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将-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荒芗浣由浠鳎簿筒荒茉谠毒嗬肷现г奖髡健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举足轻重的却是副司令(18)
在黑土地上一下子发展、膨胀起来的炮兵,必然带来技术人才的匮乏。沙岭战斗炮弹打到我军阵地上去了,后来有些部队也不时发生这种问题,这“神”就令人觉得有“鬼”了。步兵气愤地说:炮兵有特务,专打自己人!幸亏那时不搞“肃反”,不然,炮兵的“反革命”恐怕比谁都多。
  韩先楚也讲过类似“大炮上刺刀”的话,但他更强调炮兵的属性。他常说大炮就是大炮,总当步枪手榴弹用,那我们的炮兵就只有一条腿、甚至半条腿了。炮兵是个新兵种,掌握一门大炮不像步枪那样简单,需要许多文化知识,更要勤学苦练,尽快使两条腿都健全、健壮起来,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发挥炮兵的强大威力。
  开头炮兵技术差,效果不理想,一些人就不大重视炮兵。一个炮团,近20门火炮,200多匹骡马,行动笨重,有人觉得是个累赘。韩先楚恰恰相反。出关第一仗他就要了炮团,那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炮团都随着10师跟他行动,有时还把军区炮团也抓在手里。炮兵的困难,他尽量优先解决。特别是炮弹,不是战前,而是平时就给后勤部门下令,必须在什么时候搞到多少多少,有机会就向上边伸手。战斗中,他的指挥所常和炮兵在一起,以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搞好步炮协同。
  辽沈战役第一仗攻打义县。义县城墙高大坚厚,在东北是一流的。有人说还是老办法,从地下挖个洞,把炸药堆进去,让它坐土飞机。韩先楚说我们有这么多炮兵、这么多大口径榴弹炮,为什么不用?他指点着向大家说明,不应打底部,也不能打上边,而要打中问靠上一点。这样城墙打开了。打塌的砖石土块又在豁口处形成个漫坡,步兵就可以冲上去了。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司令朱瑞,听得直点头。
  韩先楚第一次使用炮兵,就显示出强大威力。攻打鞍山外围制高点神社山,6门一四式野炮一阵急速射,几发炮弹直接钻进山顶大碉堡里。攻打海城,炮兵伴随步兵不断延伸射击,还把大炮拉上刚刚占领的玉皇山,居高临下直接威胁潘朔端的指挥所。184师火线起义,炮兵起了重要的摧毁和威慑作用。
  而他敢于对鞍海用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手里有炮。在“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年代,我军扛着冷兵器时代的云梯攀援城墙,前面倒下,后面跟上,再倒再上。那时要有几门火炮,那是比增加几个连的兵力都更有效的。
  拿破仑说:“所谓战术,就是抓住最重要的时刻,把最强大的力量施展出来。”
  在黑土地上,到了这种“最重要的时刻”,当一些人仍然习惯地把血肉之躯的步兵投入战斗时,韩先楚已经把“战争之神”抓在手里,在关键时间集中起最强大的炮火,给对手以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说第四次临江保卫战,两个炮团的炮火一开头就把那个89师砸蒙了,新开岭战役和攻打梅河口,都是炮兵在最后关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下江南攻打德惠,6纵及独2师,并配属三个炮团,打敌两个团,兵力、火力绝对优势,伤亡很大,却未打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均使用炮兵。四个师4个突破口,80门大炮,纵队司令不偏不倚,每个突破口分去20门左右。
  同样是大老粗出身,同样从枪林弹雨中出来的,那总是在炮火下被迫击打压的滋味,也不应有何不同。可一旦手里有了炮兵,而且是很强大的炮兵,那结果却大不相同。

第二章 举足轻重的却是副司令(19)
沙岭战斗,新6军那火焰喷射器,让土八路在目瞪口呆和毛骨悚然中,想起神话传说中喷吐烈焰的妖魔鬼怪。有人说那叫“火箭炮”,有个领导就说给我搞来一门看看。11旅32团2营副营长赵斌带个班上去了,牺牲两个人搞回一“门”。大家眼巴巴看着那个领导,那领导转圈儿看,掂一掂,踢两脚,骂几句“娘卖×的”,就没了下文。
  韩先楚也没说什么,但他已经意识到眼下这场战争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了。
  恩格斯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而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革甚至革命。”
  当纳粹德国用V2火箭攻击伦敦时,在东方抗击日本强盗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中,还有许多长矛、大刀。1939年秋,山东八路军在梁山伏击一支日军,缴获3门大炮。其中两门意大利造野战重炮,威风凛凛,烤漆照得见人影,煞是爱人。官兵们找来16头壮牛,那炮却在原地打转转,无论如何也拉不走。一个侦察员来了,说他见到那日本大洋马是屁股对着大炮屁股拉着走的。这回拉走了,却也只能拉到东平湖里沉掉,包括那满满两车炮弹。一支不知道如何拖炮前进的队伍,是不可能将那两车炮弹倾泻到敌人头上去的。
  那时,连八路军的主力115师,也只有两门机关炮和8门八二迫击炮。
  但是,现在不同了。黑土地上的共产党人,已经有了一支从未有过的炮兵。这就意味着,战场上再也不是只有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了。而这,在昭示着作战方式变化的同时,也将一个新课题摆在共产党人面前。
  韩先楚是最先意识到这个变化,并迅速把握了个中精妙的将军之一。    从打白军到打日军到打美械装备的远征军,从山地到平原,从北方到南方,在貌似千篇一律的枪打炮轰中,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因为每个战斗、战役都是独特的。即便几次战斗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对手,那决心、打法也不会是相同的。而当4野大军扫荡到雷州半岛,面对茫茫大海,从*到士兵就都变成了新兵蛋子。枪林弹雨中,新事物、新问题就像无数条鞭子,抽打着肩负重任的指挥员。一个因循守旧、死抱教条的将军,永远不可能将战争之船驶达胜利的彼岸。
  我们说今天是高科技时代,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当韩先楚把他的炮兵视为宝贝时,人类文明的词典里还没有“高科技”三个字。但是,这些连苏联人也不稀罕的、在美国人眼里百分之百是破铜烂铁的东西,对于刚从冷热兵器混杂时期走来,从将军到士兵绝大多数都是大老粗的共产党军队,却是实实在在的“高科技”。这不仅是文化的差距,更是一种对传统的惰力的挑战。    “‘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韩先楚去世前还听到这种论调。我们曾是“小米加步枪”,但若就这样子“加”下去,还会有那后半句高调吗?在这场绝不可能产生“空军制胜论”和“海军制胜论”的战争中,他知道在敌对双方的兵器家族中,这“战争之神”是一种什么地位和价值。无论“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他对新事物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悟性和认知力。当许多人颇有点“土八路”有了“洋思维”的味道,将跨海作战的希望寄托在购买登陆艇上时,他则以匪夷所思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把包括火炮在内的土装备组合起来,完成了跨海之战的壮举。
  因此,我们就能够理解到战争年代的韩先楚,为什么会那样永远满怀信心、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了。
  

第三章“旋风部队”(1)
战争中最有效的打击就是出其不意
  1947年9月下旬,东北解放军发起秋季攻势。l纵向昌图攻击,2纵向八面城,6纵向伊通,10纵向江密峰,7纵向法库,4纵向八棵树,各路人马从东、西、北三个方向,逼进盘踞在中长路两侧的敌人。3纵的任务,是歼灭开原县威远堡至西丰间的53军116师。
  就在这时,4纵副司令韩先楚调任3纵司令。
  在3纵驻地小四平村,3纵政委罗舜初,将“东总”关于秋季攻势和3纵的作战任务及有关敌情通报等电报资料交给韩先楚,并说明自己想好的具体作战方案:集中全纵兵力,首先歼灭西丰之敌,然后再向纵深扩大战果。
  韩先楚原想先到师团去看看,这么听着看着,一双脚就在地图前停住了。
  116师师部带347团及辎重队、特务连,驻在开原以东的威远堡;347团3营和炮兵营守备在二道河子以东,2营驻守在威远堡与西丰之间的郜家店;348团在威远堡以北的莲花街;346团2营守备西丰,l营在西丰至威远堡之间的拐磨子。目光在几个点间梭巡了两遍,他就觉得政委的意见不妥了。西丰之敌只有两个营,却是座县城,工事坚固,开仗就是攻坚,歼敌不多,伤亡不小。  那么,这一仗究竟应该怎么打呢?  不觉就盯住了威远堡,盯着盯着眼前就一下子亮堂了。
  威远堡是师部驻地,是敌人的脑袋和心脏。这里是个乡间小镇,临时修筑的野战工事,守军只有一个营。就是说,这里是敌人的重点,又恰恰是个弱点,一个致命而又薄弱的部位,一个最容易成功的绝妙的“打点”。这个“打点”一打响,其他敌人必定出援,我军就可在半路上伏击,将其各个歼灭。
  再把从小四平到威远堡之间的距离一瞄,一个长途奔袭的作战方案,就在韩先楚上任第一天的夜里形成了。
  大半夜未睡,天未亮睁开眼睛,他就找来侦察科长郑需凡。
  听郑需凡把敌人实力、布防和工事情况细述一遍,韩先楚问:从这儿到威远堡是条什么路?  郑需凡道:是乡间大车路。  郑需凡有些不知所以然,而韩先楚念念不忘的是他的炮团,是那200多匹骡马拖拉的各种火炮。
  又问:这条路你走过了?  没有,是师侦察科报告的。
  那不行,一会儿你要亲自走一趟。
  又问:离威远堡最近的敌人在哪儿?  在郜家店南山,有一个连。
  在那儿打响,威远堡能听到吗?  这个不知道。
  韩先楚道:你派人去那儿打几枪,再甩颗手榴弹,你留在威远堡附近,看能不能听到。来回路上要留心路况,哪有沟坎、河流,对三八野炮有多大障碍,都要搞清楚。快去快回,回来马上报告。
  罗舜初满以为韩先楚会同意他的方案,没想到新任司令又拿出一套来。两人谈了两次,争得脸红脖子粗。
  又是未等与敌交手,自己先“打”了起来。上次是4纵副司令和3纵司令,这次是司令对政委。谁也“打”不服谁,就“打”到了党委大会上。    罗舜初主持会议。首先是欢迎新司令上任,然后就研讨作战方案。
  罗舜初指着地图:大家看到了,53军三个师在开原以东和东北地区,相距不远,互为犄角。威远堡、西丰距沈阳不到200公里,又在铁路、公路线上,敌人是机械化,交通便利,沈阳敌人说到就到了。这次作战,上级没有给我们配属打援的部队,一切都靠自己料理。所以,我认为应该集中全纵兵力,首先打击、歼灭西丰之敌。这次我们和几个主力纵队在中长路上并肩作战,这是没有宣布比赛的比赛,3纵一定要打个有把握的胜仗。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旋风部队”(2)
罗舜初来3纵之前,是辽东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自然是韩先楚的上级。罗舜初长期做军事工作,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军事上自然有一套。而且3纵干部大都是他从山东带来的,在鲁中指挥部队打了许多好仗,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未等讲完,许多人已经表态,认为这是个稳妥、可行的方案。
  罗舜初望着坐在长条凳子上的韩先楚:下面,请韩司令讲讲。
  韩先楚开口就是:我不同意罗政委的意见。
  他说:“东总”发动秋季攻势的作战意图,就是趁敌人主力西调辽西之际,在中长路上大量消灭敌人。“东总”对我们3纵的指示也很明确,就是要吃掉这个116师,所以我们制定作战方案的目标也只能是这个。那么,怎样才能吃掉它呢?  他站了起来,将手中抽了半截的香烟扔掉,手指在地图上的“小四平”到“威远堡”一划:我的设想是,先来它个长距离奔袭,用“掏心”战术直插威远堡的116师师部……  东北野战军在黑土地上打的好仗,林林总总,争妍斗艳。而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多少年来讲到的奔袭战例,据说只有一个奇袭威远堡。这一仗的要害,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也正是典型的韩先楚风格。
  参加会议的师以上干部和被扩大进来的司令部的科长们,对这位新司令是尊敬的。特别是那次歼灭89师前的那场嘴仗,给大家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司令这个方案也太出人意料,太大胆、太冒险了,太不能不让人想到那个“万一”了。再加上对老首长的尊敬、信赖,甚至忠诚,一些人使大劲也只能是个不吱声,两边都不沾了。
  一阵难耐的沉默后,8师副师长杨树元站了出来:韩司令这个“掏心”战术好,大胆,出奇,胜利大,伤亡小,我举双手赞成!
  韩先楚只高兴了一会儿,就莫名其妙地发现杨树元的发言,反倒使他更不利了。原来,杨树元是冀东来的,打仗勇敢,是员虎将,一些人却认为他马虎、冒失,不稳当。结果,一些稳重的人也就更加稳重起来,认为韩先楚的方案欠稳重了。
  韩先楚有些急,指着面前7师政委的鼻子点起将来:李伯秋同志,你是什么意见?说出来嘛!
  李伯秋还真就赞同韩先楚的方案:“掏心”战术是个奇思妙想,高招绝招,敌人是想不到的。但有一条,必须速战速决,未等援兵上来,就要结束战斗。
  没有比在苦战中受到火力支援更让人激动、兴奋的了。韩先楚趁热打铁,又点了7师师长邓岳的名字。他对3纵的干部情况不大了解,但他认为邓岳肯定会站到他一边。邓岳是湖北麻城人,都是鄂东老乡,红4方面军的,彼此比较了解。两人又在延安抗大学习、工作两年,而且7师是主力,说话自然有分量。
  邓岳却迎头泼来一盆凉水:开原、威远堡一带有53军两个师,会那么容易就让我们插进去?就是插进去了,被敌人缠住了又怎么办?弄不好,就是送上门去让人家掏心了。
  争来论去,虽然不像上次只有他光杆一票,赞同他的也是绝对少数的两票。
  逢上这种方案之争,通常是应由司令员进行决断的。所以身为副司令时,他必须全力阻截,据理力争,以使正确的决心能够得以贯彻、执行。现在他已成了司令,若在别的场合,他可以说一句“我是司令,军事、作战由我负责。”可眼下是党委扩大会,是要少数服从多数的,何况他还是一个上任不到3天的司令。怎么办?争来论去,最后惟一的办法还是老办法,将两个方案同时上报,请“东总”裁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旋风部队”(3)
第二天下午,署名“林罗刘”的复电到了:“按先楚案实施战斗。”
  9月29日,各师团开始向攻击和阻援地域运动。未出发即下雨,秋雨阴凉,道路湿滑,诸多不便,却也易使敌产生错觉,便于我军隐蔽企图,长途奔袭。
  一天半夜强行军100公里左右,第二天拂晓前后,陆续进入指定位置。
  郑需凡带个骑兵班,从前边侦察回来,半路上碰见韩先楚。见司令身边就作战科长和几个参谋、警卫员,郑需凡问部队呢?韩先楚一指说这不就是吗?哪有啊,就他带的那个骑兵侦察班。赶紧打马转身向前,指挥骑兵班搜索前进。
  打这以后,侦察科长郑需凡和作战科长尹灿贞,基本就不离韩先楚左右了,一直跟到海南岛。对这个“好战分子”的脾性,自然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这时候的郑需凡,可是实在不理解,也真来气了:哪有你这样的司令呀?离大部队这么远,身边连个警卫排都没有,这胆也大得太出格了!
  半夜时分快到威远堡了,韩先楚说咱们找个能看到威远堡的地方,一行20多人就爬上距威远堡一公里多远的东山。
  黑暗中,7师前卫20团和纵队炮团,陆续从山下通过,对面的威远堡鸦雀无声。
  天色逐渐亮了,在轮廓越来越清晰的镇子里,突然响起一阵起床号。    在韩先楚耳边响起的,却是响彻定边、盐池城头的充满浪漫诗情的“吃饭号”。
  战后,被俘的116师师长刘润川说:从战术眼光看,你们可能打西丰,最厉害可能打头营子(即郜家店),万万没想到你们竞打到威远堡来了……这一招太厉害了!
  在起床号中醒来的刘润川,听到枪炮声和报告后,第一个反应是*是从哪里来的呀,我是不是还未睡醒,还在梦中呀?第一个动作是给30师、130师发报求救,第二个动作是给西丰、莲花街的346团、348团下令,让它们立即赶来救援师部。当这两个团与其说是遵从他的命令,倒不如说是按照韩先楚的意志,乖乖地进入3纵打援部队的伏击地域时,他也到了只有落荒而逃的份上了。
  最后一个动作,是在“缴枪不杀”的喊声中,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