的时候,联合调查组一行6人已经等在乡党委会议室,个个正襟危坐,白天明在殷勤地为每个人倒着茶水。新潮寒暄完落座,调查组组长示意白天明回避。白天明刚闭门离开,调查组组长就开门见山地发话了:“有人写信给省委,反映你们乡信访助理员杨百家超生,省委张副书记作了批示,要求查清事实,作出处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调查组来了解情况,希望你能给调查组提供一下相关情况,一定要实事求是,有啥说啥,不冤枉一个好同志,也不包庇任何一个犯了错误了同志。”
  听着调查组长的话,新潮早就从刚才的惊魂失魄中复苏了过来,不仅紧张的情绪松驰下来,僵持的肌肉也跟着松驰下来,笑起来也总算有了个笑的模样了。新潮谦虚而又客气地说:“实在抱歉,对于调查组了解的情况我还真说不清楚。杨百家同志刚调到大新乡几个月,先前一直在尚德镇干。我只知道他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闺女,去年大学毕业,小的是个儿子,还在上小学,至于他是不是超生,我还真不敢乱说,因为他孩子都这么大了,也没谁问过这方面的事。调查组如果要了解真实情况,建议你们到一下尚德镇,他们那里应该最清楚。”
  调查组的同志认为新潮说的有道理,一致同意到尚德镇去一趟。望着调查组远去的汽车,新潮上下捋着胸脯,使劲做着深呼吸,嘴里轻声骂道:“妈的,肯定是刘强根这个鬼东西干的!玩过火了!”
  弄明白调查组的来意,陈思齐哈哈大笑,“你们来的正好啊,我正愁着我们的先进典型宣传不出去呢,我得感谢这个写信的人,他了却了我一个大心事。”陈思齐这番话,把调查组所有的人搞得有点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等待着陈思齐的下一步棋。陈思齐没有继续说,而是打电话吩咐文书送来一大摞稿子,“我什么都不说了,这里面写得非常明白,你们看了一切都明白了。”陈思齐把稿子递给调查组组长,“这是当时我安排文书写的新闻报道稿,杨百家死活不让发,就撂了起来。后来他不是调走了吗,头几天整理文件差一点没被文书给扔了,没想到今天派上大用场了。”
  提起杨百家的儿子还得从10年前说起。那时候杨百家在尚德镇任信访助理员,一天,有个青年妇女抱着个孩子到镇上上访,这妇女不修边幅,蓬头垢面,从言谈举止能看得出存在智力障碍。杨百家跟她交谈中隐约听明白这孩子的父亲不久前死了,孩子又得了病,不会走路,她养不了这个孩子了,家里又没有其他亲人,要信访办给孩子找个爹。干信访这么多年,遇到这样的事杨百家还是第一次。杨百家从身份证上知道她是附近一个村庄的人,于是就给那个村的村主任打电话,想从中了解一些情况。电话没有打通,扭头再看孩子被撂在门口的椅子上,那妇女却不见了踪影。杨百家急忙追出去,在大街上找了很久也没看见人影。此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杨百家狼狈地跑回办公室。直到天黑下班也没见人来,杨百家便把孩子抱回家。。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三章 联合调查(2)
第二天一早,他抱着孩子到青年妇女所在的村庄,现实令他大吃一惊,原来昨天她回家时经过一条河,由于天下大雨,河水暴涨,不小心掉在河里淹死了。村主任告诉杨百家,这女的丈夫是个二楞子,不大透明,40多岁了也没找到媳妇。三年前,村里不知从什么地方跑来一个要饭的妇女,进了二楞子家就再也不走了,二人也没登什么记,更没办什么婚礼,就住在一块了,过了一年有了孩子。当时,都觉得他们俩都半精不傻的,孩子肯定养不活,没想到孩子不光活了,还很健康精明,一岁多就会走路、说话了。可是就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村里给孩子吃糖丸,吃了以后人家的孩子都没事,这孩子突然不会走路了,谁也不知道啥原因。这事过了不到半年,就在上个月,下了一场大雨,不知是谁骗二楞子说北边河里上鱼了,二楞子的媳妇好吃鱼,又没钱买,二楞子一听河里上了鱼,冒大雨就往河里窜,由于雨太大,水太激,二楞子顺着河道就被冲走了,一下子冲走两三里,最后尸体被一口水闸挡住了才被人发现打捞上来。二楞子死后,他远房的一个叔叔出了300块钱,把人给埋了。人埋了,这位叔叔就想要二楞子家的房产,坚决把这母子俩赶走。村里人觉得这母子俩怪可怜,就七凑八凑凑了300块钱还给那位远房的叔叔,母子俩总算没被赶出去。谁知过了不到一个月,傻媳妇又在同一条河里淹死了,也是在那口水闸那里被人发现打捞上来的。由于那妇女没有娘家人,尸体停在那里一直没人管。杨百家了解到真实情况后,反复做村委会的工作,请村里出钱,将那妇女的后事简单处理完毕。杨百家本来想给这孩子找个人家养着,可大家都担心孩子大了会像他父母一样不精不傻,没人愿收养。
  杨百家将孩子抱回家,与朱桂英商量要收养这个孩子。杨百家家本来生活不怎么宽裕,朱桂英又下了岗,女儿还在上学,双方的老人年龄都大了,身体又都不好,各方面的开支很大,朱桂英虽然非常可怜这孩子,但真要收养他还真没那么容易。朱桂英建议杨百家把孩子送到福利院。杨百家说,在福利院吃饭肯定没问题,可是在那里孩子毕竟缺少母爱,缺少家庭的温暖,特别是这孩子又是个残疾,对他今后的成长很不利。最后,杨百家告诉朱桂英,这孩子很可能是吃糖丸吃出的小儿麻痹症,如果是这样,政府还会给一些补贴。听说有补贴,朱桂英总算同意了收养这孩子。从此,朱桂英视如己出,对孩子百般照顾和关心,为了给孩子治病光北京的医院就去了不下五十次,那时候杨百家很忙,朱桂英下岗在家,外出看病就朱桂英一个人,到城里去不舍得坐公共汽车,朱桂英就骑自行车去,有时候天不亮就走,回来时已是满天星星。为了节省钱,每次在医院做理疗朱桂英都专心致志地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专门买了很多康复医学方面的书,苦学苦练,每天都帮助孩子锻炼,几年如一日,孩子恢复的非常好,现在虽然走路腿还略微有点瘸,但一点不影响生活。
  陈思齐感叹地说:“那两口子是真有耐心啊,也真是善良,如果不是落在这两个好人手里,孩子怎么会有今天!你们去问一问,这事咱们镇上的干部没有不知道的。现在竟然还会有人写检举信,真是丧尽天良。”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三章 联合调查(3)
调查组长听了陈思齐的话,连连摇头,“这个写信的人安的什么心?”
  陈思齐还没有说够,继续接着说,“后来还有故事呢。最后虽然确定这孩子的小儿麻痹症确实是吃糖丸导致的,按规定是有补助的,但杨百家总不肯向政府要钱,生活过得非常艰难。后来我批评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政府的钱不是给他的,他必须对孩子负责,他没有权利不要这个钱,尽管答应去找,可就是迟迟不去。最后我就到县里跑,拿到10万块的补助。刚拿到10万块,二楞子的那个远房的叔叔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找上门来也不说要钱,就要收养孩子。杨百家知道他是个什么东西,坚决不同意,二楞子就上访,市里、省里、北京都去了,反复多少次。最后我终于摸清了他的真实想法,我就如实地告诉他,他收养孩子不是不行,但孩子治病一共花了18万,这些钱都是杨百家拿的,人家都有正规的发票,如果他能把这些钱补给杨百家,这孩子就归他抚养。那人一听,原来是个折本的买卖,拔腿走了,再也没找过——他就是冲着那10万块钱,财迷心窍啊!”
  调查组的一位成员灵机一动,“哎,信会不会是这个人写的?”大家都在议论,认为这个人报复写信的嫌疑最大,最后调查组长说:“到这里,我觉得追查这封信是谁写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这封信,我们认识了一个杨百家,一个有良知的信访干部。这样吧,陈书记,我们对杨百家的事迹很感兴趣,对杨百家同志本人也非常感兴趣,我们能不能见见他?”陈思齐高兴地说:“能,当然能!可他现在不是我手下的人了,是人家大新乡新书记手下的人。我给新书记联系联系,今天让他请客。”陈思齐拨通了新潮的电话。
  调查组走后不久,杨百家的事迹很快见了报,××市日报头版头条以《一封检举信揭发出来的好人》醒目标题刊登了杨百家收养上访人遗弃的残疾儿童,并为其治病的长篇报告文学。朱桂英花了50块钱,买了120份当天的报纸——本来50块钱只能买100份,她买完都离开报摊了,又忍不住回头告诉卖报的,她就是杨百家的老婆,人家出于对英雄的爱戴又额外送给她20份——然后,又乐滋滋地到副食品商店买了一块豆腐和几棵葱,家里遇到这么光荣的事,她走路都感到两腿生风,走到人群里光芒四射,买报纸还多送20份,她一定要好好地犒劳犒劳杨百家。从商店里出来,遇到两位几年前下岗的同事,聊天的主题当然是杨百家,临走朱桂英一人送上一份报纸。
  正和杨小翠一起把报纸铺在床上分,“我要给左右邻居都发一份,牛巧家得发两份,她家老牛不是能吗,能也上不了这么大的报纸!”
  “妈,咱给人家送人家不说咱烧包吗?”
  “这得讲究策略,半夜里趁没人看见投到他们门缝里,谁知道是谁送的。这又不是送炸弹,公安还能调查?”
  “妈,你可真有两下子!”
  母女俩高兴地笑起来。这时杨百家回来了,朱桂英一屁股坐在那摞报纸上,两个女人冲杨百家谄媚般地笑。
  “你们两个神神秘秘的干什么?”
  朱桂英收下脸上的笑容,一本正经地说:“老杨,你又成英雄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给我们说声,你越来越谦虚了。”
  杨百家迷惑地问:“什么大事,要给你们说声?”

第二十三章 联合调查(4)
“哎呀,爸,谦虚也用不着在家里来这一套!”杨小翠扳着杨百家的肩膀,把嘴凑近他的耳朵故弄玄虚地说,“您上报了,这次是大报,市里的机关报。篇幅很长,还在头版头条。”杨小翠说着从朱桂英屁股底下抽出一张报纸给杨百家看。
  杨百家惊讶地看着那超大的标题,房间里四下看了看,紧张地问:“小同回来了吗?”
  朱桂英道:“怎么?要在儿子面前显显威风?你放心,儿子一回来,我就把今天的报纸作为必读教材纳入他的学习大纲,让他做人就做杨百家这样的人,别让这个小兔崽子到时候忘恩负义,这几年我可没少疼他。”
  杨百家有点气愤地说:“这帮人怎么连招呼都不打就登报了!”
  朱桂英不解地问:“登的有错吗?登好事还打什么招呼!”
  “什么好事!这要让小同看见了,在他心里会造成什么影响,你考虑过没有?”
  杨小翠有些恍然大悟,“哎呀,还是我爸想得周到,我咋就没想到这一点!”
  朱桂英不以为然地说:“能造成什么影响?这还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想赖都赖不掉。”
  杨百家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给你说不明白,赶快把这些报纸都给我烧了。”
  “烧了?不可能,我这是花50块钱买的。”
  “花500块买的也得烧。”杨百家非常坚定地说。
  杨小翠用胳膊捣了一下朱桂英说:“妈,还是烧了吧。我觉得爸说得有道理。咱不能因小失大。”
  朱桂英见杨百家那样坚决,女儿又在一旁帮腔,说:“不能都烧了,我得留一份,到时候这个小兔崽子要是忘恩负义我就拿这份报纸给他说事。”朱桂英抽出一份报纸卷了卷握在手里,杨百家没有说话,一把将朱桂英手中的报纸夺下,连同床上的一块填进锅底下。朱桂英气愤地说:“你把这些烧了,总不能把全市所有的都烧了!印几十万份呢!”
  报纸还在锅底下忽忽地燃烧,杨百群推着自行车带着杨小同进了家门。杨百家愣了一下,“你怎么来了?”又下意识地把锅底边烧剩的报纸角往锅底推了推。
  “我们村又有一个人明天要到省里上访,我怕对你影响不好,就对他说你别一下子就往上跑,先在下面找找,不行再到省里去。我怕他明天走了,就说替他跑跑,让他在家等消息。这是他的上访材料,我也弄不明白他有没有道理,你看看能不能解决。”杨百群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揉皱的信递给杨百家。
  杨百家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收了起来,“这样吧,现在不是正农忙吗,白天让他该干啥干啥,别到处跑,乡里他也不用去,我也不耽误他干活,明天晚上7正点我准时到他家去。”
  朱桂英看了一眼杨百家,又看了一眼杨百群,“又晚上!你现在咋这么喜欢晚上到人家家去?你白天光在办公室里睡觉啊?”
  杨百群见嫂子有点着急上火,不用把脉就知道上的是什么火,凑近她的耳朵笑着说:“这是个男的,老头儿,连老婆都没有。”说完两个人都捂着嘴笑了起来。
  杨百家看了两个人一眼,“到一块就瞎唧唧!人家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看你们俩就能唱一台大戏。”
  杨百群有些撒娇似地说:“我们就是唱大戏,唱你的大戏。”
  杨小翠看着杨百群忽然灵机一动,说:“爸,从你到大新乡后,我姑三天两头到咱家来,除了信访没别的事,她这么热心信访,干脆让她当个信访代理员算了。”
  “哎,你说信访代理员,我还想问你呢,我从文件上看到过,就是不知道啥是信访代理。”
  “信访代理,简单地说就是上访人自己不去上访,有人代理他去上访。中央5号文件都有要求,现在很多地方都实行这个办法,效果不错,据说山东章丘的信访代理都上了国内动态清样了,中央领导还作了批示。”
  听杨小翠这么说,杨百家非常惊讶,“唉,你这孩子,我干这个的都不知道这么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说爸,你现在有点跟不上形势了,光靠看那点文件能知道多少,遇到个新词还不知道啥意思,我这都是从网上看到的,网上的新东西太多了,没事你也上上网,开开眼界,对你工作创新有好处。现在做信访工作与原来不一样了,不能光凭感情和热情,要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应用新东西。”
  杨百家一听网有这么多好东西,立即对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晚就让女儿带着到尚德镇一家网吧去了一趟。杨小翠先打开了国家信访局的网站,接着打开了几个省、市还有一些县的信访网站,网上的新东西真是太多了,杨百家见什么都感到新奇,各地经验做法更是让他如获至宝,睁大的两眼不敢一眨,生怕有所错过和忽略。他深深地感到自己真的落伍了,这么好的东西就在身边,这么多年都视而不见。整天听说这家的孩子上了网瘾,那家的孩子迷了网吧,对这网打心里深恶痛绝,没想到它还有这么神奇的作用,一下子把党中央拉到身边来了,党中央的声音就在耳朵边,要不是今天女儿说还对这网抱有很深的成见呢。杨百家找网吧的老板借来笔和纸,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记着女儿告诉的开机、登录、浏览、下载、储存等步骤,记录完毕,杨百家又像个小学生一样谦虚地演示了一遍,然后把女儿送回家,自己又回到网吧呆到天明,在街上简单吃些早点,匆匆赶往办公室,他准备给新潮写份为乡信访办配备电脑和开通外网的请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四章 触动(1)
今天刘强根来得出奇地早,正坐在办公桌皱眉头,手里拿着一支笔,面前铺开一张昨天的××日报,上面放着一摞稿纸,稿纸上只写了半行字。他要为检举信的事给新潮写一份情况说明,但提起笔来不知从何下手。半天没憋出一个字来,他用笔仇恨地使劲划着报纸上《一封检举信揭发出来的好人》大标题,在配图杨百家的嘴巴下恶狠狠地画了一根又一根胡子,又给他画上了两个大黑眼圈。昨天新潮看了杨百家上报的事立即怀疑到检举信是刘强根写的,于是打电话找他。当时,刘强根还没有见到报纸,自认为为新潮的进一步升迁扫平了障碍,立下了大功,于是对写信的事直言不讳,心想这下弄不好陈思齐和杨百家两个人都永不得翻身了。新潮愤怒地从办公桌上抽出一份报纸,使劲往刘强根眼前一摔,什么话也没说扬场而去。刘强根惊魂未定地捡起报纸,看完标题几乎尿了裤子。
  刘强根正在发恨,杨百家进来了。刘强根毫无思想准备,把面前的稿纸往前一推,将长了长胡子、戴了黑眼镜的杨百家盖住,顺势站了起来,很不自然地问:“你今天怎么来了,不到村里下访了?”
  杨百家尽管一夜没睡,但心情好,精神也焕发。“今天有更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